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2016课标,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
2、项错误。2.(2012海南单科,5,2分)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并未反映出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3.(2014北京文综,14,4分)唐末五代
3、,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4.(2019课标,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4、.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的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宋代贫富分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5.(2020山东,4,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
5、,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在变法中招募灾民兴修水利,既能解决国家水利工程的修建问题,又能解决灾民的无业问题,这表明王安石力图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兴修水利需要巨额资金,国家负担反而加重,故排除A项。“煮粥赈灾”“开仓放粮”也能起到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排除B项。抗灾救荒体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配套措施,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些,故排除D项。6.(2017课标,27,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
6、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考点二
7、辽夏金元的统治1.(2020课标,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书名: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论证: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
8、,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思想文化上,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传教士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京剧形成并发展。总结: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处于劣势地位。评分标准:书名(03分)指向清晰,准确反映所指历史时期的特征(3分)指向较清晰,较能反映所指历史时期的特征(2分)指向不清晰
9、,不能反映所指历史时期的特征(01分)论证(07分)运用具体史实阐述所拟书名,史实准确,论证充分(57分)运用具体史实阐述所拟书名,史实较准确,论证较充分(34分)运用具体史实阐述所拟书名,史实不准确,论证不充分(02分)表述(02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分)逻辑较严谨,表述较清晰(1分)逻辑混乱,表述不清晰(0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性思维的考查。此类题型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选定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然后根据该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进行阐释、论证即可。如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古代社会由盛转衰
10、明清;等等。2.(2020天津,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
11、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
12、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1)评述题的答题方法是先述后评,材料中三段文字分别叙述了唐、宋、元三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改革措施有利有弊;元代开创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需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特点;第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长期存
13、在的。唐朝节度使“权重势雄”,安史之乱后,更是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说明双方的权力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宋太祖“革除前朝之弊”,“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代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说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变革与创新使地方权力分配合理。考点三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1.(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唐宋时期,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
14、方,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田地形式。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人口南迁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刺激了梯田的出现,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迁,D项因果倒置。2.(2015课标,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安
15、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解题技巧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巧用排除法,答案可得。3.(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
16、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4.(2019北京文综,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本题考查古
17、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梦溪笔谈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反映出宋代地方官员强调发展耕织,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2013课标,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
18、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6.(2015课标,26,4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A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19、,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解题思路地方民间信仰为何能够上升到朝廷认可层面呢?这正是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大的结果,明确这一点,问题即可迎刃而解。7.(2015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答案A从材料可以看出,官府严厉打击偷税的商人,而对捉拿偷税人的人予以奖励,这说明官府
20、重视商税收入,故选A。8.(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宋初年政府设机构“便钱务”,准许百姓存钱,给以“便钱”,商旅可持“便钱”到各州兑换,由此可知D项正确。支票是货币的凭证,不可自由流通,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B项错误;“便钱”是百姓存储货币的凭证,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C项错误。本题选D项。评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主要考
21、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偏上。抓住“便钱务”“入钱”“便换”等信息是解题的关键。9.(2012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本题是对宋代商业繁荣特征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含义,迁移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判断备选项。材料中“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等信息,说明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的
22、限制,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商业活动区域、经营方式及坊市等信息,故排除B、C、D三项。10.(2011天津文综,2,4分)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宋代,城乡手工业都在发展,故B项不符合史实;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诗句无法反映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从“西家卖丝籴新谷”可知丝、谷已投入市场,这反映了宋代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选A。11.(2016海南单科,
23、8,2分)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12.(2015海南单科,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
24、阻答案B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这都大大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13.(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北宋前中期,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私人开办的盐井遍布井研县一带,工匠聚集于此,可以挑选工作条件和待遇好的盐井,这反映了北宋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靠“佣身赁力”为生
25、,虽然能与井主在工作条件、待遇方面讨价还价,但并不代表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在井盐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较为普及,但并不能说明其他行业中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井盐生产的过程,并未提及盐业买卖的过程,故D项错误。14.(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故选A。材料中的
26、“天然”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山水风貌,且元曲也并非都寄情于山水,B错误;元曲相比于诗、词,形式更自由,C错误;材料未涉及元曲的具体内容,D错误。15.(2014课标,26,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
27、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16.(2018课标,25,4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南宋与北宋相比,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的宰相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自科举制实行以来,世家大族影响力逐渐减弱,排除A;材料无
28、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材料现象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17.(2014四川文综,13,8分)(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
29、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
30、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
31、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8分)(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9分)解析(1)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原料、生产环境、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归纳概括。(2)要通读两则材料,从梅森与景德镇的不同做法上入手分析。18.(2011广东文综,14,4分)“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
32、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从题干中的儒者、道士、僧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可知A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而“虎溪三笑”出现在唐朝,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直接反映C的情况;由“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可知D错误。19.(2012课标全国,25,4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本
33、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流传的故事的实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文学兴起。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同情“自由相恋”的许仙和白娘子,鞭挞破坏自由恋爱的法海,赞扬维持人间正义的济公,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热爱自由、推崇正义的价值取向。因此选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20.(2011安徽文综,13,4分)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盘屈)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34、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A从对该画的评价看,这幅画主要体现了苏轼对意境的追求,符合这一特征的绘画风格是A项。B项体现的是写实风格;C项与图片不吻合;D项与该画浓墨重笔的画风不符。21.(2019海南单科,6,2分)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A.B.C.D.答案A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就是所谓的“琴棋书画”,其中“棋”指的是围棋,故选A项。22.(2017海南单科,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
35、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选A项;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而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23.(2012课标全国,2
36、7,4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即“同道”。也就是说,无论干什么,都应
37、心地端正,诚心诚意。故选D项。24.(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25.(2015海南单科,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
38、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契嵩认为,佛教的“治心”与儒教的“治世”都是“圣人之教”,二者“同归于治”,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故选A项。26.(2013课标,25,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
39、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注意解题关键在于从“变化”的角度切入思考,从“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不变的是孔子,变化的是从周公到孟子,变化的时代是宋代。为什么偏偏是宋代呢?因为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由此导致孟子地位的提升。这样,孟子取代了周公。27.(2012海南单科,6,2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
40、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周敦颐认为,天以阴阳生成万物,“生”就是“仁”。这体现了“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8.(2012大纲全国,14,4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元代
41、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答案C本题考查元朝时期的文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对元曲的认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需求的宋词、元曲日臻发展。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元曲本来是影响后世的“一代之文学”,但由于“为时既近,托体稍卑”,以至后世“儒硕”不予重视,这反映了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A项不正确,元代文学不为“儒硕”重视不等于不为后世所重视;B项表述片面;八股取士始于明朝,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29.(2015
42、浙江文综,13,4分)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材料“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到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故A项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不能有定论,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更能反映历史真相,C项说法明显错误;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与时代远近没有必然关系,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