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单元集训(一)限时:6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一封信写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万元”。与该信件密切相关的史事是()A.开国大典B.“一国两制”提出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九二共识”达成答案A材料“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是对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有关,A正确;“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系统阐述的,B排除;“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与材料无关,C排除;“九二共识
2、”是海协会与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而达成的,与材料无关,D排除。2.周恩来在1950年春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地主富农占中国农村人口的10%;地主对土地占有关系经常发生变换,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地主的社会关系牵涉面广,实行土改必然震动许多阶层的人,社会影响巨大。周恩来旨在强调()A.农村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B.消灭地主阶级的紧迫性C.协调城乡关系的必要性 D.确立公有制度的必然性答案A从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地主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情况复杂、社会关系牵涉广。周恩来分析地主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为了强调土地改革具有复杂性,需要谨慎对待,不能操之过急,A正确,排
3、除B;材料只是针对农村的土地改革,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D。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A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边打、边稳、边建”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的中国,一方面,国内需要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政权,另一方面,需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
4、一财经工作方针的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进而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而材料反映的是财经工作,故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始于1956年,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故D项错误。4.到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钢、煤、电力、原油、水泥、粮食、棉花、棉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B.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不断缩小D.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
5、答案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与1949年相比大幅增长,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效显著,A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排除B项;材料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城乡差距的变化,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5.1953年夏的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此役歼敌5.3万余人,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扩展阵地160余平方千米。该战役的目的是()A.通过军事主动争取苏联出兵B.结束
6、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C.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D.积累大规模攻坚战役的宝贵经验答案C根据材料“1953年夏”“规模最大的一次”,“歼敌5.3万余人,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扩展阵地160余平方千米”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城战役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C正确。此前,中朝军队经过五次战役,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掌握了军事主动,排除A;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一直没有结束,排除B;金城战役是阵地战而非攻坚战,排除D。6.下图是现代画家吴静波在1954年创作的竞赛,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场景。这幅画,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生产B.土地承包经营后的丰收C.人民公社社员
7、们的劳动D.生产大队里的分工协作答案A画作的创作时间是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正在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A项正确;1978年才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1954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正蓬勃开展,没有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根据画作内容无法看出劳动形式为分工协作,排除D项。7.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全
8、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颁布时,新中国即将成立,我国还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与发展,因此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1954年正处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因此1954年宪法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排除C项。8.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
9、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A.构建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答案B据“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故选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构建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排除A项;材料意在强调解放生产力,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无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过渡
10、时期在我国的结束,排除D项。9.1956年,浙江有农业干部指出,施行“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和“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结果偷工减料的少了,懒的少了,装病的少了,放弃农业出去找副业的少了。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地方()A.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B.坚持农业改造的工作原则C.探索农业的经营方式D.试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据材料“1956年”“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产量责任制到户”“集体经济的补充”及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迅速推进,“干活一窝蜂”“出工不出力”等问题逐步凸显,“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产量责任制到户”将责任划分到地段、划分到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劳动积
11、极性,同时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仅是做了局部调整,故选C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只是集体经济的补充,这一时期的地方实施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改造工作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完成的,而非责任到户,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1978年开始实施,排除D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提议中国的工业化采取“经互会的方式”,即在社会主义阵营范围内实行一体化生产。1956年9月,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共八大提出的方针()A.采纳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议B.改变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C
12、.克服了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D.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主探索答案D由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提出“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与苏联提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实行一体化生产的工业化方式不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自主探索,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发展的优先级,排除B项;这一时期我国依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11.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国家银行对公营企业(包括合作社)利率存放采取两低原则,即利差从低;对私营企业利率存放采取两高原则,以接近市场利率;对大中城市的私营钱庄利率,则通过各地利率委员会确定。这些举措()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尽快恢
13、复与发展B.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C.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D.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答案D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材料中的举措立足实际,因企业所有制不同而实行不同的利率原则,既有利于国营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故D项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这与材料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银行利率政策并不能保障“一五”计划的资金来源,排除B项;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1956年,排除C项。解题方法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首先用排除法可将
14、“国民经济尽快恢复”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选项排除;其次,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材料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式,采取不同的利率原则,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12.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的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有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有30%50%。这表明我国的“一五”计划()A.体现了一定的“自力更生”精神B.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C.完成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改造D.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
15、一五”计划期间,国营经济上缴利润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远大于国外的贷款;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担负了一定量的设计和机器设备安装工作,表明我国的“一五”计划体现了一定的“自力更生”精神,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计划经济的先进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排除D项。13.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B.理想化制
16、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答案B据材料“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具有一定理想化,存在某些缺陷,如为赢得工分数,一些农民可能存在“出工不出力”的行为,导致生产效率大大降低,B正确,排除C、D。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问题,排除A。14.下图为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卷第一题(节选),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给下面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
17、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副重担的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保障B.思想解放是经济进步的前提C.实现工业化是改革最终目标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性答案B材料中197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题题干反映了实现机械化要靠思想革命化,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思想解放是经济进步的前提,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排除A;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思想革命化实现机械化,而不是工业化,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性,排除D。15.据统计,“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7.3%,集
18、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97.7%下降到1990年的91.4%。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A.改革开放的有效推进B.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C.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七五”时期,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虽仍在增长,但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A项正确。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控有所放松,排除B项;C、
19、D两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16.图表和解读,相当于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分离。对下图解读准确的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总额比重的变化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C.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全球化严重冲击D.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答案B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加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不断增高,经营主体多元化,各类企业开展贸易的积极性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B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
20、目标,排除A;国有企业份额虽然下降,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仍然占绝对优势,排除C;图表中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重不断增高,并不能说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7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一五”时期以“1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实现的。世纪之交,党中央又一次作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
21、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摘编自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次大规模西部开发,任选一次加以阐释。(12分)答案示例:选择第二次西部开发。阐述:“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一方面是受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要适度的调整工业化布局。第二次西部开发重点建设的项目有:修筑交通干线、建设钢铁基地以及为国防服务的项目、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解析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
22、知识储备,选择比较熟悉的一次“西部开发”,从其背景、建设重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1950年511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以反对战争、禁止核武器为内容的和平签名运动。北京市在这场运动中具有典型性。同年5月中旬到6月,北京市政府联合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及政府机关、部队组织宣传,运用演讲、文件学习、大字报、电影、家庭访问及与文娱相结合等方式,广泛宣传反战和平签名运动,90%以上有组织的群众都签了名。随着6月下旬朝鲜内战的爆发,和平签名运动的宣传转为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7月初到8月中旬是运动的深入阶段,8月中旬至11月底为该运动的扩大阶段。这场运
23、动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摘编自陈文胜1950年的北京市和平签名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北京市和平签名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指出1950年北京市和平签名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的意义。(9分)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展开;周边的局势趋向紧张。(2)特点:政府主导;参与阶层广泛;宣传手段多元;阶段性特征明显。(答出两者即可)意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为抗美援朝运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有利于新生人
24、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1)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展开及周边的局势趋向紧张等角度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意义,可从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为抗美援朝运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单元集训(二)限时:70分钟/满分:8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了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讲话
25、中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据此推知,中国重工业从“重点”到“集中主要力量”变化的重要前提是() A.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B.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C.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答案B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这为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供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国家的发展战略,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1953年新中国仍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孤立,排除C项;1953年新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D项。2.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
26、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上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打了一场“经济领域的淮海战役”“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一胜利()A.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B.打破了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D.提高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打击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的行为,稳定了社会经济,这一胜利提高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故选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排除A项;“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旨在打击国内不法商人,并未打
27、破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3.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A.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B.借助苏联以打破西方封锁C.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D.与社会主义阵营若即若离答案A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原料
28、,橡胶树是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的热带雨林植物。对于苏联要中国为其划出地方建立橡胶种植园的无理要求,新中国委婉而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A项正确。4.右图是1952年题为这是真正摇钱树的年画,画中的摇钱树上长满了集体农场种植的苹果。该年画反映出当时() A.“一五”计划已开始B.人民公社结硕果C.小康社会初建成D.互助合作显成效答案D根据“1952年”“集体农场”可知,年画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前奏,即农业互助组时期,D正确。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末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
29、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A、B、C错误。5.下表是1952年底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在农村推行“速成识字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这反映了当时()美帝阶级农民出身群众贫农95%100%92%99%95%85%A.举国倾力抗美援朝B.社会各阶层消除对立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D.准备进行民主选举答案C扫盲运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结合材料时间“1952年底”可知,当时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即将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阶级”“出身”在农村成为热词,出现频率较高,这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C正确;仅凭“美帝”出现的频率较高无法证明中国倾力抗美援朝,排除A;B中的“消除”表述绝对
30、,排除;在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中并未涉及民主选举,排除D。6.从右侧邮票中可提取的信息较为合理的是()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接近完成B.三大改造与发展重工业同步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尚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答案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大改造与发展重工业同步,结合材料和上述信息可知,邮票中的信息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与发展重工业同步,B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于1952年底,与邮票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邮票中的重工业建设不符,排除D。7.下图为1954年6月画家冯一鸣创作的
31、宣传画开掉田埂,大家就是一家人(局部),这一作品()A.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D.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答案A根据材料“1954年”“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可知,这一作品主要是体现当时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生产合作社,这是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体现,故选A。宣传画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注重描绘现实,不是艺术想象,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工业化建设,排除C;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8.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32、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也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的举措。从材料可以看出()A.党中央对国情的认识切合实际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C.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此路线后来得到严格贯彻执行答案A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党中央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两者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党中央对国情的认识切合实际,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
33、初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构想,未体现“此路线后来得到严格贯彻执行”,排除D项。9.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A.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B.人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C.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答案C根据材料“我们的宪法(1954年宪
34、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一些资产阶级宪法中也有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等充分权利的规定,故A项不是1954年宪法的突出进步性,排除;1954年宪法规定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属于间接选举,排除B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并非1954年宪法的突出进步性,排除D项。10.1953年,针对长春汽车制造厂建厂中的诸多困难,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这体现了()A.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业化建设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35、D.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支持,使该厂如期建成投产,这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故选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一化三改”对工业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排除D项。11.1964年1月,中法发表建交公报后,毛泽东在会见法国政府代表团时说,中法可以合作反对大国的欺侮,法国要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可以做日本的工作。建立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亚洲的北京、东京的反对美苏两霸的第三世界。从中可以看出()A.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冲击两极格局
36、B.中法合作追求全球战略平衡C.多极化格局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D.资本主义阵营已经濒临瓦解答案B毛泽东主张中法合作,希望法国能联合欧洲其他国家,策动日本,共同建立起抵制美苏的新格局,体现了中法合作追求全球战略平衡的意图,B正确。材料中的“第三世界”只是对一种反制美苏霸权主义的新格局的构想,排除A;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呈现,排除C;当时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虽对美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但资本主义阵营远未到瓦解的地步,D排除。12.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有科学文化知识、有技术特长和生产经营能力的专业户。随着专业户的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和专
37、业乡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模式。这种模式()A.意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源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C.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重在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答案C根据材料“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有科学文化知识、有技术特长和生产经营能力的专业户”“出现了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和专业乡镇”可知,这种模式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和分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C正确。材料强调专业化的出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无关,排除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排除B;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
38、料时间不符,排除D。13.“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产物。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为祖国统一的具体实践所检验,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这一论述()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特质B.传承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遗产C.肯定了港澳回归的成功实践D.明确了“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答案A材料反映出“一国两制”构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体现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和主张。“求同”是要顾全大局,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存异”是要照顾局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精神,着眼于实
39、现祖国的和平统一,A项正确。14.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 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 000元。这表明()A.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现代企业制度加剧市场竞争D.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答案A“邓小平南方谈话”表明时间为1992年。“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 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 000元”表明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
40、不出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失衡,排除C、D两项。15.中国共产党某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这场新的革命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次会议()A.以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B.冲破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案D据材料“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判断出,“这次会议”是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
41、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A、B、C三项对应的分别是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故排除。16.1992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1992年8月2日,有关国家部委修改了“八五”计划,普遍把原计划的经济发展目标加以提前。国家的这些举措主要是由于()A.浦东的开发开放B.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C.“南方谈话”的推动D.城市国营企业改革全面推行答案C据材料“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普遍把原计划的经济发展目标加以提前”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42、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C。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二、非选择题(共38分)17.1993年,历经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
43、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摘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摘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44、“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作用。(8分)答案(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统购统销”在当时具有必要性,但长期来看,显现出一定的弊端,需要及时调整。一方面,“统购统销”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另一方面,“统购统销”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
45、康发展。解析(1)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进行归纳总结,如“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等。(2)“历史作用”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进行客观分析,积极作用可从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保障社会生活秩序、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等角度概括;消极作用可从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等角度概括。18.青年使命(12分)材料一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这次大会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
46、上、组织上的统一,成为纲领明确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回望共青团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材料二不同时期共青团的方针、任务简表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打垮旧社会的任务,还要担任创造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新任务,在即将灭亡的旧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新社会,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积极地参加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1953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祖国的伟大斗争中,协助党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团员和青年,遵循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的方向,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奋斗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7、大会一致通过关于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共青团今后的方针任务是:团结和教育全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完成党的八大所提出的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任务而奋斗1981年8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三中全会以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为口号;以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青年为“四化”贡献青春、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提高团员质量、增强团的战斗力为基本工作(1)为什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要“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结合材料一及相关史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会议,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共青团的方针、任务是如何不断紧跟时代潮流的。(8分)答案(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有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