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集训(一)限时:70分钟/满分:91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是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1837年升湖广总督1839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1840年主持禁烟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采取“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组织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A.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C.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答案C1823
2、1837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期间,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任湖广总督期间治理河道,此时,林则徐的视野集中于改革内政。1839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禁烟,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供对外交涉时参考,购买西方船炮加强海防,此时,林则徐的视野转移到世界,C项正确。2.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说:“尽管战争骤然而至,尽管清王朝全无准备,但在传统的御外攘夷的武库中,已经为道光帝编制了剿抚两套程序。道光帝交并轮番操之上阵一波三折,回旋再现。”这说明()A.清政府固守传统华夷观念B.清王朝无需做任何战争准备C.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并不落后D.决策犹豫不定决定战争结局答案
3、A根据材料“但在传统的御外攘夷的武库中,已经为道光帝编制了剿抚两套程序”可知,清政府固守华夷观念,以传统御外攘夷的手段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故选A项。材料强调面对西方侵略,清政府全无准备,并非清政府无需做任何战争准备,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军在武器装备方面落后于西方,排除C项;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决策犹豫不定并非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3.鸦片战争后,魏源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忧患”,体现了“革虚而之实”的理念。这反映出魏源()A.践行中体西用的主流价值理念B.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的方向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D.
4、根植传统探求救亡图存之道答案D由材料可知,魏源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即根植传统探求救亡图存之道,故D项正确。当时“中体西用”并未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理念,A项错误;魏源的思想并未引领近代社会变革,B项错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而非政治制度,无法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故C项错误。4.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
5、成效D.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答案B根据材料“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西方国家设立气象台是为其侵略中国提供服务的,B正确。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彻底丧失国家主权,排除A;西方国家在中国设立气象台,不是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果,排除C;气象台是负责分析、预报天气的,不是通讯工具,排除D。5.1843年,洪秀全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创立拜上帝会,团结民众反对清政府的统治。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允许外国牧师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以引入外邦技艺。这表明太平天国()A.通过学习西方以探索国家出路B.借助宗教思想
6、以构建科学革命理论C.发展资本主义以突破封建束缚D.超越小农局限以调整农民革命方向答案A“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创立拜上帝会”表明洪秀全借助西方宗教思想,团结民众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允许外国牧师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以引入外邦技艺”表明太平天国通过学习西方谋求自身发展,这些都是对国家出路的探索,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排除B;C符合资政新篇的情况,但不能概括材料中利用基督教教义团结民众来反抗清政府统治的情况,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未能突破小农局限,排除D。6.咸丰四年九月,曾国藩攻克武昌,咸丰帝闻讯打算任其为署理湖北巡抚。有人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
7、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咸丰闻后“默然变色者久之”,遂收回谕令,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空头虚衔。由此可知()A.地方势力开始挑战中央集权B.清政府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C.咸丰朝堂庸臣当道政治昏暗D.空头虚衔使曾国藩消极平叛答案B由材料可知,咸丰帝本打算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有人进言曾国藩实力过强,地方势力崛起不利于维护统治,于是,咸丰帝收回对曾国藩的任命诏令,这说明清政府对地方势力既依赖又疑忌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咸丰朝堂庸臣当道政治昏暗,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曾国藩的态度,D项错误。7.中国人口史记载,“(近代)
8、这场战争爆发时,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战争结束时,该五省人口约为0.86亿,人口损失了大约45%”。这场战争()A.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使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据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中心位于南京,主要波及江南五省地区,导致该地区损失大量人口,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故选B。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8.1871年
9、总理衙门鉴于负担沉重,想撤办福州船政局。1872年初,李鸿章致函福建巡抚王凯泰:“总署函商官轮招商雇买,以资周转,想已并达尊处。若不停造,或备漕运,或交商货,亦是流通之法。”这可用于说明()A.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转向B.洋务派内部发生分化C.商人资本的影响力增强D.中体西用的局限暴露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总理衙门由于财政负担沉重欲撤办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希望通过招商雇买等使福州船政局采用官督商办或其他方式经营生存下来,这说明洋务企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A项正确。材料强调李鸿章希望福州船政局调整经营方式,未涉及洋务派内部发生分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商人资本的影响力增强,排除C项;李鸿章
10、意在调整洋务企业经营方式,无法体现中体西用的局限,排除D项。9.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这可用于说明()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答案B由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社会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这一想法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从侧面说明当时维新派急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B项正确。材料是康有为对开展变法运动的设想,未体现维新运动是否得到统治者支持,且当时中国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并不支持维
11、新运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康有为对变法的认识,并未提及变法的影响,排除C、D两项。10.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维新思潮的涌动;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晚清的自救运动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C.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材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传播维新思想,农民阶级开展反洋教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开展武装斗争,清朝统治者开展清末“新政”,即不同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故选C项。11.1911年11月18日,天津大公报主笔唐祖绳发表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提出将中国建成中华联邦帝国,即在保留清帝的基础上承认各省
12、为自主自治的联邦,由各联邦公举代表到北京组织国会,编订宪法,组建政府,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等要务均由国会议决,交政府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体走向受到关注 B.南北议和尚未形成C.君主专制依然盛行 D.共和观念难以推行答案A由材料可知,唐祖绳发表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的政体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关注政体走向,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唐祖绳对政体走向的分析,没有提及南北双方代表议和事宜,排除B项;根据“在保留清帝的基础上承认各省为自主自治的联邦”“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等要务均由国会议决,交政府执行”可知作者推崇君主立宪,结合“1911年11月18
13、日”这一信息可知,君主专制即将走向末路,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解题方法首先,注意题干中唐祖绳发表的文章的名字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说明这篇文章关注的是政体问题;其次,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承认各省为自主自治的联邦”“国会议决”等,说明这种体制与以往君主专制大不相同,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即可解答。12.1911年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和立宪派转向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从观望到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A.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B.清王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C.辛亥革命具有一定民众基础D.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B材料中武昌起义后,旧官僚、立宪派
14、等都不再拥护清政府,列强也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的现象,说明清政府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B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后,旧官僚等势力很强大,资产阶级并未掌握革命领导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观点,排除C项;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但民主共和观念在当时并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D项排除。13.正是在西潮冲击造成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下,革命发生了,并极其顺利到几乎轻而易举取得成功。梁漱溟就曾慨叹,“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几百年的统治,一转移间即被推翻”。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成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清末“新政”未取得显著成效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D.改变中国现实的迫切愿望答案D根据“正是
15、在西潮冲击造成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下,革命发生了,并极其顺利到几乎轻而易举取得成功”“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几百年的统治,一转移间即被推翻”可知,清政府被轻而易举地推翻是由于革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当时人们改变中国现实的迫切愿望,D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C项。14.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下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据此可知当时()A.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B.分权制衡得到充分体现C.政
16、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D.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答案C根据数据图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中,既有原清政府官员、士绅,也有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等参与其中,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议员构成人数比重,没有明确群众的具体态度,故“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议员构成人数比重,没有明确民主政权实施过程中分权制衡的政治理论及实践,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和革命家等先进力量在国会议员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故自由进步力量并没有主导政治局面,排除D项。15.1911年12月5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
17、“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7日,英国第三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表明()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答案D根据材料“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导致政局动荡,但革命政府和清政府均采取
18、措施保证了英国在华利益不受影响,D项正确。材料虽体现了革命政府对英国利益的保障,但不涉及英国对辛亥革命的支持,A项排除;当时英国虽把持中国海关事务,但未能独霸中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列强争夺关税主权,排除C项。16.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复兴国学”“对抗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适合于时代需要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外国思想文化中那些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也是国粹。据此可知,国粹主义()A.主张中体西用B.受到西学影响C.全面复兴旧学D.提倡民主革命答案B根据材料“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适合于时代需要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外国思想文化中那些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也是国粹
19、”可知,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现代文化价值的文化,这说明国粹主义受到西学影响,B项正确。主张中体西用的是洋务派,排除A项;国粹主义强调的是符合现代文化价值的文化,不是全面复兴旧学,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可知,国粹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主张,和民主革命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3分)17.民族危机与历史的变革(12分)荆楚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近代史上的1898年进行了如下分析: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思想传播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在全世界加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步入帝国主义阶段通过以上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
20、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和教训。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任意一个其他时间(年份或年代),对其进行剖析,并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要求:写明选择的时间,分析应该表述成文,不要画图表,结论明确合理,整体论述应有逻辑性)(12分)答案19世纪60年代:此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深渊。在内外交困下,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仅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而未能有力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放眼世界,工业革命正在从英国扩展到北美和欧洲大陆,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推
21、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以上论述部分8分,应中外关联,视野有一定纵深和跨度)19世纪60年代介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竞争的关键时期,顺应变革的国家才能在工业时代到来时占领先机。中国此时的洋务运动却太过保守,未能推动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中国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更深重。(以上结论部分4分,应与前面论述相关,有总结性)10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79分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46分
22、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03分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解析首先,解读设问,本题设问提示了剖析历史事件的角度,即中外历史关联、政治经济之间互动、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结论。其次,时间限定条件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一个其他时间(年份或年代),即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今,但不包含1898年。最后,在对设问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例如,选取19世纪60年代,可以从中外关联角度结合这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世界的史实:工业革命、1861年俄国
23、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美国南北战争等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并将其放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分析关联之处。最后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竞争的关键时期,顺应变革,国家才能发展。再例如,选取20世纪50年代,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以及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苏共二十大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等史实,将其放在两极格局及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信仰危机的背景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走上强国之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
24、料一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
25、,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一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1)根据材料
26、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8分)答案(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政治腐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末教育改革开展(清末新政开展)。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有识之士的宣传。文化:西方教育思潮的传入(留学教育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2)内涵:爱国要与兴民权相结合;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的“文化力”;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工夫。影响:对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启迪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
27、;丰富与深化了爱国主义内涵(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解析(1)根据材料一“20 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直接归纳概括;结合所学还可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可归纳出爱国要与兴民权相结合;根据材料二“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可归纳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可归纳出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的“文化力”;根据材料二“从国民全
28、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可归纳出救国当从国民全体下工夫。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可归纳出对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材料二“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可归纳出启迪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二“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可归纳出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根据材料二“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可归纳出丰富与深化了爱国主义内涵,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9、15分)材料一新文化领袖陈独秀之除旧布新的新文化观当然是一种典型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模式。他主张:“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和迁就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尽管陈独秀对儒学的攻击主要限于纲常名教,但他认定此即孔教的本质,故对孔教必须整体废除之。摘编自高力克文化激进主义的矛盾与局限新文化运动百年沉思材料二他(辜鸿铭)认为,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之道首先,和平、秩序与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真正虔诚的生活,
30、或时髦地说,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应作为道德生活或虔诚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人们不对权威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而表现出对它的尊崇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仪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以这样的道德力量使军国主义失去存在的必要性,“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韩星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运用上述材料,自拟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题目:陈辜论争(自拟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高举民主、科学大旗,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
31、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于是采取“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模式。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可调和和迁就”,应全盘西化,对孔教进行彻底批判。而辜鸿铭则认为,孔教是“良民宗教”,是中国人一种真正虔诚的生活,一种道德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要把中国人礼仪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让欧洲人反思,看到中国道德的力量。陈辜论争,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都有着绝对(片面)的一面;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外来文化,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等。陈辜论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
32、发展;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解析先按照题目要求,阅读两则材料,综合陈独秀和辜鸿铭的主张,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如:陈辜论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联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两人观点的差异、原因和影响。最后,总结个人论题,升华个人观点。整个解题过程注意题目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单元集训(二)限时:60分钟/满分:7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日本学者统计了两种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7年4月与1838年
33、1月至5月,使用“天朝”次数共7次,使用“中国”次数共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答案D“天朝”体现的是传统“天朝上国”的天下观,“中国”则体现出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由材料可知,道光年间,使用“天朝”次数减少,使用“中国”次数增多,这反映出中外交往的扩大带来了天下观的变化,说明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天朝上国”思想,D项正确。禁烟运动发生于1839年,A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仅显示“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并未提及海禁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记载者的思想观念在一
34、定程度上会影响史料内容,但并非导致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2.南京条约关于关税的原文表述为“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A.中英协定关税有利于晚清经济发展B.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在于规范贸易C.晚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答案C根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而面对此条约,清政府全然不知利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故选C项。中英协定关税不利于晚清经济发展,排除A项
35、;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在于方便英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崩溃,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材料仅涉及战后中国关税主权丧失,没有明确外交制度和理念上变化的具体措施及态度,排除D项。3.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的朝贡体制逐渐被西方列强的条约体制所取代。自19世纪60年代起,国际法正式输入中国,新式学堂陆续开设国际法课程,清政府也日益重视将国际法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外交实践。以上信息表明当时中国()A.充分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B.系统学习和掌握国际法知识C.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渐趋平等D.外交体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答案D材料“国际法正式输入中国”“清政府也日益重视将国际法的相关知识
36、运用于外交实践”表明清政府的外交体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化,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国际法正式输入中国,新式学堂陆续开设国际法课程”不足以体现“系统学习”,排除B;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不可能平等,排除C。4.据下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作者成果魏源西北边域考沈垚新疆私议李兆洛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官方修订钦定回疆则例A.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C.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D.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答案C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觊觎中国边疆。从材料信息看,道光、咸丰
37、年间,一些学者关注西北边疆历史、地理,这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故选C项。材料中学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西北边疆历史沿革和地理范围,而非“治国理政经验”,排除A项;学者研究西北边疆的历史、地理并非为了突出优越性,不能体现“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排除B项;仅凭表中成果的取得无法判断其推动近代史学走向繁荣,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5.下表所示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创办的一系列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创建()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技术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A.实现了晚清学制的变革B.推动了西方技
38、术的引进C.旨在消弭人民的反抗意志D.为政治的改良奠定了基础答案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外语类、军事类和技术类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B项正确。清末“新政”开展学制变革,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是为了培养人才,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而非“消弭人民的反抗意志”,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未涉及政治领域的改革,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也没有为政治的改良奠定基础,排除D项。6.太平天国起事后,官兵不能阻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号召乡人组织湘军,湘军的营制、训练全由曾、左等人自己规划操作,粮饷也自己筹办。李鸿章招募编练
39、淮军,淮军将领在作战行军时期,由清政府给以地方封疆大吏的名位,有动员当地资源的权利。湘军、淮军的崛起()A.体现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B.推动了晚清军事的近代化C.加速了清政府政权的垮台D.影响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答案D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起事后,曾、左组织湘军,李鸿章招募编练淮军,“在作战行军时期,由清政府给以地方封疆大吏的名位,有动员当地资源的权利”表明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不得不倚重湘军、淮军,下放一些权力到地方,影响了晚清政治权力结构,故选D。宗法血缘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湘军、淮军的崛起,并不是靠血缘关系,排除A;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是洋务运动,湘军、淮军仍属旧式军队,排除B;主观上,湘军、淮
40、军的组建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7.曾国藩在上书清政府时认为:“(洋枪炮)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李鸿章也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直接服务于他们诉求的措施是()A.创立京师同文馆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开办轮船招商局D.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和李鸿章都认识到洋枪炮的重要性,希望能批量购买或自己制造,这反映出他们都希望发展军事工业,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体现了这一诉求,故选B项。创立京师同文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属于洋务派在教育领域的举措,排除A、D两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
41、用工业,排除C项。8.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播从主要局限于某些政治学说,而且偏重于个人的主张,缺少群众性和社会性,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良运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B.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化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维新派深入群众的宣传答案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有组织的政治改良运动,B正确。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排除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维新派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9.1854年至1860年,清政府设置了上海、广州、汕头
42、3处海关;1861年至1895年,增设了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后又增设了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保护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关税缓解了政府财政紧张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深入答案D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置的海关数量不断增加,海关的位置也逐渐深入内地,且材料中不断增设海关的时间节点与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相吻合,这从侧面表明西方列强侵略不断深入,故选D项。海关数量增加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保护,排除A项;清政府增设海关主要是迫于列强压力,并非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关税的数
43、额变化及用途,排除C项。10.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传统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提出“民族历史是主流”。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旨在()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C.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D.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答案C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中的家国意识很淡薄,主张效法“泰西之良史”,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救亡图存,故选C项。梁启超强调传统史
44、学存在不足,并非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排除B项;清末“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排除D项。11.19世纪末,谭嗣同等青年改革志士在湖南组织了南学会,陈宝箴、黄遵宪等湖南的地方官员曾多次亲临南学会讲演和回答问题,地方士绅纷纷前来省城听课,与省里官员对话,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由此可见,南学会的创办及其活动()A.巩固了变法的群众基础B.体现了民主议政的风气C.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D.促成了新旧思想的融合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南学会加强了地方官员与士绅的交流与沟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士绅的参政能力,推动了地方政治的革旧图新,具有民主议政的风气,B正确
45、。参加南学会的主要是改革志士、地方官员、士绅等,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并不广泛,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新旧思想的融合,排除D。12.应该说,在民主革命形势高涨的背景下,立宪派出来表示赞成,这对于安定局势,对于革命以后的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如果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主要是立宪派的作用,就和事实背离太远。材料认为,立宪派对革命的作用是()A.附和革命,助其发展 B.投机革命,伺机破坏C.曲意逢迎,分化阵营 D.积极决策,引领革命答案A由材料信息可知,立宪派在民主革命形势高涨的背景下赞同革命,这对于革命以后的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这说明立宪派附和革命,助其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
46、强调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无法体现“伺机破坏”“分化阵营”,排除B、C两项;立宪派并未引领革命,引领辛亥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D项。13.1902年以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商务公所等组织。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要求凡属商务繁盛地区,皆宜成立商务总会。此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将原来的商务公所改为商会,其他地方的商会也纷纷建立。商会的出现()A.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B.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C.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答案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会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47、为发展工商业而建立的组织,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B项正确。清政府奖励实业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客观上推动了融入近代化的进程,但并非“主动融入”,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但商会只是中国商人之间协商合作的组织,是做不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的,排除C项;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清末的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商会的兴起、发展无关,排除D项。14.1913年初,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是基于政党政治遭到失败的现实考虑B.说明其阶级立场发生转变C.体现其调整革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