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0575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87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1_讲解部分PPT-14-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四单元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专用,法律与教化作为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两者相辅相成。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单元概览,基础篇,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与法治的形成1)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法治:左传中的记载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与法治之争1)早期:春秋时期,围绕子产“铸刑书”的辩论。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之争。,深化拓展法家三派法家有“法”“术”

2、“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韩非博采荀子之学以及法家各派的思想要旨,完成了其专制主义政治理论。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律令出现。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令”。4)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律令儒家化。1)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重要事件: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3)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4)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1)法律:唐高宗时,撰成唐律疏议。基础

3、: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2)教化732年,唐朝政府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历史概念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

4、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理学教化背景: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发展: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规范: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教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

5、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乡约宣讲内容为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四、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

6、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4.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基本法律。,5.20世纪90年代以来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被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6.中共十八大以来1)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2)

7、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3)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4)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5)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1)罗马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完备: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

8、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成文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3)教会法: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并颁布。,考点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温馨提示日耳曼法与教会法日耳曼法和教会法或多或少地保存了罗马法的术语和法律精神,为西方近代法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4)罗马法复兴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形成:美国等国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2.发展1)英美法系背景,2)大陆

9、法系背景形成: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2.局限性1)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确认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2)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尚未享有完全的公民权。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古时期:基督教影响欧洲社会各个方面。1)表现: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介入社会生活;进行伦理道德教化。2)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2.宗教改革后: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1)主张反对

10、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鼓励人们发财致富。2)局限:仍然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2)边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中央:设大鸿胪。,考点三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民族地区,3)边疆政策: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1)中央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11、,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民族地区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4.唐朝1)中央:礼部、鸿胪寺。2)民族地区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加封南诏王,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历史概念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汉朝的属国、南朝的左郡

12、、唐朝的羁縻府州县、明朝的羁縻卫所以及明清在西南一带的土司,都是羁縻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5.宋朝1)先后与辽、西夏和金长期并立。2)辽、西夏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6.元朝1)中央:元世祖时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2)民族地区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7.明朝1)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管理,8.清朝1)中央:设理藩院。2)边疆治理,(二)中国古代的对

13、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1)陆路:汉朝时,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汉朝时,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光武帝刘秀赐倭国“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3.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1)陆路:隋炀帝命裴矩掌管与西域的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等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2)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来到中国;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转趋发达。1)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

14、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6.明清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2)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结果被拒。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许多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2)建立过程,3)概况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5、西藏自治区。其他自治单位:自治州、自治县(旗)。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发展历程,2)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

16、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方针,2)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及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

17、,2.改革开放后: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世纪之交: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3)21世纪: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按照“亲、诚、惠、容”理

18、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3)中共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实践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背景,考点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表现:1619世纪,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更多的由多个民族组成。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

19、立1.背景1)利益纷争: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2)呼唤规则:人们希望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2.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1)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3)维也纳体系(1815年):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国际

20、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3.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17世纪,为与他国保持联系,欧洲国家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2)发展: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4.评价1)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一战后1)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

21、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2)表现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3)评价:没能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2.二战后1)背景:二战使国际法再次遭到破坏;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2)表现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国际法

22、领域大大扩展:裁军、人权等。3)评价: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综合篇,知能一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时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赵鞅“铸刑鼎”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转变。秦朝崇尚法家思想,秦律“密于凝脂”。3.两汉至隋唐律令儒家化: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

23、到法律中的时期,即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法律开始向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逐渐结合。,知能二近代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1.英美法系的基本特征1)法律构成: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种法律。2)法律形式: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3)法律分类:比较偏重实用,没有公法、私法之分,倾向于制定单行的法律、法规。4)法律职业:职业流动性大,法官一般来自律师,且地位较高,不仅

24、可以适用法律,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创造新的法律。,2.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知能三基督教伦理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1.概况1)中世纪,基督教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世纪文化的核心。基督教重建了社会道德基础,提高了欧洲整体文化水平,为后来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宗教伦理观念逐渐形成。通过宗教改革,新教徒不需要通过教会便可与上帝直接沟通,这淡化了教会的作用,突出了道德主体的信仰选择和信仰自由,是宗教世俗化、大众化的表现。,2.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1)新教伦理的“先定论”经过“天职观”转化以后,引发了新教徒的世俗功利主义行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世俗生活的理

25、性化。那些历来被传统道德鄙视的经商谋利活动由此获得了宗教伦理的认可。2)新教伦理的“天职观”使劳动者不得不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为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一大批勤奋、冷静、尽职、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工于计算且具有强烈的生产能力和劳动欲望的劳动者。3)新教伦理的入世禁欲主义强烈反对非理性地使用或享用财产,严格限制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这使大量资金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加速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4)总之,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造就了欧洲近代的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知能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

26、.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发展历程,2)中央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明清时期的土司等。经济上的往来:最典型的是宋朝的榷场、明朝的马市等。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各民族交错居住、通婚,生活习俗相互影响;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3)特点: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交融的精神支柱;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互相促进。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朝的主要对外交通路线是

27、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陶瓷和丝织品西传,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中国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以商业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大量农作物传入中国。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汉朝丝绸之路、唐朝海陆贸易、宋朝海上贸易和明清朝贡贸易等,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知能五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点、影响1.特点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2

28、)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大多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3)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2.影响1)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3)民族国家成为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4)通过国家政策构建起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的模型表示其居民由一个或多个民族组成,通过许多分享着的文化统一在一起。,知能六国际法的基本特征及其确立的基本原则1.基本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2)国际法的创立方式是国际法主

29、体间的协议,主要是国家间的协议。3)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2.基本原则,应用篇,应用探究碰撞与交融的界碑从长城位置变迁看民族关系材料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图1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图2秦长城示意图(1)分别从图1、图2中提取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2)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视角看待长城位置的变迁。,探究思路本题以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长城位置为切入点,考查长城位置变迁的原因和反映的信息。第(1)问,据图1可知,长城作为防御工事,是列国之间、列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的写照;图2中连接起来的秦长城反映出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政府效能

30、的提升。第(2)问,从长城位置变迁可知,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时部分长城已被拆除,这有利于民族迁徙与交融;秦朝长城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存在碰撞与冲突,反映出民族互动的历史事实。,参考答案(1)图1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写照。说明:由图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之间普遍修筑长城。图2信息:连接起来的长城反映出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府效能显著提升。说明:由图可知,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随着统一的完成,疆域内部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

31、走向统一的历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强大。(2)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民族碰撞与互动。,应用点拨历史学科的综合性非常强,往往涉及诸多历史概念和历史沿革,仅通过文字阐述难以直观地反映相关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地图的对比,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规律更加简明、直接地反映出来。本题属于时空观念类试题,通过对比战国与秦朝的长城位置变迁,引导学生认知历史演变规律,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长城在民族交融中的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创新篇,史料研习审判查理一世以暴弑君还是依法审判材料将国王交付审判的决定意味着拒绝采用过去那种除掉不得民心的君主的惯常方式。议会军确实讨论过是采用“最悄无声息

32、的”毒药,还是采用“已有众多志愿者按剑待命”的暗杀方式。也曾有人提议在赫斯特城堡曲折的台阶上制造一个历史性事故,或在查理一世企图逃走时击毙他。其实还有一种简单而完全合法的替代方案可供军事委员会选择:作为敌军司令,国王可以被交付军事法庭,立即枪毙。但是议会军并不想以这些方式草草了结,而是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法庭公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和一系列严重罪行,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被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检察官请求法庭责令查理一世对叛国阴谋和其他构成暴君、杀人犯和英国人民

33、公敌等罪行一一进行回答。最后,法庭宣判查理一世应被处以身首异处的死刑。摘编自英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649年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做出合理解释。,探究思路本题以英国选择“以暴弑君”还是“依法审判”为主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目的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大宪章确立的原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可得出背景。根据材料“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列举了国王的暴政和一系列严重罪行”可知,选择公开审判的目的。根据材料“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结合审判体现的议会权威、司法独立原则和推动英国的民主化,可探讨审判的影响。,参考答案

34、历史背景: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军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俘;等。主要目的:议会此举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警示未来;希望通过公开审判查理一世证明本次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从而推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等。历史影响:冲击君权神授观念,推动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承认了议会权威和司法独立原则,为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等。,创新点拨1649年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建立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审判查理一世实质上是现代法治与专制暴政之间的激烈碰撞和较量。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将审判国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联,解读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目的以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议会军旨在通过公开审判来证明其事业的正义性并推动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进而探究这一审判在英国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历史2024版.新高考版 .5·3A版 > 14_第十四单元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 2_讲解PPT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