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0586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1_习题部分PPT-04-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专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1.(2022河南六市联考,7)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的提高使朱元璋担心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A.保障了吏治清明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C.有利于加强皇权D.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答案C,2.(2018课标,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

2、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3.(2019北京文综,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4.(2022北京西城期末,5)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呈折中写道:“臣等请嗣

3、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由此可见()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奏折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私密性奏折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奏折内容仅限于通告军事要务A.B.C.D.答案B,5.(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6.(2023届辽宁名校联盟9月联考

4、,15)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发展的表现。条约签订之初,议政王大臣等将两国平等地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至乾隆时期,乾隆则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国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答案C,7.(2022北京昌平期末,5)18世纪50年代,清朝版图奠定。朝廷在漫长的内陆边疆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

5、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B.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C.奠定了管理台湾的基础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答案A,8.(2023届江苏百校联考,6)图1是明朝形势图(1433年),图2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观察两幅地图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图1,图2A.明朝长城军事防御功能蜕化 B.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C.明清的疆域逐渐达到最大化 D.清前期确定了完整的领土界限答案B,考点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2021江苏,4,3分)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

6、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答案D,2.(2021广东,5,3分)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3.(2018海南单科,5,2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

7、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4.(2023届河北唐山摸底,5)明朝中后期,“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到杭州收买丝绸,同时,还把江南地区的食盐、粮食、竹木、茶叶等贩往各地。这些贸易活动()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苏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C.促进白银成为主体货币D.冲击传统社会分工答案C,5.(2020海南,2,2分)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B,6.(2021山东,4,3分)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

8、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答案D,7.(2021福建,5,3分)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答案B,8.(2019海南单科,4,2分)“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

9、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9.(2020海南,5,2分)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10.(2022浙江6月选考,7,2分)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

10、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答案B,11.(2020课标,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12.(2023届北京朝阳期中,7)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一批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历史地理学著述出现,8400余种地方志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奠定基础。其中,在中国地理史上、世界地理

11、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是()A.禹贡地域图B.徐霞客游记C.泰西水法D.海国图志答案B,知能一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1.(2023届浙江浙南名校联考,7)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图为明朝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明朝疆域图,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进行管理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大规模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流官A.B.C.D.答案A,2.(2023届皖豫名校联盟体考试,14)清康熙朝开始编纂大清一统志,该志“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

12、,表以识之”。据此可知,这一举措()A.利于强化疆域空间认知B.有助于解决边界领土争端C.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的形成答案A,3.(2022辽宁沈阳三模,5)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答案A,4.(2023届海南模拟,12)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而由封建统治者

13、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D,知能二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2021天津,4,3分)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2.(2020课标,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

14、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3.(2023届湖南9月联考,5)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清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A.实现中央对蒙古族地区的直辖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答案B,4.(2022河北模拟预测,5)清史

15、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些机构的设置()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B,5.(2022湖南,5,3分)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

16、,6.(2022湖北模拟预测,5)清代中后期的国家政务处理程序如下:当各部遇有施政建议或交议事件时,须由6名或7名堂官共同讨论,将意见写入奏折,并逐一署名,才能最终上递。一旦有人对奏折内容表示反对,不论其品级高低如何,奏折将难以上递。这一程序()A.助长了各部官员因循守旧习气B.推动了行政决策的民主化进程C.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有效避免了中央政府决策失误答案A,知能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1.(2022北京海淀期中,6)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

17、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答案A,2.(2020课标,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3.(2019课标,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

18、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4.(2020江苏单科,5,3分)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5.(2019课标,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

19、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6.(2022广东,17,14分)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据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

20、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

21、的负担。(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知能四综合认识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1.(2023届云南师大附中月考,2)宋元话本中,故事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明代小说主人公主要是“生药铺主管”或“市井细民”。这一变化说明明代()A.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B.士农工商界限开始被打破C.出现推动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答案C,2.(2023届河北全过程纵向评价一,5)明朝官员顾清在松江府志中写道:“松之风俗见于志者几变矣。”譬如,婚嫁时的聘礼与妆奁之盛大逾越古礼,丧祭的陈设和过程也变得繁复冗赘,书翰用素纸者日少,而用金笺者日多等。这反映出()A.思想界出现提倡个

22、性自由倾向B.经济重心南移提高生活水平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D.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习俗变迁答案C,3.(2018课标,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4.(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23、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5.(2023届T8联考一,5)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较前代大为不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这主要反映出()A.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转型C.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答案A,6.(2021江苏单科,5,3分)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

24、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7.(2018课标,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1.(2022湖北,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

25、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2.(2023届福建百校联考,14)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朝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答案D,3.(2022江苏,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

26、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答案A,4.(2022全国乙,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5.(2021重庆,4)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

27、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答案D,6.(2022北京,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答案C,7.(2021重庆,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

28、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答案B,8.(2022全国甲,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9.(2018浙江11月选考,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

29、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答案B,10.(2023届辽宁名校联盟10月联考,6)雍正时形成规制:凡是臣子奏报一般事务用“疏”,由通政司递交,皇帝的回复则由内阁拟旨;奏报重要事务用“折”,由奏事处递交,军机大臣当面聆听皇帝指示,拟文成旨,由军机处密封直接下发。据此可知当时()A.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B.文书行政制度发生变革C.内阁的决策权被剥夺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答案B,11.(2023届河南百校联考,6)明清时

30、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手工业从耕织结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行业,其中以棉纺织业为典型。此外,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手工业者对政府的人身隶属有所削弱,以民间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专业性手工业兴起。这表明明清时期()A.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为主流B.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弱化答案C,12.(2023届河南洛阳摸底考,8)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

31、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C,13.(2019课标,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14.(2020山东,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

32、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15.(2021全国乙,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16.(2021福建,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12分),答案论题:关注民生是盛世出现

33、的基础。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关注民生,励精图治,从而出现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和“康乾盛世”等。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把地方行政机构确定为州县两级制,减少官员,从而减轻百姓的负担;又开通漕运,促进经济发展,免除陈朝旧境十年赋税,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均田制,让农民能够有田种,从而使社会安定,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时,康熙重视水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度,以提高农民收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17.(2023届辽宁沈阳期中,

34、17历史的反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材料二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

35、。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摘编自赵征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其现代伦理

36、价值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并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8分),答案(1)原因: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观具有一定的缺陷;传统儒学为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时代的发展为理学提供了社会土壤;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三教合一”潮流的推动;唐宋儒家学者不懈的探求;等。(答出三点即可,6分)进步性:丰富发展了儒学,在广泛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使其哲理化、思辨化;稳固了儒学的地位,使其趋向世俗化、平民化。(2分)(2)发展:重申“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注重内心的自我反省。(答出两点即可,4分)原因:程朱理学弊端明显;陆九渊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和反思;明朝统治危机加深;社会道德危机严重;科举制度日益僵化。(答出两点即可,4分),18.(2023届北京朝阳期中,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关于“近代前夜”的中国,人们有着这样的思考,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中国“近代前夜”的理解。(10分),答案答案示例(角度)内部瓦解力:明清中国的自身轨迹的发展与面临着的内部瓦解力、中国面对世界形势变化的应对方案;外来的冲击力:1619世纪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与殖民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历史2024版.新高考版 .5·3A版 > 4_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 1_习题PPT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