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0594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1_讲解部分PPT-0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专用,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定位,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10世纪初至14世纪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基础篇,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1)加强控制地方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收精兵,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以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三衙”分

2、权,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3)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抑制武将势力膨胀。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地方:设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评价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2.财政危机: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危机的应对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1.背景:边防压力大,财政危机严重;“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失败。

3、2.概况,3.评价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考点二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朝1.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2.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3.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二、西夏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2.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民族关系1)西夏与北宋有战有和。2)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称臣,仍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4、。三、金朝1.兴衰历程2.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实行“猛安谋克”制。3.民族关系: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南北对峙。,四、元朝1.发展历程1)蒙古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元朝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1)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2)行省制度设置:除中书省直辖的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评价: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边疆管理: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

5、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经略台湾。3.民族关系1)回族的前身回回形成。2)采取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3)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元朝灭亡后,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考点三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经济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国内市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民间贸易活跃)。2)货币: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剧增;纸币在北宋开始出现,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3)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4)代表城市:北

6、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元朝杭州(“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等。,3.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南宋: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知识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始于唐朝后期,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和元朝时期进一步拉大了南北经济差距。2)影响推动了元朝交通发展:元朝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7、。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北宋朝廷被迫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二、社会的变化1.宋朝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对奴婢和无地农民的人身束缚相对减少。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对于百姓迁居、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的限制比前代松弛。2.金元时期: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三、思想文化1.儒学的复兴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

8、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3)程朱理学,2.文学艺术1)文学: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文学新体裁的发展。,2)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如宋徽宗的“瘦金体”。3)绘画: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3.科技,4.少数民族文字1)契丹族:契丹大字、小字。2)女真族:女真文字。3)党项族:西夏文。4)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综合篇,知能一对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1.宋朝中央集权体制1)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集权于中央;崇文抑武,提倡文治。2)作用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对

9、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起文官政治,推动了宋朝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消极:过于繁复的制度设计和过细的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逐渐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其作用1)特点: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并且以犬牙交错为划分依据,加强了中央对行省的控制。因此,行省制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2)作用: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同时又受中央节制;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知能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城市的变化1)城市的类型和

10、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向复合型城市转变,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渐加强。2)城市空间分布:重要的大城市分布已由北向南转移,南北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由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大都市中政治军事性人口比例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例明显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市民阶层初步形成。,4)人口流动的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加快,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新兴的工商业交通沿线城市成为人口集中地和流动性人口的集散中心。5)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2

11、.价值观的变化1)重利思想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价值观的这种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2)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功利,它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动力,整个社会焕发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使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的特征。,知能三全面认识程朱理学1.背景1)唐末至宋初,政治权威失重引起社会思想混乱,传统儒家伦理规范失去对社会思想的控制。2)佛教、道教的发展冲击着儒学;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2.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3.影响1)积极对当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

12、统治。,对后世: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成为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应用篇,应用探究帆过浪有痕“南海1号”考古材料“南海1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于2007年开始打捞。以下是“南海1号”水下考古发掘出的部分文物及其说明。,(1)简要说明以上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2)“南海1号”在诸如船主身份、当时船上如何生活、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等方面仍存在谜团,如果想继续深入研究,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究思路本题以“南海1号”水下考古设置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考古

13、发现历史价值的判断和史料的应用。第(1)问,可以从三类文物及其说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史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价值。第(2)问,要求学生明确历史研究需要使用“多重证据法”,即有关学科所能提供的一切证据,国内、国外的文献资料,现代科技、跨学科协作研究等,都可以作为研究依据或研究辅助。,参考答案(1)历史价值:瓷器种类繁多,技术水平高,出口量大,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充实了海外贸易史研究。大量货币的发现说明船主富足,中国货币在海外得到认可,对外贸易繁荣,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砚台具有红海地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贸易范围、远洋航行,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

14、以上考古成就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南海1号”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也为以后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角度:进一步收集相关证据,加大对“南海1号”出水文物的考古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宋史、地方志、国外的记载等,与出水文物进行互证;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应用点拨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南海1号”水下考古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15、、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甚至可以由此获得文献史料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创新篇,史料研习一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

16、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图1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2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探究思路首先注意题干中的“继续”二字,说明北宋定都开封已经有些时间,可从中推导出北宋继续定都开封的有利因素:开封的都城职能早已形成。然后,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宋太祖询问迁都的时间是“976年”,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北宋建立,到976年,定都开封已经有16年。由此可推知,如果迁都,势必需要大兴土木

17、,劳民伤财,从而增加民众负担,对北宋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而继续以开封为都就可避开这些不利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再如从材料二图1可推导出,北宋时期,气候严寒,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袭扰,缺乏屏障的开封易受冲击。从图2开封的位置可得出,开封位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破坏当地生产。最后,整理题干中和解读材料时获取的有效信息,从利弊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参考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从开封位置优

18、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创新点拨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系列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已成定论”的历史结论,应当树立辩证意识和批判精神,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最新信息辨析该结论。回答继续以开封作为北宋都城的利弊时很容易想到开封的优势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但

19、是往往会忽视北宋政府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考虑,以及开封作为都城在气候条件、黄泛区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不利条件。这些信息需要通过解读材料获得,这也正是对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综合考查。,史料研习二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材料一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

20、殿,搏赵昌言帽,擢首科。”材料二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并为将作监丞。”材料三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探究思路(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作答:,(

21、2)据材料中涑水记闻宋会要宋史王嗣宗传和宋史赵昌言传的不同记载可得出主要有以下疑点:疑点1:根据史料的时间可得出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夺状元。疑点2:根据史料的类型可得出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疑点3:根据当时的制度可得出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且大力提倡文治,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参考答案(1)笔记,如司马光涑水记闻;官修史书、正史,如宋史;档案,如宋会要。(2)疑点1: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赵昌言传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宋史王嗣宗传记载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争夺状元。疑点2: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疑点3: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且大力提倡文治,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创新点拨一般来说,文献史料比实物等其他类型的史料更加具体、易理解。但文献史料容易受到记录者个人因素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治史实践中需要重视文献史料的考证和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历史2024版.新高考版 .5·3A版 > 3_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2_讲解PPT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