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诗1.(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
2、,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A(2)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1)“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外界不
3、通音讯。(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2.(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4、,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案(1)B(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1)“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最终交给何人评
5、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2)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出的“苦辛”与死后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贤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笔触状写了贤人功业蒙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人身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3.(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
6、诗,回答问题。(9分)苦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 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
7、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C(2)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1)“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诗意,诗人认为苦笋虽然味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谏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诗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节,于是管束儿童不要过多地采摘,应该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它经受风雨磨炼,蓬勃生长。(2)本题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笋之间的相似点。历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谏,人多认为“言行无礼”,难以接受,和苦笋的“苦”有相似之处。诗歌颔联“极知耿介种性别
8、,苦节乃与生俱生”,指出苦笋的“苦节”是与生俱来的,它象征着耿介的性格,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苦笋品质的认可和赞美。颈联中“我见魏征殊媚妩”引唐太宗的话表达唐太宗对魏征方正人格的认可和欣赏。由此可知,苦笋的“苦节”所象征的耿介性格与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应得到认可。4.(2020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纪村事唐韦 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
9、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答案(8分)(1)B(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3)(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2)同意,“
10、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解析(1)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颔联写出了果实熟透、稻熟禽肥的景象,为后面描写农家丰收时节的忙碌景象做铺垫。(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应将颈联用现代汉语简单地翻译出来,然后再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等进行赏析,写出其所描绘的乡村场景的特点。人们酿酒迎接新一年的社日,祈求丰收,一直忙到夕阳落山才结束;暮色中传来了捣衣的声音,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祥和、忙碌的乡村生活场景。(3)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这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数声”
11、与“一声”主要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关于是“一”好还是“数”好,考生可以结合表现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营造的氛围谈自己的观点。5.(2020浙江,19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8分)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答案(1)感伤达观(2)意象运用
12、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1)本题要求对两首诗的情感进行概括,由题目可知,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第一首,“互相望”即含分别意,虽然说仅仅一水之隔,但是内心却觉得“山川是两乡”了,即心里感觉距离非常遥远,故不免生出“感伤”之意。第二首,虽然也是写分别,但诗人明确指出
13、“不觉有离伤”,后两句更是指明人虽分离,但青山同道,云雨同趣,一轮明月共照,何曾感到“两乡”之别?暗含道相同、情相随,即使有空间的距离,也没有心理距离,显示出“达观”的情怀,正如“海内”两句诗。(2)解答本题可从意象运用、空间处理、抒情方式等角度思考。如前诗用“一水”“山川”,后诗用“青山”“云雨”,前者含有“流逝”意,后者则有“同载”味。“青山”有常青意,“明月”有永存味。王勃把意象置于句内,王昌龄则将意象置于句首,如此意境显得更为开阔。6.(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
14、,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C(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
15、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尾联形
16、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7.(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
17、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D(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2)本题考查诗
18、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8.(2019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 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
19、,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
20、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2)
21、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9
22、.(2019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分)(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造访朱门(2)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
23、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赏析塑
24、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方法技巧“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角度解说看标题、注释根据标题、注释甚至试题题干、选项的提示,初步揣摩人物形象。赏景物(意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间接流露。抓描写抓住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析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自况,
25、或曲折含蓄地抨击时弊。10.(2019江苏,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 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
26、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
27、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方法技巧分析情感三方法(1)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2)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当然不排除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的衬托手法。(3)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
28、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感情。11.(2019北京,13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
29、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0、6分)答案(1)C(2)A(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
31、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知识拓展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
32、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
33、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12.(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野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
34、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2)解答本题,
35、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诗歌鉴赏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
36、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13.(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37、。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
38、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方法技巧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
39、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方法技巧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点。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诗歌鉴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
40、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
41、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14.(2018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
42、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
43、析(1)“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方法技巧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
44、的能力。题中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45、15.(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
46、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1)“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2)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拓展延伸何为“点染”?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