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242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海南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 人们的审美观念B. 经济发展水平C. 集体劳作的形式D. 传统文化习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2、“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黎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为树枝、泥巴、茅草,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审美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黎族先民的集体劳作形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2.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 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 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

3、 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3.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群言百

4、家影响社会风尚B.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得出汉族的习惯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 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与百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动,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除BD项。故选C项。4. 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

5、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 疆域拓展B. 民户管理C. 文化认同D. 政权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ABD项。故选C项。5. 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 推诚辅

6、君,效功百姓B. 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 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 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

7、“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6. 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A. 林则徐B. 康有为C. 孙中山D. 蔡元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汪精卫、蒋介石等人叛离革命,而提拔他们的孙中山并未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且孙中山为广东人,故居也又在广东的,C项正确;林则徐与汪精卫等人并无交集,排除A项;康有为与汪精卫等人并无交集,排除B项;蔡元培并未提拔这些人,不存在识人不清,排除D项。故选C项。7. 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

8、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A. 立农务本,学以致用B. 实业救国,富裕海岛C. 普及教育,发达文化D. 扶助农工,唤醒民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

9、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8.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 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群

10、众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9. 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体制机制创新B. 生产要素增加C. 产业结构优化D. 信息技术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可知,1980年至1989年,美国、日本、苏联对世界发展贡献大,1990年至199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确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增加,2000年至2009年,中国入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经济增长贡献异军突起,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

11、,扩大开放,经济增长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就是中国在不断的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A项正确;生产要素的增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产业结构优化,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C项;信息技术的推动,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0. 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 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 文字记

12、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C.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 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并趋于客观,A项正确;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对文字记载的解读方式才具有主观性,才会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

13、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 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 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 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 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答案】D【解析】【详解】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

14、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 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时间: 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家:英 法 西 葡 荷 俄 日 美地点:圣多明各 巴西利亚 马尼拉 孟加拉 巴达维亚 开罗 开普敦 佛得角 索马里A. 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B. 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 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D. 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可知,反映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可以看出都是西方列强,从地点可以看出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旨是列强在近代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是材料

15、的片面理解,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项;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13. 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 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 意识形态的斗争C. 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 冷战对峙的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单项选择题:1

16、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 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A. 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B. 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C. 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D.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地位的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这是时代变迁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与追求

17、新潮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行政区划,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在上海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变化,经济发展与语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 寄生在南美洲红色仙人掌上的一种小昆虫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红颜色的原料。印加人把这种胭脂虫视为奇珍异宝,密不告人。后来西班牙殖民者也将其视为重大商业机密,不容他国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纪,一名法国人在南美种植园窃得这种昆虫,开始在欧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对此种颜料的长期垄断。胭脂红颜色的原料从秘密到广为人知的既成事实,最适合用来说明( )A. 细节描述是历史书写的有益方式B. 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的思维方式C. 资源垄断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内容D.

18、 偶然事件是历史必然的重要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一名法国人在南美种植园窃得这种昆虫,开始在欧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对此种颜料长期垄断”,可以看出法国人窃得这种昆虫这一偶然事件,最后打破了西班牙的垄断,促使了胭脂红颜色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表明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历史书写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未涉及时空观念对历史研究的作用以及历史解释的首要内容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

19、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主要原因。【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

20、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解析】【小问1详解】城市功能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二者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结合图片的内容可得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小问2详解】原因,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

21、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根据所学可得出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势地形:根据所学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结合所学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

22、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23、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

24、。 (2)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得出注重法治化、制度化;根据材料的发展历程可得出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结合所学可得出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根据“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

25、。”得出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得出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1948年”这一时间可得出解放战争的胜利;根据“1951年”的时间和所学可得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大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概括。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主要资本主

26、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8701913191319501950196019601970法国1.60.75.05.8英国2.21.72.82.7美国4.32.93.24.0德国2.91.37.74.8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同同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同家在第和第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答案】(1)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

27、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 (2)在第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

28、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知,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

29、;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2)根据材料“1913年1950年.1950年1960年”可知,针对法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任意一国的两个时间段进行论述,总结出主要经验和教训。1913年1950年,这个阶段,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大危机,面对战争和危机,各国是如何应对的,其经验和教训

30、;1950年1960年,在这一阶段,二战结束,美苏成为战争的大赢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的变化,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从以上方面可以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吸取教训等。本题目要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

31、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资料夹】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

32、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

33、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答案】(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在中国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 (

34、2)历史影响: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只回答关系,没有展开阐释不给分)【解析】【详解】(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中国在12世纪初已明确记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

35、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可知,可得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不晚于12世纪末已学会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材料“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可知,中国在宋朝时期与阿拉伯帝国交往交流密切。由此推断,中国的指南针技术在13世纪初之前已传至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可知,1113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帝国战争频繁,结合所学知识,战争促进文化的

36、碰撞与交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于12世纪末之前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根据材料“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可知,明朝时,指南针已东传至日本。(2)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主旨和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的应用加速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人类重大航海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对于欧洲而言,指南针的应用传播至欧洲,加速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对于世界贸易而言,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紧密了全球经济联系;对于早期殖民活动而言,指南针为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带来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高考真题全 > 历史真题试卷233套 > 2021年高考 > 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