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_段婧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17625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_段婧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_段婧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_段婧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 管 理 工 程 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河南省体育局 年体育课题研究项目();年度新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作者简介:段婧婧,女,河南洛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段婧婧,聂鸣琨(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新乡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摘 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使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等方面均面临着挑战,因此须立足现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切实增强实效性角度来看,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思政教育应依据真实案例、紧贴防控现实、依托伟大抗疫精神、联系疫

2、情防控实际、立足我国制度优势,从思想、现实和实践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其勇于投身实践、坚定其制度自信。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思政教育;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自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基层,从党员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防控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向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疫情防控的形式、手段和效果也不断得到创新与升级。由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状态,即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方面使他们在磨难中奋起,以疫情为“教材”,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带来的学习方式的

3、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其惰性和不良嗜好,使他们以疫情为借口逃避现实、沉迷网络,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社会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效率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新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临着在思想意识、实践锻炼和价值观念等层面上的困境与挑战,应在对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分析的基

4、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建设性思路,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锻炼能力和科学价值观念,从而培育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思想指引:以伟大抗疫精神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的延续和创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一概念,这一精神形态的形成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第一,“生命至上”体现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党中央在疫情暴发之初就提出“把人民群众

5、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主张。第二,“举国同心”是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克时艰的共同体意识的直接彰显,正是上下同心顽强抗击才使得国内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第三,“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节,各行各业人士在前线的坚守和牺牲造就了身后群众的生命安全。第四,“尊重科 第 期段婧婧,聂鸣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三个方针学”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形态,从深入研究病毒基因序列到坚持寻求治疗方法和疫苗的研发,科学防治的理念贯穿疫情防控的全过程。第五,“命运与共”是中国传统和谐与大同思想在当今世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内肝胆相照、将自己与全体

6、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对外以和为贵,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新篇章,将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理念彰显到极致。这种从实践中孕育而来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气节的传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具体形态,激励着中国人民书写着顽强的战“疫”篇章,同时鼓舞着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培养忧患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可能使大学生滋生某些不良思想意识。自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全面暴发以来,高校课程教育因时、因事、因势而动,将授课方式调整为线上教学,大学生采取居家网课的形式参与课堂、获取知识。由于缺乏面对面的督促与监督,有些

7、大学生出现一些敷衍了事等不良思想意识。首先,沉迷网络、娱乐最大化。在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授课形式之下,难以避免学生在课堂的缝隙“阳奉阴违”,“穿插”于各种娱乐软件之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占用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网络游戏使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这些都直接影响大学生正常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些学生将老师作为娱乐对象,把丑化、娱乐化了的教师形象公布于互联网上博取关注。其次,进取心的缺失使大学生反向“攀比”,以落后为荣。后疫情时代即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有些大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得到了“放纵”,“佛系”“躺平”等消极观念滋生,更有些后进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形成一种相互攀比谁更

8、落后的畸形心态,严重阻碍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意识的养成。另外,近年来“内卷”一词在高校校园内掀起热潮,斗争精神的缺乏使大学生丧失斗志,泛化、异化“内卷”一词。有的人甚至错误地将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行为归结为内卷,对有斗志、有上进心的同学进行讽刺和鄙视,这些错误思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之间的良性有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大学生群体敢于斗争的积极形象和先进面貌。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必须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解决,从思想意识的引领方面激励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伟大抗疫精神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注入新鲜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

9、做时代的弄潮儿”。常态化疫情防控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采取新手段、新方法。第一,立足现实,充分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浸润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无数战斗在一线的抗疫英雄的敢于牺牲、甘于奉献,不畏艰险、舍我其谁的精神和气概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来报效祖国。第二,搭建“云平台”,引导大学生及时学习新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养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应有效依托大数据和新兴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一特点,搭建可供师生交流、学生互动、在线答疑等双向作用的立体平台,将最新的思想理论以学

10、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传播,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真理性。第三,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向,占领启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高地”。有些教师将自己看作学生的对立面,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自然避免不了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产生误解。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尤其是授课方式的改变拉宽了师生间的“鸿沟”。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紧跟青年思想潮流,将自己看作学生内部的一分子,以“亦师亦友”“知心人”的身份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四个引路人”,才能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实践导向:以高效防控措施为依照,启发大学生直面现实、投身实践 高效有力的防控措施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必要手段。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初期到常态

11、化防控的“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防控措施和手段经历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从全面探索到整体把控的实践认识过程,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一方面从思政教育外部环境看,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把握好“防”与“放”的尺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初心不变、衷心为民,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运用好“危”与“机”的转化,经受住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的考验。坚持互惠互利、命运与共,审度好“内”与“外”的形势,展现了有

12、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其次,从高校校园管理来看,卫健委对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完善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控措施,加强常态化疫情管 理 工 程 师第 卷防控的校门管理,注重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适时调整具体的上课方式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第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经历了从被动变主动的理念更新,从理论引领到重视实践的内容革新,从课堂讲授到网络技术的方法创新,从资源整合到良性互动的管理鼎新。这些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都在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教材,启发大学生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3、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时代新人的生机与力量。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行动力。由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时常面临因现实状况而调整授课形式的情境。授课方式的转变尤其是线上教学、线上完成任务和线上考核等形式使青年大学生越发依赖网络与电子产品,从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第一,存在知行脱节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伪行”及“不知且不行”等形态,其主要的问题在于“行”与“知”的脱节,有些学生遇到困难选择逃避,终日惶恐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去解决,正像马克思口中的“德国哲学家”一样,只在头脑中解决问题。第二,劳动观念扭曲造成

14、就业择业观的变异。马克思曾说:“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劳动应该是幸福快乐的,青年大学生能够从劳动中获取知识,继而从认清自身价值出发奉献社会、实现价值。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尤其是在经历疫情以后养成了懒散、懈怠等不良行为习惯,不愿进行体力劳动,又吝于脑力劳动的付出,缺乏吃苦锻炼的精神,更有甚者将“一夜暴富”“一劳永逸”等不切实际的幻想挂在嘴边,抱着这种不劳而获、异想天开的就业观念,陷入劳动付出与价值实现的矛盾怪圈之中无法自拔,却不愿踏出实际行动的第一步。这种思想意识或是说行为习惯,严重阻碍着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价值,甚至形成

15、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的就业观念和社会风气,从而阻碍整个社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思政教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任务。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最早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毛泽东也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面对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缺失以至于逃避现实的现象,必须从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第一,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通过劳动实践检视大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劳动精神是

16、时代新人的必要素质,是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表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做好阶段性教育之间的衔接。适当增加劳动课程,并计入量化考核,如参与校园值日、协助校园防控工作、承担社会志愿服务、开设劳动课程等,在充分激发学生“劳动光荣”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劳动来阐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第二,创新榜样示范法,使抗疫模范现身说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抗疫英雄模范是引导大学生投入实践的最佳典范。党员领导干部的冲锋陷阵,医护工作人员的日夜奋战,军队指战员的舍生忘死,基层群众的严防死守,以及有些大学生在疫情面前自发请愿到疫情前线贡献一分力量等,都是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榜样示范的绝佳案例。通过先进榜样的亲口讲述和价值向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发挥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从而摒弃怠惰、散漫等消极意识,将远大抱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第三,打造实践锻炼基地,研发虚拟仿真相关的教学产品,锚定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这一目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体验性学习,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实践锻炼基地,掌握理论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