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1010309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1 2023103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及区域空间重组治理 基于信息化和安全韧性的视角商静1陈明2(1.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区域规划研究所,北京,100812;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士工作室,北京,100044)【摘要】工业革命以来,运输成本和通信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了经济布局在空间上的剧烈调整。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使其国民很早就享受优渥的现代化生活。大规模服务外包和离岸生产,深刻改变工业化的
2、门槛、路径和效果,引发全球空间失衡和治理困境。中国全面融入和建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既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也引发新一轮国际竞合和商业版块重组。因此,需要做好空间的响应,应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变革,关注信息化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冲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生产外包;安全韧性;新发展格局【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财政部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都市圈的协调与管控以长江经济带若干典型区域为例”(编号:CZ2021006)*通讯作者:陈明(1971),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工作室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Email:
3、331044446 qqcom1研究背景产业链供应链是企业根据上下游的关联,以产品或服务分工的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链网式系统和过程。对企业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就是通过改善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形式,使产品或者服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好匹配(荣朝和,2017),既要避免生产“断链”导致的停产风险,也要避免不合理库存导致的高成本。对国家和区域而言,产业链供应链需要依托各尺度的空间来落实。因此,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调整和价值分工,必然影响国内外、区际间的竞争合作和空间组织,引发产业和公共政策的调整。这些因素,影响企业家的未来预期和投资决策,并“投影”在空间上带来区域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的
4、空间布局与动态调整,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近几年,中美在创新高端领域竞争加剧,“新冠”疫情暴发,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都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政策措施,如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欧盟推出的优势产业近域化组织、日本引导企业生产基地多点布局等,当然这些政策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本文试图从分析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的长远因素着手,研判其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并基于空间治理视角,提出空间组织的优化,来响应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2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2.1既往理论研究和探索2.1.1国际相关理论探讨的变迁历程虽然产业链供
5、应链的学术概念出现较晚,但学界对产业集群、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影响等的相关讨论不断深化:(1)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这些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以分析全球产业分工以及“地方全球”互动的生产网络为重点,强调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和制度嵌套,并试图回答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Phelps et al,2003;White,2004;Coe andYeung,2015)。它将全球经济看作是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回收再利用等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分散风险、追求规模经济的考虑,将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物流商、经销商等联系起来形成全球业务网络(Emst and Kim,
6、经济研究商静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及区域空间重组治理 基于信息化和安全韧性的视角104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1 20232002)。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围绕生产工序,呈现“零散化生产”、“价值链切分”、“产业内分工”(梅兹,2003;钱尼,2013),一件商品已不再代表特定地区的工艺与技术水平,而是一系列地区制造能力的集合。(2)基于产业集聚和集群的研究。古典区位论和贸易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享德森(Henderson,2003)对地方化经济的研究、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理论”、科
7、尔曼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网络嵌套理论等,都增强了对产业集群的解释能力。1990 年代起克鲁格曼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了一系列的空间模型,对聚集尺度、城市规模和经济的“核心外围”进行了系统讨论。运输手段和互联网的进步引发大规模时空压缩,弱化了地理距离对经济活动的阻隔,企业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使集群又不断地实现自我强化(Dicken,2011)。(3)基于不同尺度空间治理的研究。交通和通讯技术对时空的“压缩”,在强化政府间协作的同时,也削弱了国家治理能力,使局部问题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预和影响;区位、地方、领土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联系的优势,国家力量对培育竞争力、抵御外部风险、提升社会福利依旧发
8、挥着重要作用;生产者的地理邻近会通过相互共享、匹配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进而有可能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整体能力。因此,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保障“全球国家区域”形成积极联系的关键前提。2.1.2国内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焦点话题在逆全球化、中美贸易争端和国家发展新格局提出的背景下,国内学者重点关注:一是产业链供应链等相关概念解析。如认为产业链是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分工专业化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联系或投入产出关系形成的链网式关联形态。供应链则强调依据有形物质产品间的供需关系建立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江曼琦,梅林,2018),两者的区别在于供应链更强调有形产品和供需关系的建立,但产业链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联系既
9、可以建立在有形产品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技术、贸易等无形产品基础上,而且其关联不仅仅是通过供需的关系,还涉及到衍生、共享、协作、默契等各种关系。二是分析中国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内涵和意义。如国际竞争新格局需要中国立足自主创新,获取更多高端就业环节和岗位,实现价值链的跃升(张杰,2021 年);研究信息化和绿色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提出区域格局和城镇体系应与产业链更好地衔接与互动,提升中国参与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和治理机制的能力等(张其仔,2022 年),以及产业空心化和虚拟化、制造业占比下降,对产业链的负面影响等。三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政策和趋势研判。如研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为保障供
10、应链安全韧性,在行业安全审查、财政补贴、实体清单、政府购买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国内各地“链长制”的探索、提高产业链效益与控制能力的政策措施(盛朝迅,2022 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崛起对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心外围”体系和治理规则的冲击(石建勋,2022 年),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的本地化、就近化、多元化和分散化特征等。四是基于数字经济的价值链分析。如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价值链分工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数字经济对价值链具有成本节约、协同融合、贸易便利化等作用,但也会带来发达国家锁定产业链高端并推动产业链回流收缩、生产环节增加值不断收缩等风险(阳镇,陈劲,李纪珍,2022 年)。2.2本
11、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上述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的研究,虽然立论基础、推演过程、政策机制和趋势判断不尽一致,但都极具启发性。本文试图进行两个维度的补充和深化:一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厘清产业链供应链长远的趋势性规律和近期扰动性因素,以建立理论模型来揭示长期趋势,以国家政策的影响来分析近期扰动因素;二是在一体化的大市场要求下,强化区域空间响应的研究。超大的一体化市场建设,需要以打破区域樊蓠和分割为前提,但适当的区域市场保护又是建立“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回应当前的现实关切问题。3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期趋势和内在规律3.1科技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共振”是主导力量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信息通
12、信、工程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货物人员往来、知识技术的分享变得便捷、高效和廉价,也使企业能够跨越国家和地理的分割,实时高效地协调组织日益复杂商静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及区域空间重组治理 基于信息化和安全韧性的视角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1 2023105的任务和流程。统一高效的市场推动和刺激分工及迂回生产,带动技术变革并实现商业化生产和盈利,又反作用于科技进步。科技与市场的共振,是人类社会继采集狩猎文明、农业畜牧业文明之后,以现代化为标志的第三次文明的主导力量(李录,2021 年)。从人类
13、现代文明史的长程周期来判断未来,这种趋势并没有改变。技术进步还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和时效性不断提升,平台经济的快速崛起具有标杆意义。“连接、共享、外包”等不断激发新的生产消费组织方式,小规模、多样化、柔性化的生产活动将大幅增加。中国 2020 年共享经济服务人口 3.3 亿人,就业规模达到 0.9 亿人。美团外卖在平台上汇聚了300 多万家餐饮店,350 万名外卖小哥,以及上亿的用户规模;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建造快速推进,2021年规模已经达到 1 万亿。以航天云网平台为例,其汇聚 270 万家企业,使中小型制造和服务业共享优质创新研发资源的成本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图 1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现
14、状资料来源:https:/wwwparagkhannacom/maps-page/,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颖改绘。3.2信息化对市场起着拓展和链接作用3.2.1形成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市场知识市场的形成,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通信成本下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共享和传播,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得更加高效。以纽约伦敦 3 分钟通话成本为例,1933 年时高达 293 美元(以 1993 年美元计算),随着各类通信软件的普及和带宽大幅提高,目前几乎实现了免费通话。海量数字知识资源,通过电子邮件、实时导航、视频会议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免费分享和传播,如维基百科拥有 300 多种语言、4000 万
15、篇免费文章;收看 YouTube 免费视频的用户每天总时长超过10 亿小时,每个月都有数十亿人使用 Facebook 和微信(麦肯锡,2019)。3.2.2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影响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而数字经济和信息网络恰好是信息不对称的“天敌”。在网络世界中,商品展示成本、顾客搜索成本急剧下降,边际成本近乎为零,以前看似需求量极低的“小众”产品和服务,因为有了更广域、无边界的市场和顾客,可以将远距离的供需双方匹配成为“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因此,信息化刺激并形成新的分工,使供应链网络的效率和规模持续放大(施展,2018 年)。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2020 年全球 B2C 跨
16、境电商的销售额达到 1 万亿美元,B2B销售规模达到 56 万亿美元,其中小众产品和服务已占据相当份额。在网络直播、“打赏付费”等互联网就业创业新模式中,中国占据了全球 70%以上的份额,网络推动形成的超大市场的价值愈发显现。3.2.3链接全球形成统一的市场没有人类在铁路、光纤、电力、信息化、飞行运输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无从谈起,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也就无从谈起。今天全球的经济运转,是由 6400 万 km 高速公路、200 万km 的油气管道、120 万 km 铁路、75 万 km 海底电缆等组织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的。这些设施将全球主经济研究商静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及区域空间重组治理 基于信息化和安全韧性的视角106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1 2023要的人口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经济中心联系在一起。随着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油气管道、电网和光缆等正在重塑世界(帕拉格康纳,2016 年)。3.2.4推动市场分工的精细化分工的不断精细化,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