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线上期中试题历 史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单项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道题2分,共70分)1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2有学者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
2、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但如果没有行商、总督、粤海关监督、巡抚、知县等的参与,英商也不敢铤而走险鸦片进入中国造成的伤害,最终导致了战争。”据此,该学者认为A鸦片战争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中国闭关锁国是战争爆发根源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原则D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十分淡薄3清朝统治阶级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必然趋势,也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是由两国全方位差距造成的,而是把战争失败原因归结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力”。由此可知,这场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外贸格局B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并未促使清政府的觉醒
3、D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4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引起权力下移B发展资本主义C改变封建制度D挽救国家颓势5洋务运动初期流行“富国强兵”的口号。19世纪7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强调“富民”或“利民”重要性的思潮,郭嵩焘等人提出政府应该鼓励人民从事现代航运业和制造业,因为国富和民富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转变A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变迁B说明早期维新派开始产生C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民族工商业D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新变化6张之洞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
4、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这表明他采用机器生产的直接动机是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C抵制外国商品入侵D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7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D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8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
5、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91897年,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总理衙门两度求助俄国未果。11月,俄国主动提出“助华”,并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俄皇表示:“俄舰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据此推知,俄国的这一行为A促使清政府加强海军建设B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C加重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D证明“以夷制夷”策
6、略有效10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11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A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B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C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D助推了
7、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北方义和团的带动之下,南方也兴起了一股反教会的浪潮。一时民情惶恐,商贾裹足,百业萧条。仅 1900年2至4月,“东南诸务损失至少数十万”,在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有时评认为与外国人“互保”之约,“虽用以自全,而国亦蒙其利矣。”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使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为满清统治延续提供了时机D使南方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3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A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4明清时期
8、,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推动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A维新变法的推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C民族工业的发展D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15孙中山称“华侨为革命之母”。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时,就有当地华侨20多人参加。至1905年同盟会成立,兴中会有姓名可查的会员共有325人,其中华侨和在侨居地入会者占70%。由此可以推知A革命团体力量日益壮大B国内进行革命的条件不成熟C华侨是民主革命的主力D民主革命力量呈现出多元化16民国初年,民众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还有些
9、人“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科举考试仍在延续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C政党政治运作成熟D民众民主意识觉醒17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为实现近代中国的民主共和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下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18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颁布了70余项经济法规和行业性章则条例。但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更迭频繁,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部分立法甚至沦为各派势力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材料旨在强调A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成果显著B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的近代
10、化C社会条件制约相关法令的落实D振兴实业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19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而,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由此可知,当时广州A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B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C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D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较快20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畅言国人“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展开了激烈论战。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
11、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他们的争论A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D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21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中国近代史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时说其“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下列关于这个重大事件性质的概括,表述正确的有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是一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ABCD221923年1月,共产国际的决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中
12、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而且“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共产国际的这一决议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B指导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D明确社会主义革命方向2320世纪上半期,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农民报刊数量众多,尤其是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在农民报刊发表的诸多文章,出现最多的主题是“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这些报刊A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B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C全面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24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两度照会各国,
13、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遭拒。当年年底,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次年起废除领事裁判权,但随即又表示该宣言“仅是一种步骤”。后由于列强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并一再拖延,二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仅仅收回了上海租界的临时法院。这反映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A积极维护主权的完整B缺乏坚决反帝的意志C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D实行一党专政的统治25“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党领导下的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力量。”这一评论的主题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B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C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地位D百团大战的历史贡
14、献26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再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与红军建立了合作关系;次年9月,蒋介石提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由此可见,当时A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发生了根本转变B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分歧得以消弭C民族危机加剧促使国共关系的改变D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27饮酒一直以来是贵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当地政府也给予酿酒业极大支持。“七七事变”后,贵州省政府却下令全省人民减少饮酒甚至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并出台法律对违反者严重处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B官僚资本的恶意膨胀C滥发法币导致物价的飞涨D国家战略储备的需
15、要28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A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大国家B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取得重大战果D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精神的支撑291940 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塞北的江南,实现生产自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同时还掀起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热潮。这些做法A改良了边区生产技术B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C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
16、D提升了持久抗战能力30到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钢、煤、电力、原油、水泥、粮食、棉花、棉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B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不断缩小D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31下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A适应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32如图为19952015年中国分摊联合国会费比例的变化图,由此可以
17、推断A 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B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C联合国会费支出越来越多 D国际政治新秩序基本建立33有学者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外交政策;突破了追求单方面绝对安全的强权政治思维模式,打破了国际秩序的西方逻辑,注重和提倡国际秩序的非对抗性、公正性、平等性、道义性和共赢性、强调平等、责任、合作、共赢、义利观。该学者意在说明A西方主导的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已瓦解 B中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利于国际秩序重塑 D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了强权政治34某次国际会议,美国要求有关国家派亲美人士参加会议,并敦促他们在会议上发表反共讲话。美国试图以反共观点冲击会议的反殖主题,迫使与会
18、各国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之中,达到削弱中国影响的目的。此次会议A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B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35基辛格在论中国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C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D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21分)
19、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
20、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1、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2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一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热潮。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到1948年底,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改善,成为了农村的主人,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版)等材料二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
22、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做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凤阳县等地一些社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农民也实行类似改革。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指出这种做法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包产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至此,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第
23、1版)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4分)三、论述题(共9分)38现代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9分)材料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根据材料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