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统农业思想及其现代生态价值_张治东.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20387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农业思想及其现代生态价值_张治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统农业思想及其现代生态价值_张治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统农业思想及其现代生态价值_张治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2传统农业思想及其现代生态价值*张治东 李禄胜 摘 要:本文以“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总体架构,通过梳理、分析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思想和珍惜、保护、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理念,从中提炼支撑和指导传统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原理和规则,探索将传统农业思想嵌入现代农业生态体系,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关键词: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价值;资源配置;土地红线传统农业思想基于古代哲学原理和传统农耕实践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当前,随着人们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农业注重物质循环利

2、用的思想和技术经验,以及珍惜、保护和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理念重新回归农业生产,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原理,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一、永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思想(一)农业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内,农业生物与外界环境,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制衡,又纵横交错。吕氏春秋审时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1为我们厘清了农业与天地万物以及人工劳作的关系。几千年来,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强调对农业生产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南宋农学家陈旉提出,唯“顺天地时利之宜,识阴阳消长之理”2,注重将农业融

3、入“天时、地利、人和”相统一的低碳循环体系,进行生态化的实践活动。古人在积极推行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运作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农业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保护和利用。吕氏春秋上农有“四时之禁”的记载,要求人们在时禁期间,不得随意采集和杀生。汉代制定的“时禁”,就更为严格和具体,淮南子主术训云:“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禁止人们在鱼禽鸟兽生长发育期间进行捕杀,以免破坏农业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为了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财富,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掠夺式的侵袭行为,譬如乱砍滥伐、过度垦荒,以及因喷药施肥等原因引起的土壤污染。蕾切尔卡森说:

4、“我们毒杀了河流上的飞虫,鲑鱼就减少了,甚至绝迹了。我们毒死了湖中的蚊蚋,湖滨的鸟很快就都被毒死了。”3这些不当做法,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秩序,也扰乱了农业生物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致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关系被打破。(二)培肥土壤与“物能循环”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营养库、质能循环、养分转换、水源涵养、稳定缓冲、环境变化等一系列的特殊作用。随着耕地减少、人口增长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出现粮食供给压力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我们既要实现土壤资源的有效开发与高效利用,也要不断强化国土治理,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资源

5、利用率。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土壤对于孕育生命变化的重要性,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天地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4即世界万物都以土壤为介质不断孕育着生命的变化。土壤把植物生产、动物养殖和微生物分解结合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和物能循环。植物为动物提供食源,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残体,然后返回土壤使之再次成为植物生长的养料,使得生命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中不断演绎变化。土壤在为农业生物新陈代谢提供物质保障、进行物能循环的过程中,其自身也需要能量补充和肥力添加,一味攫取只会使其不断贫瘠,直至枯竭。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培肥土壤”的道理。韩非子解老篇“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6、”,就特别强调了粪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对土地用养结合的耕作理念,引起了德国农学家瓦格勒的注意:“在中国人口稠密和千百年来耕种的地带,一直到现在未尝呈现土地疲敝的现象,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农民细心施肥这一点。”5目前,土壤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有限的土壤资源供应能力与人类对土壤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只有强化土壤资源保护意识,合理耕作,科学施肥,用养结合,保持土壤肥力,才能保障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三)粪污还田再利用将粪污腐熟后追肥,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改善土壤结构、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政

7、府规划与农民适应:新内源发展理论对宁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经验启示”(项目编号:22NXBSH02)阶段性成果。-11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2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王祯农书粪壤篇第八云:“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粪污还田再利用的过程,不仅是我国传统农业改良土壤的过程,也是清除生活余秽、杀死病菌、变废为宝的过程。利用农家肥追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富国 有“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的记载。到了汉代,“粪壤”理论已趋于成熟和完善。王充在 论衡率性篇云:“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其中,将“粪污还田”上升到了精

8、耕细作的层面。为有效将粪污还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古人在“培肥土壤”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创制并提出“余气相培论”“垫底接力论”“三宜用粪论”“胎肥祖气论”“酿造十法论”“粪屋论”和“粪药论”6等观点,就农家肥的功能作用、配制方法、施用技术等相关情况作了全面地阐述,南宋农学家陈旉在农书粪田之宜篇第七中所倡导的“粪药论”将用粪“因土施肥”与用药“对症下药”进行形象类比,提醒人们宜根据土壤不同性质,施用不同肥料,以进行“精准施肥”,这对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合理施肥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随着石油化工技术在农田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传统的粪壤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农田中大量投入,严重影响了

9、土壤的生态环境。当前,随着人们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农业注重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和技术经验重新回归农业生产。如何加强资源节约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加强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由大向强转变,应是当前业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二、珍惜、保护和适应生态环境的传统理念(一)对耕地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早在两汉时期,古人就十分注重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不断尝试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瓜果蔬菜栽培和家禽牲畜饲养的合理搭配实践。为不断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古人还创制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以及

10、多熟种植等措施和办法,尽可能地使原来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的土地,种上两至三茬作物,达到“一岁数收”的生产效益。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平面耕作到立体种养模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营的一大创举。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综合立体种养的雏形。孟子梁惠王上中包含了明显的种养结合思想。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古人不断从有限的农业资源中寻求更多生产力,出现粮桑渔畜、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综合立体种养,这种农业经营模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而且十分和谐地利用了各种农业生物资源,创造了较高的资源利用率,有效地节约和利用了土地资源。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既有注意保护耕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丰

11、富经验,也有破坏自然生态资源的沉痛教训。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古人曾采取烧山垦荒、围湖造田等极端措施,人为形成了许多旱涝灾害。李禄胜指出:“在古代,西部很多地区曾经是森林茂盛、水草丰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地区。西部地区大面积的垦荒从汉代以来时断时续,盲目开垦和毁林造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引起水土流失。”7(二)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种谷必杂五种”等观点,注重通过培育新品种以获得农业生产的高产和稳产。我国盐碱地分布十分广泛,为在盐碱地上种好庄稼,古人培育了很多抗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有些作物气味特殊,家

12、畜和虫子都不敢靠近或不愿意采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观察到作物与作物之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达到保墒育肥的效果,荀子劝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表述。贾思勰曾多次谈到不同作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其在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云:“瓜性弱,苗不能独生,故须大豆为之起土。”将瓜与豆类混合种植,当瓜苗长出片叶时,掐去豆子的茎叶,用豆类的根瘤为瓜苗提供氮素营养。在充分利用农作物不同生物组合进行保墒育肥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农作物之间的相抑相克现象,并将这一发现用于农田杂草和害虫控制。一些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就充分利用了生物平衡在农业生态系统运转中的作用。诗经小雅 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细腰蜂将螟蛾的

13、幼虫背回巢内喂养自己的幼虫,二者形成寄生关系。(三)寻求最佳的生态关系 在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中,古人十分注重对农业生物(农作物、畜禽养殖物、水产养殖物、微生物)与外界非生物环境,以及生物内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选择,选择最佳的生态关系和优化土地耕作制度,不仅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持续及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早在两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光、热、水、气、土、肥等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密切关系。古人在把握外界非生物环境对农作物种植影响的同时,也很注重耕作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了不断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从战国的“垄作耕法”到汉代“代田法”“区田法”,再到明清

14、的“亲田法”,都是古人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举措。在实施田间管理时,同样也巧妙地运用了植物的互利关系。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兴起的“桑基鱼塘”,就是以“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实现并达到多业并举互养、物能多级循环利用的高效合理的农业生态平衡,不仅有效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排放,而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运行具有明显效果。三、对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体系的经验启示(一)通过顶层设计和介入行政力量强力推动,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为邦本,粮稳天下安。自古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重农思想,甚至介入行政力量给予积极干预。如通过-12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2制定法律、设置官吏、兴

15、修水利等措施和手段,努力促进和保护农业生产。早在殷商之际,就有禁止百姓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以防破坏生态环境;秦墓出土的田律更是将“农村社会秩序和农田管理”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历代兴修的大型防洪、水利工程设施,一些大部头的农书编纂,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基本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劲推动下完成的。对农业科学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和传承,也是传统农业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千多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且形成了庞杂而齐全的知识体系。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及“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

16、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政策要求,无不与之相呼应。“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发布的一号文件,以及当前国家积极推行和实施的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补植补造等政策,无不与农业生产、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将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放在国家复兴的全局高度,通过顶层设计和国家力量的强力推动,不断寻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传统农业以“天人合一”为最高架构,强调农业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注重将农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入一个整体,对农业生物资源进行有序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古以来,传统农业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而以鸟治虫和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应该是农田和谐建设的一个典范。随着石油化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量化肥、农药被投入农田。这些人工化学药品,虽然在短时期内帮助人们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