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4 4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4 N o.1 2 0 2 3年1月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J a n.2 0 2 3 新时代新青年新学术:博士生论坛D O I:1 0.1 3 4 3 8/j.c n k i.j d x b.2 0 2 3.0 1.0 1 7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逻辑*郭 庆(博仁大学 中文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1 0 2 1 0)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
2、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
3、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关键词:儒家文化;生命教育;生命价值;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 6 4 1 文章编号:1 0 0 7 4 0 7 4(2 0 2 3)0 1 0 1 5 0 1 1作者简介:郭 庆,女,泰国博仁大学中文国际学院博士研究生。作为人类发展永恒的话题,生命教育是古今哲人们特别关注的命题。其之所以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现代价值,是因为它致力于对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探究,回答了诸如
4、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感悟生命意蕴、探寻生命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精神生命荒芜、生命价值困顿等现象。有学者将其归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并直指这种教育的缺失已然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而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安顿人身心、开发人德性与智慧的价值功能,在对生命存在、生命修行、生命旨归的关注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哲学1。牟宗三先生也讲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2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使命。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和生命教育理念,传承和延续着传统文化对生命
5、关注的精神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而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视角对生命教育进行探寻,无疑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不仅能够培育生命个体丰富的文化品格,更使得生命教 育 在 内 容、手 段、实 践 层 面 得 到 丰 富 和扩展。*收稿日期:2 0 2 2 0 8 1 6 修回日期:2 0 2 2 1 1 1 9一、儒家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意蕴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 0 1 02 0 2 0年)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6、”,这充分体现出生命教育已然成为一种现实的价值诉求和时代呼唤4。2 0 2 0年2月,教育部等部门在联合出台文件中(教基厅函2 0 2 03号)也明确指出: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中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安顿的寻求、生命价值的重申无一不蕴含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深沉底蕴,折射出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我国生命教育未来存在与发展的核心依据。(一)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对生命及其精神传统的观照,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推崇,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自
7、我繁衍、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5。儒家文化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天命”的状态和结果,又因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赋予了儒家生命哲学观及生命教育以积极意义。儒家这种生命意识教育的表现,一是意识到生命之可贵的教育。儒家首先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珍惜和发扬。礼记礼云 记载:“人者天地之心也。”中庸 则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儒家的哲学范畴中,人是可以与天地并立的,人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最高的价值存在。所以,对人生命的重视和肯定自然也有据可循。
8、继而,儒家强调人之生命的可贵之处应当是追求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意义。孔子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6他认为人死后,如果功绩不被传颂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二是提倡生命之坚韧的教育。纵观人的生命历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面临诸多生命困境的挑战:比如生存资料的匮乏,即缺食、少衣、陋居、逆旅等;又如生存压力的表征,即穷困、危难、死亡等7。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向内,儒家的基本态度是考问自身德性培育,孟子离娄上 所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为以对自我德性修养的反思,作为逃离精神困境的理论基点8。向外,儒家注意德行的修炼,以道义的担当为导向、以道德的实践为路径推动个人主体通过修身养
9、性涵养自身生命意识,形成完善的意志行为。儒家重视人的生命,但是生命难逃困顿。面对生命的坎坷,儒家认为要通过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中的辛苦困顿不再仅是生命的负累,而是生命成长、人生完善的必要条件。这充分说明儒家没有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反而要求人“修身以俟之”,以“立命”的自觉成就人生的高度,即有限的生命通过道德的超越,在历史的无限中获得永恒。(二)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教育不仅是意识、文化、行为的传递,更是对受教者人格心灵的唤醒,因而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更应积极倡导生命的情感教育。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生命的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家思想系统内
10、部对生命哲学的阐述和思考,其生命观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理解、对待方式及重要价值等,教育不仅使人们对生命产生足够的认知、热爱,还启发人们去成就自身的价值9。特别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1 0。在此背景下,生命的情感教育便变得尤为重要,需挖掘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中所蕴藏的情感教育资源。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儒家“敬畏生命”伦理中的“天地之大德日生”理念,不仅突出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天人合一观,亦为当代和谐生态建设提供了一种颇有说服力的理据,同时作为一种充满诗意
11、和感召力的激励,使人们看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伟大之处,感知生命的崇高。其二,对生命豁达认真的处事态度。孔子论及人生之道有三个层次:知道、行道、乐道。儒家的观念认知存有“乐以载道”“得道之乐”的智慧法则,其151第1期 郭 庆: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逻辑倡导的是人们无论在怎样的生存环境下都应积极调节自身的心智性情,保持从容自得的精神态度。其三,涵育道德品格,厚植家国情怀的情感教育。儒家经典 礼记大学 记载要以自身品德修养为基础推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仅仅立足于个人价值的增进和提升,还应将其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相结合,使个人综合素养的养成契合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和
12、基准,由此认识到生命情感教育的意义指向。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亦是其意。故儒家特别强调“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换言之,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德行,就在于这个人是否对生命存有共情同感的能力。对生命有了共情,才更接纳自己,理解他人,人方可成为有情感、有意志、有价值感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使生命“四分五 裂,盲 爽 发 狂,而 陷 于 漆 黑 一 团 之 境 的人”1 1。(三)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在2 0 2 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
13、叫真担当、真斗争。”1 2在这种目标指向下,要想具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必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优秀儒家文化中生命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儒家思想强调人要追求仁义,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入世,勇于担当。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他们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上,也表现在对传统知识分子道德使命感的期待上曾子所说的 仁以为己任 张扬一种以仁为核心道德价值的深厚责任感、使命感”1 3。“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性义项,不但体现关爱他人的道德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更体现了“杀身成仁”的社会担当。在此,儒家通常将人的生命责任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量。孟子 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14、兼济天下。”1 4在儒家思想中,生命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承担着对他人、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良知意愿和道德准则。换言之,儒者除了诚实面对自己的修身养性之外更追求自我实现,不只独善其身,还希望能带领社会到更正面的文化环境中,达成少有所用、老有所养、世界大同的境界,这是每一个儒者所追求的目标1 5。当然,儒家所倡导的生命责任是一种严格自律且积极主动的品德。在人的生命责任养成中,一是自我责任的实现,把“修身养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人只有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区别于禽兽之类1 6。二是强调生命责任的主动性。在儒家看来,责任不是被动的负担,而是一种主动的担当,
15、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动。鉴于此,儒家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去培养自己的君子人格,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表达自我积极入世的态度,最后通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气节以践行生命的历史担当。从中人们可以比较明晰地理解儒家生命责任的内涵要义,感悟儒家生命哲学中的大义之道。二、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探索儒家主张的生命观其实是人的物质生命、道德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相互统一。如果说人存在于天地间是物质生命,即原初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儒家“圣人、君子、士大夫”等道德生命则代表着人文精神的生成,“天下为己任”的实践生命观则彰显着社会生命的价值要义1 7。依循儒家对于生命属性的认知,
16、深入剖析其意蕴的三个基本向度,会发现儒家的生命认知过程实际在于以“文”的感化、以“仁德”的教化、以“行事”的教诲唤醒个体的文化生命意识1 8、生命道德与生命责任,由此促进生命的发展与提升,因而对于生命教育的映照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加以探索。(一)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儒家以“仁”和“礼”为思想内核,通过个人文化修养实现个人自然生命的超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入世完成民族的价值理想和社会的人文关怀。所以中国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对人格尊重、对社会关怀都直接来源于儒家文化,这也是儒家文化对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大贡献1 9。1.以“文”的感化,重塑时代发展下的“文化品格”,彰显生命道德本真。儒家重视“礼”,儒家认25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人要立身社会更要讲究“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另外,儒家还认为要通过礼乐教化使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提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指规范人和社会的典章制度,而“乐”是配合“礼”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