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中的道家生死观_郭雨晨.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21202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中的道家生死观_郭雨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中的道家生死观_郭雨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中的道家生死观_郭雨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3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Journal of Bengbu UniversityJan.2 0 2 3Vol.12,No.1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 面纱 中的道家生死观收稿日期:2022 06 30作者简介:郭雨晨(1995 ),女,安徽蚌埠人,助教,硕士。E mail:rachelguo_job163 com郭雨晨(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从死亡叙事的视角,以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 面纱 为对象,探讨毛姆以死亡为背景,通过大量的死亡叙事所构建出的书中人物不同的生死观。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生死观的分析,揭示毛姆受道家生死观中“生死必然”“生

2、死一体”“向死而生”等观念的影响,说明毛姆对“道”的诠释,对“得道即永生”的理解,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爱与救赎的思考。关键词:毛姆;面纱;死亡叙事;道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01 0027 05The Taois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n Maugham s Novel The Painted Vei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ath NarrativeGUO Yu-che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

3、nd Technology,Huainan,232001,Anhui)Abstract:British writer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s novel The Painted Veil was taken as an object to be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ath narrative The different views of life and death of the characters inthe novel was under discuss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4、 death and death narra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of the view of the characters,it showed that Maugham s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Taoist concepts of“life and death are inevitable”“life and death are unified”“being towards death”,which statesMaugham s interpretation of“Dao”,the understanding of“Dao

5、 is eternal”,and arouses people s con-cern for life,the discussion of human nature,and the thinking about love and redemptionKey words:William Somerset Maugham;The Painted Veil;death narrative;Taoism柏拉图在斐多篇 中记载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死刑当天谈论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1 死亡自古以来就是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作家通过

6、死亡叙事,以人物的死亡为中心或起点展开对相关人物行动的叙写或描述,从关注死亡的角度关注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展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死亡的哲学意义。1面纱 中死亡叙事的表现形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 20 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因其与道家文化的不解之缘而成为中国学者经常研究的作家之一。毛姆的一生都在与死神打交道:他不满十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医生赴法国参加了战地急救队,后又去俄国努力劝阻俄国退出战争;1959 年,毛姆在他最后一次远东之行中病逝他乡。正是毛姆特殊的职业经历和一生中与死亡的多次接触让死亡成为他小说中的常见主题,也使得死亡叙事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小说 面

7、纱 中,毛姆以瘟疫肆虐的湄潭府为背景,反复描写了死亡的场景,将死亡叙事贯穿整本书的始终。死亡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并不因为死亡的必然性而一成不变,毛姆面纱 中死亡叙事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三种,分别为DOI:10.13900/ki.jbc.2023.01.015灾难性死亡、献身性死亡和生存性死亡。1 1灾难性死亡灾难性死亡是指因自然灾害、传染病、战争等造成的死亡。描写灾难性死亡的目的在于突出人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的伟大和险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2 72。灾难性死亡通常表现为群体性死亡,毛姆在面纱 中并不直接描写湄潭府因瘟疫造成群体性死亡的惨烈画面,而是通过隐喻和侧面描写在不经

8、意间渲染了死亡的惨烈,待到读者回过味来,更有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震撼感和悲壮感。“坟地”的隐喻在面纱 中多次出现。例如,吉蒂在快到湄潭府时看到“山坡上布满了覆盖着绿草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起起伏伏的,乍一看,像是退潮之后海滩上形成的一波波沙堆”3 85。这其中的土包其实就是坟地,隐喻着大片死去的病人。又如,“山坡上布满了覆盖着青草的坟丘,它们不是有序排列的,而是杂乱地拥在一起,让人觉得这些死者在地下也一定是摩肩接踵地挤着。”毛姆通过描写坟地的密集,从侧面展现了死亡人数之多。除了坟地的隐喻外,细节描写也彰显了死亡的惨烈。例如,吉蒂刚到湄潭府时看到“有四个农民抬着一副新打的棺材,快速、默默地经

9、过”,棺材“没有上漆,新木在刚刚降临的夜色中透着熠熠的白光”3 86。对棺材描写意味着人们死亡的速度太快,棺材用得太多,甚至来不及上漆就那么匆匆埋葬了,而抬棺材的人手脚麻利则表明他们还有很多尸体要抬,烘托出群体性死亡的悲壮画面。1 2献身性死亡献身性死亡是指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场面和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战胜死亡的恐惧,自主选择献身道路的死亡2 82。面纱 中献身性死亡叙事的主要对象是瘟疫中抗战在一线的法国修女,她们背井离乡,不分昼夜地工作,帮扶瘟疫中感染的士兵,照顾被父母抛弃的孤儿。韦丁顿曾力劝这些法国修女们离开这里,尽管法国人对他们的国家有着割舍不下的依恋和热爱,但

10、她们还是为了献身的理想不为所动。韦丁顿感慨道:“这些女人竟然能做出这样的牺牲,真令我十分的感动。”3 108吉蒂对修女们更为敬重,她钦佩于修女们在瘟疫肆虐的情况下仍然能有条不紊地工作,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气概和务实的态度”3 119。尤其是修道院的院长和圣约瑟修女给吉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吉蒂觉得站在院长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渺小和院长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3 121,而圣约瑟修女则让吉蒂感到“她的周身仿佛都散发着秋日乡村特有的芬芳气息”3 137。书中有一个词精准地概括了修女们的献身性死亡,那就是“殉道者”修女们为了心中的“道”战胜了死亡的恐惧,甘愿做疫情中的“殉道者”,以身殉道,以获永生

11、。1 3生存性死亡存在着,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意义地活着,就成了活着的死人,这就是生存性死亡。生存性死亡的表现是对存在悲剧性的刻画和反讽式的审美2 148。毛姆对面纱 中男女主人公沃尔特和吉蒂,以及在瘟疫中生活的人们都进行了生存性死亡的描写。吉蒂在被情人唐森伤透了心之后颤抖着说:“我这一走,我的心就已经死了。我想,也许死亡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3 80在吉蒂认清了自己所爱非人,只能跟随丈夫沃尔特前往疫区赴死之时,她开始看淡了生死,说出了诸如“如果我死了 哦,那就死了吧”3 80的心声,认为失去了真爱的自己“生不如死”。男主人公沃尔特更是因为吉蒂的背叛哀莫大于心死,从小说中隐晦的线索可以看出,

12、沃尔特主动申请去湄潭府,表面上是去抗疫,实则是动了“自杀”的念头。沃尔特作为一个头脑聪明但情感内敛的人,由于遭到深爱的人背叛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比吉蒂少,他这一“自杀”的举动也展示了他“生不如死”的内心挣扎。面纱 中对生活在疫区的人们的生存性死亡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他们都笼罩着死亡的气息,在原地站立一会儿,满脸的茫然,好像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之后才梦游似的往山上走。”3 128深陷在湄潭府这座“死城”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副恍惚的神情,看似肉体还活着,却仿佛已经是死了的幽灵和鬼魂。2面纱 中死亡叙事所暗含的道家生死观毛姆曾走访了大半个中国,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道家文化。无论是刀锋 中顿悟了只有放

13、弃物质享受,追求无我境界才能达到精神自由的飞行员拉里,还是 在中国的屏风上 所描绘的古色古香、散发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抑或是面纱 中借韦丁顿之口诠释的老庄之“道”,都展现了毛姆的东方情结。如果说叔本华是引领毛姆走向东方的导师,使他对印度佛教产生了兴趣,那么王尔德便是引领毛姆深入理解中国的导师4。王尔德所推崇的道家思想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5。受王尔德影响,毛姆在面纱 中多次提到了中国道家“道”82郭雨晨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 中的道家生死观(Taoism)的概念,并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道

14、”的诠释:“道”就是路和走在路上的人。这是一条万物生灵都要走的永恒之路,但并非被谁所创造,因为它本身就是万物。道是万物,也是虚空。万物循道而生,依道而行,最终万物复归于道。道是一张巨大的网,它的网眼像海一样广阔,可什么东西也休想疏漏过去。道是为万物提供庇护的圣所。道无处可寻,可无须望向窗外,你都可以见着。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道都教会了世界万物去各行其道。3 192可见,道家思想对毛姆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仔细品读面纱 中的死亡叙事,就会发现毛姆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构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2 1灾难性死亡:道家“生死必然”的自然观念道家将生死都归于“道”,认为生死不过是“道”的变化

15、形态而已。老子认为,除了“道”,宇宙万物皆是有生必有死。道德经 用天地的规律来类比人的 生 死,正 所 谓“天 地 尚 不 能 久,而 况 于 人乎?”6 155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重“生”之后转而研究“死”的价值,对死亡抱有淡然从之的态度。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如同四季更替那样自然,人本就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天地之间生死轮转,无需痛苦悲伤。正如庄子天地 中所总结的那样:“万物一府,死生同状。”7 178聚万物于大同,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必然,这就是生死必然的自然观念。毛姆认为:“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道都教会了世界万物去自行其道。”3 192面纱 中讲述了一场不

16、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灾难,韦丁顿正是面对灾难性死亡时体现了道家“生死必然”的自然观念的典型代表。毛姆对韦丁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其他人物都不同,让他在一众人物中显得格外显眼。在瘟疫肆虐的湄潭府,每个人都生活在灾难性死亡的笼罩下,而韦丁顿却表现得像是在度假一样轻松。当沃尔特问他为什么不离开疫区时,他的回答是“总得有人留下来维持秩序吧”3 88;在吉蒂问出“能告诉我 道 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时,毛姆借韦丁顿之口诠释了自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他认为,“道”就是路和走在路上的人,是一条万物生灵都要走的永恒之路,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道都教会了世界万物去各行其道3 192。正是因为理解了“万道归一,皆归于无”的思想,参破了道家“生死有命”的自然观念,韦丁顿才展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超脱,能够在死亡的阴影下淡然处世,笑看生死。2 2献身性死亡:道家“向死而生”的理想境界死亡既是苦难的结束,也是新生的开始。“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 中提出的概念,与道家生死观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处。道家生死观的最高目标是超越生死之困,达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理想境界。老子首先提出“道”是超越生死的存在。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