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社区照顾第一节 社区照顾兴起的历史背景何谓社区照顾,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不了解社区照顾兴起的历史背景,就无法准确把握社区照顾的内涵。为此,我们应当先行探究社区照顾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区照顾开始在西方社会产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讲述的四个方面。一、正常化:对院舍化的反思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开始关注孤儿院、老人院、精神病院等院舍照顾(institutional care)的非人性化后果,反院舍化运动(anti-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倡议在社区内而不是在院舍内为服务对象提供舒适的服务。(一)院舍照顾的弊病19世纪欧
2、洲各国相继建立了许多院舍,将需要照顾的孤儿、老人、精神病人等集中于院舍中进行照顾。院舍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结构因工业化而遭到削弱的消极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院舍照顾存在诸多不足,甚至影响居住其中接受照顾的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1院舍化生活于院舍中的弱势群体,通常被院舍的工作人员甚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有意无意地视为“弱者”,认为他们需要帮助,却很少关注他们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其结果就是院舍化:接受长期院舍照顾的人丧失了自立能力,变得过分顺从,过分依赖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建议,甚至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也是如此。对于儿童而言,与成年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安全
3、感。否则,他们就会在感情交流、社会交往甚至智力发展方面产生障碍。生活在院舍中的孤儿也不例外。由于他们所接触的成年人主要是院舍工作人员,而且孤儿人数众多,常常出现孤儿向院舍工作人员“争宠”的现象。一些“不乖巧”的孤儿就可能为院舍工作人员所忽视,甚至敌视,长此以往,这些孤儿无法与成年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们就会陷入绝望,进而沮丧、压抑、自我封闭。即使那些与院舍工作人员形成亲密依恋关系的孤儿,其人格发展也可能存在问题。院舍工作人员通常是女性,孤儿只得到了“母亲”,失去了与“父亲”交流的机会。他们无法获知男性的社会行为规范,虽然这种规范本身并非完全合理,不过这是儿童步入社会之前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4、对于生活在院舍的老年人而言,其境遇较儿童为好。毕竟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进入老人院之前,他们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一般而言,他们够与院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并保持自尊。不过也不应高估他们适应院舍照顾却又不失去自我的能力。由于年事已高,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们都要依赖院舍工作人员。这种依赖会在不知不觉中一丝一丝地夺走老年人的自主意识,使得他们学会“忍气吞声”。因此,不少生活在院舍中的老年人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并不快乐。长期的院舍生活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自我”,或多或少地“放弃”了选择自由生活的权利。简而言之,集体生活同样可能抹杀老年人的个性。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将其视为正常人是其早日康
5、复的重要条件。国外不少试验表明,精神病人之间的交流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并无太多不同之处。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神病人是生活在另一种状态的“正常人”。院舍工作人员通常对精神病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其目的在于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并防止对他人造成损害。然而这种控制导致精神病人被非人的对待,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人性化照顾相比,后者显然更加有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更有甚者,一些院舍中还存在着虐待精神病人的现象。2官僚化院舍本身虽然不是官僚机构,但难免滋生官僚作风。院舍工作人员往往缺乏主动性,漠视孤儿、老年人、精神病人等的实际需要,要求这些需要照顾的人士严格遵守院舍的各项制度。院舍工作人员冠冕堂皇
6、的理由就是维持院舍的正常运转。其实,人们发现严格遵循院舍各项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院舍秩序,但并不一定符合需要照顾人士的意愿,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是院舍工作人员,他们工作生活更为方便。一般而言,院舍设有严格的用餐时间甚至是作息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要照顾人士的自由生活;而需要照顾人士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已有自身的生活习惯,由这些习惯所产生的服务需求通常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只要院舍工作人员听取需要照顾人士的意见,举手之劳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结果就是院舍照顾并没有过多改变需要照顾人士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感到在院舍中生活很舒适。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官僚作风使得院舍工作人员认为需要照顾人士提出
7、的合理要求并不合理,甚至为其工作增添了麻烦。“要饭吃还嫌饭凉”或许就是一些院舍工作人员对需要照顾人士的真实想法。当然,我们谈论院舍照顾的弊病,只是希望需要照顾人士生活得更好,并没有否认院舍工作人员成绩的意图。客观而言,院舍照顾曾经庇护了大量需要照顾人士,现在依然如此,将来或许也会如此。(二)正常化所谓正常化是相对于院舍化而言的,它肯定了需要照顾人士的个人权利:按照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由此可见,正常化包含了价值判断,具有道德色彩。如前所述,院舍化和官僚化的存在导致生活在院舍中的需要照顾人士被迫过着“非正常化”的生活,过度的保护反而剥夺了他们选择自由生活的权利。从而应验了
8、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名言:“保护就是歧视。”因此,正常化概念对社区照顾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社区照顾的产生和发展。那么,如何实现正常化呢?首先,正确理解正常化。正常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要求正常人也应当将需要照顾人士视为正常人,为其提供独立生活的便利。进一步而言,我们应当重新界定正常人。正常人除了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外,还应当认为需要照顾人士也是正常的。只有这样,院舍工作人员才能转变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需要照顾人士是非正常人,从而努力适应需要照顾人士,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独立生活。盲人专用道路的出现就为盲人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当然,对正常化的接受程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正常人在
9、心理上将需要照顾人士视为正常人,但他们毕竟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存在些许障碍。例如,能否满足精神病人结婚生子的要求呢?坚持正常化理论,就应当满足精神病人的这一要求;但是从优生学的角度看,不应当满足精神病人的这一要求。而两者均有其道德支持,从而产生道德价值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其次,为需要照顾人士的正常化提供合适的环境。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之后,实现正常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常化的环境。保证需要照顾人士生活在正常化的环境中是其正常化的重要方法。通过与正常人交往,需要照顾人士可以适应正常化的环境,继续其社会化进程,从而发挥其主动性而独立生活。进一步而言,如何获得正常化的环境?就
10、是让需要照顾人士回归社区。借助社区照顾,克服院舍照顾的弊病:儿童得以和成年人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老年人能够自主地生活,精神病人获得人性化的照顾。二、福利国家的困境社区照顾的兴起亦有其社会政策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其福利政策的反思推动了社区照顾的发展。(一)福利国家的弊病福利国家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宣传过“国家是人们道义上的结合”,“国家可以通过办理社会保险和铁路国有化等方式来调节劳资之间的矛盾”。英国的费边学派也倡导福利国家理论,主张用温和渐近的改良办法,通过选举和代议制,利用现存国家结构调节经济,主张收入再分配,逐步把土地和资本转归社会所有,以
11、实现福利国家的理想。20世纪初,英国工党建立时即接受了费边派的福利国家理论,把实现福利国家作为自己的纲领。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中诞生的“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及有关的服务,以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等五大社会病作为目标,制定了一个以社会保险制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构筑了英国福利国家的蓝图。194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改革法案,旨在消除愚昧无知。1945年,执政的工党政府立即着手工作,履行在战争期间许下的关于全面扩大社会公益服务的诺言。截至1948年,英国国会又先后通过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五大法案,加上
12、此前已颁行的国民住宅法、劳动交换法、职业训练法等,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宣称其已建成“福利国家”。此后,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修改补充,日趋完善。福利国家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贫困和疾病,实现了社会公平。因此,西方各国民众从中获益匪浅。但它也有自己的弊端,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例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除英国外欧共体国家的社会支出占总公共支出50以上,荷兰、瑞典、丹麦等国1981年的社会支出超过GDP的三分之一。(二)对福利国家的反思福利国家是欧洲社会民主党几十年经营的得意之作,被该党称为20世纪的一个重大的创造。然而在表演了“从摇篮到坟墓”大包大揽一幕
13、后,其弊端暴露无遗。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政府以社区照顾为主的福利哲学,尝试减轻地方政府提供正规服务的压力,鼓励非正规服务和私有化服务的发展。1998年5月,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安东尼吉登斯,出版了他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该书在系统阐述英国新工党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同时,明确提出改革社会福利国家的新设想,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建设一个“积极的福利社会”,并在风险和安全、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所谓“社会投资型国家”,按照吉登斯的说法,其主要原则可以简要地表述为:国家将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通过教育和培训的途径投
14、资于人力资本,而尽量不直接给予利益或提供经济资助。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认为,应当努力改变以往营造社会安全网的做法,通过积极推动“公民公共道德”发展,来尽量避免因一味依赖社会福利而导致的“道德公害”。同时,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福利”的观念。强调要利用风险的积极的和有活力的一面,通过国家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最大限度地以“培养人的潜力”去取代“事后”的再分配。通过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的意识,充分发挥各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之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全民而不单纯是政府办福利将有助于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在对福利国家进行反思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福
15、利政策发生了变迁,更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社区照顾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三、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1新保守主义概述20世纪古典自由主义转型为新自由主义,承认并倡导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积极干预。保守派对此持批评态度,主张退回放任的自由主义。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弊病的暴露,20世纪70年代新保守主义在西方迅猛崛起。这股思潮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军事、教育等各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核心主张可以归纳为三点:(1)维护按价值取酬的市场制度,停止实行给予社会下层补偿利益的福利国家政策;(2)恢复个人自主精神,依靠私人自由市场来保证公民的机会均
16、等;(3)依靠精英人物的智慧来拯救民主政治,摒弃“大众政治”。其中有关社会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是新保守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社会政策的走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新保守主义的社会问题思想新自由主义认为平等不仅指自由的平等、法律的平等,还指社会地位的平等、经济条件的平等,因此政府应扩展其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为每个公民提供必要的收入和财产保障。新保守主义猛烈地抨击了新自由主义的平等观,反对福利国家政策。新保守主义主张“机会平等”,反对“结果平等”。所谓机会平等,就是说每一个人不应有种族、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
17、别,都应得到同样的就业机会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所谓“结果平等”,则是说,不管个人的才能如何和是否努力奋斗,人人都一样,一切平等。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对妇女、穷人等弱势群体的态度上。新保守主义并不歧视弱者,但反对因为这些人过去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普遍地给他们以特殊的照顾。新保守主义认为对弱势群体应当区别对待。对那些有“天赋”和“才能”的弱者而言,改变其处境的办法不是直接救助,而是给予其平等的机会,由其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应当不加区分地给所有弱势群体以同样的社会福利。这种结果平等的实现依赖国家干涉,即借助国家强制力使得每个人拥有相同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强制实现的结果平等,不可避
18、免地造成对自由的限制和摧毁,甚至会毁灭自由社会。因此,新保守主义虽然不从根本上反对社会福利,不反对给需要帮助的人予以援助,使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反对过度地扩大社会福利、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减少税收。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克拉顿(RScruton)认为,财产与正义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正义是一种财产持有的正义,即“自然的正义”,它只是法治之下的一种标明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关系。换言之,正义意味着人们追求数量不等的财富的自由以及享受财富的安全,任何在法律之外对这种自由与安全的侵犯都是非正义的。显而易见,斯克拉顿的正义与罗尔斯所说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之间存在天壤之
19、别。斯克拉顿的正义概念不涉及任何物品或利益的分配,而只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行为者之间,以及行为者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之中。强迫他人工作或是不经其同意就获得他的产品就是非正义的。由于在个人的交往中,所有权以及优势所产生的利益是自然地分布的,那么只要维护了这些不同的权利就是正义的,正是产生和获得权利的过程导致了它们分布的不平等。这种自然正义的敌人,就是人们试图消除财产之间的差别,以实现以平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正义。在斯克拉顿看来,这种正义观念从社会交往领域中消除了个人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破坏了人们相互依赖的一致性。3新保守主义对社区照顾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新保守主义思潮的
20、兴起为其提供了一剂救世之方。各国政府逐渐接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在保证公民基本社会福利的前提下,推行社会福利改革。虽然政府依旧是社会福利的主要承担者,但政府注重多方挖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为了弥补政府对弱势群体照顾的不足,政府鼓励社区照顾的发展。这一政策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自主精神的恢复。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照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新保守主义的实践。四、社会对社区照顾的现实需要社区照顾的兴起除了上述原因外,居民对社会服务现实需求的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养老需求的增长养老需求的增长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社会中老年人相对和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
21、养老需求的增长。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老龄化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不同过程,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三者之间通常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般的规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就越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化水平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比较高。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社会所关注。养老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本不堪重负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捉襟见肘,客观上要求更多的服务主体和更多的社会资源介入养老服务,推动了社区照顾的产生。2居民需求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社会服
22、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要求更加全面、更加周到的社会服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他把这种心理需要归纳为自尊需要,认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及无能的感觉。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了人们追求价值尊重的渴望和执著。这种要求同样应当体现在社会服务中。物质生活的改善使得人们对精神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自尊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人性化的要求。社区服务的数量和
23、质量均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何有效增加社会服务量的供给,如何有效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似乎难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因此引入其他组织提供社区照顾弥补政府福利制度的不足就成为必然。综上所述,社区照顾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虽然各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但抛开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准确解释社区照顾的兴起。第二节 社区照顾的基本内容一、社区照顾的理论(一)社区照顾的概念通过对社区照顾兴起的论述,我们已经对社区照顾有了基本了解。所谓社区照顾,是指整合全部社会资源,运用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网络,为需要照顾人士在
24、家庭或者社区中提供全面照顾,促成其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了准确把握社区照顾,我们有必要探究照顾的内涵。一般而言,照顾基本可从四个不同层面进行界定:(1)行动照顾起居饮食的照顾、打扫居所、代为购物等;(2)物质支援提供衣物家具和现金、提供食物等;(3)心理支持问候、安慰、辅导等;(4)整体关怀留意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援等。同时,从照顾提供者的角度,可以将照顾分为正规照顾(formal care)和非正规照顾(informal care)。正规照顾通常指由政府承担及提供的照顾性服务,而这些正规服务多由政府人员及专门工作人员提供。不过,随着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它们提供的服务也被纳入正规照顾
25、的范畴。非正规照顾则是指由家人、亲友或者邻居基于情感和人伦上的因素及动力而提供的无偿照顾。因此,社区照顾往往涉及行动、物质、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层面,涵盖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只有如此,社区照顾才能满足需要照顾人士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二)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社区照顾兴起的原因已如前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政府和社会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社区照顾在某些方面优于院舍照顾。具体说来,这一基本假设可以分为两点。1社区环境优于院舍环境人们进入陌生环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此期间往往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反应。如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无法适应陌生环境,人们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需要照顾人士在进入
26、院舍之前生活在社区中,他们熟悉社区环境,舒适地生活于“熟人社会”。而院舍对他们而言,显然是一个陌生环境。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照顾人士需要较正常人更长的时间适应院舍生活,其不适应症也较正常人强烈。由于担心引起院舍工作人员的不满,他们往往委曲求全,“不敢”提出一些看来并非无理的照顾要求。相反,如果需要照顾人士始终生活在社区,他们就省却了适应院舍照顾之苦,可以自由地生活。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人将不成之为人。院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一个虚假的“世外桃源”。需要照顾人士日常所接触的正常人就是院舍工作人员,他们生活在一个非正常环境之中,丧失了与正常人交往的机会。长此以往,需要照顾人士将可能
27、丧失与正常人进行交往的能力,越发成了弱者。因此,院舍生活不利于需要照顾人士的社会化,离开院舍,他们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2社区照顾可以有效利用非正式资源生活于社区之中,需要照顾人士除了可以从社区获得正规照顾之外,还可以从社区获得非正规照顾。一般而言,院舍照顾通常难以满足需要照顾人士的心理需求,而这恰恰是社区照顾的优势所在。家人、亲友或者邻里提供的非正规照顾,不仅帮助需要照顾人士解决了日常生活问题,而且实现了情感交流。后者对于需要照顾人士恐怕更为重要。院舍照顾作为正规照顾,服务的提供依赖于专门机构对正式资源的调动,通常专门机构难以调动非正式资源参与院舍照顾。而社区照顾更强调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通
28、过社区意识的培养有效引导非正式资源介入需要照顾人士的服务提供。从这种意义上说,社区照顾较之院舍照顾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非正式资源。(三)社区照顾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社区照顾,有必要考察社区照顾的实践途径,即从实践途径的角度对社区照顾进行分类剖析。一般而言,可将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care in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1社区内照顾社区内照顾是指需要照顾人士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机构或者住所中,获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社区内照顾属于正规照顾的范畴。社区内照顾旨在去除院舍照顾的不足,将原本由院舍提供的专业服务转向由社区提供,改善需要
29、照顾人士的生活环境。一般而言,院舍照顾在正规照顾中居于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社区居民迷信专家,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为需要照顾人士尤其是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顾;二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经济效益原则作为正规照顾的指导原则。为了满足大量需要照顾人士的服务需求,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规模效应使得大型院舍的建立成为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大型院舍可以统一服务,统一管理,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相当水准的服务。然而集体照顾的必然结果就是忽视了需要照顾人士的个性化需要。加之大型院舍往往远离社区,需要照顾人士不得不离开他们早已熟悉的社区。与院舍照顾不同,社区内照顾以需要照顾人士的利益为着眼点,强调在社
30、区内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其结果就是能够使一些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一般而言,实现从院舍照顾向社区内照顾转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把远离社区的大型院舍搬回社区;(2)把社区内的大型院舍改造成小型院舍;(3)强化和充实社区原有的正规照顾。当然社区内照顾也不能不考虑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只是不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已。因此,协调需要照顾人士的个性化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是社区内照顾面临的问题。2由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是指社区内的人士,如家人、亲友、邻居或者志愿者等,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的照顾。当然,需要照顾人士也可以为他人提供由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属于非正规照顾范畴。如前所述
31、,社区居民具有迷信专家的倾向,因而推动由社区照顾的发展并非易事。为此,需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社区照顾培训,使其掌握社区照顾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同时,社区居民往往自身财力有限,政府应当为其参与非正规照顾提供一定的支持。社区居民尤其是需要照顾人士参与非正规照顾可以提高其对院舍照顾的评估能力,促进专业人士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实现非正规照顾和正规照顾的良性互动。因此,社区照顾并不单纯强调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注重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居民相互配合,最终形成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全面性照顾的服务体系。为了有效地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由社区照顾,必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social sup-port netw
32、orks)。所谓社会支持网络,是指能够为个人提供支持的人与人之间的特定联系。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家人、亲友、邻居甚至志愿者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网络成员相互交流,形成双向性的网络关系。处于该网络中的每一成员遇到困难时,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虽然社会支持网络属于非正规的社会支持,却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和社区问题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个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寻求家人、亲友等关系密切的人的帮助,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才会向社会求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是补足正规照顾的一种有效支持模式。由社区照顾的实践表明,必须选择合适的社会支持网络发展策略。通过建立、强化及维系社会支持网络,促
33、使这些网络发挥支持性作用,从而帮助需要照顾人士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一般而言,围绕需要照顾人士应当形成以下几种社会支持网络:(1)个人网络建立个人网络,就是要求需要照顾人士强化其现存的人际关系,并注意发展其生活环境中可能为其提供支持的成员关系。通过完善个人网络,需要照顾人士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具体说来,在发展个人网络时,应当注重两类子网络的建立:一是自愿联结网络,即在需要照顾人士和可以提供一定照顾人士之间建立一对一的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通过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的配对,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主体具有满足服务对象特殊要求的知识经验,服务对象能够获得满意的服务,从而达到良好的照顾效果。二是邻
34、里援助网络,即强化需要照顾人士和其邻居的援助关系。通过邻里互动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社区中孤立无援的需要照顾人士。“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对邻里援助网络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社区应当有意识把社区中大大小小的邻里援助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更大、支持力度更强的社会支持网络。(2)互助网络互助网络就是把具有相同问题的需要照顾人士组成互助小组,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够以自助助人的方式相互支持。例如,癌症患者可以组成互助小组,交流治疗经验,倾吐病痛之苦。与个人网络强调社区居民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支持不同,互助网络强调需要照顾人士的互助。从这种意义上说,互助网络有助于需要照顾人士独立生活
35、能力的提高,促成其过正常人生活。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尝试将有相同困难的需要照顾人士组成互助小组。(3)紧急支援网络建立紧急支援网络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者家庭预防突发事件。事实上,理想的紧急支援服务,应配合警方、社区中心、居民组织、地方社团等的经常活动,建立热线或者紧急支援服务系统,力求为居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援服务。二、社区照顾的目标社区照顾的目标是什么?这也是发展社区照顾必须回答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剖析社区照顾的目标,有助于对这一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回答。1社区照顾的终极目标社区照顾的终极目标就是努力促成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英国制定的社区照顾政策指出,社区照顾
36、的目标是尽量维持需照顾人士在社区或者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直至他们必须接受院舍照顾。虽然社区照顾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但该目标比较抽象,必须具体化才有利于社区照顾的发展。2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一般而言,建立关怀社区(caring community),即弘扬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创造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社区生活,是实现社区照顾终极目标的唯一有效途径。建立关怀社区的过程,就是实现社区照顾终极目标的过程。因此,建立关怀社区被称为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3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如何建立关怀社区则依赖于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协助需要照顾人士融入社区需要照顾人士往往是弱者,其
37、融人社区的主流生活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社区照顾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他们融人社区提供种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2)培养需要照顾人士的参与意识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需要照顾人士,必须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此,社区照顾应当有意识地培养需要照顾人士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对社区照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3)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关怀社区的建立离不开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加强需要照顾人士与亲友、邻居和社区服务机构的联系。只有形成互助互爱的社区关系,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才能有效调动非正规资源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说,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是
38、实现社区照顾终极目标的关键。(4)政府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如前所述,社区照顾涵盖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并非以非正规照顾取代正规照顾。因此,在建立关怀社区过程中政府与社区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形成伙伴关系。政府给予社区必要的财政及政策支持,社区利用自身优势调动非正规资源分担政府的社会责任,通过政府和社区的合作为需要照顾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三、社区照顾的实践类型(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发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衰退,加速了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区照顾已成为英国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服务方法,社区照顾被运用于社会服务的
39、各个领域,即普遍遵循社区照顾的指导思想、运用社区照顾的工作方式与方法。1社区照顾的指导思想虽然政府、社会工作者等倡导社区照顾的初衷有所不同,但社区照顾的指导思想却是极为明确的。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社会工作者均比较清楚为什么和如何推动社区照顾。尊重需要照顾人士,为他们创造正常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是社区照顾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2社区照顾的人力资源体系由于实现了从院舍照顾为主向社区照顾为主的社会服务模式转变,在英国,社区照顾几乎成了社会服务的代名词。社区照顾的重要地位使得完善社区照顾的人力资源体系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英国的社区照顾人力资源体系由管理人员、关键工作人
40、员和照顾人员组成。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某一社区的社区照顾工作,包括分配来自政府的社区照顾资金、聘用下层社区照顾人员以及监督本社区的社区照顾工作。关键工作人员直接受管理人员领导,负责对更小的社区或者一定区域内需要照顾人士的照顾工作,包括向需要照顾人士发放救济金、了解需要照顾人士的服务需求、解决需要照顾人士的具体困难等。照顾人员是具体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人,他们直接被政府而不是社区所雇用。当然,照顾人员并不一定都是全职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都有明确规定。因此,英国拥有比较正规的社区照顾人力资源体系,这在全世界并不多见。3社区照顾的工作方法英国开展社区照顾的方法繁多
41、,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在社区中建立院舍,为愿意或者必须进入院舍生活的需要照顾人士提供院舍照顾。与传统的院舍照顾不同,这种院舍照顾是开放式的,需要照顾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走出院舍,重返社区生活;非院舍工作人员也可以进入院舍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照顾。(2)在社区中兴建服务设施,需要照顾人士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服务,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别的需要照顾人士的特点,通过免费车接车送组织他们定期聚会,实现情感的沟通。(3)为居住家中并且行动不便的需要照顾人士提供必要的家庭服务,如清扫房间、代购生活用品,等等。(4)照顾管理(care management),即通过评估个案,制订照顾计划,
42、定期检讨有关进展等工作步骤,挖掘需要照顾人士自身的需要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结合不同专业和不同机构的服务系统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服务。照顾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一旦发现需要照顾人士的新需求及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就会及时修订。4社区照顾的主导力量官办民助是英国社区照顾的重要特点。社区照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其人力资源也同样打上了政府为主的烙印。从这种意义上说,英国的社区照顾基本上是官办的,政府是社区照顾的主导力量。社区居民在社区照顾中投入的资金很少,他们主要是作为社会支持网络为需要照顾人士提供人性化的照顾。英国的社区照顾发展模式的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需要照顾人士的困难。不过随着财政压力的不断增大,政府
43、越来越难以为社区照顾提供足够的资金,服务数量和水平均受影响。为此,英国政府已经尝试把兴办社区照顾的权力下放,并适当增加税收。这一做法已引起某些社会人士的不满,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英国的社区照顾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完善。(二)我国香港地区社区为本的“家居照顾”和“康复计划”我国香港地区率先在养老服务中引入社区照顾的概念。1973年老人服务小组提出通过社区照顾帮助老人继续留在社区内生活,并使之成为社区成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把社区照顾的理念及工作方法普遍用于社会服务的其他领域,从而推动了香港社区照顾的全面发展。香港社区照顾的实践经验值得关注,以下两方面较有代表性:1社区为本的家居照
44、顾家居照顾是香港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也是其社区照顾的典范。香港地区社区的家居照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区精神,通过家政服务(家居清洁、膳食服务、个人护理等)、日间护理中心等,协助老年人留在社区内生活,保持社区成员身份。这就为原本只能进入院舍的老年人提供了另外的选择。同时,家居照顾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服务的其他领域,如弱智人士的社区照顾,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他们继续在社区内生活。2社区为本的康复计划一般而言,实施社区为本的康复计划,目的在于以低廉而非专业的介入取代财政支持的昂贵的专业照顾,从而为需要照顾人士(主要是残疾人)在社区内提供康复服务。具体而言,社区为本的康复计划就是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简单的
45、康复培训,由其负责实施一些较为简单和非专业化的训练或者护理,帮助残疾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专业康复的约束,在家居环境中即可进行康复活动。香港地区在推行社区为本的康复过程中,除了注重非专业人士参与康复计划外,更将康复计划的照顾对象扩张至所有需要照顾人士,不仅仅局限于残疾人;并将康复计划进行延伸,即不仅实现需要照顾人士自身疾病的康复,更注重将需要照顾人士重新塑造为社会人。为此,香港地区社区康复计划的工作方法更为全面,包括残疾人康复技巧训练、义工培训、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以及鼓励需要照顾人士参与康复计划的社区权益倡议,等等。(三)中国内地的社区照顾在中国内地,社区照顾是一个看似新鲜却似曾相识的事物。所谓新鲜
46、,是因为社区照顾所使用的工作方法、组织形式等,对我们刚刚开始的社会工作来说,是全新的、需要认真学习掌握的理论和技巧。所谓似曾相识,则是因为邻里相伴、守望相助的传统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社区照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混合福利制度可资借鉴的重要福利模式。我国的社区照顾是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少城市已经开始通过推广社区服务进行社区照顾方面的实践和摸索,如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社区养老;出现了上海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北京丰台区社区养老资源站、广州文昌地区慈善会等社区服务机构与组织,它们在社区照顾的模式和具体实施方面已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下面选取一些
47、代表性区域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和经验予以分别介绍。在众多社区照顾的模式探索中,“星光计划”是其中颇具代表性者。2001年6月8日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下简称“星光计划”)正式启动。“星光”蕴涵着“贴近社区、小型分散、星罗棋布”的含义。“星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自2001年起的三年内,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将把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的绝大部分即80(约40亿元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加上地方和社会力量的投入,预计投资总额将达100亿元以上。在“星光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组织方法和理念得到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
48、青岛市的经验值得借鉴。青岛市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一是部分规模比较大的“星光老年之家”在管理运营形式上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街道老年福利服务协会,负责“星光老年之家”日常管理和各项活动的组织等。二是绝大多数的“星光老年之家”依靠社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持了项目的正常运转。三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星光老年之家”,主要是指军队、国家和省驻青单位的干休所、养老机构等,大多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经协商后向社区老年人开放。四是“星光计划”进家庭。主要集中在市南区,共有65处。该区针对区域内居民住房条件较好而公共场地少的特点,选择部分积极性较高且家庭条件许可的老年人,通过自愿组合的方式,将“星光老年之家”直接建在居民家庭内,投资虽少,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建成的上海浦东罗山市民会馆是上海青年会(YMCA)受政府委托、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一个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市民会馆有一个50张床位的敬老院,接受全托老人,会馆的老年茶室是一个日托机构,老人在这里饮茶、休息、用餐、娱乐、学习。会馆为老人举办了社区老年学校,老年人可以学习绘画、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课程。罗山托管模式将政府从具体的社区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社团力量进入社区公共服务生产,调动与整合了社会资源,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尤其在社区养老方面进行了体制创新和经验积累。北京市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