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寄生虫学 名词解释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4、寄生虫:长期或暂时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动物。5、宿主:受寄生虫寄生并受其损害的一方。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7、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两者交替进行,称为。8、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群体内寄生时,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力低 下时
2、,可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9、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10、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11、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人和动物均是寄生 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12、 转续宿主:有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当进入 正常宿主体内时,仍可发育为成虫,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13、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大多能产生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对血吸虫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 表现在对再次入侵的童虫有一定的杀伤作
3、用,却不能杀死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产卵,一 旦清除了这些成虫,则对再感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1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大多能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对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具有抵 抗力,但体内仍维持着低水平的原虫血症,机体的这种免疫状态属。这种免疫力不能长 期持续,随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消灭而逐渐消失。 15、传染源:感染有寄生虫的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及转续宿主。16、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发育过程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17、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18、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易用
4、常规方法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 现象。19、 幼虫移行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体内长期移 行,破坏组织,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疾病称为。20、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2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柱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22、蠕虫:自然界中一类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依靠肌肉伸缩而做蠕形运动23、土源性蠕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蠕 虫。24、生物源性蠕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的蠕虫。25、夜现周期性:丝虫微丝蚴白天滞留在
5、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 多昼少的现象称为。26、棘球蚴砂:游离于棘球蚴囊液中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小的子囊统称为。27、原虫: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单细胞真核动物。28、泡状核:绝大多数原虫核内染色质稀少,呈颗粒状,有一个居中或偏位的粒状核仁。29、实质核:少数原虫核内染色质丰富,大而不规则,有一个以上核仁。30、世代交替:原虫在发育过程中,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出现的生殖方式。31、滋养体:处于生活史中活动、摄食、增殖阶段的原虫,是主要的致病阶段。32、包囊:处于生活史中感染阶段,通常在外界由较强的抵抗力,并可实现宿主的转换。33、阴道自净作用:正常情况下。健康妇女
6、的阴道环境,因乳酸杆菌作用而保持酸性,阴道上皮细胞内糖 原被酵解,产生乳酸,使阴道维持一种酸性环境,pH值在3.84.4之间,这种酸性 环境可抑制虫体和其他细菌生长繁殖,称为。34、疟疾发作: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散热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发作是由红内期 疟原虫裂体增殖所致。35、疟疾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由于红内期残存的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所致的临床发作。36、疟疾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如血液中的疟原虫被彻底清除,而肝细胞迟发型子孢子开始红外期发育, 然后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所致的临床发作。37、虫媒病:由虫煤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38、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定时间内的发育和(或)繁殖才具由感染力、引起疾 病传播的,称为。39、 变态:昆虫从幼虫发育为成虫的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和本能上 的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称为。40、 完全变态:昆虫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各期之间在外形、结构、生理及生活习性 等方面都明显不同。41、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生活史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无蛹期,若虫与成虫在邢台特征和生活习性 等方面相似,但个体较小、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