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31582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8章小组社会工作.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小组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英文为social group work,也称社会小组工作或小组社会工作、社会团体工作或团体社会工作等。小组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本章将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模式、工作程序、实施原则与技巧等进行介绍与讨论。第一节 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历史一、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小组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传统的工作方法之一。关于小组社会工作含义的界定,学者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经常被引用的观点。柯义尔认为:“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教育过程,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成员,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于闲暇

2、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以促进个人人格成长,以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促成小组成员间互动合作的集体行动,以创造小组情境。”克那普卡(Gisela Konopka)的界定是:“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群体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群体或社区的问题。小组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以及由受困扰的个人组成的小组。当小组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有困扰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时,他便是在进行小组治疗工作。”这一定义涵盖了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治疗两大目标,比较完整。崔克尔(Harleign Trecker)

3、则指出: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方法,通过个人在各种社区机构中的小组,凭借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引导个人在群体活动中互动,以使他们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需求与能力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群体、社区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与社会发展。二、小组社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的比较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工作方法,两者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更在实务操作中呈现出诸多差异。第一,个案社会工作比较重视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变;而小组社会工作则强调整体

4、的改变,既包括心理机能,也包括社会功能。第二,个案社会工作发展较早,有较完备、深入的实务方法;而小组社会工作使用的方法相对较少。第三,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相对较少,比较集中,但花费时间较长;小组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较多,但花费的时间不多,周期较短。第四,与个案社会工作相比,小组社会工作中的案主学习效果较具体、快速且更行动化。第五,个案社会工作的案主只从社会工作者一人那儿得到帮助;而小组社会工作的案主不仅仅从社会工作者那儿得到帮助,还从其他成员那儿得到帮助。第六,对小组社会工作效果的评价远较对个案社会工作效果的评价复杂、困难。三、上组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类型(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早在小组社会工作的

5、发展早期,美国学者梅(Main)等就从“社会工作者”主体角度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西方、我国港台地区及内地的广大学者更从广义角度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此进行梳理,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社会化与再社会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小组社会工作使群体成员发生改变,和过去告别,成为更积极的社会角色。(2)社会控制。通过小组过程,成员可以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心。(3)能力建设。影响个人发生改变。通过小组过程和经验,使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促进个人成长、社会适应及自我实现。(4)社会行动。当关涉社区和整个社会问题的活动时,

6、个体在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与他人协调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单靠个人力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除了青少年服务外,小组社会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广泛扩展应用于家庭服务、康复服务、感化服务及医务社会工作等方面。根据香港理工大学何洁云等学者的研究,小组社会工作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做如下类型的划分(见表81)。表81 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资料来源:根据林万亿:团体工作,台北,三民书局,1991;徐震、林刀亿:当代社会工作等文献整理。(三)小组社会工作的治疗要素与动力分析小组社会工作固然有许多功能,但其中“治疗”的功能应是最基本或最核心的功能。为什么一个人在群体中能得

7、到改变与帮助?自小组社会工作被不断推广应用后,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由此形成了群体动力学。在小组社会工作中,促成组员改变并非自然发生,而是依赖于某些特定要素的作用。亚龙(Irvin Yalom)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群体本身提供了治疗的条件或环境,这种条件或环境的提供,有利于或促进了个人发生积极的改变。归纳而言,它包括了以下诸要素:(1)传递信息。只要组员聚在一起,就可以彼此分享消息或资料,也可以得到劝告或建议。(2)灌输希望。有人和我在一起就不再孤独,有了希望,也就有了力量。(3)问题的普遍性。有人和我身处同样的处境,我不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不要自怨自艾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吧!(4)利

8、他主义。大家既然同在一条船上,就彼此帮助,互相了解吧!(5)修正个人早期经验。我又有机会了,就再试一次吧。以前的挫折和不幸,可以避免再发生了。(6)发展社交技巧。群体提供了绝好的社交机会我可以在这里练习一下,他们不会笑话我的。(7)模仿行为。他是我可以认同的对象,我应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8)人际学习。了解我的人际关系如何,我应如何改善我的人际交往技巧他们为什么有这种行为,我应如何应对。(9)群体内聚力。体验归属于一个群体的美好感觉我如何为群体效力,因为大家是荣辱与共的。(10)感情净化作用。群体成了我的避风港,我有委屈烦恼都可在这里倾诉,他们会听的。在群体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要

9、素,注重加强各要素间的交互整合作用,以整体提升群体的动力与影响力,由此促成组员的改变与成长。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者应依循当时当地的原则适时推动相关要素的孕育与发展,以催化这些要素对组员的积极影响。事实上,这些促成群体改变或成长的要素即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之一。20世纪30年代,勒温(Kurt Lewin)在艾奥瓦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群体行为研究,并于1944年在一篇论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一词,用以描述群体中各种力量、变化和影响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该研究群体转移到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动力研究中心(Cen- t

10、er for Group Dynamics at MIT)正式成立。在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创刊号的两篇文章中,勒温系统论述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研究方法与应用,开启了群体动力分析与研究的先河。在勒温的群体研究中,场域理论(field theory)是其分析群体动力的理论基础。在界定“场”的概念时,勒温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但勒温主要是从人的心理场和行为场角度出发,立足不同因素对个体的交互影响。场域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这一场域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而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群体成员

11、之间是互动的,每位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通过个人、群体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标。在场域理论中,有两大关键概念或因素,即命运关联(fate interdependence)和任务关联(task interdependence)。就前者而言,当组员意识到其命运依赖于群体的整个命运时,群体就具有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命运关联价值。在勒温看来,命运关联仅是许多群体过程中一种较弱的交互依赖形式,一个更加显著的交互依赖因素是组员目标的一致性与依赖性。换句话说,若依赖于所有组员行动的群体目标达成时,也就意味着强大的群体动力形成了。但是,这种动力既可能是正面的,也

12、可能是负面的。在正向的群体过程中,一个组员的成功可以直接推动其他组员的成功转变。但在负向的群体过程中,竞争对一方意味着成功,但对另一方却可能意味着失败。此后,许多学者如柏恩(Berne)、布莱德福特(Bradford)和李皮特(Lippitt)等人相继加入到群体动力的研究队伍中来,群体动力研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得到迅速发展,一系列关于群体动力研究的成果也相继问世。20世纪60年代后,群体动力研究更加繁盛,有关群体动力的研究成果也广泛地运用于工业、教育、社会工作、心理健康与治疗、政府机构等各种领域。那么,群体动力因素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此,一大批学者和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此,艾

13、里斯与费舍尔(Ellis & Fisher)、杨及东于1994年均从输入因素、过程因素和输出结果三大变项人手,对群体的动力过程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徐西森给出了更为精致的分析模型,具体如图81所示。应当说,这一模型以更富动态性的解释力呈现了群体运作的全过程,使实务工作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群体过程改变的缘由及机制。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群体本身就提供了治疗的条件与可能,只要善于运用,必能达到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图81群体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型资料来源:徐西森:团体动力和团体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四、小组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其历史并不长,是从20世纪3

14、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并被接纳的。但人类的小组社会工作的实践却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这里主要介绍与讨论工业革命以后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比较直接影响的小组社会工作实践及专业小组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1英美等国早期的小组社会工作实践小组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当时的欧美,特别是英国及美国,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传统的家庭、邻里关系及生活方式遭到破坏,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的一些宗教及社会人士尝试通过建立群体并通过群体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1844年,威廉(George Williams)爵士在伦敦成立男青年会,其宗旨是鼓励一般青年布商追随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之后,1851年在美国的波士

15、顿成立了全美第一家男青年会(全称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其后各地纷纷仿效。1854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1866年,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也成立起来。这类青年群体通过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开展闲暇活动,提供旅游设备,不但使青年人获得群体生活的经验,也培养了群体的领导人才,成为专业小组社会工作的开端。对专业小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其后的英美慈善组织会社的建立和发展。如1844年伦敦成立的“汤因比馆”及其后美国芝加哥出现的“赫尔馆”。这类机构协助邻里间重新建立了解与合作,热心帮助穷人免费获得教育与谋生技艺的训练,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并特别帮助移民度过语言不通、诸事不遂的艰苦

16、岁月。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类机构还着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试图发现更加合理的、便于改善服务对象生活品质的群体形式。2专业小组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小组社会工作正如个案社会工作一样,起初并未被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或实务方法。在小组社会工作被作为社会工作学生的训练课程之前,人们一般以所属机构的性质来看待小组社会工作,如将在青年会工作的人员称为青年会领导者,将在救济院工作的人称为救济工作者等。在专业化的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发现,群体具有互相支持的功效。20世纪初,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门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小组社会工作开始逐渐成形并走向专业化,出现了学科知识系统化、专业方法多样化等趋势。

17、早在1906年,纽约的慈善学校就开始提供有关小组社会工作的训练课程,以训练能够胜任救济院工作的学生。1923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西部储备大学(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正式将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训练课程,规定该课的目标是训练学生(领导者)运用群体的方法和原则,学习如何通过群体的过程来带领群体成员寻找生活的方向。1927年,这种讲授以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正式被命名为“小组社会工作”。到1937年,全美有13所教育机构开设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其中10所是社会工作学院。1935年,美国全国社会工作会议增设小组社会工作部门。次年,全美小组社会工作

18、者协会成立。1946年,在纽约的水牛城召开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柯义尔以“迈向专业化”为题发表演说,指出小组社会工作应被作为一种广义的社会工作方法。这一意见被大会接受。其后,小组社会工作正式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并开始运用于家庭治疗、青少年犯罪治疗、残疾人康复治疗及精神病人的治疗等许多方面。小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小组社会工作专家从事的实验与理论建构。19201930年,柯义尔在女青年会进行女工、儿童的群体实验,以及成人教育的群体实验,其后写成组织群体的社会过程一书。纽斯泰德(wilbor Newstet- ter)自1926年起对儿童营进行了连续12年的实验,于1938年写成

19、群体调适一书。以上两书皆为早期有关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著作。19481949年出版的威尔逊(Gertrude wilson)的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崔克尔的小组社会工作、克邢普卡的以儿童为对象的治疗性小组社会工作等书,亦成为小组社会工作的必读书目。1966年,帕普尔和罗斯曼(CPPapell and BJRothman)发表论文,提出了小组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已成为小组社会工作实务的经典模式。另外,在此前后,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小组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共同把小组社会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

20、以后,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的领域更加广阔。在工业关系、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等方面,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都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在成人教育、工人教育、成人俱乐部乃至在公共住宅中也引进了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凡是调适社会关系及促进个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群体活动,都有意或无意地、直接或间接地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第二节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总结实务工作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以供实际工作者参考。这类模式很多,各有侧重,有对前人模式的批评、发展或整合,在此介绍其中的几种。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及交互模式是经常被提到的

21、三大模式,折中模式及整合模式则是在批评、借鉴、整合三大经典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一、社会目标模式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的基本概念是社会意识、社会责任、社会变迁。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般原理:社会系统与个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调或问题,往往与社会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而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又对社会系统的运转与社会变迁产生影响。它认为,凭借共同参与群体情境,个人就能够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该模式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变迁与整合,强调通过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去影响和促成社会的改变,而不是相反。这显然与社会工作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在实务工作中,

22、这一模式往往利用群体的过程发展成员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于群体情境使得成员发生上述种种改变,这样,群体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通过共同行动就能影响社会的变迁。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社工负责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并在群体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他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成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群体成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二、治疗模式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是在个案社会工作相关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它将小组视为一种治疗的环境或工具,强调通过小组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

23、化的适应问题。它也认为通过小组经验而获得改变能够进一步预防某些个人问题的发生。该模式所针对的案主一般为生理或心理伤残者、违法犯罪者及思想或情绪障碍者等。在实务工作中,治疗模式注重选择对其他成员有最大影响效果的成员,并借助成员的参与、互动,以促成成员的行为改变。为使小组的效果能得到充分发挥,该模式注重发展小组凝聚力、一致性和相互性,同时维持一个有效的小组内在结构。但该模式关注的焦点是个人,小组只是作为一种媒介物,通过它来实现个人的改变。小组社会工作者在该模式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专家,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社工诊断个人需要、安排治疗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进程。他也像一位家长或导师,引导并协助成员的互

24、动,促成成员的行为发生实际的改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三、交互模式交互模式(reciprocal model)又称调解模式(mediating model),强调在由具有相似问题的成员组成的小组中,通过相互协作与互助,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自信心及实现个人的社会潜能。该模式和前述两大模式不同的是,它所关注的既非社会目标,也非个人,而是互动、互助的过程本身。小组被视为一个互助的系统,小组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式注重此时此地(herman&now)经验和感情的交流;要求工作者认清小组中的各种冲突,并将其引向正面功能,以刺激成员的合作,开发成员应对

25、冲突的能力。此外,该模式也强调工作者事先对成员背景的了解,强调引导成员互动的技术,以及审慎地做好小组结束工作的必要性。在这一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不负责设计方案,不设法控制小组的运作。他不是要为成员做什么,而是与成员一起做。小组的形成与维持由小组成员互动的结果而定,成员共担对小组的责任。此外,小组社会工作者充当案主与小组以及小组与机构间的协调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模式被称为“调解模式”。四、折中模式“折中模式”(eclectic position model)是克莱恩(Klein)在分析、批评上述三大模式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小组社会工作新模式。该模式直接引用了“治疗模式”的方法,故小组社会工作

26、者的行为和“社会目标模式”相似;而在小组社会工作者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上,它又沿用了“互动模式”的方法与特点,故称为“折中模式”。 该模式所基于的理论主张,任何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都不可能只靠单一方法就能达到目标,而需灵活且综合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在小组内,工作者应给予小组成员较大的行动空间,给予成员相对大的自由与民主,小组则应该提供更能满足成员需要的环境。而工作者只是作为小组的一分子,承担着催化的功能,以促成小组目标的达成。因此,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仅是一个引导者或服务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或权威,尽管在专业知识上他当然应是一个权威。五、整合模式整合模式(integration model)是由托普金斯(

27、Tompkins)和盖洛(Gallo)提出的,也称“目标规划模式”。该模式也是在总结上述小组社会工作前三大经典模式的缺陷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整合模式。由于小组社会工作理论未能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三者问的关系及适当均衡问题,因而小组社会工作经典三模式往往只是侧重于三个因素中的一个,而忽略了其余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整合模式试图将三个因素联结成一个总的系统,而其中的每一个因素自然构成一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依赖于一些变量因素的变化(见图82)。图82小组社会工作整合模式在小组运作中,个人、群体与社会三者间应处于适度的均衡发展中。小组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对影响模型的三个子系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和谐

28、程度作出及时正确的估计,然后以此为根据作出群体目标的规划。而小组目标可以是经典三模式设定的任何一个,也可以是联结三因素的新目标。一旦发现三个子系统出现某种问题或相互之间出现某种不协调,就必须适时改变小组的目标。如当发现小组个人与其他个人或子系统之间产生冲突,致使个人遭受伤害时,目标就应变为个人的自我增强。只有由健全的个人组成的小组,才能影响社会的变迁和社会正义风气的形成。同时,适时变化小组目标,也能达到治疗与互动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小组社会工作者不只是一个组织者或治疗者,而且还是一个能够根据小组运作的实际情况而对目标做出适时调整的干预者。第三节 群体运作的过程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程序群体不是固定

29、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群体的运作有其自身的阶段性规律。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步骤和群体运作的阶段紧密相关。认识群体运作的一般规律,无疑是进行小组社会工作的前提。本节首先对群体运作的一般过程加以介绍,然后就小组社会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讨论。一、群体动作的过程群体是不断成长、发展、变化的。尽管不同群体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一般来说,都可以发现并被划分为大致相同的一些阶段。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对群体运作的过程作出阶段划分,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群体发展模式或模型。这里我们介绍其中较有影响的几种。1泰伦和迪克曼的四阶段模式泰伦和迪克曼(Thelen and Dickerman)将群体的运作过

30、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群体成员为营造习惯且舒适的群体环境而努力。在此阶段,成员迫切期待强有力的领导出现,希望每个成员都能参与,也希望能尽快有所作为。他们期望尽快了解他人,但不会表露真情实感。过去参与群体的经验对他们有影响。(2)第二阶段:这是出现挫折与冲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体内部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权力关系,因而可能出现对领导地位的期望和挑战,挫折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群体成员一方面期待领导者负起责任,另一方面又可能希望自己能取而代之。群体中存在一种既服从又敌视的双重情感。(3)第三阶段:经过挫折与冲突后,群体开始出现稳定。群体发展出一种始终一致的感情、故步自封的态度和力避冲突的意愿

31、。为满足成员及群体的需求,群体成员片面追求安定与和谐,冲突固然得以避免,但群体也失去了成长的动力。(4)第四阶段:强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意识到群体中他人的权力和成员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冲突减少了,群体把完成任务放到了首要位置。 2加兰德、琼斯和克洛德尼的五阶段模式加兰德、琼斯和克洛德尼(James AGarland,Huber EJones and Ralph LKolodny)将群体运作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由于这种划分比较合理,因而经常被小组社会工作者引用和依循。(1)熟悉与亲近期:这是群体刚刚组成的时期。群体成员从不同的渠道走到一起,开始尝试与其他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关系。

32、但此时他们的心理状态是矛盾的,对环境不断地做出观察与试探,对他人表现出既想接近又戒备和回避的特征。(2)权力与控制期:当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成员之间慢慢熟悉且发现群体有满足个人需求的能力时,群体成员会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并开始角逐在群体内的地位,展开权力争夺。在这一阶段,群体内部的冲突与妥协、权力与控制、角色调整与关系重组不时发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大,伤害他人或被伤害的机会增大。经过这一过程,群体会形成初步结构,个别成员因不能获得权力或不愿接受群体规范的制约,在这一阶段可能退出。(3)亲密与凝聚期:在这一阶段,群体的权力格局基本确立,群体成员的角色基本确定,群体的结构因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3、群体成员之间开始密切交往,相互了解,相互依赖,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密了。由于群体角色的相对固定,成员开始将群体生活与家庭生活进行比较,相互之间会出现一种同胞式的竞争。群体成员意识到群体经验对个人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因而对群体更关注,也更加积极地参与群体活动。(4)差异与分辨期:在这个阶段,群体成员开始认识到每个成员都是有差异的,开始认识到领导者的独立人格,变得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家庭式、同胞式的情感减弱,群体规范和标准成为行为依据。成员问的权力争夺与冲突减少,而是相互支持,自由沟通,充分合作。群体的凝聚力增强,整合度提高,开展集体行动的能力增强。

34、(5)分离与终止期:此时,群体目标已经实现,任务已经完成。成员面临分离,开始寻找新资源以满足自己的新需求。由于面临着转移和打破已经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友谊和配合默契韵群体关系,成员会出现各种焦虑情绪和行为,如内聚、反对、散漫、逃避等。3塞瑞和葛林斯基的七阶段模式塞瑞和葛林斯基(Sarri and Galinsky)将群体的运作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1)初期:这是群体组成的前期。群体成员的不同背景成为影响群体以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阶段,群体组织者或领导者基于对成员个性和背景的分析制定群体目标,策划群体活动。(2)成立期:群体成员互相探讨共通点和共同兴趣,寻求相似性和交互性,开始向群体投入感情及

35、责任并初步关注群体目标。此时在群体中,准群体结构出现,群体结构初现。(3)中前期:此时开始出现群体凝聚力,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识较为清晰,并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4)重整期:此时群体对开始形成的观念和结构产生挑战,发生怀疑,对群体目标与运作过程加以修正。(5)中后期:群体比以前更加成熟,群体目标更加清晰,群体结构更具整合感和稳定性。(6)成熟期:在此阶段,群体结构、群体目标、群体运作与控制程序已趋于稳定与完整。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文化不仅为成员所熟悉,而且为外界所了解,群体成员面对内外压力已能更有效地做出反应。(7)结束期:可能由于目标已达成,也可能由于未能完成使命,群体最终面临解散。通过

36、对以上不同观点的梳理,可以看出,有关群体发展的理论探讨非常丰富。在吸收整合琼斯(Jones,1973)、塔克曼(Tuckman,1965)和巴尼特(Banet,1976)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群体的任务功能与人际关系功能,可对小组社会工作进行阶段的划分,见表82。表82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阶段的特征结合前面勒温的“命运关联”与“任务关联”两大概念,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不同的群体阶段,小组社会工作的任务与人际关系都相应地表现出差异性。对实务工作者而言,这种直观式的梳理可以使小组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抓住每一次小组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并引导工作者更好地洞悉组员问所发生的关系变化,更好地扮演一个服务

37、者、催化者、协调者的角色。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程序基于群体运作的一般过程,小组社会工作从开始规划到评估结束有着一套严密、科学的程序。这里不打算对这样一套程序作全面展开,只就其中的一些主要环节进行讨论。整合群体运作的过程模式或群体发展的一般模式和社会工作的目标、价值、理论基础与技术技巧,可以发展、演化出一套有关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这样一套程序对于开展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上述学者对群体发展的一般过程的看法存在分歧一样,学术界及社会工作者对小组社会工作过程或程序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如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将小组社会工作的程序划分为接案、组成小组、实际开展小组社会工作、维持小组及结案五个阶段。

38、诺森(Northen)将小组社会工作划分为准备期(计划与接案)、初期导向、探索与考验小组、问题解决与稳定化、结案五个步骤。克那普卡将小组社会工作过程分为获取成员资料、进行社会诊断、采取行动以达成治疗效果三大阶段。上述塞瑞和葛林斯基根据其对群体发展过程的划分而将小组社会工作相应划分为七个阶段。这些划分都为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提供了参考。笔者将小组社会工作划分为前期准备、小组形成、沟通协调、达成目标及结束工作五个阶段。(一)前期准备这个阶段是为实际开展小组社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包括:(1)根据需要,决定组成一个小组并将其公之于世,同时接受希望参加小组的成员的咨询。咨询

39、的内容一般包括小组聚会的时间、地点、周期、规模、其他成员的有关情况等。(2)通过会谈和其他形式,确定小组的组成人员。(3)小组成员初步确定后,召集全体成员参加首次聚会,使小组成员发生初步接触。(4)确定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在前期准备阶段,无论在社会工作者那里,还是在成员那里,小组都还是不确定的。不过,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一些细腻的群体动力便可以感受得到。初次见面的成员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沉静、退缩;一种积极、充满活力。每个成员的心情是焦虑的、恐惧的、封闭的;其行为表现是试探的、揣测的、伪装的和不友善的。群体成员对工作者是不信任的,甚至是仇恨的,因为工作者代表权威。这时的社会工作者应更多地聆

40、听并尽力创造一种保护、包容的气氛,使群体发展出一种可信赖的关系,协助成员减少恐惧和不安,增强成员参与群体的信心。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巧妙地指出小组的目标所指,为成员确定方向。(二)小组形成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开始确立角色体系和行为模式,他们对群体的依赖和期待开始形成。此时,社会工作者应充分鼓励成员参与群体活动,协助成员产生对群体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建立群体目标,并发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为获得群体成员的信任和充分合作,社会工作者应主动证明自己具有协助群体实现目标的意愿和能力。他们应当态度和蔼,言语亲切,平易近人,而不能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社会工作者还要避免接受来自其他成员的服务,避免追求舒

41、适的位置,避免成为群体讨论的中心,避免成为唯一的问题解答者。他们应积极主动地引导群体过程,而不仅限于被动地接受咨询。面对来自群体成员的冲突、挑战、排斥和依赖,社会工作者应当不问断地加以处理。(三)沟通协调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协调整合期。在这一时期,群体发生整合、分化和再整合。群体形成后,随即进入整合阶段,但整合之后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分化,如此,再整合便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群体都会经历分化现象,有些群体的发展可能比较顺利、平静。针对群体成员间所发生的冲突,社会工作者应当客观地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冷静面对,而不应指责、威胁、挑衅及惩罚。关于社会工作者对待冲突的态度与行为反应这一点,学

42、者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当加以干预,以保证群体结构不至于被破坏;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冲突有益于成员自我再认知,群体成员可以从别人的反馈中了解冲突的本质。在群体发展过程中冲突一般是有意义的。冲突的解决也应主要依靠群体成员自己,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这样一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何在呢?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针对冲突过程,引导群体成员获得同理心的能力,以了解冲突的本质,促成冲突的解决。在协助解决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引导群体发展近期和远期目标,参与群体决策过程。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激发成员表达个别意见或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或示范性的意见,以引导群体成员的创造性思考。针对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成员

43、试图摆脱社会工作者并控制群体的种种试探,社会工作者应当向成员说明,他只是群体的组织者、引导者或顾问,而不是群体策略的决定者。他也应说明,群体成员的相互依赖和相互配合关系到群体目标的实现与否。组织群体活动旨在增强彼此的配合,以达成群体目标。(四)达成目标此一时期也可称为成就期。群体在经过不断的分化、整合过程中曲折前进,到了这一阶段,已经能够逐渐表现出其功能与维系群体的运行。由于群体目标的达成,群体对其成员会产生一种群体感,或者说在成员之间发展出一种内群体(in-group)的感觉。在这一阶段,小组社会工作者应借助群体成员之间发展起来的高度的相互支持和良好沟通,在初步目标达成后,协助群体拟定新的阶

44、段性目标,使小组社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新的阶段开始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从群体中抽离出来,而让群体成员更多地参与,以确保群体不断产生新的效果,实现新的阶段性目标,使群体目标最终得以完满、全面的实现。(五)结束工作 结束工作也称结案,包括结案前的准备和结案后的追踪等方面的工作。一个群体是否应当结束,可通过以下几种情形来判定:(1)群体已到了预定结束的时限;(2)群体完成了预定的任务;(3)成员已不再需要该群体;(4)群体已不能实现再整合;(5)群体成员减少到不能实现预定的任务;(6)社会工作者放弃对该群体的职责等。群体结束时,社会工作者应做好结案工作。结案之前,社会工作者就应

45、适时提醒群体成员做好分离的准备。工作者还应在现实中协助群体成员与社区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为成员发现新的资源,以满足需要,确保小组社会工作成效的巩固。群体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将群体每次聚会的记录加以整理,形成工作总结。应当指出,以上对小组社会工作过程或程序的讨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是小组社会工作要经历的一般程序。而就不同的小组社会工作模式(如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而言,社会工作者在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区别,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与讨论了。三、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的撰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组社会工作开始前,撰写小组计划书是非常必要的。要得到机构的支持和批准以及相关

46、资源的资助,一份逻辑清晰、周密翔实的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可以使其事半功倍。更为重要的是,撰写小组计划书能够使小组社会工作者对小组理念、理论框架、小组目标等形成清晰的认识,帮助其对每一阶段的小组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并使其清晰地知道工作的程序安排和每一个工作阶段的活动节目安排。此外,一个完善的计划书设计也可以为小组评估奠定基础。表83是何洁云等列出的小组计划书应该包括的内容。表83 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设计的要素第四节 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与技巧一、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是从前人开展小组社会工作的实际经验中逐步积累并通过社会工作学者的研究提炼出来的,它来自实际,并为今后实际开展小

47、组社会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凯塞尔(Chara Kaiser)曾经概括出小组社会工作的十大实施原则:(1)社会工作者的功能在于协助成员,使其更有能力;(2)运用科学的技术开展小组社会工作;(3)与小组及其成员建立专业关系;(4)1运用与自我理论有关的知识;(5)具有接纳及同理心的态度;(6)以小组的立场为出发点;(7)积极地使用小组规范;(8)个别化的原则;(9)运用互动的过程;(10)对口头及非口头的沟通资料都应加以了解。克那普卡则将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概括为l4种:(1)小组内成员的个别化;(2)小组的个别化;(3)彼此接纳的态度;(4)与小组成员建立有目的的协助关系;(5)鼓励成员之间

48、的合作与互助;(6)适当地修正小组的过程;(7)鼓励小组成员发展其能力;(8)鼓励成员参与小组问题解决过程;(9)使成员在冲突中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10)向成员提供各种新的机会;(11)运用必要的限制以维系小组的运作;(12)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方案; (13)及时评估小组及其成员取得的进展;(14)社会工作者应热诚、人道并具有专业素养。崔克尔将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归纳为以下l3项:(1)应当体现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2)应当了解人类的基本需求;(3)应当了解社区文化的特质;(4)要有健全的小组社会工作计划;(5)小组目标应当明确可行;(6)社会工作者应当与小组建立专业关系;(7)对小组及其成员的协助应当体现个别化;(8)对小组成员的互动应当加以引导;(9)鼓励小组自决;(10)应建立适当的、弹性的小组内部结构以实现小组的功能;(11)小组活动计划的推进应循序渐进;(12)善于运用各种社会资源;(13)对小组社会工作的效果应当及时地加以总结、评价。上述几位学者关于小组社会工作实施原则的看法在社会工作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克那普卡、崔克尔的归纳,经常被介绍或引用。笔者注意到,在港台乃至内地都很有影响的李增禄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一书及徐震、林万亿合著的当代社会工作一书,其中就采纳了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2.29金太阳联考 > 2.29金太阳联考 > 更多高考新课联系:F8688333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