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凤阳花鼓为例毛菲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329036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凤阳花鼓为例毛菲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凤阳花鼓为例毛菲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凤阳花鼓为例毛菲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非遗传承引言凤阳花鼓是一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它从艰难的岁月走来,不仅展现出劳动人民当时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状态,还蕴含凤阳丰富的历史性、区域性、艺术性以及文化价值。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借力新媒体优势,可以为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分析凤阳花鼓在传播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索新的传播策略,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凤阳花鼓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概述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社会公众看到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让非遗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得以继承与发展。一、凤阳花鼓独特的艺术区域性(一)起源凤阳花鼓其起源于明代江浙地区,随着移民的流入进入凤阳地区,属于典型的输

2、出型文化。伴随各个时期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因素,彰显出花鼓愉悦大众、教化人民等功能。它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生机勃勃的发展潜力。早期由于历史大环境,移民们以“返乡省亲”“讨饭要饭”为借口,主要是为了“逃离凤阳”,而“凤阳花鼓”为行走江湖的道具。如今,人们通过观看凤阳花鼓表演,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凤阳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朗朗上口的民谣“说凤阳,到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艺术性凤阳花鼓详尽展示了凤阳民间生活的美好与辛酸。凤阳花鼓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它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2006 年

3、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花鼓高度提炼升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将民间生活魅力完美展现,获得了众多花鼓爱好者的推崇与喜爱,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现在很多学校将花鼓编成花鼓操全校学习,参加比赛,从而提高地区自信。(三)区域性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凤阳县地区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属于皖东地区的文化名片。凤阳花鼓包含当地人民生活、劳动、娱乐,充分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区域性,演变成皖东地区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其文化领域的地位。二、新媒体下传播非遗文化的优势新媒体行业在新时代的崛起,对信息传播有着深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以

4、凤阳花鼓为例毛菲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基金项目:2022 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凤阳花鼓为例,项目编号:X200213617016,项目类别:创新训练项目。摘要:凤阳花鼓作为皖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品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巨大的发展价值,是安徽独特的文化标识之一。随着国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逐渐受到重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媒体内容不断革新,紧抓时代热点,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信息。因此,应依托新媒体,开辟非遗文化传承途径,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关键词:

5、新媒体;非遗文化;花鼓作者简介:毛菲菲(200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体非遗文化方向。5非遗传承远的意义,也为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依托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形式,取长补短,再加上凤阳花鼓本身的曲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运营平台。艺术魅力,可使其传播与传承更具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媒体数字化的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愈演愈烈。新的媒体形态如各类社交网站涌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新的变革。这些新兴媒体打破了地域间的壁垒,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极大地扩大了受众群体,为凤阳花鼓跨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

6、)交互性强交互性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满足广大非遗传承者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传承人不仅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技艺,广大非遗爱好者也能通过平台享受到非遗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新媒体如今跟人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在非遗文化传承中也显现出它的独特优势,同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符合如今快捷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手机、电脑上下载着各类软件,例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 站”等,增强自身非遗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达到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目标。增加了大学生的受众群体。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接受程度高,给非遗的传承提供机遇。表现内容多样,使得在新媒体下呈现不同形式的相关信息,增强

7、观众的兴趣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内容生动化,加强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兴趣。(二)个性化定制新媒体依靠技术实现了信息互换以及资源共享,以不同形式呈现信息,提高观众的兴趣,改善观众的体验。非遗文化在日常传播中偏向于枯燥,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多种方式呈现。借助于专题网络、在线播放等形式,综合运用二维、三维和动画技术,使非遗文化“活”起来。根据自身情况对相关亮点进行包装,提高趣味性,使观众对于非遗文化了解加深。(三)真实性高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真实性是尤为重要的。一般非遗文化传承是以传承人为载体,但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大,面临巨

8、大的传承问题,出现众多优秀文化失传。新媒体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真实性记录非遗文化,较为完整的保存,以便于非遗爱好者学习和模仿,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三、凤阳花鼓传播的困境(一)表演内容传统凤阳花鼓发展至今,其内容形式仍然大同小异。凤阳花鼓表现多为人民在解放时期的生活状态,具有较强的时代历史性,与现代生活状态截然不同。因此,很多人无法产生共鸣。(二)专业人才稀缺众多非遗文化如今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作为早期乞讨的工具,使一部分人戴上了“有色眼镜”。如今,从事花鼓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即使每一代传承人都在大量招揽弟子,但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学习花鼓戏的基本动作及唱调,缺少传承意识,很难将凤阳花

9、鼓的艺术内涵传播出去。(三)社会关注低凤阳花鼓是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娱乐项目的增多,没有强有力的宣传,花鼓的社会关注度自然降低,在传播方式上没有创新。现在 5G 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找到传播创新点,使凤阳花鼓“活”起来,处理好非遗文化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四、凤阳花鼓与影视传播结合的优势新时代的凤阳花鼓,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专业人士系统授课,将真正的凤阳花鼓传授给更多热爱曲艺的爱好者,为提升传播品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机器设备对人力劳动的替代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逐步显现;信息技术变得更加便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使用技术更安全性更高。每一次信息技术的

10、发展,对传统文化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一)凤阳花鼓的传播与创作新媒体行业在新时代的崛起,对信息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运营平台。可使其传播与传承更具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媒体数字化的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愈演愈烈。凤阳花鼓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二姐赶集秧歌调等。以凤阳歌为例,传承人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录制曲艺中的精彩片段,发布到新媒体平台,像抖音会根据视频质量以及点赞观看人数进行“助力”推广,让更多的人欣赏学习,从而扩大传播范围。6非遗传承(二)凤阳花鼓的创新传承凤阳花鼓传承研究者更应该勇于创新,从孩童抓

11、起。在小学教学中加入特色凤阳花鼓课程,在大课间时间进行花鼓操练习,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花鼓的韵律美,增强对花鼓文化的感受。按需编写相关的教材,学校可设立花鼓特色兴趣班。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凤阳县舞蹈家协会主席葛强凤在任教期间编写了一套凤阳花鼓操,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孩子们的兴趣,2013 年成立红领巾花鼓队,每天上午第四节课都会齐聚在舞蹈教室,也曾在滁州市第十五届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花鼓操中渗透非遗元素,依托新媒体技术,传播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三)凤阳花鼓动态传承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间的壁垒,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极大地扩大受众群体,为凤阳花鼓跨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

12、,国际上推行的“线上+线下模式”也为传统民俗文化影像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为凤阳花鼓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VR、AR 等数字技术突破了民间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们在参观、体验的同时,能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借助影像搭建如 VR 体验空间等,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凤阳花鼓的历史人文韵味。同时传统舞蹈表演可以跟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LED 大屏所展示的唯美画面与表演相呼应,实现视听统一的震撼感。(四)凤阳花鼓主体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仅仅靠相关工作者远远不够。新媒体后台数据显示,大学生点赞评论所占比例较高,拥有较多碎片化时间观看短视频

13、、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所以,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更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大学生视角为出发点,创意策划,使非遗文化成为高校传播的新流量点。随着新媒体制作工具的完善,视频拍摄制作难度大大降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视频创作,给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机会。非遗传承者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推广宣传凤阳花鼓艺术。如,2021 年全国“村晚”安徽示范展示点奎湖村晚节目、腾格尔搭档汪苏泷献唱 新凤阳花鼓、孙凤成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实话实说等媒体专访、教育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纪录片传承的力量等节目中也利用媒体影响力传播凤阳花鼓。各类学校也可以搭建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如 2018 年凤阳花鼓市

14、级传承人高静开展在线讲授凤阳花鼓课程,至今累计浏览量达到 247 万次,累计选课人数近 5000 人。开拓信息化时代保护与传承凤阳花鼓的新思路。(五)凤阳花鼓结合文旅传承一个地区热点的出现会带地区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同时带动文化发展。正如电视剧长月烬明的爆火带动了蚌埠的经济文化发展。利用现代旅游的呈现形式,加强凤阳花鼓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以“旅游+凤阳花鼓”的表现形式,在游客参观旅游的同时宣传凤阳花鼓,形成与旅游的有机的结合。也可以举办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提高凤阳的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凤阳花鼓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传承。结语凤阳花鼓经过漫长发展,如今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出

15、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了提高凤阳花鼓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在新媒体时代,通过运用互联网运营扩大宣传范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得更多人关注、喜爱、研究凤阳花鼓。当今中国的高速发展,为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迎接来了新的转机,但世界文化生态巨大变化也让凤阳花鼓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采取有效的传承方式,才能使凤阳花鼓永葆活力,更好地传承。参考文献:1张崇曦,高远.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路径探究J.媒介与文化研究,2023(04):97-99.2唐睿.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23(04):67-69.3文梓含.短视频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06):104-106.4周娟娟.“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6):37-41.5周熙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凤阳花鼓保护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3):11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