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3年7月第2 5卷 第4期 江 苏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J o u r n a lo f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l y2 0 2 3V o l.2 5 N o.4 D O I:1 0.1 3 3 1 7/j.c n k i.j d s k x b.2 0 2 3.0 3 4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复杂性论析谢加书,张文华摘 要:复杂性是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重要视域,其超越还原论的方法论特征能为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提供新思路。新阶段消极网
2、络亚文化治理极具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复杂性、客体复杂性、介体复杂性与环境复杂性等方面,因此亟须从复杂性视域对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加以理论审视。应以价值论筑牢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善治理念,以信息论推进技术赋能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以控制论化解消极网络亚文化衍生的风险要素,以系统论完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制度机制,从而提升消极网络亚文化综合治理效能,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关键词:复杂性;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价值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 2 B K S 1 4 4)作者简介:谢加书,华南理工大学新时代网络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
3、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文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章编号:1 6 7 1-6 6 0 4(2 0 2 3)0 4-0 0 2 8-1 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中图分类号:G 1 2 2;D 6 6 9文献标识码:A新阶段是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为实现新阶段的伟大奋斗目标,广大群众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则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但从实际情况来
4、看,网络文化的质量良莠不齐,而伴随网络空间的构成要素、结构样态与关联形态也愈加复杂化,由此衍生的消极网络亚文化有可能对网民群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消极网络亚文化是网络场域内背离主流文化的一种边缘文化,它以网络文学、网络视听产品、网评等形式影响广大网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冲击主流价值观念、深化娱乐至上风险、加剧审美表层化倾向、助长感性偏激情绪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须加强对其的系统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82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提到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直接指明要实现“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5、”的建设目标。当前,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基于复杂性视域分析能为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提供新思路。一、复杂性是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重要视域复杂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中,成为深化理论认识的重要视域。贝塔朗菲在概括系统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认为一般系统论就是“阐述和推导一般地适用于 系统 的各种原理”。圣塔菲研究所(S a n t aF eI n s t i t u t e,S F I)被誉为世界复杂性研究的中枢机构,聚焦于复杂适应系统、元胞自动机、自相似等相关研究,其创始人之一盖尔曼(M u r r a yG e
6、 l l-M a n n)认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沿着阶梯从基本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到复杂系统领域,探索兼具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混合性事物”。霍兰建构了复杂适应系统(C o m p l e xA d a p t i v eS y s t e m,C A S),认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具有环境适应性,并能通过协调自身结构与组织机制以适应复杂系统运行。雷舍尔则认为系统复杂性关乎组织构造和运作构造相互关系的精巧性,从本体论维度将复杂性总结为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复杂性。复杂性研究在国内也颇受关注,钱学森明确了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即“从定性到
7、定量综合集成法”,开辟了国内复杂性研究的先河。此外,金吾伦、苗东升、黄欣荣等学者也对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观点认为,复杂性作为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主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即走向混合方法研究的道路。总体来看,国内外学界对复杂性的研究形成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分形理论等丰硕成果,并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新兴方法论基础。从方法论维度来看,复杂性是运用协同学、管理学、博弈论、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复杂系统92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8 0
8、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4 4.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8 7:3 0.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 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杨建邺,李湘莲,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2:1 1 9.黄欣荣.复杂性科学方法及其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1 2:1 1.尼古拉斯雷舍尔.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0 0 7:8.钱学森.创建系
9、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1:2 9 9.徐治立,徐舸.社会科学“混合方法研究”范式争论与方法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2 1(5):1 5 9-1 7 0.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从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功能属性来看,其治理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系统要素与结构间相互关联的复杂性表达,它排斥用还原论的线性思维对复杂治理系统作简单的近似描述,而是强调基于系统思维把握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要素、结构与功能间的复杂关联,进而洞察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
10、、要素与结构、结构与结构间的动态联系,以深刻阐明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系统的复杂性根源。二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涌现性特征。涌现性是复杂系统整体所呈现出的模式、结构与层次上的综合特性,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涌现性则体现为其作为整体的治理系统,具有要素、结构等部分所不具备的属性、特征和功能。简言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治理系统整体上所显现的功能特征并不能简单以还原论思维聚焦到系统内的局部要素上,同时,仅以系统局部要素的简单累加也无法构成治理系统的整体特性。只有充分把握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系统内部要素与结构间特定关联的生成性,才能清晰呈现复杂治理系统的涌现性。三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
11、在复杂系统中对内主要体现在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对外则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沟通反馈,以内外双向循环深化复杂系统的开放性。同时,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并非机械式、封闭化的单向线性管理,而是多元要素在开放性基础上相互耦合的结果,通过吸纳治理主体、革新治理方法、创新治理手段、丰富治理载体与营造治理环境等举措,将不断延伸治理系统的边界,建构出协同联动的复杂性治理图景。四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自组织性特征。自组织性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自组织性体现在治理系统内要素与结构间在一定程度上的自行组织、自行演化与自行呈现。尤其是在当前智能化数字技术加持下,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系统的组织、
12、演化与呈现逐渐由简单走向复杂、无序走向有序,显现出治理系统鲜明的自组织性特征,也深化了治理系统内部要素与结构间的复杂程度。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兼具非线性、涌现性、开放性与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当前,在网络场域多元思潮交融、网络空间强化圈层认同、文化传播媒介纷杂的复杂环境影响下,消极网络亚文化具有消极面与积极面交织纠缠、以积极为表象呈现消极实质、迎合市场自发需求自行演化等多重复杂形态,并以颓废文化、“三俗(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网暴文化、反主流型文化、非理性娱乐消费文化等多种表征方式广泛渗透于网络系统中,且此类现象多以非线性的复杂关联形式深刻影响着网民的思想认知、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加深了新
13、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难度。消极网络亚文化具有内容隐匿性、社群认同性、传播零散性和影响持久性等特0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丁霞.善于把握和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方法再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1 6(7):5 5-6 4.点,其多重复杂样态与多种表征方式所引发的价值失范、观念滑坡、舆论危机和符号狂欢等负面危害,极易使网民沉浸于资本编织的幻象而逐渐迷失主体性。诚然,从消极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来看,仅仅借助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方式显然难以实现系统治理。因此,加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亟须基于复杂性
14、视域审视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工作,提升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二、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复杂性探赜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空间的交融趋势愈加凸显了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非线性、涌现性、开放性与自组织性等特征属性,也提高了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要求。从系统思维分析,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复杂性体现在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介体和治理环境等方面,这些复杂性表征体现了增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系统治理的要求。(一)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主体复杂性治理主体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在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党、政、企、社、民等主体的治理地位、功能定位的复杂性。一是多元主体治理地位及其关联的复杂性。随着
15、协同共治治理模式的兴起,传统管理主体需向多元主体赋权增能,以增进企、社、民等非官方主体参与治理。但囿于主体间的内在动力不同和主体诉求不一、权力不对等、信息不充分以及传统管理思维等影响,致使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中的“缺位”与“越位”等现象常有发生。如党政主体掌握治理权力却缺乏具体数据信息,市场主体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却缺乏治理动力,公众主体掌握大量个体资源却缺乏治理凝聚力,这些都无疑加剧了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复杂性。究其原因,一方面,主体间的治理地位与治理方式有所差异,在实践中容易衍生强势主体挤占弱势主体的现象,从而加剧局部主体边缘化倾向;另一方面,在治理缺位的现况下需对缺位主体进行“补位”,这在无形
16、中就会强化补位主体的地位,造成治理缺位和治理越位相对应,而深化治理主体复杂性。二是治理主体间功能协同的复杂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治理实践的现实所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局部主体功能发挥较弱和主体间协同配合有待优化的问题,而多元主体的组合配置及其协同程度将直接影响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效果。三是治理主体的双重角色加剧治理复杂性。基于系统论视角分析,治理主体具有个体存在和群体组织的双重属性。就个体存在而言,个体是构成治理主体的基本单元,受教育背景、职业结构、治理认同、道德修养与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这些主体差异性将影响治理行为与治理
17、效果;就群体组织而言,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在具体环境下执行特定社会职能的组织系统,包括行政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形态。事实上,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1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2 8 7.社会的组织系统而孤立存在,都会受到特定组织系统环境的影响。因而,治理主体的双重属性加剧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间的复杂关联,对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具有复杂深远的影响。(二)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客体复杂性治理客体复杂性是消极网络亚文化衍生负面危害的复杂性,也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18、。消极网络亚文化以网络文学、网络视听产品、网评等形式存在,广泛影响着网民的日常生活,在网络系统要素非线性关联的复杂样态下,深化了治理客体的复杂性。一是网络亚文化的消极面与积极面交织纠缠而加剧治理客体复杂性。如“丧”“摆烂”“躺平”等颓废文化在网络场域的风靡,其根源在于它们迎合了网民压力宣泄的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是网民对当前社会生活压力的调侃表达,借以释放工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现实压力。但其消极性在于以嘲讽、戏谑等方式过度宣扬悲观、逃避等负面态度,并以调侃宣泄引发颓废情绪的网络共鸣容易消蚀网民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使他们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困境和现代犬儒主义的危机之中,影响个体、家庭和社会的
19、健康发展。二是消极网络亚文化以积极为表象呈现消极实质而加剧治理客体的复杂性。如“低级红”“高级黑”等文化现象:“低级红”将崇高的理想信念简单化与庸俗化,以正面形式制造负面舆论;“高级黑”则以含沙射影的隐晦表达方式曲解事实、误导价值判断。这些网络亚文化的消极性在于它们通过碎片化裁剪、篡改和包装等多种手段暗讽主流文化,冲击主流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传统。其危害在于以积极为表象所传达的消极思想更具迷惑性,加剧了主流价值在特定人群中的边缘化风险,甚至引发局部群体的价值危机,尤其影响青少年网民的健康成长。三是消极网络亚文化与市场自发需求结合而加剧治理客体复杂性。如网络占卜、网络炫富、涉黄“爽文”等“
20、三俗”文化,以色情利欲、娱乐至上、迷信等为噱头,在市场自发需求导向下盲目迎合人的原始欲望。其危害在于这种泛娱乐化和重狂欢化特性将深化娱乐无下限的风险,从而削弱主流价值的影响力,使个体陷入淡化科学精神、物化人生理想和俗化生活品位的庸俗状态,在网络社群中持续放大纵欲狂欢与浅层审美的消极影响。综合来看,消极网络亚文化编织极具引导性、吸引力、迷惑性的文化幻象,其潜在的负面危害深刻影响着网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精神风貌,加深了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难度。(三)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介体复杂性治理介体复杂性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由运行机制、治理资源与治理手段等要素整合,在治理系统自组织性特征影响下而显现
21、的复杂样态。一是运行机制的复杂性。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包含规则建构、模式选择和治理反馈等环节。规则建构的复杂性体现为治理规则的制定需要涵盖适应与调整、吸纳与整合、约束与引导等动态的、复杂的规则设定;模式选择的复杂性体现为消极网络亚文化具有特殊性,其复杂的表征形态说明显然不能简单套用单一模式进行2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治理,而是需要考虑主体受用性、客体具体性和情境多边性等因素综合选取治理模式;治理反馈的复杂性表现为如何客观评价治理过程与治理效果,系统总结和剖析实践过程中的治理不适等问题,为后续治理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二
22、是治理政策与资源整合的复杂性。治理政策工具包含法律法规、行政处罚、即时监管等强制性政策工具,激励动员、伦理道德、宣传教育等混合性政策工具,网民自律、虚拟社区规范、市场自主规范等自愿性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配置具有不同的强制性、直接性、自主性和可见性,运用于具有不同负面影响力的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具体实践中,将产生差异明显的治理效果。同时,治理资源包含人力资源、财政资源、数据信息资源、法律规范资源等要素,不同治理资源的优势各有侧重,在不同类型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中也将产生大相径庭的治理成本和治理效果。故此,治理政策与资源整合的动态配置深化了治理介体的复杂性。三是治理手段的复杂性。德治与法治是消极网
23、络亚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二者协同在治理实践中的治理内涵及其效用发挥兼具复杂特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将产生不同的治理效果。德治在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发挥着引导、教育与评价作用,法治则在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发挥着警示、惩治与规范作用。针对具体的治理对象建构与之相匹配的治理手段,以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共同推进良法善治,才能更好地提高整体的治理效果,而在实践过程中影响治理手段的实际因素颇多,深化了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复杂性。因而,治理介体的复杂性对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四)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环境复杂性治理环境复杂性是指在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对治理行为具有影响的复杂
24、环境。一是网络系统环境的复杂性。从网络系统的建构机制来看,复杂网络环境具有设备动态接入、网络异构、信息跨网流动频繁的特点。从网络系统的媒介形态来看,它包含媒介入口、媒介交涉和设备形态等多个子系统;其中,媒介入口系统又包含设施硬件、运行系统、实际应用等内在结构,媒介交涉系统广泛涉及检索、娱乐、社交等功能形态。媒介形态的复杂性在整体上构建了独特的网络空间环境,深化了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难度。二是网络空间内西方思潮渗透加剧了治理环境的复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文化浸染、网络舆论抹黑、网络社交渗透、网络利益输送和网络勾连策动等手法在我国网络空间进行价值渗透,试图模糊真与假、美与丑、是与非的原则界
25、限,宣扬西方民主,以借助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复杂样态达到消解主流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具体而言,西方思潮借助网络载体的便捷性大肆渲染西方价值,为西方价值与多元思潮在网络空间内相互交锋、叠加、融合3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周建青,张世政.网络空间内容治理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逻辑J.学术研究,2 0 2 1(9):5 6-6 3.李凤华,陈天柱,王震,等.复杂网络环境下跨网访问控制机制J.通信学报,2 0 1 8(2):1-1 0.骆郁廷,李恩.网络空间西方价值渗透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 0 2 1(2):1 2 1-1 2 6.推波助澜,极易对部分网民的取向认知与价值理念产生误导,从而加剧消
26、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环境复杂性。三是网络系统内多元思潮相互激荡深化了治理环境的复杂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启幕,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征逐步缩短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网络既为居民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也成为多元思潮暗流涌动的新兴场域。如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利用即时化、隐蔽化的网络表达冲击着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内显现出主体隐匿化、路径横向化、语境杂糅化和虚无自发化的新特征,影响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毋庸讳言,在网络舆论泥沙俱下的现况下多元思潮的交互融合,加剧了主流价值弱化的风险,使得多元思潮裹挟下的网络空间生态愈加复杂化,增加了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整体治理难度。三、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
27、的实践路径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目标在于实现善治,善治不仅蕴含价值论维度,还包含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维度。基于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系统的内在逻辑分析,价值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具有耦合性特征;体现在建构体系化的治理系统需要治理信息,治理信息需要进行控制反馈,系统治理也需要价值引导。就此,新阶段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从复杂性视域加以理论审视,增强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效果,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一)以价值论筑牢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善治理念尽管价值论并非传统意义上复杂性的研究范畴,但消极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强化价值引领是增强系统治理的重要方面,
28、也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层问题所需。就此,价值论是深化新阶段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重要维度。从价值论视角来看,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具有事实属性和价值属性,这就需要在网络空间内筑牢善治理念,增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价值引领。一是坚持以主流引导多元的善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在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实践中,要深入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坚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主流价值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赋予网络文化以崇高的价值意蕴。具体而言,要通过弘扬科学理论、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占领网络空间阵地,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深化网络
29、场域的思想引领、价值感召与情感共鸣,形成倡导正面价值、规避负面价值和引导中立价值的治理局面,以提高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效果。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善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4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吴越,赵文龙.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嬗变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 0 2 0(1 0):9 3-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1 5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30、 0 2 1:5 2.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理念,深化网络文化产品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服务。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工作,需秉持舆论导向与叙事方式相统一、技术赋能与内容为王相融合的价值理念。内容上不断扎根人民生活进行深耕细作,生产积极健康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引领网络文化创新方向和唱响网络主旋律;形式上则注重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网络传播手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人民多元化的网络公共服务需求。就此,在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系统中,坚持以善治理念
31、着力构建网络文化治理共同体,深化内容与形式相融合,增进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增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凝聚力与塑造性。(二)以信息论推进技术赋能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信息论关注信息调制与处理、信息统计与反馈等信息传输与处理问题。随着信息化与大数据、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论观点利于把握消极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信源、信道与信宿等关键信息,增强复杂性治理的自组织特性,以信息化手段增进技术赋能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一是深化信息调制与处理。坚持以增强信息收集分析自动化与智能化所形成的“信息思维”强化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数据收集和日常管理,及时分析网络平台留存的数据信息,精准强化重点领域、核
32、心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做好数字技术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生产传播的态势感知工作。具体而言,可借助数字技术筑牢网络“信息海关”,通过强化对网络媒体、平台企业和网民用户的动态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封、堵、删等常态化工作,拓宽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网络监督渠道,从而控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以技术赋能遏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扩散传播。二是适时疏导网民的非理性表达。自媒体时代不仅需要从信息调制与处理的角度遏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扩散,也需要通过推广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等方面相关的教材和课程,适时疏导网民的非理性表达,从而以引导、调适、规约和惩戒等多重手段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具体操作上,要坚持从网民主
33、体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网络专项整治行动,减少个体重狂欢化、娱乐至上等非理性情绪的网络表达,纠正过度娱乐化、情绪化与符号化的网络舆论倾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明生态。三是加强信息统计与反馈工作。信息反馈是提高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坚持信息反馈的客观性、系统性原则,深化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生产传播及其治理等关键信息的梳理总结,建立动态化的信息纠错机制,及时剔除信息失真等误导性信息,确保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动态性与全面性。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全过程的数据信息管理,形成相互融贯的信息反馈回路,为控制治理风险与建构治理制
34、度机制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就此,5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5 0.通过深化技术赋能推进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精细化治理,更好地提高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治理效果。(三)以控制论化解消极网络亚文化衍生的风险要素控制论揭示了系统内部一般控制理论的规律,“控制论的前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原理”。运用控制论观点利于在掌握治理信息的基础上精准控制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风险要素,增强治理风险的可控性,以源头治理、全链条治理来维持良好的网络秩序。基于控制论视角分析,深化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需要治理主体高度聚焦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生产
35、、传播与变现环节,利用干预引导、规范控制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一是聚焦生产环节,从源头遏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风险滋生。作为消极网络亚文化发展过程的首要环节,生产环节需构建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者的长效治理机制,着重做好重点网民工作,提升网络“大V”等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文明素养,筑牢网络文化生产者严守底线、不越红线的网络意识,从而切断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生产源头,控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风险滋生。二是聚焦传播环节,防范消极网络亚文化的扩散风险。传播环节是消极网络亚文化发展过程的核心环节,需加强党政部门、行业协会对平台企业的指导,完善平台企业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风险防控机制,细化网络平台传播的主体责
36、任,强化日常监管和内容审查,增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传播扩散的干预控制力度。三是聚焦变现环节,规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商业收益。变现环节是消极网络亚文化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消极网络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动力在于以流量变现为依据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以达到其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加强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需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推广及其变现行为,坚持以经济处罚和预期损失作为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生产代价,增强对违法违规网络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截断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变现链条,规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商业收益,减少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生产传播。就此,通过控制论精准把控消极网络亚文化生产、传播和变现环节中潜藏的风险要素,控制消极网络亚
37、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四)以系统论完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制度机制系统论揭示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系统间联系的规律,运用系统论观点利于把握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动态性、关联性与整体性,在信息论与控制论的基础上建构系统化的治理制度机制。基于系统论视角分析,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是由主体多元、要素多样、结构多层、过程多态等建构成的复杂集合体,具有鲜明的非线性特征。从过程思维来看,可从认识系统、协调系统和操作系统等维度完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制度机制。一是基于认识系统构建德治法治协同的治理机制。认识系统是消极网络亚文化系统治理的前提,主要根据治理信息预设治理方案,为协调系统和操作系统奠
38、定基础。坚持立足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具体样态,深化6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5|N o.0 4|J u l y2 0 2 3王洪喆.诺伯特维纳、控制论与信息传播的人文精神J.全球传媒学刊,2 0 2 1(2):4 3-5 8.德治与法治协同,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为主干,以行业规范、社群规约和网民行为规范等为补充的治理规范机制,奠定消极网络亚文化系统治理的前提基础。二是基于协调系统完善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制度。协调系统是深化治理主体与治理要素协同配合的关键系统,它由3个部分构成。(1)明确目标一致的协同机制。在治理实践中要深化多元治理主体的目标共识,坚持从规制消极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39、出发,凝聚协同共治优势形成治理合力,使治理实践紧密围绕善治目标而展开。(2)构建协同联动的治理机制。明确多元主体的功能定位与权责边界,细化主体间的分工协作,杜绝治理的“越位”与“缺位”等现象。通过完善政府的实验性监管、适应性治理机制和平台的自我治理机制等制度机制,构建平台多元主体协同的复杂适应性治理机制,实现治理主体优势互补,增进治理动态协调与优化统筹,推进扁平化、交互式治理。(3)完善系统化的决策机制。系统化决策是基于治理的预期目标、具体问题、整体环境等实际情况而构建的决策机制,要针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具体形态制定相应的决策方案,以规避治理决策的偏离,增强治理的整体有效性。三是基于操作系统践行
40、系统化的治理机制。操作系统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目标、制度、理念与技术的实践系统,是认识系统、协调系统的实践外化。在治理实践中要顾及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介体与治理环境等治理要素,充分融合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治理技术等治理资源,将认识系统和协调系统建构的治理方案外化为现实可行的治理行为,并针对具体情况对治理方案进行调适优化,以提升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的整体水平。就此,通过增进认识系统、协调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协同融贯,形成系统化的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体系,推进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随着5 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纵深发展,数字技术与现实生活的深度交融持续推进了文化数字化转型,广泛影响着人们
41、的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化发展给人们带来多元化、个性化的丰富体验的同时,也可能滋生消极网络亚文化等负面文化。新阶段加强对消极网络亚文化的系统治理,既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具有非线性、涌现性、开放性与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并在实践中深刻展现出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介体与治理环境的复杂性。这就需要从复杂性视域加以理论审视,创新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有鉴于此,新阶段要基于价值论、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等多维视角,通过善治理念引领、技术精准赋能、风险要素防控与制度机制增效等多重举措同向发力,共同消除消极网
42、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升消极网络亚文化治理效能,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张向凤 助理编辑:刘雨轩)73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范如国.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 0 2 1(1 2):1 3 1-1 5 2.O n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N e g a 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G o v e r n a n c ei nt h eN e wS t a g eX i eJ i a s h u1,2,Z h a n gW e n h u a2(1.N e
43、wE r a I n t e r n e tC i v i l i z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2.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S o u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G u a n g z h o u5 1 0 6 4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o m p l e x i t y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d o m a i nt od e e p e nt h en e g a
44、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g o v e r n a n c ea n dc a np r o v i d en e wi d e a sf o rg o v e r n a n c ew i t hi t s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e y o n dr e d u c t i o n i s m.T h en e g a 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g o v e r n a n c ei nt h
45、en e ws t a g ei sv e r yc o m p l e x,m a i n l y i ns u b j e c t,o b j e c t,m e d i a t o r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n e e d s t ob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e x a m i n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o m p l e x i t y.T h e r e f o r e,w es h o u l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g o
46、 o dg o v e r n a n c ec o n c e p t i nn e g a 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g o v e r n a n c e,e m p o w e r i tw i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e o r y,r e s o l v et h er i s k sw i t hc y b e r n e t i c s,a n di m p r o v e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m e c h a n i s m w i t hs y s
47、t e mt h e o r ys oa st or a i s e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g o v e r n a n c ee f f i c i e n c yo fn e g a 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a n dp r o m o t e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t w o r k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t h en e we r a.K e yw o r d s:c o m p l e x i t y;n e g a
48、 t i v en e t w o r ks u b c u l t u r eg o v e r n a n c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e o r y;c y b e r n e t i c s;s y s t e m i c t h e o r y;a x i o l o g y(上接第1 4页)O nX i J i n p i n g s I m p o r t a n t S t a t e m e n t so nt h eM e n t a l S t a t eo ft h eC o m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49、a i nt h eN e wE r a:G e n e r a t i v eL o g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a lM e a n i n gM e n gX i a n g f e i(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S h a n g h a i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u d i e s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h a i 2 0 1 6 2 0,C h i n a)A b s t r
50、 a c t:S i n c et h e1 8 t h C P C N a t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X iJ i n p i n gh a sb e e nf o c u s i n go ns u c h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p r a c t i c a l i s s u e sa s“w h yt h eC P Cs h o u l dm a i n t a i nag o o dm e n t a l s t a t e”,“w h a tk i n do fm e n t a 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