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伟民(),男,河南省临颍县人,法学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三个着力点杨伟民(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河南 郑州 )摘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对此,需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矛盾,化解风险挑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伟大而艰巨的改革发展
2、稳定任务,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关于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创新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
3、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即坚持“四个联系”领悟“三个逻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一、坚持“四个联系”,领悟“三个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
4、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三个逻辑”,对于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之义。第一,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有唯物史观的历史视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自有规律可循。中华民族经历悠久的历史,创
5、造出辉煌的文明,年鸦片战争后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却遭受了巨大劫难。无数仁人志士忧心于国家的深重灾难,欲尽匹夫之责,各种义举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这些方案因未能顺应历史规律和民心民意而以失败告终。人们追问: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出路在哪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力量引领?随第 卷第 期 年 月平顶山学院学报 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顺势而兴。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
6、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取得无数重大成就。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进的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先锋队和领路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具有真理性和正确性。这一历史逻辑昭示世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建设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强大中国。第二,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理论逻辑。这一逻辑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趋势和生机活力。理论是人类在历史演进中,对社会发展和文明成果的规律性概括和
7、体系化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开辟社会主义新天地的科学理论,是被历史证明且仍在被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前进旗帜上。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形势环境的严峻性复杂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奋发有为
8、的精神勇气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创立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百年奋斗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胜利前进的思想精神源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为指导,坚持“四个联系”,领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生机的理论逻辑。第三,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干事创业的成功之道,实践是真理之源,是真理之树常青的沃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进行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列宁曾说过,“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成功的
10、起点、过程和助推器。没有实践,就创造不了历史、创建不了理论,人类就要失去生存条件,社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持续实践中不断创造伟大奇迹,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也曾走过弯路、遇过挫折,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伟大的实践和斗争中越发坚强和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理论指导变革性实践,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坚持“四个联系”,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年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走过极不寻常的道路,能够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面对世界大变局能够胸有成
11、竹、保持战略定力,这些充分证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十分生动的、卓有成效的。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实践逻辑,可以验证理论与实践、奋斗与成功、斗争与胜利、谋划与行动、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目标与实干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其中的实践逻辑,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行稳致远。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理论逻辑,中国长期以来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三种逻辑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共同蕴涵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当代中国的社会演进、世界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12、,并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四个联系”,深刻领悟“三个逻辑”,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才能更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中不断团结奋斗。二、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全新视野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13、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回答。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问题”的实质是矛盾,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事事处处时时存在矛盾;矛盾同时具有特殊性,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主次矛盾都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存在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
14、斗争性使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此消彼长,使矛盾统一体不断变化和发展。矛盾的自我运动、自我展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据和动力。把“问题”置于唯物辩证法的视野下进行观照,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进步的方法论依据。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战略定力的重要根据,需要重点解决格局不完善、发展质量不高等短板弱项问题。党的二十大关于“问题”的论述,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
15、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一,要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密切相关,要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问题来自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来进行。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就要认识到问题是矛盾普遍性的呈现,是客观存在的,幻想不产生问题、不出现矛盾只能延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不能掩饰问题,企图绕过问题、躲避问题会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造成负面影响。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就要有不怯不惧不避讳问题的勇气和胆识,要有下定决心解决问题的定力和能
16、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天职”就是站在时代潮头带领群众解决问题、战胜困难。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和宗旨的应有之义,增强问题意识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具备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这是需要警惕和克服的。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的出现是时代通过问题向人们发出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信号,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往往警示和提醒人们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进社会历史发展,创造文明成果。对于一些小范围内、少数地方、少数人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保持清醒和关注,分析其本质、关注其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时看似小的问题却有可能逐渐
17、演变为全局性的大问题。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是要看到问题存在的客第 期杨伟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三个着力点观性,察觉问题而知民意,解决问题而得民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工作上的一种职责、指向、重点,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我们工作成效的一把尺子,问题发生在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奋战在哪里。回答并指导实践以解决问题,是向理论创新提出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 任务。”理论的根基在于实践,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奋进新征程我们面临的问题艰巨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对理论创新的要求也必然非常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
18、实践中,必须聚焦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问题以及国际大变局中加速演进的重大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时时予以高度关注、深度研究、科学预判,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第三,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理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前仆后继,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英勇向前,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毅
19、前行。党的二十大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底气、骨气、志气,是不怕鬼、不信邪、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问题是拦路虎、绊脚石,你不动手清除它不会自动跑掉,解决问题离不开斗争精神。我们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多用智慧
20、找出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战胜强敌的好策略好办法。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论断,对我们胜利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的关键是“主动”,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要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国内外形势复杂
21、多变,要在战略上保持主动态势,要时刻关注、分析、预判时局变化和动向趋势,做出有效应对方案,不要消极观望、被动应付、临渴掘井。第一,主动识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进步力量不断壮大,同时逆和平发展主流的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单边主义也十分猖獗,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22、标。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确定和部署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继续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主动识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敏锐感知各种变化,积极探索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做出预测预判,积极应对。唯物史观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判断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国内外局势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的变化发展,化危为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第二,主动应变。主动识变是为了主动应变,在对国内外
23、局势变化发展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预判后,就要把握时机,积极参与局势的变化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努力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需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敏锐,对于各种情况要早做准备,在“变”来临之前闻“变”不惊,在“变”来临之际不至于措手不及。有些“变”具有消极性、破坏性、突发性,需要及早准备应变,避免造成被动和损失。有效的应变预案可以让我们临危不惧、从容应对,进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引导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这要求良好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第三,主动求变。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
24、变化是绝对的必然的,即使某个事物处于平静期、稳定期,那也是矛盾运动过程中因各方相互制约而产生的暂时平衡状态。因此,与其消极待“变”、被动生“变”,不如积极求变。积极求变不是企图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积极创造必要条件,抓住恰当时机,促使事物矛盾运动向好的方面转化。在关乎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等重大问题上,决不能消极回避和莽撞硬碰,必须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备战,危中求机,化危为机。“风高浪急”时对“突变”“巨变”的抉择是艰难的,需要深刻领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说“主
25、动识变”体现的是高瞻远瞩,“主动应变”体现的是整体素质和基本功,那么“主动求变”则要求具备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和高超的战略驾驭本领。这要求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实践品格,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四、结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要深刻领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
26、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要坚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坚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征程。参考文献: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求是,():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列宁 列宁选集:第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朱忠良)第 期杨伟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三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