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侠文化精神蠡测_黄交军.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4632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侠文化精神蠡测_黄交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侠文化精神蠡测_黄交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侠文化精神蠡测_黄交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 3969/j issn 1673 6060 2023 03 007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 侠文化精神蠡测黄交军1,李国英2(1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550005;2 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贵州 贵阳550027)摘要: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 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 说文 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阐中华先民的侠文化精神。研究表明:侠最初是上古君王、贵族或人臣养的剑客、刀客等,他们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刃器械,且仗义疏财、知恩图报,具有高尚的道德规

2、范。随着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深入,侠被时代赋予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建功立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等新内涵的融入使它真正担当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从武士至君子再到爱国者的形象转变凸显侠文化的日臻完善,说文 侠文化给中华文明史贡献了正能量、源动力、好声音,其价值历久弥坚。关键词:侠;说文解字;汉字文化精神;武术文明;社会正义;天下兴亡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6060(2023)03 0057 15收稿日期:2022 12 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周金文名物词研究”(19BYY157),主持人:刘兴均;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语言类型学视阈下贵阳方言声

3、调的实验研究”(20GZZD42),主持人:明茂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份困惑与民族秘史 话说贵州穿青族的前世今生”(2016ZC011),主持人:黄交军;贵阳学院院级项目立项资助课题“说文解字 与中国先民生态文化研究”(10976200903),主持人:黄交军作者简介:黄交军,湖南新邵人,男,硕士,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字训诂、汉字文化学研究;李国英,贵州贵阳人,女,硕士,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研究。“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王维 少年行四首 其二)1 201。仗义行侠、建功立业、尚武献身可谓中华民族每一个热血少年的光荣梦想,哪怕

4、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亦在所不辞,无怨无悔。即使延至今日,无数国人心中曾经深藏着一个笑傲江湖、快意恩仇的侠客行、英雄梦。吊诡的是:先秦法家对“侠”却颇有微词,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攻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韩非子五蠹)2 443,甚至提出驱除儒、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 446等一系列措施。“人臣肆意陈欲曰侠”(韩非子八说)2 381,法家眼中所谓的“侠”是指那些依附于国君、贵族、人臣等的剑客或死士,即“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2 450惑乱法治,这一政治定性使它长期处于被打压受排挤的不利地位,这一群体呈消

5、隐状态,侠者轶事常以神秘传奇形式流行于民间。以史论之,法家典籍对“侠”之界定充斥着“傲慢与偏见”,事实上侠“既不是一种社会阶级,也不是一种职业,他们是具有强烈个性、为了某些信念而实施某些行为的一群人”3 4,其特点主要是具有轻生、轻财、重交、报恩、独行等文化精神4 4,侠客们的英勇事迹为街头巷尾贩夫走卒所津津乐道。厘清侠文化必须借助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因该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字书元典镌刻浓缩着史前至东汉时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生息感悟、创业箴铭与文明历程”5,著名汉学家(瑞典)高本汉先生认为中国的古文字学家对待说文 中的各种定义,就像外国人对待圣经 中的语言一样。在对许慎的语言

6、学著作进行过分析的其他西方语言学家中,再也没有像高本汉一样将 说文 说得这么神圣的了6 188。汉字属表意文字,其表意属性决定了只有全面反映一种75第 43 卷第 3 期Vol 43No 3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 年 3 月Mar 2023话语系统,才有可能构成自身形义统一的科学系统与训诂范式,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教授精辟指出:许慎的 说文 正是以五经话语体系来构建小篆形义系统(上接甲金、下达隶楷),并强调话语体系这个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应用范围内,言语的基本单位(字词句

7、段章)类聚后的总和是封闭的,可以计量,各个单位关系呈有序性,可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也能进行精细描写7。诚如斯言,有鉴于此,本文以说文 为考察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角对说文 涉侠字词文化精神进行蠡测解读,力图诠释东汉及以前时代中华先民的侠文化世界观、话语体系及我们赖以传承的民族秘史,主要涉及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诸层面。一、武功高强,侠义江湖:武术文明视界下“侠”之武士形象“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唐虞世南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其二)。侠者不仅衣饰佩戴异于常人(散发摄人魂魄的狞怖气息),且多才多艺,尤其精通刀、剑、枪各种兵刃器械,古时即以武功精湛、素质过硬等出色本领为王公贵族、世家豪强

8、等所用。溯其源,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风云岁月,“国民流行健壮阳刚 为 美、酽 厚 醇 烈 的 善 猎 尚 武、奋 发 图 强 的 风尚”8,习武自强,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实现富国强兵、海晏河清等政治理想成为侠者及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故古代中国的武术很早就步入了文明化的旅程,“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9 102,历经传统文化的千锤百炼,武术不仅要求习武者掌握娴熟的格斗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英雄主义的豪壮气概和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最终以显示的超强功夫、高尚道德与拼搏精神使对方心悦诚服“化干戈为玉帛”。对上层统治者而

9、言,人才始终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科学第一生产力”,故积极纳士收养门客在春秋战国时期蔚然成风,他们绝非泛泛之辈,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能力挽狂澜“化腐朽为神奇”,如“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0 542,毛遂虽籍籍无名,难入权贵法眼,却敢于自荐,最终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楚王,拯救国家人民于水火,可谓上古中华智勇双全之士,获得平原君(赵胜)“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0 543赞誉殊荣,被尊为上客。“张披与张宾为游侠,门客日百余乘,物望皆归之”(唐房玄龄 晋书石勒载记下),任侠仗义者古

10、往今来声望颇高,而“战国四君子”更是以好养贤士威名赫赫,据说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为他们纵横捭阖、施展抱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中不乏游侠义士,北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七 引 汉书游侠传 曰:“战国时,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故后世称游侠者,以四豪为首焉。汉兴,有鲁人朱家及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里,皆以侠闻。其后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时万章在城西柳市,号曰城西万章。酒市有赵君都、贾子光,皆长安名豪,报仇怨、养刺客者也。”11 502豪侠勇于挑战封建权贵势力,且重义守信,侠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构、精神沃土

11、。佐以汉字语料尤显昭昭,因“汉语汉字乃忠实记录华夏文明、客观表征民族思想的表意体系、珍贵史料、本位主体”12,相关字词更是直接流露古人的侠文化思想,说文 与侠有关的字词解说深刻蕴含中华先民对侠之原始思维、认知解读与文化思考。翜(sh),说文羽部:“(翜),捷也。飞之疾也。从羽,夹声。读若。一曰侠也。”13 75翜同、,属形声字,本义指飞快,迅速,尔雅释诂第一 :“际、接、翜,捷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上 云:“际、接为交接之接,翜为捷疾之捷。义则有条而不紊,声则殊途而同归,此尔雅 所以为训诂之会通也。”14 612另一义谓“侠”,事实上二义之间存在内部联系,古代称侠客者首先要求武艺高强,精通

12、各种兵刃器械,对力量、速度、反应能力等都有着严格标准,讲究出手快捷、一剑封喉、一招制敌等是所有习武者的奋斗目标,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人部 曰:侠,俜也。汉人多用侠为夹。此侠当为夹,或当为挟。”15 139据此可知,汉字作为原样尘封古人思想意识的形音义结合体与概念连续统,本身堪称有效还原中华先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北宋王安石诗有“蔡侯雄俊士,心憭形亦谍。异时能飞鞚,快若五陵侠”(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之赞。验以典籍,宋人笔记小说 渔樵闲话录 载有唐代女侠聂隐娘练得快剑绝技之事,据说唐魏愽大将聂锋有女方十岁,名隐娘,“忽一日为乞丐尼窃去,父母不知其所向,但日夜悲泣叹思而已。后

13、五年,尼辄送隐娘还,告锋曰:教已成矣,却领取。尼亦遂亡矣。父母且惊且喜,乃询其所学之事,隐娘云:携我至一岩洞中,与我药一粒服之,便令持一宝剑,教之以习击刺之法。一年后刺猿猱如飞,刺虎豹如852023 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无物;三年渐能飞腾以刺鹰隼,四年挈我于都市中,每指其人,则必数其过恶,曰为我取其首来。某应声而首已至矣。”16 710 711并专门诛除“罪已贯盈,欺君罔民,残贼忠良,为国之害”16 711者,富于唐人侠义传奇色彩。“宝剑千金五陵侠,银筝一柱十年情”(明王稚登 癸亥元日)。剑在上古素有“兵器之王”等美誉,考古研究表明:先秦时期,中国的兵器一般用青铜铸造,实战用的都是铜兵器,特别是

14、剑。数量庞大的出土实物证实,用青铜铸剑的历史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17 239。剑乃我国古代主要兵器,亦为兵器文化的重要载体。史载名将裴旻以剑闻名,被唐人尊为“剑圣”,“(唐)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文艺传中)18 407。旧时精于剑术之人被尊称“剑客”“剑侠”等,“越王问范蠡手剑之术,蠡曰:臣闻赵有处女,国人称之,愿王请问之。于是王乃请女,女将北见王,道逢老人,自称袁公。袁公问女曰:闻女善为剑,愿得一观之。处女曰:妾不敢有问也,惟公所试。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女因举杖击之,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赵处

15、女)19 73。袁公与赵处女过招不过几个回合,就被迫化为白猿逃避,这段神话色彩浓郁的文字描写刻画突出赵处女剑术了得(寄寓吴越先民崇尚剑术的民族秘史),并开启了后世侠义小说的历史先河,如著名现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作品越女剑 即取材于此。劒(jin),说文刃部:“(劒),人所带兵也。从刃,佥声。(),籀文劒从刀。”13 93劒同、鐱、劍(剑),属形声字。西周金文作“师同鼎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2779”20 715,春秋金文作“攻敔王光剑 集成 11620”“虡公剑集成 11663”20 1307,战国金文作“越王剑集成 11703”“燕王职剑 集成 11643”20 1307,可知金文

16、多从金、佥声作“鐱”,篆隶习从刀作“劍”,亦或从刃作“劒”,简化作“剑”。剑为古代兵器,两面有刃,短柄,适合随身携带,且分型制身份等级,段注:“(考工记)桃氏 为剑,有上制,有中制,有下制。注云:此今之匕首也。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带之。”15 183剑作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历来备受兵家、武士及文人士大夫的喜爱21 33,武备志器械三 亦载:“古之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以失其传也(余博搜海外,始得之)。”22 872东汉刘熙用音训的方法阐释剑得名于“检”“敛”,强调该武器首要功能在防身自卫,而非军事斗争,见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其在身时拱敛于臂内也。”23 1140然刘兴均认为依剑之形制特征而言,剑当属佥、刃会意,佥兼表音,其词源义为“佥合”,佥刃就是两刃24 579,此说可从。中华先民带剑佩剑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 所记载的君子国,“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山海经海外东经)25 258、“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山海经大荒东经)25 295。初民佩剑既体现尚武的精气神,又能显示威仪,而华美宝剑更可标识富贵,故追逐珍贵宝剑成为时尚,吕氏春秋侈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