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从伏羲女娲交尾图看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赵 勇 西北民族大学伏羲和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在汉代以前,两者之间联系微弱,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汉代起两者被人为地联系在一起,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人首蛇身交尾是伏羲女娲形象的基本特征,至唐代,其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现通过文献及考古资料分析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分布区域、艺术特色,从而基于伏羲女娲交尾图探讨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伏羲、女娲对偶神的生成与交尾图的产生伏羲和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依据汉代之前神话传说的描述,女娲不仅抟黄土做人,还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息洪水,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福佑社稷之正神,其地位似乎更高。
2、根据文献资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伏羲、女娲的形象从产生到趋于成熟和模式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先秦史籍似乎没有对两者之间关联的明确记载。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较早提及女娲,却未提及伏羲。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女娲同样没有在其中出现。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在汉代以前,伏羲和女娲之间的联系还很微弱,多数情况下他们各自有独立的神绩。受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阴阳学说等因素的影响,到了汉代,两个独立的创世大神因为相似的神格和在当时神话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被人为地联系在了一起,伏羲、女娲开始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代表阴阳相对、生生不息。检索当时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在淮南
3、子览冥训中,女娲与伏羲首次并列出现,列子一书中也有相关论述,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为对偶神的观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至唐代,李冗独异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中都有对伏羲、女娲结成配偶繁衍人类这一故事的相关论述,可见两者为对偶神的观念已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故这一信仰的传播必然伴随着图像与文明的传播。自汉代以来,人首蛇身交尾就是伏羲女娲形象的基本特征,其总体风格基本相似,但存在地域、年代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考古发现相关资料的不断搜集、汇集、整理,考古学界认为伏羲女娲文化存在西传现象,即向天水以西沿丝绸之路向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方向传播。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字形
4、帛画、河南洛阳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画、山东省嘉祥武梁祠画像石等,此时伏羲女娲在形象上已是交尾合体的形式,完成了模式化。隋唐后,佛教的传入和兴起加快了伏羲、女娲世俗化的进程,甘肃天水、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酒泉地区以及新疆吐鲁番地区出现了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特别是从1959年开始,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陆续出土了100多幅形制相似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女娲交尾图分布区域甘肃地区1.天水地区天水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伏羲的初兴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有“羲里娲乡”之称。麦积山69龛与169龛之间的龛楣交龙,从其轮廓可以分辨出伏羲在左,女娲在右,手持器物,相互依偎,龙体交缠合为一体,与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
5、唐代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图案大体一致,是可信的伏羲女娲交尾图。2.酒泉地区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最北端,古称肃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1)佛爷庙湾伏羲女娲画像砖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佛爷庙湾墓群进行了第六次发掘,该墓群出土的画像砖图像中女娲、伏羲各自手握规、矩,下身呈蛇尾状相互交织而立。画像采用白色打底,伏羲、女娲形象用墨线勾勒,规矩则用朱砂描绘。(2)敦煌莫高窟第9窟伏羲女娲壁画第9窟壁画上,龙神用蛇的身体缠绕在山腰上,正下方【作者简介】赵 勇(1989),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学。095是六臂阿修罗神,上部手举着日轮和月轮,中部双手一手举瞬间尺,一手举香炉,下部
6、双手举握法器。这是中国伏羲女娲日月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的产物。(3)敦煌莫高窟第14窟伏羲女娲壁画第14窟建于晚唐,后代人曾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修整。壁画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相缠,各手托日、月,该壁画是伏羲女娲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3.嘉峪关地区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1)新城1号墓伏羲女娲图棺板画从1972年出土的新城1号墓中的棺板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蛇尾缠绕,胸前各画一个圆形轮状物代表太阳和月亮,圆形轮状物内的图案已经模糊。伏羲、女娲周围装饰着云气纹。(2)毛庄子墓棺盖板伏羲女娲画2002年毛庄子墓出土的棺盖板绘有伏羲、女娲人首
7、蛇身图,蛇尾缠绕,伏羲在右,头戴“山”字形冠,眉毛纤细,留有胡须,穿着较长的短衣,右手握矩。4.张掖、武威地区张掖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1)苦水口M1伏羲女娲画像砖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的苦水口出土了伏羲女娲画像砖两块。该画像砖为两砖合并,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都穿着宽袖衣袍,梳着高高的发髻,双尾相交。伏羲手握规,腹部绘日轮和金乌;女娲手握矩,腹部绘有月轮,月轮中绘有蟾蜍。(2)武威彩绘灰陶盆 彩绘灰陶盆中绘有日轮和月轮,日轮中绘有三足乌,月轮中绘有蟾蜍和玉兔,日轮和月轮都有翅膀,下画蛇身,蛇尾相交,学者们推测日轮和月轮象征的就是伏羲和女娲。
8、(3)南华镇伏羲女娲棺板画在木棺盖板内侧绘制了伏羲、女娲的形象,以白色打底,用红色和墨线将形象绘出。伏羲居左首,头戴“山”字形冠,手握矩,胸前绘日轮,日轮中有蟾蜍;女娲在右边,手握规,胸前绘月轮,月轮中有金乌。伏羲女娲长足蛇尾,双尾相交。新疆地区位于吐鲁番市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土了100多幅形制相似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其质地或绢,或麻,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或被张挂于墓顶,或覆盖于棺上。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伏羲女娲图像以南阳、洛阳等地的汉画像石为主。画面上伏羲、女娲皆为人首蛇身,交尾盘桓,相向比肩,怀抱日月。主要遗迹包括南阳市宛城区辛店乡墓葬、南阳市北郊环城乡王府墓葬、洛阳浅井
9、头壁画墓、洛阳偃师辛村墓、洛阳北郊东汉壁画墓。陕西、山西地区 陕北地区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形象比较固定。伏羲女娲处于墓门竖石位置时,表现为人首蛇身,互相对立,双手抱胸。陕北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形象总是与当地的农耕文化相关联。主要遗迹包括米脂官庄汉画像石墓、米脂官庄墓地、绥德裴家峁墓、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群。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墓葬文化是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也有一定特色。该地区的画像砖、画像石棺很独特。大多数情况下,伏羲女娲手里握着日轮和月轮,另一只手拿着器乐、仙草、规矩、丝帛等其他东西。日月的形态一般是圆形的轮子,有时日月中也会刻上蟾蜍,以突出身份地位等。在少数情况下,伏羲女娲手持刻有玉
10、璧图案的圆轮。主要遗迹包括长宁县洞崖墓群、四川郫县东汉砖室墓、重庆璧山县棺山坡东汉崖墓群。伏羲女娲交尾图的艺术特色分析构图形式美(对称式)对称是轴的两边或周围形象对应等同,以中轴线为界,大小、形状、排列一一对等,有庄重的气势与平稳之感。通过形状置换、方向颠倒、体量调整、动态改变、位置交叉等进行调整变化,可以获得对称中的微量变化。伏羲女娲交尾图在构图方式上大都采取左右两边对称的构图。例如新疆阿斯塔那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女娲下身呈蛇尾状,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女娲在左,伏羲在右,两两相对,仅以妆容及头饰相区别,女娲右手持规,左手拿着四支用于计算的算筹;伏羲左手持矩,右手拿着弹墨线的墨斗。再如南阳市宛
11、城区辛店乡出土的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画像,两者相向而立,上部刻有双环套连,双手怀抱日月,其修长的尾部交叉盘绕三圈,画面上所有物体均是左右两边对称,显现出一种均衡之美。造型形式美1.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是艺术处理的一种思维方法,伏羲女娲交尾图产生的艺术震撼力便来源于此。大幅度地夸张主体人物的身高比例以至趋于变形,主要是为了突出蛇身交尾这一本质特征。伏羲女娲交尾图中有人物身体比例缩短的,也有比例修长的。南阳北郊环城乡王府出土的画像石,属于东汉时096期,人首蛇身交尾盘桓三圈,画面底部有一神龟。图中人物的身体比例已远远超出正常的人体比例。2.规整与归纳规整与归纳,就是将烦琐的形状省略局部与细节,使之简
12、单化,更具条理性和整体感。形体归纳简化的方法,就是概括出形体整体的比例与特征,省略局部与细小结构,在规整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变化的、生动的、富有个性的处理加工。例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画像石(拓片)中雕刻的是一组背对的人面蛇身的交尾造型,呈“X”形结构,他们中间有一小孩,双脚呈怪异的鱼尾形状,女性举规、男性持矩,画像概括出了人物形体整体的比例与特征,省略了服饰的细节。色彩形式美色彩,简单来讲是一种视觉现象,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色彩形式美上应用得最为突出的是敦煌莫高窟第9窟第14窟的伏羲女娲壁画。其艳丽而不失绚丽浑厚的色彩与深凹于岩壁的洞窟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
13、彩世界,跳跃式的色彩对比反而产生神秘的、犹如人类远古图腾一样的令人敬畏的效果。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与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各地区的神话相互交流与融合,伏羲、女娲才以对偶神的形象合并出现。后受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因素影响,伏羲女娲文化在我国各地区都有了十分广泛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伏羲女娲交尾
14、图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具有重要且特殊的象征意义。关于此,闻一多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借鉴吸收了西方人类学理论和图腾学说,深入分析了龙的演变过程,认为龙是华夏族图腾,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龙的变相。龙象征着尊贵和祥瑞,中国人大都以“华夏儿女”“龙的传人”来称呼自己,中国的文化也被称为龙的文化,古代皇帝的座椅叫龙椅,所穿的服饰叫龙袍,端午节要划龙舟,龙文化似乎一直伴随着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伏羲女娲交尾图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大融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例如新疆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跟随着移民的脚步,这些来自中原的文化基因
15、扎根于这片遥远的土地,在四方杂处、时间流变中,伏羲、女娲的形象裂变出更多元的记忆和映像,文化的嬗变在碰撞中发生,也在融合中沉淀。新疆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无论是在内容(人首蛇身、手持规矩、日月元素、交尾方式)还是在风格上都继承了中原地区汉代以来的传统模式。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下身呈蛇尾状,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腰间着百褶短裙,二者身着圆领对襟黑边的红底夹缬印花大袖上襦,女娲在左,伏羲在右,两两相对,仅以妆容及头饰区别,女娲右手持规,左手拿着四支用于计算的算筹,伏羲左手持矩,右手拿着弹墨线的墨斗。如果说连体交尾的蛇身象征着对生存和繁衍的渴求,代表天地既辟之后万物的化生,那么规矩、方圆、日月、阴阳
16、象征着混沌初开之时,一个文明为未知定方圆,予世界以尺度的理性和意志。伏羲女娲交尾图体现了奇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其艺术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文献资料来看伏羲、女娲文化的发展过程。他们不仅存在于文献中、地下墓室里,还广泛流传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思想观念里。各地兴建地上庙宇,伏羲、女娲开始以完全的人形固定出现在庙宇祠堂中。祭祀伏羲、女娲已经成为全国很多地区寻根问祖、祈求平安的重要活动之一。例如甘肃天水地区保存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庙、女娲祠。本文将各种文献资料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分布区域、艺术特色。伏羲女娲交尾图内容丰富,融各类艺术、传说故事、民俗风情于一体,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和艺术价值之高,即使是现在,仍然影响着一些艺术创作。参考文献1李丹阳.伏羲女娲形象流变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02):140-155+161.2王晰.甘肃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整理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3张文艳.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4刘畅.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04):47-49.5黄柯瑕.“侗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