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_陈倩.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48463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_陈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_陈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_陈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收稿日期:2022-03-07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网络多人交际中冒犯的语用研究”(NWNU-SKQN2021-05)。作者简介:陈倩(1981),女,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 红楼梦 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陈倩1,瞿瑶2(1.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视角,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环境成分及其评价价值的框架下,对比分析了

2、 红楼梦 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差异,旨在证明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和运用对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及物性系统;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环境成分;评价价值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2)06-02105引言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着重分析 红楼梦 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希望通过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以及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评价价值来反观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以及两者形成的强烈对比。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有规律的资源,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1。同

3、其他形式的语篇相同,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是作者带有目的性的选择的结果。通过对语言系统作出的选择,作者可以向读者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一般认为,作家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按照“态度介入级差”的评价系统模式进行。态度即作家借助小说中人物形象有意识地传递自己的意识形态,介入是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主观或客观态度的过程,而级差是测量介入和态度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是人物形象得以形成的基础2。一、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表达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关于小句表述过程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传统语法认为,动词是及物性研究的对象,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将及物性

4、研究提升到小句层面,涉及到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和语义,并提出了及物性系统所涉及的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3。(1)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常由动态动词来体现,包含动作者(actor)、过程(process)、目标(goal)和环境(circumstances);(2)心理过程一般表示人物内心世界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感觉”(pe

5、rception)、“情感”(emo-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一般有两个参与者:感知者(sensor)和被感知的客体现象(phenomenon);(3)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归属是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关系过程的基本语义配置一般为:关系过程载体(carrier)+过程(pro-cess)+属性(attribute);(4)行为过程主要指有关生理活动的过程,如呼吸、叹息、做梦、哭笑等都属于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ior);(5)言语过程指人们通过讲话交

6、流信息的过程。21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言语过程动作发出者为说话者(sayer),包含过程(process)和讲话内容(projected),有时还会出现言语过程接收者(receiver);(6)存在过程是一个非动态的过程,表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情况,主要出现在对环境、景物、人物的描写篇章中。以上六种物性过程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每种过程通常都包含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这三个语义范畴。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综合运用以上各方面可以解释经验世界的现象是如何通过特

7、定的语言结构展现为特定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从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环境成分四个方面对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二、语料分析本文选取了 红楼梦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作为分析语料,即从作者描写刘姥姥的段落开始一直到第六回结束的全部内容。通过分析发现,以刘姥姥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出现了48次,以王熙凤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只有13次。相反,以王熙凤为讲话者的言语过程总共有33次,而刘姥姥总共30次,和王熙凤的同时出场的部分言语过程只有8次。从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出现的不同频次可以看出,刘姥姥和王熙凤权力地位存在差异。“罗素曾经指出:在两个人中,如果一个人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个人

8、处于服从地位,那么就可以说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权力。权力关系,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处处存在,并且时时体现着社会阶级及群体的矛盾冲突,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使作品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同时获得深刻的社会意义。”4(一)物质过程物质过程一般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过程多由动态动词表示,参与者包括动作者和目标,有时参与者只有动作者没有目标,此时的过程动词主要表现为三类:表示姿势、运动和从事的动词。1.物质过程动词的词汇意义过程动词的词汇意义具有重要的评价价值。从刘姥姥所涉及到的48个物质过程来看,所有的过程动词都是中性动词,不具备感情色彩,其中38个动词涉及到移动性,占总数的79.16%,如“起来”“进

9、(城)”“来至(荣府大门)”“迎上来”“走着”“下了(炕)”“上了(台阶)”“(从后门)去了”等等。这些动作都涉及到动作者刘姥姥自身的位移,总体上给人一种“匆忙”“慌张”的印象,这和故事的背景是相符的。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的老太太,为了生计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到贾府告贷,是非常难为情的,可为了达到目的,她又不得不掩饰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为了见到真佛王熙凤,真是没少费周折,从大清早就起床梳洗,带板儿进城找到“宁容街”,好不容易见到了周瑞家的,再到平儿,最后才是王熙凤,这之间的过程是复杂、曲折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施动者刘姥姥的内心状态。相比之下,作为权势地位较高一方的王熙凤,物质过程只出现了13次,其中涉及

10、到身体位移的有“抬身”“(未)起身”“过东边屋里来”“站了起来”,占总数的23.07%,其他的过程动作有表示身体姿态的“坐着”,表示身体局部动作的“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接(茶)”“点(头)”等,都是相对“静止”的动作,幅度最大的过程动作“过东边屋里来”和“站了起来”只发生在安排刘姥姥和板儿吃饭以及送客时,说明王熙凤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相对静止的,反映出她在刘姥姥这个穷亲戚面前的高贵和庄严。这和刘姥姥的卑微和粗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作者借助语言有意制造的对比冲突。2.物质过程的参与者(1)刘姥姥和王熙凤作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除了物质过程的词义之外,物质过程的参与者也能从某种程度上

11、反映小句的评价价值。以刘姥姥为动作者(actor)的48次物质过程中,参与者为两个,既有动作者又有动作目标(goal)或动作范围的为24次,而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只有一个动作者而没有目标或范围的为24次。虽然有两个参与者的物质过程占了一半以上,但继续分析后发现,有两个参与者的物质过程中有动作目标的为12次,有动作范围的是12次。动作的“目标”是动词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也是动作的受事者,而“范围”是小句中动作所涉及的面的成分,不是动作的直接宾语。韩礼德认为,范围和目标的区别在于,范围不能用do to或do with来提问,而目标却可以5。以本文的语料为例,“点头”“进城”中的“头”和“城”都属于动作

12、的“范围”而非“目标”,因为它们都是动作所涉及的领域,不会因为施动者的动作就使它们发生任何的变化。这说明“范围”作为第二参与者的物质过程小句中,动作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支配者”,因此,在本研究中可以把这些小句并入只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的物质过程小句陈倩,瞿瑶: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2第 27 卷第 6 期(2022)Vol27 No.6(2022)中一起分析。这样一来,有被支配对象的小句频次就变为了12次,占总数的25%。这说明在以“刘姥姥”为动作者的物质过程中,只有1/4的情况下刘姥姥是作为“有权势者”来支配另外一个参与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第二参与者中,7个目标

13、为人,包括“板儿”“小孩儿”;5个目标为物,包括“衣物”“银子钱”等。虽然人作为动作“目标”是多数情况,但这些人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板儿”(她的小外孙),共6次,是和她相比的低权势的一方。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刘姥姥并非一个真正的“权势者”,因为她“支配”的对象,不是物,就是和她相比明显处于弱势身份的“板儿”和“小孩”。作者通过这些语言的选择来反映出刘姥姥的身份和地位,在封建等级社会,农民的社会地位极低,甚至在贾府的仆人之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完全被动的局面。以王熙凤为动作者的13次物质过程来看,唯施动者物质过程有3次,如“坐着”、“过东边屋里来”和“站了起来”占物质

14、过程的23.08%,两个参与者为动作者(王熙凤)和目标(如“小铜铁箸儿”“手炉内的灰”“茶”等)的共4次,占比30.77%,两个参与者中除动作者外另一参与者为范围(如“抬头”“抬身”“起身”“点头”等)的共6次,占比46.15%。虽然这些过程中直接支配物全部为物,没有人,但这并不代表王熙凤不是真正的权势者,这一点可以通过下一部分对言语过程的分析中看出。因为 红楼梦 的大背景是封建社会,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少奶奶是不需要凡事都亲力亲为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交代给下人办理。然而只分析以刘姥姥和王熙凤为出发点的物质过程是片面的,因为仅仅考察物质过程的次数和各种参与者出现的比例不具备明显的评价价值,因此,我们

15、还应当考虑这两个人物不作为动作发出者参与的物质过程。(2)刘姥姥和王熙凤作为其他参与者的物质过程物质过程的参与者除了动作者、目标和范围之外,还有受益者(Beneficiary)。受益者分为两种,一种是领受他人所给之物的“领受者”,一种是服务的对象“委托者”。在本文所分析的语料中,以刘姥姥为第二参与者的物质过程共有6次,其中刘姥姥作为“委托者”出现2次,如“孩子至一院墙边,指与刘姥姥”,作为“领受者”出现1次,如“周瑞家的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作为动作目标出现3次,如“周瑞家的.只管使眼色止她”,说明这些物质过程中刘姥姥都是作为被支配的或受到动作发起方行为影响的一方而出现的,虽然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16、,但和王熙凤进行比较发现,王熙凤没有作为第二参与者参与物质过程,所以刘姥姥仍然是处于被动的、无权势的一方存在的。(二)言语过程言语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Halliday认为,言语过程的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讲话者+过程+讲话内容+受话者”。受话者(receiver)是讲话的对象,类似于物质过程中的受益者。从形式上看,讲话的内容(verbiage)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从内容上说,讲话内容有可能是要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也可能是要受话人做某件事情6。作家曹雪芹在描写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中,人物对话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方式。经统计,以王熙凤和刘姥姥为讲话者的言语过程分别为33次和30次,但和王熙凤同时出场的过程中,刘姥姥的言语过程只出现8次。以这两者为受话人的言语过程中,刘姥姥涉及11次,王熙凤涉及3次。在第六回中,王熙凤的出场比刘姥姥晚很多,而且退场也早于后者,可是王熙凤作为讲话者参与的言语过程却要比刘姥姥整个章回中参与的言语过程还要多,刘姥姥在王熙凤出场后的篇幅中作为讲话者只出现了8次,只占到前者的24.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