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_宋长善.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4895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_宋长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_宋长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_宋长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第 40 卷第 6 期2022 年 12 月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40No 6Dec 2022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2 06 001收稿日期:20220915作者简介:宋长善(1988),男,安徽蚌埠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基金项目:江苏省 2021 年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第一批课题(21SSL051)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宋长善(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

2、院,江苏 南京 210005)摘要: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它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和谐性等特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理念。深刻阐释大运河文化,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理论性转化、抽象性转化、跨类别转化和融合性转化 4 种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并尝试对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希冀对大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

3、编号:1673 0887(2022)06 0001 05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2021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 编辑部的回信中再次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件指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

4、加以传承和弘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2021 年 8 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文件提出要阐释好大运河文化价值内涵,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价值,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一、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大运河贯穿南北六省二市,沿线拥有内涵丰富、种类众多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核心内涵,梳理大运河文化的典型特征,可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灵感。(一)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大运河文化是指

5、人们在开凿、维护、利用大运河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大运河物质文化主要指大运河遗址,包括河道、闸口、堤坝、桥梁、湖泊、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等遗迹。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包括 31 个遗产区,其中河道27 段,遗产点 57 项,核心圈有河道遗存、水工设施、运河管理设施等,辐射圈有古典园林、名人故居遗址、工业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艺术成果。大运河制度文化是指围绕大运河所制定和形成的管理制度,如漕运制度文化。大运河行为文化是指居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大运河艺术成果是大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 年河精

6、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围绕大运河所产生的各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果。以文学为例,关于大运河的著名诗句数不胜数:唐代有白居易的长相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等;宋代有苏轼的醉落魄离京口作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高邮别秦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大运河的贯通,使沿线地区的文人雅士能够方便地进行文学艺术交流,从而推进了运河沿岸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二)大运河文化的特征1 多样性大运河文化融入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运河不仅是历史上重要的航运通道,也促进了经济往来、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由此形成了粮丰盐富的

7、漕运文化、技术先进的水工文化、小桥流水的人居文化、实业兴国的工商文化、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重教尚文的诗礼文化、风行四海的饮食文化、百花争艳的曲艺文化等。2 包容性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而且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大运河文化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有机融为一体,融合了政治、历史、经济、艺术、饮食等各种文化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此外,大运河沿岸的许多城市临近海港,从这些海港出发可与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东南亚、西亚、欧洲、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崔致远来华为官、马可波

8、罗沿运河游历等著名的事件均发生在大运河沿线。3 创新性大运河文化是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商业文化与生俱来就具有创新性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大运河传播到海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通过大运河传入中国。随着大运河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大运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4 和谐性大运河的很多河段并不是重新开凿的,而是对当地已有的自然河道进行疏浚后形成的。这样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不仅减少了开凿运河的工程量,而且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此外,大运河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大运河流经的地方,

9、民居临水而立,古桥跨水而建,桨声迎着灯影,水声伴着炊烟二、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方式大运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优秀的、传统的大运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大运河文化的特征,其创造性转化可以分为理论性转化、抽象性转化、跨类别转化、融合性转化 4 种形式。(一)理论性转化:建构大运河文化理论体系要实现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首先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理论性转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组织开展 中国运河志 增编工作,增加农业卷、盐业卷、生态卷等内容,编撰出版“大运河故事”系列丛书。新闻出版部门

10、要加强大运河研究成果的出版,将大运河研究书籍纳入主题出版计划并予以重点支持。要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加强大运河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开展面向现实的应用性研究,如大运河再生功能的利用、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契合点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要整合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其分院的智库作用,以研究院为载体,汇集专家智慧,加强大运河文化价值研究;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运河大会、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为载体,汇集世界高水平专家力量,努力将大运河文化研究推向世界。(二)抽象性转化:提炼大运河文化符号只有提炼具有系

11、统性、形象性、识别性的抽象化文化符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在保持文化2第 6 期宋长善: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基因本真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一方面,通过提炼文化元素,促进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融合。如把中秋拜月等运河民俗融入生活中,把运河园林营造技艺运用到城市雕塑、城乡公园营造中,把运河传统手工艺植入工业生产中。另一方面,提炼抽象化的文化元素,实现大运河文化功能的转换。如从薅草锣鼓、古琴艺术、江南丝竹、十番音乐等音乐艺术及京西太平鼓、天津法鼓、余杭滚灯、龙舞、竹马、洪泽湖渔鼓等舞蹈艺术中提炼简单流畅的音乐和舞蹈元素,编排受民众喜爱的广场音乐和广场舞,实现一部分大运河文化由审

12、美功能向体育健身功能的转向。(三)跨类别转化:创新大运河文化表现形式跨类别转化是指在充分挖掘、整理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门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 3 种形式。一是跨艺术门类。促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之间的转化,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二是跨文化类别。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与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大运河文化跨类别转化中,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式,并使之相辅相成。一方面,在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中,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政策等重大问题时,译者应考虑外国人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心理接受程度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差异

13、,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受众的理解障碍;另一方面,在涉及大运河特色文化时,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源语中的异域色彩。三是跨传播渠道。大运河文化形态多样,但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依靠实物媒介,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未能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大运河文化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受到影响4。因此,未来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是超越传统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四)融合性转化:赋予大运河文化时代内涵融合性转化就是融入现代价值观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大运河文化的内在活力。一是大运河文化与现代价值理念的融合。围绕时代主题,通过革新艺术形式、复排经典、

14、融入现代价值等方式进行大运河文化题材现实创作,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大运河文化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如在创作时期,利用 5G、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在展示阶段,充分利用 V 实景展示、3D 互动展示等虚拟数字化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融合之景5。三是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运河沿线拥有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可在生产要素整合、资源配置、产业链条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策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三、推动

15、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让传统的、优秀的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还能让民众更加了解大运河的“前生今世”及大运河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充分利用创意、科技、旅游、艺术、媒介、机制等要素,实现大运河文化在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传播等各链条上的创新发展。(一)以“文化+创意”打造创新运河大运河文化是激发创意、产生创意的活性元素。政府应在激发文化创意活动上下功夫,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加大对文化创意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升大运河文化开发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一是拓展大运河文化创意项目。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要

16、萃取大运河文化特质,充分利用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娱乐、生态农业、动漫游戏、文学艺术、体育休闲、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二是建设大运河文创发展平台。利用大运河沿线产业重塑的发展机会,让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元素赋能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汇聚创意、艺术、设计、商业等元素的文创综合性平台6。大运河沿线各地应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工业遗址及部分留用土地新建带有大运河文化记忆元素的文创公园,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三是打造大运河文化3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 年IP。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依托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 IP,开发大运河文创衍生品,促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既活在有灵魂的文创产业中,又融入生活美学里”7。(二)以“文化+科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培育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利用技术革新,推动大运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V、元宇宙等高新科技深入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