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23学年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 推动了文化认同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孕育了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开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
2、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及推动周文化的心理认同,加强西周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的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不能够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周朝时期宗法制已经出现,而不是孕育了宗法制,故D选项错误。2.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3、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 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 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 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市场需求的纺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材
4、料也没有体现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廉俭问题,故D选项错误。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 熏农抑商政策瓦解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
5、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错误。4.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 知行合一B. 经世致用C. 回归孔孟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
6、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5.下表是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不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英军抢劫激起了民众反抗B. 民众在三元里与英军交战C. 政府镇压了民众抗英斗争D. 抗英斗争阻止了英国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是关于三元里抗英斗争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南海县志英方陆军司令郭富写给总督的报告里不同的叙述,虽然所叙述有关三元里抗英斗争略有
7、出入,但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民众在三元里与英军交战,故B选项正确;A选项英军抢劫激起了民众反抗出自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不能成为认定的历史事实,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则出处都强调了由时任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劝解后民众撤离,没有体现政府镇压了民众抗英斗争,故C选项错误;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D选项抗英斗争阻止了英国侵略无法成为三则材料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故D选项错误。6.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制模式。这说明清政府A. 外交体制日益
8、近代化B. 中央集权的显著强化C. 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D. 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制模式”可知,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当时中外关系发展的需要,是清政府政治机构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故A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外务部的设置体现了清政府外交体制的不断近代化,无法得出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的结论,并且这时期清政府不能与西方开始平等交往,故C选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D选项错误。7.“五四
9、”事件爆发时,报刊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A. 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B. 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C. 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D. 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之时,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界定,而后逐渐以“五四运动”来命名,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对“五四运动”界定的变化,与近代媒体技术是否落后无关,故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从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到以“五四运动”界定
10、定义说明,五四运动逐渐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无法得出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产生的广泛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故D选项错误。8.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 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B. 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 试图逐步恢复市场经济D. 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刚执掌中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他们所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
11、当时苏联的经验。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这时期出现“主体”与“补充”思想,说明中共党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主体”与“补充”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建立的问题,并且如果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立的话应该是完全的公有制,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出现“主体”与“补充”思想说明我国在探索管理体制,没有试图恢复市场经济,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材料“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可知没有鼓励私营经济而独立发展,故D选项解读材料有误。9.梭伦改革时强
12、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 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B. 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C. 财产等级制严格限制D. 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得出他主张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这与改革前,梭伦的上台主要得益于贵族的支持,而改革也主要维护了贵族的阶级利益,正是因为梭伦亲贵族的立场,才使得改革没有改变雅典政治的贵族性质,故与梭伦的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正确
13、;材料内容提问的是影响梭伦在改革中兼顾平民和贵族利益的主要因素,与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不主张全民平等,故B选项说法有误;财产等级制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梭伦在改革中体现的中庸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故C选项错误。10.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B. 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时期,随着英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置了生理学、解剖学,促进了
14、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逻辑学、理学、数学和光学的设置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涉及到抚养子女的问题方面设置了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维持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是历史、政治、社会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故C选项正确;英国19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体现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材料内容集中体现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内容,无法体现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世纪英国的课程设置方案,没有体现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是19世纪英国教育课程设置,无法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1.农
15、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A. 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B. 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C. 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D. 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的负担虽比共产主义时期有所减轻,但由于国家在土地、雇用劳动力使用、购买农机具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要求按最低的国家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税的强制方式等,使得农民与国家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叙述的现象,说明当时仍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即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妨碍国家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开始,故C选项错误。12.罗纳德-芬德利在强权与富足中指出:“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