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353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外国语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9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1.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 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B. 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 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D. 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转变,没有

2、体现井田制瓦解的表现,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生产力提高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演变,故C选项错误。2.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

3、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选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融合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3.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C. 瓦解宗法制度D. 防范地方割据形成【答案】

4、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官任职回避亲属、籍贯等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以威胁中央,因此材料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举措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地方拉帮结派的现象,防范地方割据形成不是其主要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才是最终的目的

5、,故D选项错误。4.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据此可知A. 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了盛唐的风貌B.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C. 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D. 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人对虢国夫人游春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是唐代文化的角度解释该幅图;有人认为这幅图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从生活

6、风气的角度解读该幅图,可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虢国夫人游春图是艺术作品,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但不能说真实地再现出了盛唐的风貌,故A选项错误;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但不代表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不同的人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不同解释,没有体现唐代开放的社会风俗,故D选项错误。5.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

7、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A. 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B. 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历史价值C. 优于单纯地方分权D. 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可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优于以往单纯的中央集权,没有强调对地方行

8、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元代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没有强调地方分权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元代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不是材料内容强调的主旨,故D选项错误。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宋明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上列图片可以说明当时A.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B.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 中外交流不断发展D. 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泉州市市舶司遗址”“1489年开封犹太会堂”可知,图片材料主要体

9、现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明朝设立的犹太会堂表明明朝时期中外之间的交流,因此材料可以说明当时中外交流不断发展,故C选项正确;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符合宋泉州市舶司的建立,不符合明朝的犹太会堂,并且明朝时期逐渐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没有非常发达,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不符合明朝时期,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7.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

10、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A. 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B. 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C. 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D. 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立和罢免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体现了军机处是加强皇权的工具,故B选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建立进一步加强皇权,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而不是体现中央权力机构

11、的进一步完善,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加强皇帝的工具,没有决策权,因此也不能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故D选项错误。8.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人口数量的激增B. 农业技术的提高C. 高产农作物引进D. 生态环境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进一步出现了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等现象,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

12、期出现大量围田、柜田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多,可耕田亩减少而导致,而不是农业技术的提高,故B选项错误;高产农作物引进会缓和围田、柜田、架田、涂田的现象,而不是进一步加剧,故C选项错误;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这时期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现象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选项错误。9.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A. 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 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 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D. 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3、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设立外务部”等信息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宗藩体制”到近代外交的转变过程,设立领事馆是清廷向近代外交转变的一个表现,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领事馆并非摆脱不平等条约,尽管中国设立了领事馆,但列强还是通过种种不平等条约掠取了许多在华利益,故A选项错误;设立外事机构并不能说明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C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10.从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14、地权”的纲领。这反映出孙中山A. 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B. 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C. 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D. 丰富了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894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在以往两个主义上加了一条民生主义”,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前后的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都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没有改变社会变革手段,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孙中山1894年到1905年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5、,没有体现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894年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形成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没有体现丰富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1.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初年认为其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时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这一认识过程的变化,可以推断主要是因为A. 民族意识的空前增强B. 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C. 鸦片战争的影响深远D. 民族矛盾成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表明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不断深入,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不断提升,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意识的增强对鸦片战争影响有深刻的认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的主要原因,与鸦片战争是否有深远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材料问的是国人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原因,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辅习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