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典籍的“演译”:典籍漫画《庄子说》的人物多模态改写_韩子满.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55683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的“演译”:典籍漫画《庄子说》的人物多模态改写_韩子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典籍的“演译”:典籍漫画《庄子说》的人物多模态改写_韩子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典籍的“演译”:典籍漫画《庄子说》的人物多模态改写_韩子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型汉外中央文献多语复合平行语料库群的创建及应用研究”(编号:20AZD13)的阶段性成果。典籍的“演译”:典籍漫画 庄子说 的人物多模态改写*韩子满黄广哲(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上海 200083)摘要:蔡志忠典籍漫画 庄子说 备受国外普通读者认可,其中人物庄子的多模态改写尤受读者喜爱,主要原因在于该译本采用了“演译”策略。该译本借助多模态资源展演的引用性行为赋予漫画庄子如表演者般的行为表现力,使之在译本架构的时空内以过程性的表演带动故事的发展和典籍思想的演绎。相比传统文字译本的研译式译介,这种由人物改写带动的“演译”式译介更能引发读者的镜像反应,使没有足

2、够跨文化知识的普通读者能在轻愉观演中通过与人物的共情,感知庄子思想,这让庄子思想成为一个读者可以参与的生成过程而非被研读和审视的他者,而读者的情感投射反过来又能强化他们对译本的认同。关键词:多模态;典籍译介;典籍漫画;演译;庄子说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23)01-0081-060.引言作为中国典籍的瑰宝,道家经典 庄子 已有不少英译本,但这些译本却多限于学术圈内(Wei 2001:154-155),即便是以通俗著称的沃森译本(Watson1968)也被认为学术色彩浓厚(毕来德 2010:508;于雪棠 2016:108),虽然文笔流畅,但要读懂却不

3、容易(毕来德 2010:508;郭薇,辛红娟 2020:144)。相比之下,蔡志忠典籍漫画译本 庄子说 俘获了不少国外普通读者(Amarantidou 2019:296)。蔡译最先于 1992 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主动引进美国,不到 5 个月销量已高达 1.5 万册,不久兰登书屋旗下安克尔图书公司也推出平装本以满足读者需求(木易 1994:8);2019 年,蔡译由普大出版社再版,同时推出平装版和 kindle 版。根据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的统计数据(2021-1-19),蔡译(1992)的商品销量排名(排名 125,565)远远领先于沃译(排名 817,707);在两者同属的道家哲学书籍中,蔡

4、译销量(排名 119)也高于沃译(排名 706),值得注意的是,蔡译还被归于青春动漫书籍(排名 6,878),而沃译则被建议读者年龄为 22 岁及以上;读者评论数量上,蔡译(37 条)也多于沃译(12 条),且从评论内容可发现,沃译读者大多原本就了解道家思想,其中还包括宗教学者和东方哲学学者,而蔡译读者则大多缺乏相应了解,覆盖范围较大,既有成人也有儿童,有些因喜欢哲学而阅读,有些则仅因喜欢漫画而阅读,但都在阅读中收获了惊喜。蔡译不仅在市场上受欢迎,而且还被引入学校和高校,让美国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深奥的中国哲学思想也能用浅显幽默的漫画表达(Amarantidou 2019:297;Lent 20

5、15:106;Wei2001:155)。对此,学者们认为蔡译将中国典籍和西方漫画融合并受到读者欢迎,这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Wei 2001:154),赋予了原著“新的活力”(renaissance)(Ku 2000:37),也让异域普通读者在“轻愉阅读”(aquick and enjoyable read)中走近庄子思想(Amarantidou2019:296;Chang 1992:4)。蔡译的成功译介已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他们有的(Bruya 2019;王建开 2014)认为图像模态的介入增加了译本的视觉性和趣味性,有的分析了译本的语际翻译(Karjo 2013),有的解析了译本的符际翻

6、译(Wei 2001;Xiang 2016;Yu 2019;黄广哲,朱琳 2018;杨向荣,黄培2014)。这些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创见性,明显有助于我们认识蔡译与其他 庄子 译本的差异,但对于蔡译与其他译本的另一个重大差异,甚至是决定蔡译在海外读者中成功传播的差异,却鲜有深入的发掘。这个差异就是蔡译采用了“演译”的策略,与其他多数译本采用的“研译”策略明显不同。这种策略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普遍欢迎,对提高 庄子 的海外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演译及其理论基础传统上,中国典籍外译常采用“研译”策略,即把典籍思想当作研究对象,在进行文字翻译的同时,借助大量注释对译本内容加以解释,译中有研

7、,研译同步。与此不同,蔡译 庄子说 以“演”代“研”,通过多模态改写,赋予典籍原作者庄子的漫画人物形象以表演性,以人物表演带动故事发展和思想演绎,还原典2023,No 1Serial No 197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97 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81DOI:10.13978/ki.wyyj.2023.01.013籍思想的生成过程,形成一种虽然独特却行之有效的译介策略。这种译介策略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不妨称之为“演译”。对于演译的译介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多模态视觉语法和表演性理论这两种现代理论加以阐释:前者描述多模态译本的视觉意义,能让我

8、们了解演译的意义表现;后者解释多模态译本的译介效果,能让我们了解演译的工作原理。1.1 演译与多模态视觉语法“所有话语都是多模态的”(Kress&van Leeuwen1998:186),翻译话语亦如此,译本中图像常与文字共现,共同表达意义,但图像因多被认为是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而常被传统翻译研究忽略,而克瑞斯和范勒文(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多模态视觉语法则打破了此桎梏(李战子,陆丹云 2012:1-3)。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克瑞斯和范勒文(Kress&van Leeawen 2006)提出多模态视觉语法,描述图像如何表达视觉意义。他们认为图像也可系统地实现三大元意义,即

9、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指图像构建的事件和概念,主要由再现要素实现;互动意义指图像作者、图像读者和图像人物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由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等互动要素实现;构图意义指图像的构图方式,主要由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等构图要素实现。此外,颜色是重要的情态要素,能同时实现三大元意义,具体可考察色彩、色调、色度及其与语境、语类、语篇编码取向等的关系。克瑞斯和范勒文的多模态视觉语法打破了文字和图像的不可通约性,为典籍漫画的翻译描写提供了理论基础。1.2 演译与表演性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施为的/施为性”(performative)的概念。奥斯汀(19

10、75)认为言语不仅有陈述功能,还有施为功能,即言语本身也是行为,具有施为性(performativity),能呈演动作,改变现实,但他指出这不包括戏剧和文学语言,因这些“非严肃”(non-serious)话语是对日常话语等“严肃”(serious)话语的“引用”(citation),是派生的和寄生的。针对奥斯汀“严肃”和“非严肃”话语的划分,德里达(Derrida 1988:17-18)从解构视角指出其矛盾的一面:在作此划分的同时,奥斯汀也认为日常言语等严肃话语的施为性是建立在“重复”(iterable)引用现有书面语基础上的,若如此,则严肃话语本身也包含引用,那么以引用将戏剧和文学语言划分为

11、非严肃话语并否定其施为性的观点是说不通的。针对重复性,德里达(ibid.:12)还指出可重复性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的本质特征,但重复不等于一成不变,因被引用的符号既有原语境的痕迹,又会在新语境下有新的意指。奥斯丁和德里达的这些思想得到了美国哲学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赞同,后者并进而提出了“表演性”(performativity)理论。巴特勒(Butler 1993/1999)在对性别的研究中关注和阐释了表演性理论,他反对性别本体论,认为与其说性别决定了行为,或行为“陈述”了性别,不如说行为“建构”了性别,即性别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建构。这里巴特勒的“行为”概念借自表演学,强

12、调性别身份的建构就如演员的人物塑造,要通过行为来实现,但这些行为“不是单一刻意的,而是通过不断重复引用规范来表现的,也正因此话语具有表演性”(Butler 1993:2)。换言之,性别表演性是“身体通过引用和重复已有规范不断地巩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这种重复性表演不是被动的,它也会抵制甚至颠覆规范(何成洲 2010:139)。可见,巴特勒阐释的性别表演理论同时受戏剧表演性理论和语言哲学的施为性概念影响,这两者如两条渐近线,无限接近却不重合。确切地说,表演性概念源自戏剧,自奥斯汀将它移至语言哲学并引起关注后,它也在表演学中得到回归和发展。表演学认同行为建构身份,但在表演学中表演性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13、,泛指表演(performance)的普遍特质,任何与之有共通之处的对象都有表演性(Loxley2007:140)。表演学认为表演有施为效力,能改变现实。比如谢克纳(Schechner 2003:129-136)提出“效力-娱乐一体说”(efficacy-entertainment braid),指出任何表演都是效力和娱乐的交织体,其中娱乐指表演供以愉悦观赏的特质,效力指表演改变现实的能力(Loxley2007:157)。对于这种效力,表演学还借鉴神经科学的镜像神经元理论(theory of mirror neuron)作了进一步论证。镜像神经元理论认为“观看一个行为的记忆印记可与参与完成这一

14、行为的记忆印记相同”(参见埃尔博,吴雷 2013:175),不论这个行为事实上是否可以真的被实施,被激发的神经元都可自动识别这个行为所传达的各类感官信息(徐盛桓 2016:10-11),这解释了为何观者无需复杂推理也能迅速感知表演者的行为,与之产生共情,对之形成理解和认知(Preston&Waal 2002:1-71;埃尔博,吴雷 2013:175;里佐拉蒂 2007:66)。简言之,表演性理论认为身份的建构是一种表演过程,通过行为对规范的有变化引用实现。此外,任何表演都是娱乐和效力的交织体,既能供观者予愉悦感,又能引发观者的镜像反应,施动于现实。2.庄子说 的演译与人物庄子的多模态建构从人物

15、庄子的形象发展看,庄子说可分三阶82段:(1)封面中人物庄子形象的初建;(2)简介中人物庄子形象的丰满化;(3)故事主体中人物庄子形象的最终建构。对比沃译,蔡译对人物庄子的形象建构明显是多模态的,且每个阶段人物的形象建构都与其对事件的演绎相辅相成。2.1 译本封面封面是书籍内容的凝练体现,既反映作者和设计者的文化视角(Sonzogni 2011:4),也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初始印象。庄子说 封面(图 1)中,文字模态包括主标题(ZHUANGZI SPEAKS)、副标题(The Music of Nature)、创译者(TSAI CHIH CHUNG)和英译者(Translated byBrian

16、Bruya)。直观上,主标题大写,粗黑艺术字体,金色镶边,字号远大于其他文字,显著性极为突出。内容上,主标题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主语 Zhuangzi既是施动者,也是句子主位,这种无标记形式使Zhuangzi 成为信息的焦点和出发点,配合述位的现在时动词 speaks,构建了漫画庄子的“说话者”形象及其言说的现场感。图像模态中,漫画庄子是唯一的人物。再现意义上,他大脑袋,小身体,圆眼睛,大鼻子下两撇微扬的胡子,外表灵动逗趣,同时他嘴微张,食指向上,似乎述说着什么,这与主标题的 speaks 形成呼应。互动意义上,漫画庄子在中景平视镜头中正面直视读者,与读者形成眼神接触和情感链接,建立起一种平等且较近距离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与文字 speaks 互辅相成。动词 speak 最常用的搭配是“to(sb.)”,虽然主标题没有明示“(庄子)说”的对象,但图像展现的互动关系却能使读者惯性地延展此意义,这使漫画庄子由再现意义的“说话者”变成互动意义上向读者讲故事的“对话者”。构图意义上,在封面中央和漫画庄子后有个六边框,这种取景要素能加强漫画庄子形象的显著性,同时六边框含括主副标题和英译者,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