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_蔡萍.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5600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_蔡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_蔡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0 卷 第 1 期Vol30 No1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23 年 1 月Jan.2023doi:10.16732/ki.jeu.2023.01.027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内容精深,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为世代后人留下了珍贵结晶与精神财富。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变革了以往信息传递模式与文化传播手段,是现代传播和引导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我国优秀文化弘扬、传播提供了全新契机。一、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东方文化特点,蕴含着丰

2、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含了礼仪、文学和艺术等内容。自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数字故宫”网站设置,社会大众能够借助网络了解我国故宫各类文物以及历史故事,而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借助网络传播到其他国家与地区。1其次,丰富传统文化。自媒体满足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追求时尚生活的多元需求,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技术包装与打造,不仅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还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与接纳。例如,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致敬人民”“雪花”等节目,为全球观众带来极大视觉震撼,文化内涵深厚,感染力强。二、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困境(一)语言随意滥用在自媒体时代下,“MM”“88”

3、等网络词汇横行,语言泛滥是其语言特色。因网络交流强调快捷性,网络词语的出现提升了网民交流效果。然则,伴随时间不断推移,网络词汇不但出现在人们日常交流中,还出现在部分传统媒体中,反而提升了交流成本,容易使不懂网络的用户陷入困惑中,降低汉语言美感。出现于媒体网络词语还降低了语言使用的严肃性,致使媒体内容“不伦不类”。社会语言的滥用,最大影响就是网络词汇融入校园内部,干扰学生思想认知,更严重还会导致我国文化系统出现混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二)文化技能降低在任何文明发展中,读与写均是最基础的文化技能。伴随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与自媒体发展,汉字逐渐丧失了原有韵味,只能被作为表达信息的简单载体。由

4、于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人们书写能力弱化已然成为不争事实,而计算机特有文字处理能力和计算功能将会完全代替汉字书写,“提笔忘字”是社会常态。现代移动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也促使社会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书信这种交流方法已经被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代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汉语书写能力逐渐下降是全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大众已丧失阅读一篇完整文章的耐心,极易断章取义,造成不良后果。三、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播策略(一)打造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各类文化产品屡见不鲜,亦是参差不齐。中华传统文化蕴藏诸多资源,是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在传播和弘扬文化时,应注重运用品牌化战略,深层次发掘传统优

5、质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品牌,在充分满足用户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扩充文化社会影响。自媒体视域下,要想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品牌,则要找准定位。在复杂多变的信息传播中,只有明确清晰的导向和显著标签才可让受众印象深刻,形成正确认知。譬如,云南地区创建“七彩云南”品牌,借助傣族舞和茶文化等,打造充满文化气息和魅力的云南品牌形象,在自媒体传播中日渐强化,使得广大受众形成深刻印象,从而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蔡 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国家历史传统精神,延续着民族精神血脉。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要烽火相传,还要与时俱进。自媒体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与文

6、化强国,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要以文化弘扬发展现状为背景,依托文化的价值回归,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面临的困境,从打造文化品牌、占领社交阵地入手,助推文化传播与弘扬。关键词:自媒体;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播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1-0078-02收稿日期:2022-05-26基金项目:2022 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GH 一 220911)“三全育人视野下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作者简介:蔡萍(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字、方言、传统文化。第 1 期构成品牌效应。在品牌推广、宣传中,自媒体发挥重

7、要作用,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以文化内涵和本质意蕴为基准创设文化品牌。2譬如,“上新了 故宫”将故宫博物院历史故事作为主线,运用叙事手段,为社会受众呈现充满时代意蕴和文化气息的历史故事,受到大众广泛认可,逐渐发展成故宫文化品牌中代表性“产品”。(二)设计娱乐软件,提高文化传播效果近些年,广播电视传媒涌现诸多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节目,比如 汉字英雄 中华好诗词 等。这些节目不仅为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渠道,还利用较高收视率向人们证明社会对文化类节目的需求。然而电视节目也存在很大弊端和不足,参赛条件苛刻,多数喜爱传统文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只能观看电视节目,充当观众角色。与此同时,因节

8、目内容单一,各大平台节目同质化情况严重,以至于相关节目出现收视率下滑问题。为改变此种情况,广播媒体应借助自媒体时代发展优势,将传统文化内容发扬光大。现代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为各类软件设计提供了诸多可能。可以借鉴传统媒体娱乐文化节目,制作娱乐性软件。譬如,把当前最火热、讨论度最高的汉字听写节目制作成在线游戏,设定游戏关卡,确定用户听写成绩打分,将分数导入各类社交软件展开好友排名,继而充分激发用户汉字书写热情与兴趣。在此基础上,还要将普及传统美德与推广中华历史等内容融入软件设计中,实现寓教于乐,以此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组织还可借助网络直播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直播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产物,其允许

9、用户创建直播间,借助平台开展视频直播。直播还设置了“弹幕”功能,即在视频直播开展时,用户网民能够对直播内容展开实时评论,与主播展开交流互动。可见,网络直播平台不但具备广播电视的特性,还拥有传统广播电视缺少的交互性特点。为更好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组织要合理运用网络直播平台,创建网络电视台,每周定期直播同传统文化有关且容易被广大网民用户接受的“小节目”,同网友展开实时互动。此种模式的节目不但能让网友消除对中华传统文化节目的固定印象,还能提升网友观赏热情与兴趣,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最终目的。3(三)占领社交阵地,树立文化传播领袖标杆移动社交媒体属于自媒体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社

10、交工具之一,而微博、抖音和微信等移动平台更是翘楚,用户群体庞大。根据相关统计可知,微博每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 1.7 亿,微信整体用户量也达到了 5 亿。对于庞大的用户群,社会各行业均想尽手段和方法借助微博、抖音与微信平台形成更多效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亦不可放弃移动社交阵地。据调查,30%左右的新用户均是根据身边亲朋好友推荐才开始运用这部分移动产品,这就间接代表移动社交应用具备很强的传播能力。纵观历史,优秀文化和精神往往是借助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陈旧单调的宣传模式无法发挥显著效果,更何况深入人心。因此,相关组织应该要占有移动网络社交阵地,让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上升到新高度,主要可

11、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借助微博社交特性,树立可以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思想领袖。因自媒体交互性强,微博思想领袖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能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微博大 V 发布的文案和信息会产生很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组织从传统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挑选出具备传播价值的优秀先进人物及典型事例,通过先进人物发表融合传统艺术与文学领域且通俗易懂的信息,将其推广成热门话题,扩大信息浏览量,让更多网络用户了解。通过合理运营先进人物微博账号,在潜移默化中对网友形成影响,使网友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弘扬的“主力军”。4其次,借助微信创建公众平台,用于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因微信公众号内部功能全面,开发

12、成本低且用户群体庞大,很多媒体均选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内容。针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制定微信公众平台时要从以下功能入手:第一,每日按时推送蕴含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文章和故事。文化传播人员要对传统媒体上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事例及历史故事展开总结、再次编撰,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广大用户。与此同时,还可以推行征文活动,收集用户周边体现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事例,选用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推送给其他用户;第二,创建文化交流模块。众所周知,即时通信是文化基础功能,相关组织要借助即时通信功能,创建完备的交流板块,充分发挥自媒体交互性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环境,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5在

13、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现代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掌握传播主导权,打造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利用自媒体传播和弘扬文化时,切记不可将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简单融合,应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寻找自媒体延伸的可能性,认真创作,积极变革,如此才可使数字技艺更好承载起东方气韵,借助数字媒体羽翼,让中华传统文化腾飞。参考文献:1崔 磊.在文化润疆中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疆艺术(汉文),2022(1):42-46.2施炎平.五缘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构形态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19.3乔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与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9-63.4焦连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6):34-36.5卫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2(5):34-37.(责任编校:李青云)蔡 萍:自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