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作业(四)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田埂(gng) 分蘖(ni)叮嘱(zh) 炽热(zh)B嫉妒(j) 籼稻(shn)饥馑(jn) 确凿(zo)C一蔸(du) 茎秆(jng)懊悔(hu) 讪笑(shn)D稻菽(sh) 污秽(hu)草芥(ji) 戛然而止(g)解析A项炽热(ch),B项籼稻(xin),D项戛然而止(ji)。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不约而同鹤立鸡群不加思索再接再厉B不辨稻菽亦步亦趋屏气凝神言不由中C跌宕起伏偃旗息鼓即往不咎扬汤止沸D雷厉风行力排众议粗制滥造鞠躬尽瘁解析A应为“不假思索
2、”;B应为“言不由衷”;C应为“既往不咎”。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科学家是真理的_者,是事实的追随者。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_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A捍卫埋伏既然/那么B捍卫笼罩既然/那么C保卫笼罩只有/那么D保卫埋伏只有/那么解析根据的语境,能够和“真理”搭配的词语,只能选“捍卫”,故排除C、D两项;中“薄雾”和“笼罩”搭配,又排除A项;检测的语境,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只能选“既然那么”。故选B项。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场
3、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解析A前仰后合: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此处应为“人仰马翻”。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不能用来形容大师。D.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用在此处,不能与前面的“十分沉着”对应,可用“惊惶失措”。
4、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B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出许多优秀人物。但是,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有独特的魅力。C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二十个国家、四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析A项“习惯”与“改善”不搭配
5、。B项主客倒置,应是“中国人最熟悉的”。D项“给予了高度评价”前应加主语“科学家们”。答案C6填空。通讯是运用叙述、_、_、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包括_和_两类。通讯的五大特点:严格的_、报道的_、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答案描写抒情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真实性客观性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79题。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春节刚
6、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饿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
7、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7请选出对选文内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A第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洁明确。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水稻研究意义之大。C第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D第段最后一句列举诸多称谓,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解析C项,选文无“工作之谨慎”。答案C8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第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B第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C文中对袁隆平生动形象的
8、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研究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脚踏实地、注重实践的特点。解析B项,选文无“心理描写”。答案B9“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答: _解析本题探究袁隆平取得成就的原因,应该从历史传统、中国的现实以及个人理想、志向等几个角度回答,答题区域在第段,分条摘引即可。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饥饿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一粒种子的初心
9、与梦想大德曰生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
10、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党员本色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
11、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先生之风“教师是我最在意的
12、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
13、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高原永生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
14、”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人民日报2023年年03月26日)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D项,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答案D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