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期 年月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X i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F i n a n c ea n dE c o n o m i c sV o l N o A p r 专题栏目: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与发展规律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及 阻返 长效机制研究”(X J L );陕西省教育厅软科学一般项目“陕西省自由贸易区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思路研究”(K RM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政策效应评估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机制研究”(D )作者简介:袁元(),女,陕西西安人,陕西
2、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周晓唯(),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袁元,周晓唯(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摘要:国民经济学源于西方,并在中国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文章首先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对西方和中国的国民经济学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均孕育于一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演进之中;从发展战略和规划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主线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进行历史分析,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内嵌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
3、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需要动态调整的重要关系等理论发展规律.最后,基于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地位与经济发展实践指导地位不匹配的现实背景,提出了统一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明确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应对其他经济学的理论挑战、凸显中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引领性等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路径.关键词: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国民经济学;战略规划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用格式:袁元,周晓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C i t a t i o nF o r m:YUAN Y u
4、 a n,Z HOU X i a o w e i 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a n di n n o v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 i nC h i n aJ J o u r n a l o fX i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f i n a n c ea n de c o n o m i c s,():一、引 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前世与今生,它在身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中不断经历着演化变迁.溯源国民经
5、济学的“国外前世”,国民经济学最初起源于西方,是西方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国民经济学在西方社会制度变迁的背景下与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合分关系中,历经了理论的诞生、雏形、繁荣和没落四个阶段(见图).在国民经济学的诞生阶段(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孪生),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几乎一同出现,二者同名同义,并非互为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挽救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危机 .在国民经济学的雏形阶段(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分野),世纪末期至 世纪初期,国民经济学从其与政治经济学的混沌中分离,开始有了自己的含义和发展方向,其概念内涵和研究对象按照“国家经济国民经济国民
6、经济学”这一思想框架不断发展.德国的路享冯雅各布和尤冯索登认为国民经济研究的是国民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他们尝试将国民经济学看作一门独立学科并阐释其经济原理 .卡尔海因里希劳是对国民经济学进行系统化研究的第一人,为国民经济学赋予了政治经济学不足以概括的新思想.这一阶段的国民经济学虽然不断地想摆脱政治经济学,自立门户,但并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学的雏形阶段与当时社会反对重商图西方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主义的思潮相适应,顺应着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在国民经济学的繁荣阶段(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自立),世纪中期至 世纪初期,以德国历史学派、瑞典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
7、学的学者极大地助力了国民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中定义国民经济学是研究一国如何凭借农工商业取得富强的科学.瑞典学派的先驱者维克塞尔在 国民经济学讲义 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各成一派,内容互异,国民经济学特指“国计民生”,既论及“国”又涉及“民”,涵盖经济活动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其研究目的是国家和百姓富强富裕.德国学者欧肯在 国民经济学基础 中提出将经济学划分成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对象.这一阶段的国民经济学实际上是对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主张的温和对抗,适应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时期.在国民经济学的没落阶段(国民经济学代之于宏观经
8、济学),年马歇尔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 历史性地打破了政治经济学与国民经济学的学理混沌局面;年后,凯恩斯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 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国民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开始从属于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没落伴随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对应着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纵观国民经济学的“中国今生”,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差异和知识鸿沟,中国虽沿用了西方的国民经济学称谓,但中西方国民经济学理论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国民经济学最初受到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其后至今,
9、又更多地受到西方经济学学科理论的缠绕.然而,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国情的现实背景,如今的中国国民经济学既非德国的国民经济学,又非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而更多的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目前,中国正处于中国本土化、特色化的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面临学理性不强、原创性不足等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概念内涵不统一,没有突出中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特色;二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尚未明晰;三是中国国民经济学在现有的中国经济学科体系中没有站在中心位置,不具有学科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0、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国民经济学学者赋予了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使命.年,经济研究 设置了 中国经济学手册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专栏,但并未涉及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专题研究.国民经济学学科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特色点、突破点和制高点.我们有必要思考国民经济学在中国如何重生与繁荣,使得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跟得上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从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与具体运用出发,探索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主线、经验规律和路径选择,开展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二、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由是观之,国民经济学的
11、“国外前世”与“中国今生”除了名称相同之外,并无理论上的直接关联.但是可以将西方国民经济学伴随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演进,历经由诞生至衰落的历史逻辑演进规律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脉络.因此,以 年初期沿袭的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不断摸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历史线索,研究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生命演化,是对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辩证统一分析方法的融会贯通.(一)国民经济学的前身:移植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需要从苏联寻求经济援助.因而,中国选择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效仿,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学科的初期创
12、立:国民经济计划学(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毫无经济建设经验,基本模仿了苏联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在苏联的指导下,编制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办、国民经济计划系的创建、国民经济计划学研究生班的设立也均效仿苏联.在苏联经济学家布列也夫“国民经济计划学”的讲授下,涌现了钟契夫等中国首批学科带头人.随后,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纷纷设立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年,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 国民经济计划讲义 教材(六分册)的出版标志着该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世纪 年代中期,李震中教授主编的 计划经济学 引领着国民经济计划学科的学术水平达到历史巅峰.他提出计划经济学是实现
13、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科学,其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框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讨论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由此,“国民经济计划学”改名为“计划经济学”.年,罗季荣教授出版的 宏观经济计划学 论述了宏观经济调节与控制的方法,推动了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教材的发展.学术流派:计划学派(年)该流派深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的影响,其学术研究重点是国民经济计划理论与方法,学术风格是政治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即以政治经济学中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数量指标对经济问题进行解析,以定量预测和计量为研究方法.该学派的理论核心有两方面内容:其一,国民经济计划发展规律争论研究.学界关于计划发展
14、规律的历史条件是否为社会主义社会独有、计划的社会指导地位以及比例关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计划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相互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管理研究.学界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研究主要研究如何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在财政收支、银行信贷收支、综合物资供求和外汇收支等单项平衡与局部平衡之上建立的综合平衡关系.随着计划管理体制过度干预、经济低效的弊端逐步显现,逐渐转变为国民经济管理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的宏观调控,计划学派在改革开放以后被国民经济管理学派取代.(二)国民经济学的鼎盛繁荣:顺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年)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学的发展顺应
15、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而改变,逐步走向国民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模式.袁元,周晓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学科的分化裂变:计划经济学计划管理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年)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过渡、分化特点,计划学派(计划经济学、计划管理学)和管理学派并存,表显示了各学派的学科代表人物和理论成果.当时,虽然教育部没有统一对国民经济计划学进行改革,但北京大学、辽宁大学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大势作了调整,将原先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转型为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流派:管理学派(世纪 年代中后期)该流派批判了计划经济理论,主张在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变革中采取宏观调
16、控和政府干预.该学派坚持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国民经济运行予以调控分析,但造成了早期国民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的理论边界不清.由此,张今声、余广华、钱伯海等学者开始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展开探索,并形成相关著作体系(见表),促使国民经济学褪去了之前较为浓厚的宏观经济管理色彩,成为一门以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问题为主线,整合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如今,国民经济管理学派仍为中国国民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是学派的理论研究常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摇摆.学科边界和研究内容不清是影响学派常青的主要原因.表中国国民经济学繁荣期各学派重大理论成果年代学派派别理论类
17、型出版时间作者/机构典型著作/重大事件 世纪末期计划学派计划经济学 年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计划学 年胡乃武 苏联国民经济计划学 年张今声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 年李震中 计划经济学 年罗季荣 宏观经济计划学计划管理学 年胡乃武 经济杠杆导论 年钟契夫 计划管理原理 年吕汝良 中国计划管理体制概论 年钟契夫 中国地区计划管理研究管理学派国民经济管理学 年北京大学等 所院校学者 国民经济管理概论 年北京大学首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招收首批国民经济管理本科生 年张今声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 年余广华 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 年辽宁大学“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为“国民经济管理”年钱伯海 国民经济学 年张今声
18、国民经济管理概论 年余广华 中国经济管理概论 年张今声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三)国民经济学的转型发展: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两个不等于”论断和党的十四大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给中国国民经济学发展带来了挑战,全国众多高校撤销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之前存在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学科的转型调整()转型调整:归并与规范(年).本科专业的调整:年,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被列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W);年,教育部正式将其纳入本科招生目录内专业(专业代码:T).研究生专业的调整: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研究生
19、培养目录的经济学门类下设置了“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学科代码:),年对这一目录进行调整,将“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更名为“国民经济学”,正式将国民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首位二级学科(学科代码:),并延续至今.但是,目前该学科的本科专业名称仍为国民经济管理,与研究生专业名称尚未统一.()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年至今).步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式向内涵式转变,习近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平总书记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战略,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向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等所大学的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被评为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建设点.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国民经济学全英文
20、硕士项目,旨在以中国经济问题为导向,以国家经济生活决策分析与规划制定为目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术流派这一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有核算学派和复合系统学派.其一,核算学派,注重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法体系研究,被视作狭义的国民经济学派.该学派直接承袭宏观经济学理论,回归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主要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特性和统计学意义上的趋势,并对宏观经济作出预测,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主张,是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虽然核算学派的发展因其狭义性受到限制,但是它提出的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法成为国民经济学定量发展研究的重要思想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定量核算,国际上关于国民经
21、济核算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账户体系(S NA),即国民收入账户、投入产出账户、资金流量账户、国际收支账户和国民资产负债账户五大模块.S NA的最新版是S NA ,它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S NA 、S NA 和S NA 修订后的第四版.年,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决定采用S NA核算体系.年基于S NA 编写了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创新,根据S NA 制定了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世界接轨.其二,复合系统学派,侧重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研究内容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还包含了社
22、会、可持续、环境保护等领域,涉及多部门、多区域以及产业等多个子系统,复合系统学派属广义国民经济学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层面问题更加被重视,该学派认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全局性视角可以更好地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学研究指出了新思路.但是由于该学派过于宽泛的研究对象和过度发散的知识吸收体系,造成其难以在高校中推广实践.从核算学派和复合系统学派的理论成果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学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理论著作显著减少,不复之前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国民经济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图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沿革注:弧形代表国民经济学相关成果,粗箭头代表典型学派和经济特征的演变.因篇幅
23、所限,本图仅梳理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阶段成果.综上所述,中国国民经济学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而发展.无论是学科的改革还是思想的演变,都顺应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强制性变迁(见图).与此同时,对比西方和中国的国民经济学历史脉络和规律趋势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国民经济学袁元,周晓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的理论发展均沿着一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不断演进.三、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与具体运用“实践对于理论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实践是检验理论准确与
24、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因此,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创新经验和基本规律.国民经济规划作为中国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制度创新,被称为中国国民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实践成果.而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作为指引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实施手段,选择了发展战略、规划与宏观调控的主线来探索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规律(见图).图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实践运用路线图(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实践溯源(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特征这一时期共实施了个五年计划,在中国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25、下,国民经济计划是党和政府对国家发展制定的行政指令性计划,表现出了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初探这一阶段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时期,在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等错误道路和战略选择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与政策这一阶段是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不协调的阶段,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解决比例不协调问题,采取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政策方针.第一,通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第二,优化平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比例.第三,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民经济计划
26、的具体实践效果()“一五”计划(年).“一五”计划是中国首个国民经济计划,属于大推动型计划,指导方针是“一化三改”,目标是系统性建设社会主义.“一五”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开创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一五”计划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是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理念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造成财政过度紧缺.()“二五”计划(年).该计划延续了“一五”时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建设重点的指导思想.“一大二公”的冒进思想、苏联撤走经济援助以及自然灾害等主客观因素,导致计划为急于提高落后生产力将大部分目标的设置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发展实际.年,全国经历“大饥荒
27、”,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宣告了“二五”计划全面失败.因而,国家在 年对国民经济开展了整顿、调整.()“三五”计划(年).计划指导方针由解决“吃穿用”转变为中苏、中美关系恶化背景下的“以战备”为中心.计划期内,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及之后的再次“大跃进”导致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但国防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发射了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四五”计划(年).该计划仍然延续了“三五”计划的发展战略,计划指导方针仍以全面备战和国防建设为目标.计划中期,囿于制定的较高任务与客观规律背离的事实,年,对计划进行了修正,当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得以完成,是“四五”计划以来经济
28、增长最快的一年.总体上,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总量较之前有较大增加.()“五五”计划(年).计划期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交汇期,年之前,计划的发展目标任务过高,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等倾向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重挫.之后,国家对发展目标进行调整,极大调动了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总之,除“一五”计划实施成效较好外,其余的五年计划由于政治因素在实施中不同程度地被中断.这一阶段的计划特征主要是以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经济实物指标的增长.(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实践溯源(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特征这一时期,中国将“社会发展”作为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本内容纳入
29、规划,强调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规划治理由改革开放前的偏重经济发展转向“经济与社会并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成为这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心,国民经济计划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初步确立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分两步走”“三步走”“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与政策这一时期,“六五”计划仍然采取的是比例不协调时期的调控政策;“七五”至“九五”计划将遏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全面过热作为政策目标.()通货膨胀时期(年):“七五”时期,治理目标是遏制通货膨胀.为消除经济过热,宏观调控
30、手段为:一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通过提高利率等手段促进城乡居民储蓄,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二是整顿经济秩序,逐步缩小价格双轨制运行范围.()经济全面过热时期(年):“八五”时期,宏观调控目标是抑制经济全面过热.宏观调控手段为:一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基建规模和消费基金过快增长;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市场活力,促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渐强化;三是治理经济秩序,通过打击偷税、漏税等乱拆借、乱集资实现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年):“九五”末期至“十五”初期,宏观调控目标是扩内需,抵御亚洲袁元,周晓唯:
31、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金融危机.主要措施有:一是财政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积极,通过发行长期国债、拓宽融资渠道等多种途径拉动投资,刺激投资需求;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二是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向稳健,通过下调利率拉动投资需求;三是深化调整经济结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改造升级.()防止经济过热时期(年):“十五”时期,以防止经济过热为导向.主要措施有: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把关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二是财政政策从积极转为稳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快增长;三是从 年初,货币政策
32、由稳健趋于从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实践效果()“六五”计划(年).改革开放后的首个五年计划,在“经济发展计划”的基础上新增了“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计划指导方针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变以往单纯追求经济速度和总量规模的发展理念.()“七五”计划(年).“七五”时期,开始尝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计划期内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目标.从“七五”计划起,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管理逐步制度化和正规化.()“八五”计划(年).“八五”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入深水区,计划基
33、于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背景制定,目标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计划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九五”计划(年).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并为第三步目标建立发展基础.“九五”时期解决了“八五”时期的通胀问题,并抵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体现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十五”计划(年).“十五”计划不再具有行政指令性特征,年提前完成了计划提出的人均G D P目标.其间,中国加入WT O,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34、三)“十一五”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实践溯源(年)国民经济规划的编制特征从 年起,中国不再实施行政指令性的国民经济计划,开始实施国民经济规划,规划治理越来越强调宏观性、战略性与时代性.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指令性计划转向基于实际和客观情况的指导性计划,更加注重顺应和把握经济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发展理念为指导,程序上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强调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力量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前,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经验成果丰富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和现实经济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新时代中国
35、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框架.其中,人民中心论与新发展理念是战略指导思想;新“三步走”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战略路径;国家重大战略与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战略重点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下,这一时期确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科技强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年):“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初期,以强刺激的积极政策为核心,终止了“双防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结构性过剩时期(年至今):“十二五”至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36、的宏观调控,强刺激政策在促使经济平稳回升时,也导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调控主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规划的具体实践效果()“十一五”规划(年).这一时期开始,“规划”替代了“计划”的称谓,反映了我国政府规划西安财经大学学报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的制度特色.规划一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等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基于科学发展观,对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首次提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指标,深化了社会发展类指标的完成目标.规划期内,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受住了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年
37、底,中国G D P首次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二五”规划(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为规划目标,勾勒了经济、科技、环境等全面发展的路线图.总体上,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三五”规划(年)和“十四五”规划(年).均以新发展理念为原则,其中,“十三五”规划在中国“新常态”下各类经济发展顽疾凸显的背景下,首次将规划期定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主线,首次将制度建设作为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首次提出多规融合与三规合一等重要思想,具有开创性的规划意义
38、.“十四五”规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创新驱动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针的首要任务,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十四五”规划不再设置G D P具体目标,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顺应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四)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规律 余年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历程和成就,它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源泉.无论是五年“计划”还是“规划”,它们都是以社会主要矛盾应对为背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宏观经济管理为手段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基于对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规律主要体
39、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内嵌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十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规划名称的变化、规划类型的转变、规划内容的拓展、规划指标的更新,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等国民经济规划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都是沿着中共党史的时间轴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和指导思想的演变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历史教训后逐渐摸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蕴含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中国
40、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规律、国民经济战略选择规律和国民经济增长规律.其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规律.一是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效能是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关键作用,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中国国情、理论应用等方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与之对应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政策调控效应;二是要剖析产业发展与结构变迁的问题,建立两者的协调关系,解决国民经济不同产业和同一产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形成高效的国民经济运行模式.其二,国民经济战略选择规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以速度为目标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从重点突出到平衡综合、从闭关
41、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粗放到集约为主的发展战略的转变.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基准,研究领域要广泛涉及科技、教育、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其三,国民经济增长规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亦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增长的挑战、机遇和新常态、影响因素、增长动力和增长空间等方面是国民经济增长问题的侧重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中需要动态调整的重要关系国民经济规划被称作政府与市场“互融共荣”的制度创新,这得益于中国独特的政府治理体制和高效的市场化机制.纵观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史,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始终决定着中国国民经济学发展的
42、走向和命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计划经济极大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背后是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动态调整的结果(见图).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历史演进不但印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而且引领着中国国民经济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由于中国通过实践验证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远超西方经济理论范畴,因此,在理论层面阐释政府和市场袁元,周晓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的关系尤为重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图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历程(五)中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概念内涵
43、()中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由西方国民经济学理论渊源可知,国民经济学的缘起与政治经济学紧密相连,他们历经了由同到异的合分变迁.在中国,他们分属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实践来看,中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同样相融共生.()中国国民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回溯中国国民经济规划历史演变,政府宏观调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理论内容来自于宏观经济学.那么,这会让人产生“国民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民经济学无异于宏观经济学”等模糊认知.其实不然,国民经济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也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同时也有别于应用经济学等其
44、他学科.宏观经济学侧重总量问题研究,而国民经济学不但汲取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而且涉及总量和结构、经济制度和运行以及战略、规划与政策等系统性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中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中国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也阻碍了社会化商品生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六五”计划以来,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社会化商品生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合到国民经济学理论中,构建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派的宏观调控思想源于
45、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这造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理论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体系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分析框架上和政策调控上进行理论界定.制度体系上,宏观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前提,而中国国民经济学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宏观经济学秉承经济自由,注重市场的作用;而中国国民经济学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作用.分析框架上,宏观经济学基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而中国国民经济学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系统论等方面的分析.政策主张上,近年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忽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中国国民经济学坚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研究财政
46、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等的配合使用.分析方法()中国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抽象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遵从实践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人的逻辑展开,始于现实和改变现实 .因此,对国民经济问题研究要秉承这些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变通融合.()中国国民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数据的关系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国民账户体系(S NA)是国内外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及社会再生产的量性分析,归之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同样采用S NA体系作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核算标准,这
47、是对宏观经济学方法的有益借鉴.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四、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路径基于对中国国民经济学发展各阶段的理论主张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学界对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没有公认的权威定论,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性概念;研究对象繁杂,易与西方宏观经济学混淆,理论体系不明确;学科地位与其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不匹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立足国民经济理论发展的国内外历史经验,融通古今中外思想资源,探寻当今中国国民经济学发展的出路.(一)统一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计划经济学派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运行规律”,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研究内容.管理学派认为国
48、民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及管理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经济学,但学科的定位还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核算学派虽然同管理学派一样,仍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管理,但着重国民经济核算和预测,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复合系统学派认为国民经济是由经济、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的相互协调问题,即“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从四大学派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不统一.那么,要从各学派的研究对象中寻找出一致的落脚点,可以将“解释和管理中国经济运行,实现 国 与 民 共同富强富裕”作为中国国
49、民经济学研究的统一方向.(二)明确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融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国民经济学的思想政治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平台;国民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运用.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符合对立统一的事物发展规律.要运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社会分工理论分析国民经济结构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不断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思想丰富完善.同时,还需要继承和创新以李斯特代表的西方国民经济学理论思想,构建以国家为重要独立变量,突出国家主体性的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内容.回归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本源中国国民经济学
50、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最鲜明立足点.因此,仍需将其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学发展的支撑主线,但需要结合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和国情背景进行理论内容的创新.其一,要以贴合国民经济发展特点为目标,适时增减相关战略规划指标,更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二,要以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需求、投资、创新等传统内容为基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国民经济的目标问题、道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