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626161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夏艺谭15包公戏自诞生以来就深受观众喜爱,盛演不衰。京剧传统剧目打銮驾以包拯陈州放粮为背景,演庞妃借銮驾挡路,包拯怒砸銮驾。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南京京剧团的狸猫换太子中第三折打銮驾。二是裘盛戎版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1955 年录音),围绕着“打”展开,先是包拯打国丈庞吉、打庞妃銮驾,接着八贤王拿锏痛打庞吉、威胁要打皇帝,一波三折、情节有趣。此外,据清车王府藏曲本 京剧剧目初探等资料记载,早期京剧打銮驾中被打的人物非庞氏而是马娘娘。地方戏中也有打銮驾题材的包公戏,川剧、汉剧、滇剧、湘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贵池傩戏等都有此剧目。关于该剧来源,说法各异。包拯陈州放粮之事,可追溯至元杂剧陈州

2、粜米,但从情节来看,京剧打銮驾仅取包拯陈州放粮作为背景,其中的关键情节打銮驾在杂剧陈州粜米中并不存在,不免令人生疑:包拯与陈州放粮究竟有何关系?打銮驾情节又是怎么来的?笔者将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京剧打銮驾的题材演变进行考察。一、追根溯源:包公戏的虚构之始宋金时期是打銮驾题材的孕育期,初步构建了包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包拯的刚直不阿、贵妃的徇私和国舅的贪婪已经初具雏形,包拯与二人的尖锐对立关系也已形成。包拯是北宋中期的名臣,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宋史 包拯传 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

3、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清廉正直、忠诚刚正、备受赞誉是包拯其人的突出特点。南宋初年,朱弁所著曲洧旧闻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巧用笔墨,丰富细节,记载了包拯弹劾张尧佐的事迹,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包拯明知他是皇亲国戚,锲而不舍,三次弹劾贪官张尧佐,且言辞十分激烈,“音吐愤激,唾溅帝面”突出了包拯耿直清介、疾恶如仇的性格。这是京剧打銮驾中包拯与贵妃之间冲突的原材料,奠定了包拯耿介刚直的人物性格、包拯与贵妃的矛盾冲突。除了文人笔记,包公的故事也借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进一步传播,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提到“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或围绕包拯某性格来编

4、写,或借包拯之名而虚构,将其他人物的事迹安放在包拯名下,为后世打銮驾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手法。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李干慧 中国戏曲学院摘 要 京剧 打銮驾 故事与元杂剧 陈州粜米 有一定渊源,但关键情节“打銮驾”却未见踪影,应是题材不断流传演变的结果,人民群众不断从史实及各种文艺作品中汲取相关元素进行整合。宋金时期是打銮驾题材的孕育之始;元代为萌芽期,通过想象加工奠定了打銮驾题材的基本人物形象及关系;明代为成型期,打銮驾题材的各要素逐渐融合;清代为繁荣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打銮驾故事,并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净行代表性剧目。关键词打銮驾;包拯;京剧华夏艺谭16二、萌芽发生:元杂剧的想象加工元代文

5、艺兴盛,包公故事除了流传于史书、笔记体小说、话本、文人诗集外,还成为元杂剧的表现内容。元杂剧中,包拯是极为重要的角色,现存演绎包拯断案的完整剧本有 11 种。其中,陈州粜米 生金阁与京剧打銮驾有密切关系。许倬云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指出:“包公的许多事迹,往往以陈州放粮作为开头他一路接状、一路审判,断了许多冤狱。”包拯曾上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反映陈州受灾的情况并提出“纳钱剥贫民”这一有利于百姓生存的合理建议。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应是包拯陈州放粮故事的依据,也是元杂剧陈州粜米的创作来源。元杂剧陈州粜米讲述了陈州亢旱,权贵亲戚去陈州放粮却抬高粮价搜刮民脂,包拯前去陈州放粮并勘断贪污之事,他微服私访,惩

6、治贪官污吏。该剧以包拯上书的史实为基础进行想象加工,借陈州放粮之事,将包拯塑造为清明政治理想的化身,寄托了对公道正义的向往,深受百姓喜爱并广泛流传。因此,陈州放粮成了包公戏的重要背景。元杂剧生金阁则提供了太师“庞吉”的人物素材。剧中的权豪势要名为“庞绩”,他自报家门道:“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马瘦不骑,打死人不偿命。若打死一个人,如同捏杀个苍蝇相似。”庞绩与庞吉不仅读音相似,人物形象也类似,元杂剧生金阁中的庞绩仗势欺人、抢夺民财、抢占民妇,最后被包拯问斩;京剧打銮驾中的国舅庞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她的女儿庞妃借来銮驾挡路被包拯怒砸,他的儿子庞昱是克扣陈州粮食

7、的贪官。元杂剧是打銮驾题材的萌芽期,杂剧陈州粜米 生金阁为京剧打銮驾提供了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及较为具体的矛盾冲突。三、基本成型:打銮驾情节的设置融合明代关于包公故事的文本很多,小说、说唱和戏曲里都对宋元话本和戏剧中的包公形象有进一步的发展,“打銮驾”故事也初步成型,被设置在包拯前往陈州放粮的路上。1967 年上海嘉定县出土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新刊全相说唱包龙图陈州粜米记中,第一次出现“打銮驾”桥段。由于剧中张皇后(实为张贵妃)越级使用皇后銮驾,包拯命人冲撞銮驾。但明成化本中的张皇后借銮驾是为了许香愿,而并非京剧打銮驾中借助銮驾阻拦包拯去陈州。除了说唱词话,包拯打銮驾的故事也见于钱塘散人安遇时的

8、小说百家公案,该小说在元代包公戏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改编,并将古代其他断案故事搜集附会在包拯名下,使包公形象更饱满而富有光彩。百家公案 以元杂剧 陈州粜米 为基础,将包拯陈州粜米的故事加工为 除黄郎兄弟刁恶 包拯断斩赵皇亲 判张妃国法失仪等五回,陈州粜米的故事虽被拆解,从整个故事来看,情节得到极大丰富,显然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百家公案第 83 回判张妃国法失仪与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新刊全相说唱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在“打銮驾”情节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大体相同,前往陈州的都是四位皇亲,但除了赵国亲之外其他三人姓名不同,且和张皇后没有亲属关系。二是情节基本一致,都讲述了包拯在普照

9、寺隐居修行,被王丞相举荐,包拯面圣封官,与借銮驾去许香愿的偏宫张皇后相遇,包拯认为不合国法,命人冲撞銮驾。三是故事地点相仿,前者在御街冲撞,后者在午门冲撞。四是处罚方式接近,前者包拯要求罚张皇后黄金千两、曹皇后黄金百两,后者是张皇后、曹皇后合罚黄金百两。包公打銮驾的故事在明代已初具雏形,但打銮驾情节还只是作为包拯陈州放粮故事中被丰富和改编的一环,是包拯偶遇张皇后越级使用銮驾的临时起意行为,人物关系没有紧密的伏笔和呼应,打銮驾之事与朝堂政治并未勾连,打銮驾故事在结构上较为松散和随意,缺乏集中爆发的矛盾冲突。华夏艺谭17四、繁荣兴盛:打銮驾题材的不同版本清代涉及包公故事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戏曲、

10、弹词、鼓词、子弟书等都有数量可观的包公故事。其中,涉及打銮驾题材的主要是长篇小说三侠五义和清车王府藏曲本中的皮黄剧本。三侠五义根据清代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改编而来,吸收了大量旧有的包公故事,更加合理、精彩。京剧和其他地方戏中的包公故事大多据此加以改编。三侠五义 第四回,交代了仁宗登基封庞氏为后,庞吉国丈结党营私;第十二回,庞吉之子庞昱得知包拯要来陈州查赈,命令项福刺杀包拯;第十五回,包拯假意包庇庞昱骗他招认,并铡了庞昱。京剧打銮驾的故事背景、人物及人物关系在三侠五义文本中均已具备,体现出对流行的包公故事的初步整合。但其中却缺失了包拯打銮驾这一关键情节,应是小说体裁侧重点与戏曲不同所

11、致。清车王府藏曲本是清代北京车王府传抄并收藏的一批曲本,其中记载了皮黄剧目打銮驾,故事大致为马娘娘由别国进献后封为马妃,陈州赈粮的国舅克扣粮食,马娘娘设计用銮驾阻碍包公去陈州办案,包公命人打銮驾,“打乱了他的珍珠伞,后打彩旗十二根。全副銮驾都打碎”,并且大骂马娘娘为“小贱人”“奸妃”“毛寇女”“黄毛女”等。马娘娘回宫状告皇上。包拯借念咒语杀死了马娘娘。清车王府藏曲本中的皮黄剧目打銮驾情节曲折、冲突激烈,甚至出现法术、咒语,顺应了普通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与审美倾向,包拯形象出现极大突破。清代,打銮驾题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面貌,在清代戏曲舞台上经过不断整合,构成生动完整、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并成为具有独

12、立审美价值的净行代表性剧目。结语京剧打銮驾题材流传演变的历史基本脉络较为清晰,包拯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人民群众不断加工他的故事,从各种史实和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如同滚雪球似的,将愿望折射在包拯身上,将不知来历的事迹附会在包拯名下,打銮驾题材正是这样演变而来。打銮驾题材在广泛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改编与打磨,故事背景及包拯设计斩庞昱的情节来源于元杂剧陈州粜米,人物庞吉太师来源于元杂剧生金阁,而庞妃借用銮驾之事借鉴了明代“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百家公案及历史人物张皇后,庞吉与庞妃之间的亲属关系借鉴了包拯三次弹劾张尧佐的史实。宋金时期,奠定了打銮驾题材基本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元代,陈州放粮之事成为包

13、拯故事的重要背景,提供了打銮驾题材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明代,为打銮驾题材的成型期,首次出现了包拯打銮驾的情节,各要素逐渐融合。清代是繁荣兴盛时期,打銮驾题材的故事情节、人物皆已完备,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面貌。京剧打銮驾在戏曲舞台上流传至今,深受人民百姓的喜爱,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责任编辑:张贵志)注释: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15.宋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0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69.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阳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987.同上.元武汉臣.生金阁A.王学奇主编,臧懋循编.元曲选校注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4328.黄仕忠.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40.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