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15 教育新基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王娅琳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62 摘要:摘要:艺术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并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公共性课程,具有广泛性、抽象性、艺术性的特征。实际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教学和理论学习难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不到培养并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顺应时代背景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对高职院校艺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艺术欣赏课改革建设办法。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新基建所带来的教育价值,切实推动艺术欣赏教学改革
2、步伐。关键词:关键词:教育新基建;高职院校;艺术欣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641 新基建泛指新型基础建设,指的是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高铁、5G 基站、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其本质上强调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升级。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新基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已经在我国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时代场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教育部门提出了“教育新基建”理念,力争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教育新基建”强调利用“新基建”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如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
3、赋能,加快线上教育平台和资源平台的建设,为满足新时代发展提供全新的人才培养平台。1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学习难度较高 艺术欣赏课程属于公共性科目,并非专业核心科目,这也决定了艺术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不突出,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艺术欣赏课程的情况。此外,艺术欣赏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征,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这直接加剧了学生的消极心理1。从课程性质的角度来看,艺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于文艺理论范围,同时也包括一些文学、科技和艺术学科的知识。艺术欣赏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庞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自
4、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这也对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造成了明显的障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艺术欣赏课程的课堂氛围相对较为沉闷,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导致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难以实现2。从本质来看,艺术欣赏属于审美再创造活动的组成部分,涵盖了欣赏、评判和创造等多个环节,强调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艺术审美的认识和理解,并促使学生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艺术欣赏课程基本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欣赏范围之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关联性,尤其是对于从未接受过艺术学习、艺术培训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将艺术欣赏课程视为高高在上的存在,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适
5、合学习该课程。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当中较为普遍,并在学生与课程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1.2 教学模式落后 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当中,艺术欣赏课程属于先导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价值,这也决定了实际教学中多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教学模式也势必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尽管教师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但课堂整体缺乏创新,教师多以口头讲解知识点为主,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尽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但课程本身的抽象性难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抱有“看热闹”的心态,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学生最终
6、所获取的知识也是相对片面,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16 最终导致艺术欣赏课程的形式效果大于实际效果。以我校为例,我校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案例欣赏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运用到大量网络资源。这种授课方式虽然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教学中依然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很难提起兴致,而当学生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便很难有效带动学生。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艺术类课程并非是独立存在于教学体系之外的,而是要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之间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
7、,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内容方面均存在单一的问题。此外,艺术类课程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而存在,要求学生从诸多艺术类课程中选择一项,如音乐、美术、书法等。这种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1.3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的问题 现阶段,艺术欣赏课程多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体,形成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几乎并不存在。尽管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之处,但是却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其他的评价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严重不足,参与人数较少,能提供用于评价的信息不足以支撑全体学生的评价需求。终结性评价方式多以闭卷考核的形式而存在,这种考核形式往往是在突击检验学生的临时记忆力能力,可以在考试前快速
8、记忆知识点的学生往往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记忆力较差,但艺术细胞丰富的学生而言,往往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艺术欣赏课程的教育目标侧重于学生的主观感受,强调学生的审美体验,并进一步追求审美创造,而终结性考核的方式显然与课程本身的目标相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为了高职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3。2 多维度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教学目标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现状,文化知识薄弱是不可忽视的常态化现象,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培养迫在眉睫,并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艺术欣赏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艺术欣赏知识体系。从能力角度来看,高职
9、院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主要以能力建设为主导,培养学生技能,强化学生审美体验,并进一步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实践能力。在素质方面,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良莠不齐,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学生难以产生高雅情趣。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侧重于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4。2.2 教学模式 从某种角度来看,艺术欣赏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时,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的活动性,且不能片面集中于某个领域,要同时考虑学生多个方面的兴趣
10、需求。艺术欣赏课程属于基础性质的课程,这也意味着其承担着帮助学生构建理论基础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此外,想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则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完善,保证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占比。最后,艺术欣赏课程应当与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相结合,要能够根据专业特征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且不能局限在单一艺术领域,要重视多领域发展。如对幼教专业学生,可以提供选修音乐和美术欣赏课程的条件,这两项课程本身就与幼教专业有着密切
11、的联系性;而对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提供选修文学、电影、音乐、美术欣赏课程的条件,全面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可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发展需求5。3 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3.1 内容整合与线上资源 教育新基建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丰富课程线上资源。以我校为例,艺术欣赏课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慕课及教材配套的网课等线上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搜集大量网络鉴赏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线上资源。与此同时,艺术欣赏教研组还应当进一步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确保课程本身吻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17 3.2 采取
12、主题授课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网络网技术的应用为线上资源提供了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上资源可以完全替代线下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欣赏课程可以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授课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主题授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主题授课体系当中,线上资源主要以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线下授课则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教师不需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课程中心,而是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3.3 探索创新和实践性教学 艺术欣赏课程想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以改变课程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进一步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
13、现有的认知水准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应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方法。情感陶冶法是艺术欣赏课程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如在讲解现代绘画艺术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选择徐悲鸿的作品马为案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马相关的视频和音频,向学生介绍“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对于艺术欣赏课程的认识,转变艺术高高在上的理念,拉近艺术本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艺术本身。此外,问题导向教学法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参与课
14、堂讨论,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作用和优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其次,艺术欣赏课程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以往的教学现状中可以发现,多数艺术欣赏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照本宣读的情况较多,且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教材范畴之内,缺乏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介绍,也没有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最终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造成了学生在艺术理论上的空缺。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文字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同时也能够针对教材中的不足进行额外补充,以确保学
15、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艺术作品本身。最后,艺术欣赏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前期的线上资源来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处理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能够有效推动课程进度,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塑造良好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或者表演,并向全体同学展示,介绍它的内涵和意义。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艺术欣赏理论结合在一起,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能够促进生生交流,提高课堂互动效果。4 结语 综合来看,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度不断增加,其对
16、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新基建”是时代发展给教育领域所带来了红利,高职院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师需要妥善利用好这份红利,针对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以实现艺术欣赏课程的全面升级,转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条件。参考文献 1周芊宏,朱玥.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绿色包装,2022(6):4.2徐文峰.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5):278-279.3董海文.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5):2.4王万潮.教育新基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鉴赏教学改革探析J.美化生活,2021(10):3.5尹守军.职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