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和难点分析.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632182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和难点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和难点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和难点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作家选刊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和难点分析崔建国(安徽蚌埠技师学院,安徽 蚌埠)摘 要:如何让学生善学悟透古典诗词,是中职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古典诗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分别阐述了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四个要点环节:知背景、懂大意、识典故、品意境,提出了教师应以这四个要点环节为教学突破口,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观点,以达到让学生在全面掌握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教学目的。关键词: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教学难点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习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 是很

2、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典诗词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会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的要“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的具体体现。一、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要点知背景、懂大意是古典诗词赏析的基础,也是古典诗词教学的要点内容。“知背景”是指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把作品创作的背景了解清楚。作品的创作背景作为阅读、解析古典诗词的重

3、要依据,为学生正确理解诗词内容,准确把握诗词主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懂大意”则是指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主要内容和大概意思。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要点内容。知背景经典诗词的创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此,作者在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人生境遇、心情状态等情况,对诗词主题的定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分析诗词时需要提前把握。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诗词的写作背景,只盲目地从诗词的表面文字入手进行分析,就无法真正还原诗词的面貌,无法精准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还有可能出现曲解诗人本意的情况。例如,元稹的 离思 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

4、诗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提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只是简单地按照诗句的表面意思进行解释和翻译,就无法真正理解“难为水”“不是云”的深刻含义。据记载:元稹和夫人苇丛十分恩爱,但结婚七年后,苇丛便不幸早亡。因苇丛出身官宦世家,曾不顾家人反对下嫁尚无功名、生活困顿的元稹,婚后也无怨无悔,所以元稹对妻子一直心存感激,面对妻子的早亡也十分内疚。所以,虽然朋友大多劝其续弦,可元稹却丝毫不为所动,写下此诗只为悼念亡妻,并表明妻子在他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后再阅读 离思,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教 苑 新 声巫山不是云”中所蕴含的诗人对亡妻“情有独钟、无可取代”的爱

5、慕和痴情。又如陆游和唐婉的唱和词 钗头凤。陆游的 钗头凤 中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唐婉的词中则说:“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如果仅仅从表面去理解两首词的含义,也许会得出二人想要表达的是生活的困顿、忧伤与种种不如意的结论,且无从得知是何种原因导致此种不如意的出现。所以,在赏析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两首词的创

6、作背景,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词作的内涵。据记载:唐婉是宋代著名的才女,她与陆游喜结良缘。遗憾的是陆母对这位才华卓著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要逼着陆游休妻另娶。起初陆游对母亲的干预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唐婉置于别馆,暗暗相会。陆母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断然采取措施要把这对有情人拆散。在母亲的逼迫下,陆游休妻另娶,对象是母亲喜爱的王氏,唐婉则改嫁郡中名士赵士程。在一次春游时,唐婉与陆游偶然于沈园重逢,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在沈园墙上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 向唐婉致意,唐婉则在看完陆游的 钗头凤 后,附词一首相答。了解了两首词作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陆

7、游词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所要表达的那种情虽深挚但事却不能遂人意、既万般悔恨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唐婉词中所写的“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恍然与彻悟有更深刻的感悟,尤其是“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与心爱之人被迫分离给唐婉带来的巨大精神打击与身体上的双重伤害。据传唐婉在此次与陆游相遇又分别后,病情日益严重,没多久便抑郁而终,让人唏嘘不已,而两首 钗头凤 也因为有了这段凄美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代代流传。懂大意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8、,懂大意与知背景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教师在讲授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后,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而要想快速准确地理解诗词大致的意思,首先需要审好题目,然后抓住诗词的关键字、词、句,着手展开分析。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分析诗词的题目,通过诗词的题目获得最直观的关于诗词内容的相关理解。诗词创作从命题开始,所以古往今来大多数诗词作品均可以通过题目来把握其主旨大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作品,仅通过题目就约略知道诗歌为临行赠别的作品;又如杜甫的登高、张继的 枫桥夜泊、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作品,应该是写景抒情类的作品;而陶渊明的 归田园居、

9、王维的 山居秋暝、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则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作等等。教会学生通过分析诗词的题目来判断诗词的主题和大致内容,是古典诗词教学赏析的基本要求。抓住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展开分析,是指在教学赏析中重点抓住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句等精华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解析,从而领悟诗词主旨。一些经典诗词中,全诗的主题或主要情感就倾注在个别字词或句子中。只要抓住了这些核心内容,就能够基本理清诗词大意,明确诗词主旨。如唐代崔护的 题都护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全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痕,作者也并没有展现出太过浓厚的感情。然而,在结合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

10、细品读,就能够发现,作者去年今日在此门中偶遇佳人却未能结识,而今年再来,桃花虽依旧,佳人却难觅,一个“笑”字将诗人的无奈、失落、懊悔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桃花之“笑”与诗人之“悔”,能够感受到两种状态相互映衬,使得伤感落寞之情跃然纸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又如陶渊明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不仅将作者醉心田园、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把全诗所描绘的远离尘嚣、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提到了新高度,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巅峰之作。所谓“经典句”则是指诗词作品中能小作家选刊够体现作品主旨的经典内容。如杜牧 泊秦淮 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11、花”两句,表面似在批评商女“不知亡国恨”,实质上是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还在热衷靡靡之音的腐朽昏庸的统治者们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出诗人担忧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李白 将进酒 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两句,把借酒消愁写得慷慨激昂,不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同时将浪漫主义色彩渲染到极致,充分展现出李白一以贯之的自信狂放的人格魅力。再如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作者把未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转化为千里共赏一轮明月的释怀,鲜明地展现出苏轼词中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特点。二、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难点识典故、品意境是古典诗词赏析的精华,也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内容。“

12、识典故”是指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注意分辨诗词中暗含的典故,并在分析时将其融入诗词全文,加以分析领会,提高古典诗词教学与赏析的内容深度与准确度。“品意境”是指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去赏析品味古典诗词中描绘的美妙深奥的意境。识典故具体来看,想要“识典故”首先要明确何为典故。典故又称为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典故同时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如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中有“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的记载。后来,典故多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等。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写作

13、现象,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典故的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是揭开文章主旨和诗词核心要义的钥匙。如唐代诗人崔郊的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诗中“绿珠”“萧郎”等词均为用典。“绿珠”的典故出自晋朝,据传绿珠是位倾国倾城的平民女子,后为巨富石崇以珍珠换得,并甚加宠爱。晋朝大乱,奸臣孙秀假托皇帝之名,要将其夺走,绿珠为了表达自己对石崇的忠贞与感激,跳楼而亡。“收兵忽至,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获罪。绿珠泣曰:愿效死于君前。崇因止之,于是坠楼而死”。后来,文人墨客就用“绿珠”来指代红颜知己。“萧郎”,据汉代作家刘向 列仙传 记载:箫史是秦穆公时人,因善于吹箫被穆

14、公赏识,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箫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凰的叫声,凤凰听到箫声,飞来停息在他们的屋上。后来,他们随着凤凰一同飞去。于是,后世文人就用“萧史”借指男性意中人,也称“萧郎”。了解了诗中所化用的典故后再来读诗,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可以知道诗人崔郊为秀才时,曾向父母请命要娶姑母家的婢女为妻,可家中不允,并将婢女卖入豪门。后来,崔郊与婢女在寒食节意外邂逅,崔郊不禁悲从中来,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以“绿珠”隐指诗人恋慕的婢女,同时以“萧郎”作为诗人自喻,化用典故来表达诗人无奈、伤心与绝望的心情。又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红豆”为用典,红

15、豆指红豆树的果实。据清代文学家屈大均 广东新语木语 记载:“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后来,人们就以红豆喻相思之情。如果在赏析教学时只注重从表面意思来分析,全诗读来平淡无奇,更看不出“相思”之意从何而来。然而在弄清了“红豆”的典故之后,便会知道诗中一颗红豆凝结着一缕相思,采之越多,思念越深,反复吟咏间更见相思深沉,才能够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品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独有的概念,是文学作品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美学大家朱立元教授也指出:“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

16、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 诗格 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并强调诗需“景与意相兼始好”。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诗词作品以有意境方为佳作,而能够真正领悟到诗词的意境之美,才是古典诗词赏析的最核心要义。教 苑 新 声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可运用解构整合和整体感知两种方法。所谓解构整合是指,有的诗词意境是由多个含义深刻的意象构织起来的,分析品评时,要把这些意象先进行拆解,然后再组合成完整的意境来感悟诗词的内涵。如柳永 雨霖

17、铃寒蝉凄切 中“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组意境,在品味时,可以先分解出“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来分析:杨柳,因与“留”谐音,故杨柳在古代多用来代表依依惜别之情,寄托离愁别绪。地理志 三辅黄图 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从此,折柳送别成为文人笔下、诗词之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如白居易 青门柳 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相关描述。晓风,晓,黑夜白天交汇之际,天色混沌,夜的寂静还没有被喧闹的白日打破。露浓花瘦的秋天,已然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季节,而秋日

18、的晨风,则会显得格外的清冷、肃杀。唐陆龟蒙 白莲 中有“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清曹雪芹 咏白海棠 里也有“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的描述,可见晓风多与别愁离恨相关。月,是古人诗词中寄情最多的意象之一。在古今诸多寄情风月的诗词作品中,哀愁和思念往往是“月”所诠释的主色调。唐张九龄 望月怀远 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中有“明月落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分析完“杨柳”“晓风”“月”三个独立意象各自的寓意后,再把这三重意象复合成一个意境:几缕清冷的晨风吹来,寒意撩人,独坐船头的诗人一个寒颤从酒后沉醉中醒来,眉发上挂满浓重的露珠。

19、俯首凝思离别情状,一切已恍如隔世。昔日的红颜知己,吟诗作赋的欢乐景象已不再有。四顾茫然,只有岸边一株嶙峋的败柳,稀疏的枝干上,残留着些许寥落枯黄的叶片,伴着一轮孤独的残月,倒映在雾气朦胧的水间。别后的孤独、凄凉、伤感之情与诗歌烘托出的意境交相呼应、浑然天成,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柳月同悲之感。整体感知则是指在品味诗词的意境时,可以凭借个人细腻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围绕诗词的主题尽情描绘诗词的隐藏意境,感悟诗人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情感。例如,在赏析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沉思凝想,结合自身经历尽情地去描绘江水滔滔,骇浪拍岸,浪花飞溅

20、的情景,让学生在品味诗词巍峨壮观的意境的同时,用心感悟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三、结语综上所述,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与赏析中不仅要重点抓住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理解诗词大意这个突破口,让学生迅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诗词的大概内容,还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辨识诗词中暗含的典故知识,加深学生对诗词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此外,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感悟诗词美妙意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古典诗词深厚的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刘真伦,岳珍 历代笔记小说精华第三卷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朱 立 元 美 学 北 京:高 等 教 育 出 版社,王国维 人间词话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