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不同角度看世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632210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角度看世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不同角度看世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旬 刊2024年第1期 91 不同角度看世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戴玥诚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审辩能力的培育变得格外重要。审辩式阅读旨在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是提高学生审辩能力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仅凭传统的讲授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文章立足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对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提

2、出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一、激发学生质疑,鼓励主动探究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文本产生疑惑时,他们才有解决的动机,而课堂真理之光才能就此迸发1。例如,在教学屈原列传时,有学生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提出疑问,因为根据教材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强取,屈原不给”。但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首先,屈原是楚怀王“左徒”,相当于上大夫,和上官大夫官阶相同,同属于朝廷高官。按照课文讲述,当屈原写好法令草稿,上官大夫却不顾形象公然抢走,这可能吗?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

3、题,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洞察力,表扬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思:“你观察得很细致,的确,上官大夫不可能做出这种有损颜面的事,那么你认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对后文的深入研究,学生发现屈原是一个忧虑民生的诗人,因此他制定的法令也会站在民众的利益上。而上官大夫代表权贵阶级,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当上官大夫看到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内心极为不满,因为屈原的法令草稿对既得利益集团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他才抢走,希望屈原修改,但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开始诋毁屈原,这也直接影响屈原和君主的关系。二、精心设计问题,指明审辩方向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教学

4、过程是一种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过程。”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时,须把握三个原则:其一,基于真实学情,使学生清晰把握问题的设问点;其二,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能力可接受范围内;其三,具备一定的开放性,拥有良好的思辨空间。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波尔对钱学森的评价引出“一个人的力量堪比千军万马”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课文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式?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和语气来读?以此帮助学生把握战争的起因。在学生完成这个阅读任务后,教师继续提问:“通过郑伯和佚之狐的对话,可以看出郑国内部存在哪些阶级冲突?郑伯

5、和烛之武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专题研讨2024年01期.indd 912024/1/17 8:51:3792 2024年第1期和故事发生背景。之后,为引导学生体会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教师又引入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群文对比,比较二者的劝说技巧存在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以此加强学生对本文说理艺术的认识,如烛之武可以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和分析问题,这样更容易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邹忌则是通过设喻和类比的方法,给对方带来启示。通过设计这些不同难度的问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认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三、开展多元对话,合理论辩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

6、实施审辩式阅读,教师需要加强课堂的互动色彩,引导学生紧扣问题进行观点互动,促进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审辩思维。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论辩形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表达个性见解2。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究竟是“他杀”还是“自杀”,让学生紧扣这一主题进行论辩,阐述观点并说明具体原因。在论辩环节,教师既要求学生提出观点,还需要聆听他人见解,并指出其合理抑或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学生根据文中“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句话,认为祥林嫂是穷死的,也有学生对此进行反驳,认为祥林嫂的贫困并不是其致

7、死原因。事实上,在祥林嫂去世前还能自食其力,因此该观点不成立。接下来,又有学生提出新的看法,认为祥林嫂是因为被解雇沦为乞丐,才走向了死亡的结局,但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祥林嫂是自己胜任不了工作才被辞退,和他人没有关系,因此不能算“他杀”。很快,有的学生提出新见解,认为祥林嫂本身生活悲惨,又极度迷信,当她听了柳妈一席话,说会被分尸,这增加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导致她彻底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还是死于他人的言论之下在课堂论辩环节,学生的观点难以统一,但论辩过程对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成长极有好处,可以锻炼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四、拓展阅读资源,提高思辨素养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如果只依赖于教材内文本锻炼学生的

8、审辩思维,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从宏观视角看待文本内容,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构成束缚。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拓展相关素材,以此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语文教材涉及的文本类型相对丰富,因此教师拓展的课外素材同样不能单一化,除了常规的文学材料以外,教师还可向学生引入新闻材料、地理材料、历史材料等,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素养。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教师首先可从议论文的写作角度,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立论和论据存在逻辑破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其次,教师可将议论文逻辑破绽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苏洵会写下这样一篇逻辑不严谨的文章?

9、高中语文教材又为什么收录这篇文章?而在思考该问题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拓展相关的社会背景资料,即北宋在西夏和契丹的联合围攻下,只能妥协,同意岁币求和,西夏和契丹也因北宋的物质输出不断拓展版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六国论中的立论,不难体会苏洵的良苦用心:六国和秦,犹如北宋之于西夏和契丹,北宋此时采取的“岁币纳贡”政策跟“赂秦”别无二致,最终只能自取灭亡。因此,虽然这是一篇逻辑并不严谨的政论文,但苏洵的针砭时弊和良苦用心,值得一代代读者用心思考。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辩思维极为关键。教师应努力探索审辩式阅读的实施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参考文献:1赵宇芳.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J.甘肃教育,2023,(15):120-123.2武海彬.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构建J.教育艺术,2023,(3):14.作者简介: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专 题 研 讨2024年01期.indd 922024/1/17 8:51: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