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641525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看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1-127.建筑,2 0 2 3(2)生改图:南设计教字的一次尝试 J.时代“看”夏昌世先引文格式:徐好好,钱维灏。徐好好钱维灏XUHaohao,QiANWeihao121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看”夏夏昌世先生改图华南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Learn Designing from Hisa Changshi and Yeung SekjungDesign Teaching in SCUT摘要夏昌世、杨锡宗是中国南方早期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留存下来的设计,显示出对建筑、对整体控制以及在要素、构造、物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考量,值得仔细研讨。文章记录了华南理

2、工大学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此次教学指导研究生对原中山大学图书馆(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观察,配合设计图纸和文字资料对其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并尝试讨论建筑师在图书馆设计中采用的不同方法,用建筑观察的方式理解建筑。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筑观察;形式分析;夏昌世;杨锡宗ABSTRACTHsia Changshi andYeung Sekjung1引子本文是笔者的一次研究生设计教学过程整理,通过回顾学生的练习成果,展开教学论述,目标是讨论设计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教学研究的对象是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旧馆建筑,其设计、施工跨度长达近2 0 年,前期方案由杨锡宗先生设计,后期修改由夏昌世先生

3、主持的设计小组完成。选择这个案例的原因是,对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南理工”)校园建筑的讨论以建筑沿革和建筑师生平居多,或是关心具体技术对设计的影响。笔者好奇的是,能否回到图像,从建筑的形式本身“看出”建筑师的设计操作。所以课程预设的问题是,建筑师面对时代对建筑的约束和要求时,既身处一个设计团体的集体创作环境,又需要接手已有规划、已有设计,乃至已有部分建造的项目,他的工作和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建筑师有什么不同?能否通过阅读图纸、观察实物,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夏昌世的研究,是华南建筑研究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是一项在不断推进的工作。笔者整理了有关夏昌世研究的成果,截止目前包括各种

4、论著百余种,有图纸收集记ar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of modern architects in southern China.Their designs present the overall control andorganization of thefacade,as well as the plan,including structural,elemental,climatic,andeconomicconsiderations.Thispaperpresentsthedesign teaching experi

5、ment in SCUT,observestherenovation project of the former Sun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now the Library of South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escribesand compares it based on design drawingsand archive research,and attempts to discuss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rchitects in design,录的建筑40 多处。本次课程教学,以

6、经过上述文献整理的杨锡宗设计图,以及夏昌世主持、参与、指导的方案文件为素材,没有强调对作者权属的考证和甄别梳理,没有拓展史料研究,而旨在集中讨论具体的设计教学理解,同时也并非建筑史、艺术史意义上的设计理论研究。为简化行文,正文中以“杨方案”“夏方案”指代前后期的设计。2“建筑评论”课上的观察练习华南理工的“建筑评论”是一门12 周的研究生课程。因为学时有限,不容易开展系统的文本训练,所以笔者组织研究生从描述、分析建筑典例入手,尝试建立建筑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了便于不断观看实物,课程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旧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为对象,课上现场集体观察,课后根据蓝图、草图进行描绘、抄绘和分析。

7、因为是初步观察,也限定了图纸资料,所以要求观察者抛开先验的观念,多画图、少发散、少推定、少联想。图书馆项目始于19 3 6 年,原方案由杨锡宗设计,主体是三层半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盖是大屋顶。抗战爆发时已完成首层楼to understand architecture by architecturalobservation.KEYWORDSLibrar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ofTechnology;Architectural Observation;FormalAnalysis;Hsia Changshi;Yeung Sekjung中图分类号:TU-092.7

8、1;TU201.1;TU242.3文献标识码:ADOl:10.13717/ki.ta.2023.03.121文章编号:10 0 5-6 8 4X(2023)03-0121-07面混凝土工程,后被日军广州司令部据为马,战后因建设资金问题处于半废置状态。19 51年初项目重启,夏昌世与建筑系其他教师们共同承担续建工程的设计,同年5月开工,19 54年5月竣工 2-41(图1、图2)。第一次课程在没有共同讨论的情况下,提供杨锡宗方案(下简称杨方案)和夏昌世方案(下简称夏方案)的立面图纸,要求观察者任意选择一个或几个立面,手绘表达自己的理解;第二次课程是在图书馆现场,面对建筑讨论初步手绘,课后要求观察

9、者选择两个方案的同一个或几个立面,对照手绘,并进行形式分析;第三次课程提供了详细的蓝图(包括立面、平面、大样等)、依据早期文献复原的电脑sketchup模型、展览实物模型照片等,以及历史建成照片,要求观察者手绘分析其中的差异;第四次作业是文本练习,要求用文字描述观察,可以使用前述提供的材料和已完成的手绘作为插图。从提交的绘图和文字练习看,大多数同学选择用线图表达初次印象一一手绘线条的好处是可以看到轮廓,方便标注尺寸,但是线图没有阴影,无法表达设计的层次。经过课上提醒,第二次提交的课后练习表现方式更多样,观察12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石牌校舍全部平面图18000

10、N2心31心股电路2437R者也开始将次要的东西忽略,抓住两个方案主要的一、二层级几何关系,但是没有人意识到应该通过很容易找到的校园地图、航片,理解图书馆的立面方向和校园公共性的关系一一这实际上是理解细部研究的一般性前提。在对照电脑模型、蓝图和历史建成照片的环节,观察结果的差异非常巨大一一少数同学留意到根据早期文献研究复原的电脑模型大幅“简化”了夏方案设计蓝图的立面划分比例,几乎删去了所有变尺度的门窗关系;令人惊诉的是,只有两位同学发现电脑模型略去了夏方案设计图纸的屋顶层一一这实在是理解两方案差异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没有人发现展览模型因为制作比例和材料(PVC和木材)表达的限制,回避了细微尺度变

11、化的难处,直接把关注点引向了地形和剖面关系。文本练习的结果并没有比图绘阶段时的发现更深入,同学们会把虚实、阴影和立面放在一起,理解门窗和墙面组合既有南方遮阳的物理意义,也有立面的刻画意义,也能解读出夏方案的一些设计组织模式,但是没有人提到夏方案的设计母题,以及建筑师对某些高级形式做法的参考和挪用(图3)。通过整理练习成果,笔者意识到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明显问题虽然形式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比较,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缺乏“方法尺规”的前提下,初学者很难快速进入有效的形式分析。参与课程的同学似乎多少都有一点形式分析的基础,但是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方法标尺的集仿,比较似是而非。52细究原因,这是因为形式分析的基础

12、首先需要以案例背后大量的形式观察和形式研究作为累积,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无法经验性地概括出比较变化的“标尺”。6 例如杨锡宗时代的中国固有式,和夏昌世时代的现代探索,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时期一一仔细看,现代时期的建筑立面和平面倾向于联动,而所谓中国固有式的手法,有时候会更关注外部感知的模式。所以两个建筑的对比,实际上是两个时代的经验史对比,理解它们的标尺是不同的。其次,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有些标尺都是基本的,比如建筑的视觉重力重心问题。对于具体的建筑师而言,或自觉、或通过学习、或始终模糊地在试验着这些标尺,有些人的工作可能还会跨越时代。所以形式分析的标尺,也只是不断靠近建筑设计的一个办法,替代不了对具

13、体艺术家的建筑生命史的研究。但是形式分析可以帮助观察者集中注意力,即便是初步的观察,只要眼睛能够进行足够细致的扫描,仍然能很好地为研究助力。以图书馆为例,因为杨方案的造型和体量已定,后续建筑师能做的是为建筑做“妆容”。所以,观察并对照建筑师所做的的改动和保留的内容,就有机会“看到”建筑师不同的设计办法。3两个不同的设计在课程之外,笔者和研究生们继续尝试用一种细致的“阅读”式观察比较杨方案和夏方案。因为修改后的夏方案是一个体系非常丰富的设计,图书馆的四向关系有点类似包豪斯校舍,体现了2 0 世纪50 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设计的真实历史和具体技术,所以本文选择了前后设计稿变化最为剧烈的西立面和南立面进

14、行观察。3.1杨方案阅读19 57 年整理后的杨方案(图4),南立面是图书馆主入口,设置在二层。大屋顶及其下部的屋身和基座呈现出纵三段样式,侧翼、中跨组成横三段样式;8 西立面基本对称,歇山屋顶,檐下是一圈铺作层,南端的重檐屋顶隐藏在后方,屋顶占立面整体高度的1/3。主体建筑两侧凸出,中跨内凹,横向的三段宽度一致,通过不同的立柱和凹凸位置处理,让中跨看起来略宽。基座层约占整体高度的1/4,勾一圈线脚,正前方是凸出的台阶,中部是基座层入口。屋顶和它的阴影、窗间墙、窗间高度贯通立面的线脚、“压缩”的基座层,让整个建筑的重心下移,落在各向入口和大台阶上,具有了一定的水平感。实际上,杨方案在东、西、南

15、三面都设置了外凸的大楼梯,并通过柱间距较大的中部大厅,暗示了二层作为“重要层”以及主入口所在的位置。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杨方案的立面划分层次,从外到内依次是柱、墙、窗间墙、窗洞。比如西立面凸出的侧翼,由4根粗方砖柱划分为宽度不等的三间,形成1:2:1的关系;中跨由柱径较小的4根圆柱分为5间,是1:1.5:2.5:1.5:1的比例。首层的窗和窗间墙在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小的“柱廊”,二三层的浅色窗间墙退后到立柱的阴影中,开窗在墙后的下一个层次中。如果比较观察杨锡宗设计的国立中大电气机械工程系馆和土木工程系馆(现华南理工8、9号楼),图书馆南立面看起来和这些系馆入口的重檐庆殿门廊抱厦具有某种相似的设计

16、逻辑:墙在窗间形成似墙似柱的划分,圆柱从底到顶贯通到屋檐下一一整个建筑的重心下移至宽大的入口台阶,墙、柱、窗、窗下墙逐层掩映,层次分明(图5)。电2123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1.国立中大时期规划的图书馆位置2.图书馆历代设计改造方案3.不同阶段的练习成果4.杨锡宗图书馆西立面稿(19 57 年整理版,左上)、南立面设计稿(19 57 年整理版,右上)、西立面稿(19 3 6 年版,左下)、南立面设计稿(19 3 6 年版,右下)5.国立中大电气机械系馆(左)、土木工程系馆及入口门廊(中、右)6.杨锡宗康奈尔时期的“天然气加热器”作业(左)、杨锡宗广州事务所(现

17、广卫路历史建筑)7.规划与2 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实施草图1.Location of the library in the campus plan of the NationalSunYat-senUniversity2.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brary3.Exercises of formalanalysis inprogress by students4.West facade(Yeung Sekjun project,revised version in 1957),southfacade(Yeung Sekjun project,revi

18、sed version in1957),west facade(Yeung Sekjun project,1936),southfacade(Yeung Sekjunproject,1936)5.Porches of theMechanical Department and the CivilEngineeringDepartment6.Gas-heater project(students work,Yeung Sekjun,CornellUniversity),AtelierYeung Sekjun(Guangzhou)7.Campus plan and construction draw

19、ing in the 1940s-50s3.2夏方案夏昌世和设计小组接手方案时,建筑的基础和上部初步结构已经完工,任务书的面积也缩减为原方案的2/3。2 0 世纪50 年代的校园平面中,图书馆所在基地周围仅有校园主轴线和道路,地势平坦,暂无其他校园建筑。原本位于校园中心区域的大礼堂和博物馆,由于战争影响均未建成(图7)。110 夏昌世在理解原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改建了一座细节更丰富的现代建筑(图8)。夏方案整体取消了原设计的大屋顶,南立面继续作为图书馆正立面,夏方案在原中段重檐门廊体量关系的基础上,用梯间和短横窗,保留了两侧“方柱”的感受,贯通至屋顶。正这类设计方式在杨锡宗的设计中并不少见。他在

20、康奈尔大学时期的作业,就通过平面的凹凸,和立面柱、墙、窗的调度,形成外部整体的仿中国传统木构的大框架,以及内部微妙的盲窗和神层次。杨锡宗广州事务所建筑也是这种常用思路的一例:立面构图具有内外两个层次,外部框架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内部则通过另一套体系进行细节刻画(图6)。在图书馆方案中,外部大框架的色彩与装饰是校园内常见的“红墙绿瓦”,歇山顶、正脊、兽件、雕饰、斗棋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穿插其中,?9 在柱、窗、墙中,勾勒出简化的柱头、柱身、柱础,貌似在一个脸面上,勾勒出两种风情的妆容。中大台阶上是和原方案相似的四根贯通圆柱,入口、窗间墙和水平比例的窗户在圆柱的层次之后,与外轮廓形成稳定的田字格。相比

21、中段大尺度的要素和立面划分,两侧翼要素更加细密,轮廓形状删去屋顶后接近方形,原本内凹的窗口被窗间墙和细密的壁柱划分成数个狭长空间,显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图9)。这一版最惊人的变化,是取代了重檐的一片薄薄架起的楼板。修改后的方案将四层设备层的5个房间纳入中段“外框”内,内退的房间与外凸的露台,功能上变成了与顶层设备房相连的外廊;在高度上方案对应了原本的重檐,大进深空间形成的阴影还原了杨方案中大屋顶檐下的空间感受,在观感上让建筑在屋顶层呈现出某种敞阁感。同时,立面在中段的垂直方向上形成入口台阶一中部窗墙一四层敞阁这三段阴影最重的区域,让建筑的重心反向抬升。顶层之所以可以那么大胆,猜测还是因为处在

22、阴影里,廊感和豪迈的五开间,降低了左右之间联系的高度。此外,夏方案保留了原本在南侧的大台阶。1951年的蓝图中,台阶由三跑改为一跑,而1957年整理后的图纸中显示,台阶由原本类似丹的方形改为了由两侧向中间收拢的凸字形,中间部分成为花坛,形成两边绕行,向上汇聚的形态。并且入口的门洞由近似正方形的洞口压缩到了横向的矩形,这可能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用典设计,还有待于更多设计图纸和说明的12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门门二佐证。在西立面中,夏方案采用了一套基于原方案三段式的非对称构图,保留原本的“横三竖三”关系,左侧实墙,由网格状饰面划分,中段延伸至右侧设置了大面积开窗,右侧

23、翼将杨方案的巨柱替换成细密的构造柱,凸出墙面,原本主体的红砖饰面替换成浅灰色水刷石墙面。顶部似框架一样的敞廊,打破了原设计比较对称的关系。对比蓝图可以发现,中部的台阶在19 51年蓝图中仍然得到保留,入口处设置了转折的双跑楼梯,着重强调雨棚,二者构成了一个横向矩形构图,附着于主体之外。而在19 57 年整理版设计图中楼梯已经消失,原本位于二层的入口回到一层,改为内凹式,入口门洞由正方形改为长方形,用窄边的外飘门框勾勒;基座的材质、颜色与屋身相似,因为大屋顶不在了,所以基座占整体的比例由1/4变为1/3,垂直的立面直接落在大地之上(图10)。事实上,19 51年蓝图已经出现了入口的简化处理。杨方

24、案中,台阶因其在立面视觉上占据较大的比例以及古典几何特征,呈现出一种类似山墙的意象,在立面上非常突出,这也许是夏方案舍弃入口台阶的原因。如果用比例分析的方式来描述,可以看出夏方案在开窗、虚实和方向性上与前述杨方案的差异性。夏方案的开窗显然更加复杂。侧翼立面是被竖向壁柱划分的纵向长窗,上部有横向遮阳板,窄窗的3 种组合呈现了大中小的层次,似乎是一种基于标准窗构件的灵活组织;中部二层是宽度向两侧渐变的矩形洞口,三层是敞廊的檐下空间,保留杨方案中的圆柱,柱身退在横向扶手之后;基座部分,由高宽比接近2 的矮窗两两组合。从虚实关系看,实体部分是左侧翼的大面积实墙,以及南立面门楼与台阶退后形成的实面,虚面

25、是开窗、廊、飘檐,从左至右形成实一虚一实的节奏,虚体杂在实体(窗间墙、壁柱等)之间,比例接近1:1.5。1同时,西、南立面还存在多种方向性,立面重心经过处理。夏方案的西立面,利用窗间墙的间距与柱中轴线的偏移让窗户并非上下齐整,而是以正中为基准向两边渐变,加上一层的方形内凹入口,二、三层分散的水平排列长窗,顶层的开放廊,这种由底部入口至顶层洞口的逐渐增大形成了重心靠上的“倒三角”形式。同时,竖向壁柱与水平遮阳板的结合,在遮阳的同时为立面带来丰富的光影效果。另外,西立面的体量和窗户组合成水平和垂直的向量:主体三个稳定的方形轮廓内,左侧翼是方形墙面与竖向长窗的组合;中段由于各层楼板、栏板扶手、窗间墙

26、、水平窗等横向元素形成明确的水平性;右侧翼延续了与中段相同的渐变尺度,细长壁柱在强调竖向线条的同时,又让窄窗户在水平方向连成一片,形成了模糊的水平和垂直感。西立面顶部的设备间整体右偏,最左一跨加高凸起且出檐较长,最右一跨降低且出檐较短,中和了向右的动势,分别强调了水平、竖直的方向性,带来一种动态的平衡(图11)。12 与西、南立面不同,夏方案在北侧保留了原本中轴对称的布局,也充分展示了建筑师对立面的调配能力。对比杨方案,夏方案的北立面外框两侧更窄,屋身被纵横向线条覆盖,窗间墙宽度增加,原本尺寸一致的竖向壁柱被替换成一粗一细两种尺寸。此外,夏方案还对2 种不同尺寸的壁柱调整了间距和布局:中间跨有

27、5列竖向长窗,与基座层的水平内凹入口宽度保持一致,其两侧的开间均为3 列长窗,至两侧最边缘开间则减为2 列,由此夏方案的竖向长窗为3 9 列,杨方案为3 7 列,夏方案的尺度更为细密。从构图关系看,夏方案强调了水平向的比例,弱化了屋顶与基座维持的纵向三段式构图,通过2:3:5:3:2 的开窗组合和凸出纵墙,让水平线条成为立面的主导,而让垂直线条维持了立面的节奏。因此,横向三段式构图通过要素的控制和组合得以表达。顶部设备房通过柱宽与进深的控制形成“A-B-C-B-A”的秩序,中部大面积壁柱和窗的递减也形成了“A-B-C-B-A”的层次。这种看似三段式的结构能够组合出各式各样的形式团块,多义、有趣

28、,让观者感觉仿佛有把梳子在“拨弄”整个立面(图12、图13)。4由内向外的“膨胀”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核来自平面,所以夏方案面对一个平面已经定型(并按照要求需要缩小面积)的设计,如何调度平面和立面的联动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形式理解基础。通过对几个立面的观察发现,实际上杨方案是一个微妙的四向建筑,东西入口相同,南立面最主要,北立面次之,但是在立面的布局上四向基本相等,这是一个基本古典的平面因为隔热好,如果建造完成可能会很适合使用。从立面的改动看,夏方案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原则之一:内部要在外部略作体现。从平面上看,由于密集书库位于北侧,书库的东墙和西墙均不设窗以保证东西立面遮阳,在形成非对称立面形象的同

29、时,大面积实墙更有利于书籍的存储与养护。于是,西立面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趋势,实墙遮挡了书库,但是办公室各不相同。北侧沿用了杨方案的大面积开窗,暗示内部的大空间,并通过修改窗户的尺寸和比例,使其看起来更加细长,结合充当遮阳构件的壁柱和窗间墙,在满足整个北立面采光需求的同时,也让藏书空间的光线富有韵律。此外,南侧的阅览室同样采用了连续的小开窗,结合不同尺寸的壁柱和构造柱,在丰富立面的同时对改善室内采光均匀度和太阳辐射均有所助益。125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8.夏方案蓝图(19 51年版,西立面)和设计草图(19 57年整理版,西立面)9.夏方案图书馆南立面建成后照片(

30、左、右)10.带阴影表达的西立面(19 57 年12 月方案组重绘)、线条表达的南立面(笔者根据19 51年蓝图重绘)11.两版方案立面形式对比AABAA12.线条表达的北立面(左,笔者根据19 51年蓝图重绘)、构图关系立面节奏横向划分北立面建成后照片(右)8.Blueprint of the west facade(Hsia Changshi,1951),sketch ofthe west facade(Hsia Changshi,revised version in 1957)9.Completed photos of the library(Hsia Changshi project)

31、10.West facade with sketch shadow(redrawn by the design虚实关系纵向划分立面主导方向team in 1957),west facade with line drawing(redrawn fromtheblueprintin1951)11.Formal comparisonofthetwodesigns12.North facade with line drawing(redrawn from the blueprintin1951)andcompletedphotoof thenorthfacadeABCBA构图关系柱距调整控制立面节奏、

32、重心立面节奏横向划分纵向划分构图关系表皮与内部空间的暖味关系立面主导方向虚实关系构图关系横向划分纵向划分虚实关系构图关系立面主导方向2构图关系横向划分纵向划分构图关系立面主导方向虚实关系1112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ABBA22BBA构图关系立面主导方向横向划分纵向划分13.两版方案的节奏、方向和重心变化13.Differences in the rhythm,vector,and focusof thetwodesigns虚实关系立面轮与重心立面轮廓与重心13杨方案中的天井也被保留下来,南侧和北侧新增的内凹次入口,以底层和二层通高空间作为开放门厅引风,从南北

33、两侧不同方向同时加强拔风效应,并在书库南侧开门与宽的穿堂相连,将内部热空气从中部天井压出,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自然通风解决方案。南侧入口大台阶两跑并一跑的处理,也在转折处利用收窄处的两侧缺口,形成空间体积差,加强基座层房间的自然通风。顶部的敞廊以外廊的方式提供隔热、遮阳,同时营造出类似檐下空间的效果。这样,对夏方案的观察就隐约体现出了夏昌世的设计文法:对杨方案立面的修改,不仅是一种基于风格形式的表达,更是一种结合了平面功能布局和应对岭南地域气候特点的思考结果。那些小中大的组合,是某种功能主义的语言。这座建筑最值得观察的就是两稿所体现的设计原则的微妙变化。原本杨方案呈现的某种中庸之感,变成了夏方案

34、所呈现的秀气之感。设计稿可能比建成后的建筑更直观地体现出夏昌世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美学的理解一一古典的部分清晰可辨,现代部分(从内向外的平面和立面联动)也变得更为明确。冯江认为,夏昌世并非简单地将他在德国学习到的现代建筑的理念、技术和形式特征移植到岭南,或者给现代建筑技术、材料穿上传统形式的外衣,而是寻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空间精神,并赋予适合当时技术条件的现代形式。“他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归乡之旅,为岭南派建筑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形式来源。”李华则认为,这是一种在整个国家背景下的南方现代建筑探索。5结语图书馆对设计研究而言是一个艰难的例子。杨方案的内外双重层次是一种古典刻画的方法,而夏方案的体系非常复杂

35、,也是古典和现代的一种揉合。对笔者而言,对二者方案的比较研究不仅是一个形式讨论问题,更重要的是探寻设计中一种非常哲学化的空间配置(c o m p o s i t i o n)与调度(configuration)的把握能力。在夏昌世学习建筑的年代,建筑设计和建筑史都还在强调公共建筑以母题和“parti齐整为上,同时建筑师的个性需依靠小的微变化去体现设计的特点和灵动一一这里,特点就是指既不要出格的花枝招展,又要在范式相似的前提下看建筑师如何调动要素;而灵动则来自于对具体性的调配和借用。比如,同样都是强调中轴对称的校园公共建筑,杨方案和夏方案,还有华南理工校园内的法学院(林克明)、2号楼(夏昌世)、

36、图书馆加建及科学馆(何镜堂)、教师活动中心(肖毅强)、人文馆(倪阳)等,其中有些建筑呈现出强烈的中轴特征,有些则较弱。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对公共建筑的类型都有时代默认的理解,但是对轴线和体量的选择显然跟建筑师的教育和时代有关。每个时代的建筑师都会对当时社会所惯常使用的空间规范有一定的认可和选择,【13 但是建筑师不会完全被动地应对这些范式,也就是说,他可以选择用力的设计,也可以选择不那么用力的设计,同样的设计调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在此次教学的第五次课程中,在观察完图书馆方案之后,笔者还布置了一个新的题目,要求观察者以相似的思路分析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拉卡顿-瓦萨尔(Lacaton&Vassal)

37、的作品,看看对图书馆的观察分析方法是否对分析2 1世纪的建筑立面也同样有效。课程最后也向同学们解释了观察夏昌世和拉卡顿-瓦萨尔的相似意义,以及能够进行这样对照观察的原因。14无论是夏昌世还是拉卡顿-瓦萨尔,许多人会把他们作品中的简洁性当作是对风格或建筑文化的拒绝,似乎单单依靠技术或社会担当就能生产令人难忘的建筑。事实上,只有通过他们作品中所浓缩的丰富层次一一只有通过建筑跟历史、语境、城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工业建造体系之间存在的连续性一一才能理解他们带来的教益。夏昌世在建构主义流行的时候似乎是建构高手,在绿色建筑时代又是节能高手,【15 但根本上,夏昌世是设计的高手。16 他在工程中发挥的作

38、用,为建筑赋予了体量、比例、空间和结构,赋予了建筑里所有的具象和抽象管理。笔者通过“建筑评论”课程对图书馆的细致观察,讨论在设计教学中对建筑师设计方法的理解,为挖掘建筑师的设计思想铺垫了基础。未来的“建筑评论”课会像此次教学一样,每年都对华南理工校园建筑展开观察与训练,对象和关注点也将不断更新一笔者希望通过长期的持续讨论,理解设计理论,理解设计教学。(致谢:本文根据笔者在同济大学“第二届现代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论坛”中的发言“观察夏昌世”,以及华南“建筑评论”课程的教案修改成文。发言得到卢永毅老师、彭怒老师、王凯老师等的详细点评。冯江老师、李华老师、王骏阳老师等对现代建筑师普遍性和地方性探索

39、的127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讨论给本文的结论很大启发。刘东洋博士、顾大庆老师、肖晏老师在写作过程给出了关键性的批评和指点。笔者的研究生曾宇健、吴洋华、周倩、刘青寅参与了日常对夏昌世校园作品的讨论和分析,部分图文分析也出自以上讨论。)(图片来源:图1:国立中山大学毕业同学录19 50 M.国立中山大学,19 50;图2:刘志超绘制;图3:引自“建筑评论”课(2 0 2 0 级研究生)课后练习;图4:引自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19 3 6、19 57 年图档资料(19 3 6 年、19 57 年图档资料);图5:左图、中图引自邹鲁: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 M.国立中山大

40、学出版部,19 3 4;右图引自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概览(19 3 5年版);图6 左:原出处为美国康奈尔大学Kroch图书馆档案,本文引自薛颖美国布扎教育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影响:以康奈尔大学吕彦直、杨锡宗为例 U.南方建筑,2 0 2 0(0 1):20-27;图6 右:张家宁摄影;图7 左:引自国立中山大学现状 M.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 3 5;图7 右、图8、9、10左、12 右引自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图档资料;图11底图、13底图引自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图档资料,分析由作者自绘;图10 右、12 左:作者根据19 51年蓝图重绘)注释:注释:杨锡宗19 18 年毕业于

41、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是吕彦直的同学,回国后长期在广州执业,重要的建成作品包括广州市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嘉南堂、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今北京路科技书店)、培正中学美洲堂、仲元图书馆(今越秀山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中山大学石牌新校总体规划和第一期工程(今华南理工大学)等。夏昌世于19 2 8 年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建筑工程学位;19 2 8 一19 2 9 年曾在柯布西耶的巴黎的工作室工作;19 3 2 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并回国。此后在南京铁道部、交通部、广州新建筑工程司、重庆友联建筑工程司事务所任职;19 3 4年加

42、入中国营造学社,担任校理,对苏州古建筑及苏州园林做了调查及测绘工作。19 40 年后,历任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 45年开始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系主任。19 51年加入建筑师集群,设计了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同年改造设计中山大学图书馆(院系调整后名称改为华南工学院图书馆)。何镜堂、肖毅强、郑力鹏等老师撰写过对夏先生的回顾,吴庆洲、冯江等老师从专题的角度讨论过建筑师和历史、理论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生们也在不断发掘材料,推动对夏先生和他所处时代的描绘。华南之外也有很多老师各自从独立的视角切入过这一课题。包括夏昌世本人的著述4册,与夏昌世相关的书籍2 6册

43、(含人物传记);相关学位论文2 2 篇;相关期刊论文6 4篇;关于夏昌世的“口述历史”15份;关于夏昌世的专题展览及展览座谈2 次、期刊专题1期。学位论文中,有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8 篇。其中包括华工校内论文17 篇(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论文7 篇):彭长歆(邓其生),夏桂平(何镜堂),刘斌(刘宇波),陈倩蓉(刘宇波),杨柳叶(肖毅强),齐百慧(赵立华、肖毅强),黄沛宁(何镜堂),施亮(肖毅强),黄惠菁(周剑云),庄少庞(彭长歆),周宇辉(肖毅强);其中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作者有:张异响(冯江),杨文君(冯江),黄思昕(肖),王河(吴庆洲),刘虹(吴庆洲),孔令融(冯江),钱维灏(徐好好

44、)。校外学位论文作者有:钱锋(伍江),卢杨(贾珺,李维信),刘业(刘先觉)。期刊论文方面,包括夏先生本人撰写的8 篇,校内师生撰写的43 篇。校内作者有:夏昌世,何镜堂,彭长歆,赵立华,齐百慧,肖毅强,王静,申杰,杨树辉,林广思,杨,杨焰文,赵一,施亮,陈吟,唐孝祥,刘宇波,李孟,庄少庞,施瑛,艾定增,刘志超,雷可心,袁培煌,练伟杰,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作者有:冯江,李睿,陈辑,张异响,阮思勤,关菲凡,张振华,郑加文。期刊论文的校外作者有:王方戟,爱德华柯格尔(EduardKogel),汤国华,夏珩,彭小松,彭嬉,谈健,蔡德道,陈诗雅,徐亚如,傅稚青,陈芬芳,顾孟潮,吴宇江,曾昭奋,刘国维,

45、韦晓娟,赖德霖,江嘉玮。口述历史材料涉及人物有曾育秀,蔡德道,胡荣聪,陆元鼎,魏彦钧,刘管平,何镜堂,吴庆洲,龙可汉,莫京,蔡景彤,梁崇礼,蔡建中,陆天佑等诸位先生。展览方面,有2 0 0 9 深圳香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特别展“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和2 0 12 年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其有其无:岭南现代建筑作品选展”。专刊方面,有2 0 10年第2 期南方建筑“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研究”专题。与文献资料平行的,是46 例夏昌世相关的建筑设计作品,其中2 6 例分布在广州,7 例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夏昌世主要参与设计和指导的建筑包括现华南理工大学1、2、3、4、13、14号楼及图

46、书馆;另据蔡德道先生回忆,还有一处女生宿舍(19 46 年)已拆除。由中国早期图书馆学专家、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杜定友教授主持、筹划。国立中山大学与广州兴兴建筑公司已建造约11个月。19 51年1一2 月,中山大学召开修建图书馆总馆工程意见征求会,成立修建委员会,工学院院长龙庆忠教授任主任,刘英智教授任副主任,设计小组由夏昌世、陈伯齐、杜汝俭、林克明、方棣棠等组成,总务韦懿、谢汉曾、陈满,监理朱福熙。工程共分10 期,由广州市国营建筑公司3 0 1工区承建,建筑面积8 8 42.4m,耗资45.1万元。1986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了图书馆南侧新馆,2 0 13 年对图书馆进行改

47、造,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今貌。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的图书馆扩建和改造不纳入课程的观察分析范围。北立面整体中轴对称,上部为厚重的歇山顶正侧,屋檐下是窗户、壁柱整齐排列的均质主体与基座,与西立面的凹凸体量不同,北立面相对平整,仅有纵向的三段划分;窗户面积占比较大,主要包括屋身层和基座层的1:3 竖窗和1:4竖窗,窗与窗之间被细密壁柱隔开;结合平面看,杨先生并没有将北面作为入口的打算,因此北侧没有开门,两侧可以看到东西侧入口处的外凸台阶。竖向长窗与贯穿立面的外凸壁柱组合,主导了相比西立面更强烈的竖向比例关系。彭长歆在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中详细介绍了杨锡宗回国之后设计的国立中大校园

48、内的作品,描述其在西式建筑框架上融合了简化后的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是一种具有个人意识的早期固有式风格。图书馆屋顶的修改,与同时期国家对建筑风格样式的大讨论有关。冯江老师讨论过这一时期广东地方影响建筑设计的政治、经济、学术背景,李华老师等对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的讨论,包括建筑学报等专业媒体的文献进行过详细研究。本文对此不做展开说明。冯江老师在研究中指出,19 51年蓝图中左侧墙面上方有两扇水平长窗,建设中取消。夏昌世在卡尔斯鲁厄学习时的设计导师赫尔曼比林(H e r ma n n b i l l i n g),善于运用同一标准窗构件组合形成不同的立面效果,这是那个时代建筑师的共同素养,可能也是夏昌世设

49、计的来源之一。冯江老师提醒过,这个房子每个面都是不一样的,开窗的西立面实墙还专门做了格子的浅刻,包括平面的柱位和柱子截面形状的变化也都不同,这些设计在华南的3、4号楼更明显,墙上的垂直线条也与哥特式的感受一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平衡”一章中以黄椅子上的塞尚夫人为例阐释了其画面通过控制色彩的明暗关系和层次,达到知觉力相互抵消的平衡状态。夏方案的横竖关系,也起到类似的平衡作用。8由冯江老师策展的“在阳光下一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是2 0 0 9 年深圳香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唯一个展,这也是深圳香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创办以来的第一个建筑师个展,是一次对中国现当代建

50、筑师的深入的个案研究。回顾夏昌世的建筑思想与实践,呈现中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语境中探索建筑地方性的努力与成就,分享夏昌世设计的精细构造与技术美感,展示他对岭南建筑的深远影响。2023年7 月,李华在建筑学报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中的讲座“从地方(风格)到地方(建造):一个历史流变的观察笔记”。建筑评论家阿巴洛斯(inakiAbalos)说,人们经常会用低技(Low-tech)和可替代的、另类的(alternativerachitecture)去描述拉卡顿-瓦萨尔的作品,某些评论家会强调作品的社会担当,而让这种社会担当对立于平常的形式主义手法如果想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建筑,就要面向一个事实,拉卡顿-瓦萨尔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