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80对成年坞宋代龙窑发掘的几点认识周建忠(德清县博物馆313200)【摘要】2013年、2020年浙江德清成年坞宋代窑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通过发掘现场的应对处置及发掘前后的思考,对揭露的龙窑及其附属设施,如窑棚、烟囱、窑前工作面、窑门、作坊等遗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关键词】龙窑附属设施宋代发掘认识一、缘起浙江境内窑址发现众多,部分也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出历代龙窑遗迹多处,取得了对早期龙窑的基本认识,其中包括了对火膛、窑床和窑尾等窑炉主要结构及其宽度、长度、高度、倾斜度和分段情况的认识,但也有一些问题仍较为模糊,如窑棚及柱础或柱坑、窑尾是否存在烟囱、窑前工作面的
2、作用如何、窑炉周围是否存在作坊及储泥池和练泥池等遗迹、窑门开设的方向等。德清成年坞窑址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成年坞窑址位于德清县阜溪街道郭肇村烟坞组阜溪沿岸成年坞,坞朝西南,两侧有相距200米的小山,窑址主要分布在两座小山的西南坡,面对小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先后于2013年、2020年对北侧1和南侧2两处地点进行了发掘。我作为参与者经历了整个发掘过程,现就窑址发掘现场的处置、发掘前后的思考谈几点认识,求教于方家。二、几点认识(一)窑炉的两个基本要素补充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对早期龙窑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窑炉的主要结构和要素,仍然有值得补充之处
3、。1.窑炉基础面的平整2013年发掘快结束时,在窑床的前、中、后段各打了一条1米宽的解剖沟,用于观察窑床结构。2020年发掘时,把解剖沟延伸至窑床外,从剖面上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修建过程,当时的人是先在生土层向下挖成略微凹形的基础平面,再砌成窑壁,然后在窑壁外面覆土,最后在覆土上放置柱础石搭建窑棚(图一)。这种略微下挖的做法,是由于平整山坡而形成的,与有意识地挖出一个明显的基槽出来是有区别的。2.窑底铺沙的作用2013年在窑床所打的三条解剖沟揭示的现象基本一致,Y1共有二层窑底沙,上层黄沙厚约10厘米,下层青沙厚约20厘米。青沙层下为第二条窑床。Y2也分二层,上层为标本层,厚约25厘米;下层为土
4、黄色沙层,厚约10厘米。2020年的发掘同样发现窑底铺设515厘米厚的沙层(图二)。以往认为铺沙是为了“保护窑底和防止垫底窑具的移动”3,但“保护窑底”的理由不够充分,应81对成年坞宋代龙窑发掘的几点认识图一2020Y2解剖沟3北壁剖面图二2020Y1窑底沙层是有利于平整。2020Y2解剖后,还发现了一个在平整Y3后通过铺垫成排的完整韩瓶再铺沙来增加坡度的现象。而且,“防止垫底窑具的移动”的描述也不够准确,确切地讲,是为了解决在倾斜的窑床上平放并叠烧器物的需要4,成年坞窑炉底部铺沙的原因当也如此。2020Y2还揭露出嵌入窑底沙层的部分垫具,这是窑炉废弃时留下的遗存。每列嵌入的钵形垫具左右横排5
5、6个不等,每个间距在810厘米,前后列间距在1015厘米。发掘时,在记录后取出垫具,其在沙层中留下的痕迹呈明显的后深前浅的状态(图三),这同样支持了沙层可以解决如何在斜坡龙窑上平置并叠烧产品的观点。(二)窑棚的设置浙江境内的窑址发掘,多未见有窑棚的报道。窑棚的高度必然高于窑炉,这样的高度,很难历经千年保存下来。架棚需有墙或柱,但窑炉两侧要进行投柴,不会砌筑墙体,只能用柱,所以寻找到柱础之类的遗迹,同样可以证明窑棚的存在。2013年发掘布方作业时,我有机会将这样的思考付诸实施,结果真的在窑炉两侧发现了柱础石。2013Y1坐西朝东5,窑炉南北两侧各有两排较为整齐的柱础石,每列有两块并排相距约0.5
6、米的柱础石,前后列相距约3.6米。石块多经修整而呈长方形。01米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822020年发掘的Y1、Y2均坐南朝北。Y1窑体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圆形柱坑,中后段每排各残存7个,基本上以窑床为中线两两对称分布。Y2柱础石明确的有12个,其中西部10个、东部2个。础石下部多铺垫烧土,石面较平,有的有卯孔(图四)。成年坞两次发掘都发现了柱础石或柱坑,故原本窑炉之上可确定必搭盖窑棚。参考当今龙泉产区的斜坡平顶窑棚及其柱子设置,推测成年坞当时的窑棚同样不会是左右人字坡顶,而也应是斜向平顶形式,雨水经窑棚主要向下流淌,而南北两侧距离窑壁三四米的地方各揭露出残存的排水沟一条,也可用来分流落在
7、窑棚顶上的部分雨水。(三)窑尾及烟囱问题关于龙窑窑尾是否存在烟囱争论已久,但在考古发掘作业时略欠关注。我多年前曾参加过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的发掘工作,当时一些来参访的同行特别提出过这个问题,考古队上下便开始注意窑尾的迹象。鉴于此,在成年坞的两次发掘过程中,我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亭子桥战国窑址保存较好的Y2显示,窑炉后壁的烧结程度远远低于窑尾两侧侧壁,说明进出窑部位很可能位于窑尾,推测“窑之后壁可能每窑拆建”6。亭子桥的窑壁都是竹骨涂抹草拌泥而成,若设烟囱当也用相似的材料,但窑尾并不见具有一定高度的烟囱坍塌后留下的红烧土大图三2020Y2从窑底沙层取走钵形垫具留下的痕迹图四2020年揭露的窑棚柱
8、础石图五2013年揭露的窑尾末端椭圆形遗迹83对成年坞宋代龙窑发掘的几点认识部分燃柴堆于窑前工作面9。宋代以来的火膛面积都很小,成年坞窑址的窑前工作面恐怕主要也是为了使用火膛进行热窑。(五)窑门开设方向2013Y1揭露的14个窑门,皆开于窑炉的北壁。内低外高,两侧均有土台护墙。2020Y1窑门开在东部,残存6个。Y2窑门发现13个,窑门110位于西壁,窑门1113位于东壁,其中窑门3、7、8、9底有封门用的土坯,窑门4、5被破坏(图八)。单侧或两侧都发现窑门的情况很普遍,“宋至明代的龙窑,经过考古发掘的已有数十座有的窑窑门集中开在一边,有的交错开在两壁,视坯件、产品的堆放场所、上下通道和倾倒废
9、品的地方而定”10。而在龙泉大窑有一座龙窑,“可以看出当时装窑和出窑完全集中在一边。窑门开在一边,可能和场房和出入道路有关,同时,可增加装烧量,保护窑温,节省燃料”11。成年坞2013Y1从窑门可看出当时装窑、出窑全在北边,可能与作坊和出入窑的道路有关。另外,“据有经验的老工人估计,这类用匣钵筑墙的窑,使用二十年左右,必须补墙换底,大修一次”12。推测成年坞2020Y2的窑门1113与窑门110应该有先后顺序,先在东壁开窑门烧了几年后,再转到西壁开窑门。龙泉东区源口窑址群EY16包括了8条龙窑,其中图六龙泉木岱口清代龙窑尾部及烟囱(王屹峰摄)量堆积迹象。成年坞两次发掘同样都未找到明显的烟囱痕迹
10、。2013年发掘时发现窑尾呈方形,围绕尾部还有明显的人工垫高痕迹,平面则呈椭圆形,高约30厘米(图五)。2020Y1、Y2的窑尾也呈方形,但周围已破坏,保存不理想,无法知道原来有没有圆形垫高的情况。近现代设置烟囱的龙窑,尾部末端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龙泉木岱口清代龙窑的尾部末端呈椭圆形,在此基础上于一定的高度设置烟囱(图六)7,这个末端圆形的外观与成年坞2013年发掘情况很相似。虽然可以引起将两者联系的思考,但考古发掘多为底部痕迹,目前的证据尚不能完全证明上部存在烟囱。另外,以往可能忽略了窑尾是否存在烟囱及与倾斜度的关系。2013Y1的窑床坡度前段 20,中段22,尾部18。2020Y1为2022
11、,Y2为1920。可以发现,主要部位的坡度都在20左右,相对较陡,与一般表现为稳定的15或16相比8,这种倾斜度的变化,是否与窑尾找不到烟囱痕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除了需要考虑窑炉壁材坚硬或酥软程度和保存情况外,这样的联系,恐怕值得在今后的发掘中格外关注。(四)窑前工作面的作用2013年发掘出的窑前工作面,窑头两旁各有一排块石,作八字形对称外撇,以保护窑头(护窑墙)。操作间位于窑头前端,前后以4块平整而稍显光滑的块石围成一个平面呈类似梯形的空间,靠近窑头部分(上底)宽4米,离窑头远的一端(下底)宽5米,两者相距1米。清理时发现大量废品标本、黑灰。2020年发现了3个窑前工作面。最初揭露的Y2
12、同2013年的窑前工作面一样,窑头两旁各有一排块石,作八字形对称外撇以保护窑头。其后清理出叠压在下面的Y3、Y4窑前工作面(图七)。这种带有八字形护窑墙的窑前工作面,一直延续到今天,如龙泉木岱口清代光绪龙窑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建的龙窑,窑前均有八字墙和工作面,但是火膛仅为一个投柴孔的作用,即利用火膛热窑,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84图八2020Y2窑门保存完整的首尾相接的三条龙窑y13,窑门的开设方向也不一致13,可能与每条窑炉两侧坡势陡缓有关,即地势是否适合设置作坊区及堆积废品,不存在特别的文化含义。关注窑门与废品堆积的关系还有助于在发掘过程中寻找窑炉遗迹。成年坞窑址的废品形成厚3
13、4米的堆积,被当地村民称作窑墩山。在如此厚度的废品堆积中寻找窑床颇费周折(图九)。2013年成年坞窑址第一次发掘时,沿着两处大窑包横向打2米宽的探沟,历时5天才找到窑床。2020年第二次发掘时就有经验了,考虑到每次烧窑完成后需开窑、出窑,正品用于销售,变形、开裂的废品只能随着窑渣、碎砖等遗弃在窑床两侧是最省力的做法,于是决定在对称窑包中间凹陷处寻找,仅花了2天时间便找到了窑床的窑壁。在发掘过程中,索性把探沟延伸至整个发掘区域,通过探沟的剖面,了解废品堆积、排水沟、进出窑路线、柱础石、窑壁、窑床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大限度还原窑工来此地建窑、搭窑棚、烧窑、清理和修补的完整过程(图十)。(六)作坊及储
14、泥池和练泥池的探寻龙泉东区源口窑址群EY16包括了8条龙窑(EY16y18),最高处的“五区工场”尚存练泥池2个(CH9、CH10)距离最上面的窑炉EY16y8达24米14,这是EY16中最远的一组关系。而成年坞在2013年发掘时,于窑炉北侧、最后一个窑门对应出去,远至31米外的山顶处,才发现储泥池等遗迹3处(池13),呈三角形排列,其中池3坑口有白泥(应为瓷土)堆积。在3个图七2020Y2、Y3、Y4窑前工作面图九2020Y1废品堆积85对成年坞宋代龙窑发掘的几点认识注释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浙江德清县宋代成年坞窑址发掘简报,东方博物 第67辑,中国书店,2018 年。2
15、2020 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发掘,资料尚在整理中。3 10 朱伯谦:试论我国古代的龙窑,文物1984 年第3 期。4 王屹峰: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中国书店,2010 年,第 38 页。5 2013 年龙窑遗迹的方向,简报图二标示基本正确,文字中“南壁”与“北壁”的描述正确,但“坐东朝西,方向 320”不慎写错,正确的应为“坐西朝东,方向140”。借此机会特予更正。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 年,第2123、151153 页,彩版一四至一六。7 此信息和照片由浙江省博物馆王屹峰提供。8 同 4,第
16、49 页。9 此信息由浙江省博物馆王屹峰提供。11 朱伯谦、王士伦: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63 年第 1 期。12 朱伯谦:龙泉大窑古瓷窑遗址发掘报告,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 年。1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 247248、293 页,图一六、图二五。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 292293 页。15 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40 页。16 同 15,第 3537 页。大池边上另发现直径0.50.8米的白泥坑4个。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发掘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内探寻作坊等遗存。三、余绪按照熊海堂的分类,成年坞窑址属于型窑炉类型即龙窑(平焰龙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龙窑技术5世纪传到地理环境相近的四川盆地。10世纪通过越窑陶工之手传到了朝鲜半岛。但是自然条件和中朝相近的日本却无缘接受这一技术,反映当时中国和日本国的关系比较疏远。”15属于型窑炉类型、利用山地穿土为穴的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