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于越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_李声凤.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01137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于越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_李声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于越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_李声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于越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_李声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艺术研究2020 年 11 月,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了戏剧学研究所和越剧学研究中心,在学界首次提出了“越剧学”的概念。这是继 2005 年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京剧杂志社共同举办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启“京剧学”研究以来,又一个立足于剧种的细分学科的推出。虽然越剧在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历史较短,但由于其艺术特色较为明显,影响面较大,加上相对其他戏曲剧种而言在青年人中的受众较广,近十余年来所得到的学界关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尽管就成果积累而言,截至目前的越剧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与 2005 年“京剧学”提出时京剧研究的状况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如果从有助于增进交流,凝聚力量,提高水平的角度来

2、看,越剧学概念的提出和后续学科建设的推进,未始不能成为带动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良好契机。一、越剧诞生至今的研究状况 越剧由于历史较短,早期社会地位较低,所以 1949 年之前罕有正规研究,主要留存的是报刊尤其是娱乐性小报上刊登的一些文章。这之中,撇开大多数纯属娱乐的八卦,也有一些相对严肃的文字,内容涉及简略的越剧发展史、戏评及演员评述等,多为资深戏迷所写。单独成书的则主要是几位知名演员如姚水娟、竺素娥等人的个人专集,以及“雪声”“芳华”等知名剧团的资料集。此外的相关出版物则是各类戏单、说明书、戏考等。对于越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李声凤DOI:10.15947/ki.dwt.2023.001727 2

3、023 年第 1 期艺术研究但以上各类文字或为演出宣传资料,或为同时代人的见闻、观感及评论,仍不同程度上带有商业营销或颂扬祝贺的背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研究,只不过其中也有部分文字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供今日研究者参考。1949年后,出现了最初的一批越剧著述,如 1951 年钟琴编写的越剧,1952 年汛涛编写的越剧曲调研究,同年陈捷等编写的越剧曲调,1954 年浙江越剧团音乐研究组编写的越剧曲调研究,1956 年朱秋枫编著的怎样编写越剧唱词等。但这些都是区区百十页的小册子,内容简单实用,其定位非常明显在于普及和应用。此处摘引越剧曲调一书前言的片段,便可窥见一斑:越剧在华东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

4、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我们从事越剧音乐工作,早有整理和分析越剧曲调的动机,因为人手少,突击演出的工作多,一直没有较充裕的时间,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这一工作,但是由于群众的爱好,工厂里、农村里纷纷建立业余越剧团,这些越剧团经常来信向我们要越剧曲谱,我们才决定开始了这一整理工作。1虽然这些著作编撰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剧团从业人员和越剧爱好者的需要,但由于它们对越剧历史、曲调、唱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做了最初的整理和总结工作,也可视为越剧研究之雏形。更为正式的越剧著述的编写和出版,出现在“文革”结束后。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在各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越剧院团或其他相关机构的发起或组织下,一批关于越剧史与越剧

5、人的著作得以陆续推出。如1982 年文化娱乐编辑部编的越剧艺术家回忆录,1983 年嵊县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的早期越剧发展史,1991 年高义龙撰写的越剧史话,同年嵊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越剧溯源。此外,在政协浙江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浙江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的上海戏曲史料荟萃、政协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戏曲菁英等丛书中,都收录了较多越剧史相关回忆文章的分册。在这一时期,若干种以知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为主题的传记、文集和唱腔集也先后推出。如袁雪芬的艺术道路范瑞娟表演艺术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以及 尹桂芳唱腔集 等等。1985年和1994年,上海越剧院艺术研究室

6、也借举办纪念活动的契机,先后出版了说戏论艺上海越剧院建院三十周年舞台艺术文选和重新走向辉煌越剧改革五十周年论文集两部论文集。而1995年由上海出版的 上海越剧志和 2006 年由浙江出版的越剧大典,可视为这类著作的汇总和顶峰。这一阶段的越剧著述,基本定位于资料的搜集与汇编。一方面应当承认,八九十年代这些越剧研究文章和著作的出版,为后来的越剧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些文章和著作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大众对于越剧研究的理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越剧研究都未能跳脱八十年代所开启的越剧研究范式,并局限于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扩展和修补。但是,由于当时这批著作大多由官方机构组织编写,主要着眼于资料汇

7、编和知识总结,且缺少学院派的参与,因此虽然已带有一些28艺术研究研究的性质,但使用的是一种教材式或百科全书式的撰写模式。书中所有的内容,不论事实或观点,大多是以经验性结论的方式直接出现的,既缺乏对书面或口头文献的原样呈现,也没有观点或结论的论证过程。这样的写作模式,部分地是源于许多文章的作者本身就是越剧历史的亲历者和越剧实践的参与者,他们对越剧虽然非常熟悉和了解,但对于研究工作应如何开展则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和实战方法。因此,这种模式在对越剧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越剧研究引入了一个封闭的话语空间。这种“一无文献,二无论证”的撰写模式,长时间通行于越剧研究领域,在有意无意间阻碍了越

8、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19 年建国 70 周年之际,上海艺术研究刊登了题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上海戏曲研究概览的戏曲研究课题史回顾文章。该文在“上海越剧研究”这一部分中,将上海越剧志列在首位,认为此书“全面介绍了越剧在上海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上海越剧在戏剧文学、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团体机构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上海越剧史的重要参考文献”2。这一排位与评价在充分肯定了上海越剧志作为一本重要的越剧志书的资料价值的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 2000 年之前越剧研究在思辨性方面的匮乏。不过,作为一个相对年轻而活跃的剧种,随着中国学术研究在各领域内的推进,越剧也在各种契机下获得了新一代研究

9、者的关注,他(她)们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开始以一种更合乎通行学术规范的方式来探讨越剧。进入 21 世纪以来,越剧研究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专著。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能有以下几种: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傅谨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张炼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诗与政治:二十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姜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舞台下的身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越剧观众访谈录(李声凤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年)。这其中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涉及多个剧种,并非越剧专论,但其有多个针对越剧经典

10、剧目的详细个案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以上四部著作分别采用了社会学、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和接受研究的理论。这样的列举当然不免挂一漏万。不过,笔者以这几部著作为例,所试图展现的是越剧研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即以学术界为主导,借鉴新理论,开掘新材料,以问题意识为引领,更深入地探讨越剧某一具体层面的问题。在这样的总体趋势下,近二十年来已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论著,这是近期越剧研究的新走向。这之中,当然也颇有一些著作或论文尚未能完全摆脱以往教科书模式的写作,或是因受限于资料文献而未能充分展开。这当然是越剧研究从旧模式走向新模式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但也值得研究者加以关注和思考

11、。以上是对越剧研究的发展历史所做的一个简略回顾。简言之,越剧研究近年来虽有推进,但总体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受限于此前占据主导的百科全书式或教科书式写作模式。29 2023 年第 1 期艺术研究要打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未来的历程仍然任重而道远。二、对越剧学的定位及研究方向拓展的若干设想 要对未来越剧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其实首先需要考虑该学科应如何定位的问题。2005 年,傅谨在讨论“京剧学”时说到,学科分类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以研究对象区分,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另一种以研究方法和特色区分,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等。他认为作为学科的京剧学的分类依据

12、主要是前者。按照这个逻辑,浙江音乐学院所提出的“越剧学”学科,似乎定位应当是戏曲剧种专门研究中以对象为依据所形成的又一个分支。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虽有合理性,但也有可商榷之处。以对象划分学科固然是早期学科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以研究方法来划分,是后来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出现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提出的新依据,并非同时诞生的两种标准。当我们获得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一视角后,再回过头去看此前所谓“以研究对象为依据”划分出的学科,会意识到它们其实也都暗含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只不过在当研究对象的不同比较显而易见时,人们往往不期然忽略了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事实上,对象的不同必然带来方法的差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3、”,任何学科得以形成和发展,一定是在研究中形成了一套针对自己研究对象特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古代文学讲求训诂、考据,是因为其研究对象距离今天时日久远,所以首先需要扫除语言文字发展和文化变迁所造成的隔阂;而现代文学擅长做报刊、手稿、档案研究,是因为其研究对象距离当下时间比较近,有大量当事人的亲笔资料留存,现代的传媒手段也大大丰富了这个时段的文献形式。因此,“越剧学”这样一个学科概念,虽看似只指明了研究对象,但事实上,该对象本身的特质必会对研究方法有所影响。只有量体裁衣,方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应有的进展。越剧有什么特质呢?此处试举几例。例如,越剧由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只有百余年,且兴盛于上海,

14、所以很多活动轨迹都可以在报刊上找到印迹。因此,可借鉴现当代文学做报刊研究的经验,系统性地研究大报上的演出广告,研究娱乐小报在越剧传播中的交互作用等。再如,越剧在其诞生以来百余年的历史中,运营机制发生过较为明显的转变。在 1949 年前,所有的越剧剧团都是纯市场化运营,1949 年后,则出现了民营和国营两种运营机制,并由此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创作方式。可以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探讨两套不同的机制下,剧团的人员构成、成本控制、资助来源、销售方式、分配制度以及演员的代际更替等问题,以及由此对创作产生的影响等等。这类研究方法,大多属于外部研究。它们与越剧研究者所熟悉的剧本、唱腔、表演、演员成长等方面研究可

15、能有较大的差异。不过,越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是由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所支撑的,如果不能把这个体系的各个环节都搞明白,那么就像是脱离了鲜花所赖以生存的土壤、空气、水分、阳30艺术研究光,而去孤立地看一枝被摘下来插在瓶子里的花一样,会有很多困惑无法解答。因此,外部研究乍一看和演员或作品之间有些距离,但它仍具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价值,也必然会对越剧内部研究的深入助力。笔者在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越剧改革与越剧独特审美的形成(1938-1958)一书开头曾引用过陈平原的一段话,在这里仍然想提一提:所谓“戏曲”与“话剧”之争,背后是怎样理解“现代性”,以及如何阐释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戏曲如何兴衰,怎样

16、转型,不仅仅是由舞台决定的。舞台小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也受制于一时代的思想潮流,单是欣赏创作技巧,无法深入理解并阐述例如晚清的“曲界革命”或“文革”中的“革命样板戏”这样的重大问题。其实,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明星制的崛起,政治家的染指,新技术(如广播电视)的勃兴、社会需求的变更等,都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中国戏曲的命运。3 虽然陈平原这段话谈的是戏曲与话剧之间的关系,但因为涉及戏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所以它对于越剧研究也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一论断的意义在于: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在近现代这个时间段里,仅仅以艺术准则来评价或审视戏曲艺术会具有局限性。因为在时代的大变局中,不仅戏曲的兴衰成败并不单纯由艺术本身所决定,甚至戏曲史上的许多现象也无法由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来得到充分的解释。就艺术谈艺术,即便不是隔靴搔痒,至少也是难以真正准确到位的。这也是外部研究对于越剧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原因。三、越剧学建设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一个学科开展建设的基础必然是文献资料。已有的越剧文献,由于俗文学文献先天的匮乏和不稳定性,即便对传统的内部研究而言,也是不够充足的,如果扩展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