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韵声系》研究综述_孙磊.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044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韵声系》研究综述_孙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韵声系》研究综述_孙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韵声系》研究综述_孙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广广韵韵声声系系 研研究究综综述述孙磊,王曦(安徽大学 语言学与汉语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摘 要沈兼士广韵声系以谐声为线索,对广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为古音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音韵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更是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学者们考察其编纂过程,分析其体例,阐述其价值,校订其内容,并据以探讨汉语同源词和上古音等相关问题。关键词广韵声系;沈兼士;汉语同源词;上古音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形声字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阐明汉字的得声偏旁及其谐声关系对汉语研究有着莫大帮助。故沈兼士在该书编辑旨趣中曾言:“吾人欲建设汉语学,必须先研究汉语之字族,欲作字族

2、之研究,又非先整理形声字之谐声系统不可”。广韵声系(以下简称声系)就是其深远卓识的产物。声系自面世后,受到了广大音韵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更是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对该书展开本体研究,考察其编纂过程,分析其体例,阐述其价值,校订其内容;有的学者则进行拓展研究,利用该书探讨同源词和上古音等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了解声系并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声系的介绍与校勘(一)关于声系的介绍著名学者陈垣在声系序言中提到,该书“稿凡三易,历时十载,始克成编”。朱国理广韵声系的编纂经过及价值以此为引,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纂经过,考察沈兼士编纂声系的动机,分析声系取材广韵作为对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

3、础上,他认为声系作为一部谐声字字典,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字学、语源学、音韵学等诸多方面。乔秋颖、史晶璐广韵声系和沈兼士的“右文”观从“右文”入手,认为沈兼士摆脱了前人关于“右文”研究的束缚,考订出“声符”与“右文”的异同,并借此批判了“声训”的主观随意性,提出了更科学的右文观,对深化右文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指出,声系是沈先生“右文”观系统实践的结果。为了解说声系,以便读者使用,乔秋颖、史晶璐沈兼士广韵声系体例考察对其体例进行详细考察,肯定了声系在辞书学编纂方面的价值,有助于对声系的性质和功能的全面把握。乔秋颖、史晶璐沈兼士广韵声系谐声系统分析则对谐声系统的考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4、,如以书中“见”类“古”系字为例,把各级主谐字之间的音读联系和同级子系统主谐字与被谐字之间的音读联系进行分类探讨,不仅揭示了它们在中古时期的音近特性,还进一步凸显了彼此在上古的密切关联。这又一次印证了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观点的科学性,也显示出声系对古音研究的重要性。这种以个案分析形式展示声系复杂谐声系统的研究,以小见大,令人耳目一新。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孙磊,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王曦,男,副教授,博士,从事汉语史和音韵学研究。(二)关于声系的校订声系作为一部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研究很有用处的工具书,未能尽善尽美,在所难免。因受限于时代和材料,声系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参与声系

5、编辑的葛信益先生撰写了广韵声系(上下二册)校读杂记,以勘正书中谬误。文中共总结出二十多类问题,逐一分述,方便读者参考研究。如该文指出:“(声系)第 页左 行字误,王一王二王三均作懵,是与东韵莫红切懵及董韵莫孔切懵均同一字。”此系“巾”“忄”二旁形近讹误所致。此外,声系多处沿袭广韵旧误,或增误音,或据误本,该文也多有细致讨论,值得参阅。其后,刘文丽广韵声系牙音字分类校释对声系的牙音字作了全面的校订,并对书中误例进行归类分析,以借此总结错误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哥”声系,说文可部:“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声系信从说文将“哥”当作会意字。文章认为“哥”从二“可”,又“哥”“可

6、”二字叠韵,同属牙音,古音相近,故不信许说,认为“可”为亦声,属于同音分化。此说不无道理。近年来,随着古文字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不少学者对声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声系在字形声类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校勘和审订,使之日臻完善。叶玉英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她于广韵声系指误(一)中说道,受早先古文字研究水平的限制,声系在声系分合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言”声系,说文言部:“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声。”但从古文字看,说文析形并不可信。甲骨文“言”字作“”,“舌”字作“”“”。“言”是个指事字,即在“舌”字上加一横表示“言由口舌而出”。故“言”非“”声,只因许慎当时受材料所限,强行解释,故误析字

7、形。而声系妄信说文,将“言”误置于“”声系下,令人难以信服。由此,她列举类似错误,以出土文献材料对声系主谐字声符进行调整。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叶玉英还将“文字声系”与“上古音”相联系,认为声系于字形存在缺陷。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古音研究,仍须以古文字资料为辅。这种想法与前文一脉相承,是其不断思考的产物,不仅有利于声系进一步调整,也能为古音研究带来启发。在此基础上,叶玉英说文声系、广韵声系与古文字声系合证 以见类为例将三种不同时代的谐声声系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指出声系于个别字的归类上还有待商榷。如“公”声系,说文宀部:“容,盛也。从宀,谷声。古文容作。从公。”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容”及

8、其谐声字纳入“公”声系。从现有的古文字材料看,楚、齐及三晋文字“容”字作“”(九店楚简)“”(郭店楚简语丛一)“”(公朱左官鼎)皆从公声,黄德宽所编古文字谱系疏证亦将“容”声系置于“公”声系下。声系未将“容”及“容”声之字纳入“公”声系,宜作调整。王雪广韵声系钝音字谐声关系订误也从新的材料出发,以声系钝音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谐声关系进行订误。她不仅指出了声系在某些谐声层级上存在的错误,还对其进行新的分析和归类。如“封”声系,说文土部:“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土,从寸。寸,守其制度也。”显然,许慎将“封”视为会意字。然宋保说:“封,籀文从丰作,丰声。”姚文田亦说:“封,古籀,籀文丰声。”又何琳仪指

9、出:“金文之(召伯簋),从又,从土,从丰,会手植林木为地界之意,丰亦声。,从丰,从田,封之异文,即邦之古文,封、邦一字分化。”以上诸家分别就“封”之籀文、古文字字形及与相关的通假之例做出分析,表明“封”与“邦”实乃一字分化,且均因“丰”为声,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声系不察,信从说文,误将“封”作会意字,归为非类第一主谐字,不妥,宜将“封”改作“丰”声之第二主谐字。这无疑是正确的。二、以声系研究上古音如果说切韵系韵书和等韵图是我们认识中古音的两大支柱,那么先秦韵文和谐声系统就是我们探讨上古音的主要途径。先秦韵文中最重要的是诗经押韵,而谐声系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声系。它是我们了解上古音的重要凭借,也是我

10、们研究古音的必备书籍。在这一方面,王瑞敏浅析微部谐声偏旁系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古韵研究上作出了可贵尝试。他以王力所归纳的微部字为材料,以声系的谐声系统为参照,在前人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微部 个谐声偏旁,即、隹、几、畾、回、畏、鬼、褱、非、肥、威、希、毁、衣、耒、韦。其所得与王力上古音微部谐声表大体吻合,再次证实了王力古韵分部的合理性,是古韵研究的一次有益实践。郑张尚芳上古声系后附的古音字表也是在声系的基础完成的,但学界褒贬不一。其主要问题在于,未能照顾到谐声时代的层次变化,在后起字和俗字词的处理上存在很大漏洞。故其曾亲自做古音字表勘误三种以期补救。但瑕不掩瑜,在古音构拟上,依然值得参考。

11、姚明晓广韵声系“章”系谐声字研究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作出了新的创新,可谓别出心裁。他将声系文本电子化,并采用文献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声系“章”系谐声字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巧妙解决了学界关于“章系归端”和“章系归见”的争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发现,“章”系除了跟“端”系、“见”系相关,与“帮”系、“精”系、“影”母、“来”母都有密切联系。其结论推陈出新,在操作上也很有启发性。长期以来,学界利用声系研究上古音都是传统的纸面爬梳,未能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有效利用,结果难免片面,考虑也多有不周。姚明晓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信息化处理技术运用于学术研究,为研究汉语史作出了新的示范。孙玉文

12、上古音丛论在论及谐声字和上古音问题时曾指出,尽管声系在少数地方存在谬误,或错析字形结构,或误信说文谬论,造成例外谐声,但若将声系加以校勘,排除旧误,将会是研究上古音的一把利器。故此,他以声系为基础,相继探讨了谐声层级与上古音,谐声系列与上古音等相关专题。他认为,谐声字与上古音的问题非常复杂,利用谐声材料探讨上古音,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要注意区分造字时代和谐声时代的差异,联想汉字产生时的异读情况,并考虑谐声层级所反映的语音层次变化。此外,在研究上古声母时,他特别强调利用谐声特例做到“同中求别”,以阐明声母的独立性;主张充分利用谐声系列所承载的语音信息来研究上古声调、开合、等第及方音问题;倡导

13、谐声系列和上古韵部研究成果相印证。孙玉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重视语言学理论的思考和总结,故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三、以声系研究同源词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两汉时,词源探索就已初显端倪。东汉有刘熙释名以声训探求事物名由,然后有杨雄方言滋生转语,许慎说文兼谈亦声。汉代以后,王圣美的“右文”说、戴侗的“滋生词本义”说和清儒的“因声求义”说接相呼应,都对同源词研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之后,沈兼士在前人大量微观字义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和声训论,提出“逐字标义,诸义引申,又顺考订时代,次列先后,以为右文史料长编”,阐明其利用“右文”探讨词源的理论

14、思想。(一)着眼于某一字族的个案分析沈先生于声系阐述其编辑旨趣道,凡汉语语根及语辞之纵横衍变,均可由其谐声系统为出发点推求之。在其引领下,以声系研究同源词的研究渐有发表。谈承熹论汉语同源词 兼论广韵声系“壬”族之词以图表方式梳理了文字孳乳和语词衍变的脉络,发时代先声。他将“壬”字视为起点,统摄“平直”“善美”“审验”“空虚”四义,于音义关联上判定其引申关系,不拘于形,使语词流变一目了然。然受假借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壬”字族“义隔”现象较多,未能详述,稍有不足。陈晓梅“取”声符谐声词族同源关系考证以“取”声符为对象,根据声系的谐声层级,分类概括出一级声符“取”与二级声符“丛”“聚”之义类,在“

15、音近义通”的原则下将其进行系联,以证其同源关系。文章论据翔实,令人信服。杜格格广韵声系乔族字声符示源则以声系“乔”族字为例,借助声符示源理论,广参字书韵书,揭示出其源义素或为“乔”的本义“高”,或为引申义“长”。文章引证丰富,颇有说服力。黄卜棣“农”“取”“今”“及”“窊”“圭”“俞”组同源词分化之考察以声系和说文为材料,将关涉“窊、圭、俞、今、及、农、取”等字的谐声数据进行分别辑录,从音义两方面入手展开对比研究,以充分显示其声符语义,并与文献用例相印证。例如,从“农”得声的字,总有“厚”“多”义,故鼻从农为多鼻涕,雨从农为多露水,禾从农多为多花草,如此推演,声符语源展露无遗。同理可得,从“取

16、”得声之字也总有“聚”“多”义。所以“农、取”二声义同,且详析之,其音也近。“农”古音在“冬”部,“取”古音在“侯”部,“冬、侯”二部为旁对转,其音也通,故其同源关系可彰。(二)深入探讨某一专题者宴洵广韵声系端组声类同源词研究以声系中“端”系谐声字为切入点,通过借助“音义”“字形”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可能具有同源关系的词进行系联,并以此为基础推求“声符”本身的特点及其在语源学上的作用。从理论上看,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语音承载语义。故他认为,语源义实际由语音记载,声符之所以具有示源功能归根结底是因为声符的表音功能。诚然,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显然能摆脱字形的束缚,更具科学性。由此进一步阐发,他提出声系所代表的声符的层级性,并不因字形的不同,而影响其亲属关系。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不但同声符不同意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音符和意符都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可能是同义的。这样,以形声带动非形声,尽可能扩大词族的系联范围,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就讲清楚了。此外,该文还注意区分声符在文字层面的“字义”和语源层面的“类义”,以解释同源词中的复杂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