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李天语端牢中国饭碗:大型农业纪录片的创新表达摘要:如何通过纪录影像将中国粮食安全的宏大命题聚焦为百姓餐桌上的一粥一饭?新媒体时代,农业纪录片正不断改变其经典影像模式:在宏观抽象中寻求微观具象表达的主题结构、在宏大叙事中观照个体发展的叙事视角、在严肃科普中强化视觉奇观的制播呈现。本文分析大型农业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的创新表达,认为该纪录片为十年来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之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农业纪录片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关键词:农业纪录片 端牢中国饭碗 影像模式创新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
2、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年来,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人民端牢了中国饭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大型农业系列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献礼党的二十大,聚焦粮食安全这一宏大命题,分集呈现农田耕地、畜牧养殖、百姓饮食等鲜活细节,从站位高远的粮食安全政策到真真切切的人民生活,彰显了大国粮仓的豪迈。纪录片深刻践行“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将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重大转变一一呈现,深度诠释了十年来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一、主题结构:在宏观抽象中寻求微观具象表达端牢中国饭碗逐个“解密”粮食安全涉及的种植、培育及收获等工艺流程,突破了
3、以往的影像主题结构方式,一方面从大主题切入,以小主题建构、微主题收口,从粮食一隅窥国家巨变,同步“诠释、再现、重构蕴含在历史和共时语境中的乡村集体记忆,呼应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大量运用量化数据,从描述到阐释主题,实现了更强的说服力。1.“大小微”的主题变化端牢中国饭碗将宏大抽象的建立中国粮仓的大主题,分别从“田”“仓”“果”“蔬”“油”“畜”六个农业主题类别作为小主题切入,再通过典型个案将小主题解构成微主题,让观众能够迅速把握主旨。第一集守护耕地分别展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域的耕地现状,将“中国耕地”这一大主题细分为若干小主题,以空间跨度引领观众体
4、会我国多元化的农业地貌特征。而后运用平行叙事和盘托出微主题,通过讲述安徽省第四测绘院柏友林副院长、湖南省安化县农民李访勋、安化县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彭湘权等典型个案,展示耕地测量进程、耕地建设方案进度、中国农民“饭碗田”等,完成了“大小微”的主题结构变换,丰富立体地展现出中国耕地面貌。2.从描述到阐释主题端牢中国饭碗擅长在文字描述中运用量化数据,提升了专业性与严谨度。片中,每个看似抽象的宏大主题都会使用大量的具象数据进行论证,第四集守望麦田提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是 5.6 亿中国人的主食,也是 14 亿人的幸福滋味,小麦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第七集扩种大豆介绍,“6 月,
5、当小麦喜获丰收时,正是黄淮海地区播54SPECIAL FORUM专 题 研 讨种大豆的重要时节,这里也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 16%”。而每一集开篇都使用了“全数据”方式提点主题的重要性:“这是中国,用全球 9%的耕地和 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全球近 25%的粮食,养活了全球近 20%的人口。保障粮食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散文化的诗意旁白加持下,宏大主题分解,一个个段落式的微主题建构起从描述到阐释的生动路径,使纪录片更加真实可感。二、叙事视角:在宏大叙事中观照个体发展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之大者。端牢中国饭碗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聚焦平凡人的奋斗和权威专家
6、解读,整体采用“全知+限知”视角,以平行交叉方式建构叙事路径,打破了影像时空限制,强化了悬念感。1.“个人经历+感人故事+专家解读”端牢中国饭碗擅长运用“个人经历+感人故事+专家解读”的“三位一体”叙事方式佐证主题。纪录片将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大政方针凝缩为一个个具体事件,宏大的叙事系统由此简化为动人的故事讲述。第九集硕果满园聚焦湖北秭归县一片柑橘园,以 61 岁的“柑橘院士”邓秀新帮助果农袁豆种植柑橘新品种为线索,呈现了袁豆一家种植柑橘,以及邓秀新团队为解决柑橘长期存储问题而投身研究几十年的经历,穿插邓秀新对水果品种、栽培、储藏全方位的专业解读,“解密”了当下水果能够“周年供应”的原因。第四集
7、守望麦田讲述了种田能手李文周遭遇罕见秋汛准备弃耕,但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鼓励李文周,还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最终帮助李文周完成了新的一批小麦种植,从个体事件反衬出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2.“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叙事视角是讲故事的视点和立足点。端牢中国饭碗通篇贯穿使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以客观冷静的数据与第三人称解说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叙事视点与片中主人公融为一体,强化临场感、悬念感。第五集稻花飘香首先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国最会嗦粉的长沙人,每天要吃掉 200 万碗米粉,来自 35 万斤大米,这相当于 500多亩稻田一季的产量,水稻的稳产、增产,正是确保
8、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而后叙事转入限知视角,观众视点和片中的水稻种植人王稳根合二为一:“今年雨水比较多,今年天气(对水稻)影响蛮大的水稻也不知道能长成什么样。”此时,观众与王稳根一起担心着雨季水稻的生长情况,也为后续种植早稻的精彩故事埋下伏笔。长时间的全知视角会让观众对剧集中的人物产生一定的心理预判,容易落入叙事俗套。限知视角则可以让观众入乎其内,在调节叙事节奏的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3.“平行开篇+交叉聚焦”端牢中国饭碗每集都会运用平行开篇方式交代本集主题与中国不同地域间的联系,再借助交叉聚焦描摹农民与专家的合作,完成从大到小、以小见大的叙事。第八集栽培菌菇开篇首先使用平
9、行方式交代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中国可使用真菌达 1000 多种”,并同步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香菇、东北林区的黑木耳、内蒙古草原的口蘑、云南楚雄的野生菌。随后采用交叉聚焦,详细介绍了云南楚雄的牛肝菌、松茸、竹荪,浙江丽水和河北平泉的香菇,东北大兴安岭的野生黑木耳,广东羊肚菌等。“平行开篇+交叉聚焦”让观众同步获得全景信息与细节信息,“绘就”我国菌菇产地分布图,然后分而述之,形成纵横捭阖的叙事风格。三、制播呈现:在严肃科普中强化视觉奇观如何运用精巧的视觉语言将粮食安全之路既浪漫55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呈现又权威表达?端牢中
10、国饭碗不懈创新,在严肃科普中强化了视觉奇观。1.“数据+图表+动画”凸显可视化效果端牢中国饭碗侧重“数据+图表+动画”可视化呈现。第三集水润田畴讲述都江堰时,运用动画特效描绘都江堰将岷江水“一分为二”的震撼效果;讲到乐至县缺水时,运用“数据+图表”展现乐至县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紧缺的人均水资源量;聚焦农田灌溉技术创新实验的片段中也频繁使用动画特效,实现了与实景拍摄的高度融合,形象直观。数据特效能够为视觉语言提供真实性支撑,动画特效可以让科普知识具有趣味性,图表特效则使严谨的叙事段落清晰可见,使观众深刻领会到粮食安全保障工程的规模之大、意义之重、影响之远。2.“高频切换+移步换景”提升视觉节奏为贴近
11、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向,端牢中国饭碗强化了单个镜头的剪辑频率,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总体较短,约 1 5 秒。同一场景内的高频切换镜头加快了节奏,不同场景间的移步换景更营造了目不暇接之感,最大化展示了每集 30 分钟的影像容量。第七集扩种大豆讲述中国人收获大豆的历史壮举,镜头的高频切换达到了“一秒一切”,为观众呈现大豆的色泽之美、产量之足。高频切换的视觉节奏符合当下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趋势,将偏向空间的长镜头转化为偏向时间的短镜头,“刷新观众的疲劳阈值,通过一个个意犹未尽的小高潮不断刺激审美感官,使观众能够持续接受影像”。端牢中国饭碗中,不同段落间负责隔断的组接镜头变化频率也被加快,第十三集畜禽兴旺将讲
12、述“养猪”切换至“畜牧”时,画面首先运用“一秒一切”呈现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餐桌上的美味,再切入草原畜牧业,移步换景干净利落。3.“特殊摄影+两极摄影”营造美学张力极具艺术风格的视觉语言也是端牢中国饭碗的一大特色,片中,大特写紧接大全景,超微距、航拍、升格、延时等特殊摄影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第八集栽培菌菇采用超微距镜头,菌菇的万里飘香好似溢出屏幕;第二集打造良田运用航拍摄影,中国农田的气势磅礴扑面而来;第十六集大国粮仓运用升格镜头,中国粮食安全系统的铜墙铁壁令人震撼;第一集守护耕地使用延时摄影,农作物的饱满充沛充满动感。特殊摄影打破了传统视觉惯性,对观众日常缺失的视觉经验的巧妙利用强化了纪录
13、片的必看性。与此同时,端牢中国饭碗还频繁使用“两极摄影”,“大特写+大全景”的两极化技巧将视效推向高潮,保护耕地、打造良田、渔牧建设的宏大场景不断得以展示,使观众在美学张力中仿佛身临其境。四、结语如何深度聚焦中国粮食安全这一宏大命题?如何运用精妙的视觉结构调和影像节奏?如何采取独特的叙事技巧吸引更多受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端牢中国饭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之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农业纪录片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天,中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守 18亿亩耕地红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未来,中国人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
14、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注释: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日),载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郭婉君、于春生:乡村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的传播价值,载电视研究,2021 年第 10 期。刘静:纪录片零零后的叙事策略解读,载电视研究,2018 年第 2 期。李天语:短视频新传播特征及策略探究,载中国出版,2021 年第 19 期。(本文系 2022 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地方感视域下北京历史文化类短视频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XCC017和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民族文化题材短视频内容生产与海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QNPY2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李天语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创研中心副主任)本文编辑:朱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