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第 3 期(总第 434 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 3 2023Total No 434doi:10 3969/j issn 1001-8794 2023 03 011“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凌新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摘要】高职劳动教育是近些年来因劳动教育从兼容性载体走向相对独立的身份斐变,而在实施类型教育的高职中形成的独立“一育”,并成为高职院校“五育”并举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和课程体系缺失等原因,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出现困境。“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仍以育人为终极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交
2、融,但以职业为全程关切的高职课程重心也将使劳动教育的愿景发生改变。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改革及行动,应重点关注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课程制度化实施与动态监测、课堂革命及教学评价改革。【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动教育;五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3)03-0074-07【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 2020GXJK510【作者简介】凌新文(1965),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3、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在“五育”并举迈入“五育”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展开了“五育”并举的实践探索,也已形成和积累了一定的劳动教育实施经验;另一方面,高职劳动教育因理论研究和实践框架设计还未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而“一直未能取得与德智体美 四育 并举的地位”;1 再者,高职
4、“五育”融合中的劳动教育与“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显然不是一个样态,其教育形态、内容、组织机制等都将面临交融后的变化。这样一来,高职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四育”相融合,融合中的劳动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形态及要素关系结构,如何在凸显和提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成果及这种成果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持续推进高职劳动教育,无疑成为高职院校“五育”关系变迁中劳动教育的重要问题。一、“五育”并举框架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及其困境学校教育中“五育”的形成及其制度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系统分析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变迁中高职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进行研究,揭示实际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实施
5、载体的“五育”所具有的专门性、系统性、严密性、稳定性等特征,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基础。1.从兼容性载体到走向相对独立:劳动教育的身份斐变融合劳动与教育于一体的劳动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历史上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内涵和形态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产生了四种形态。具体而言,一是视劳动教育为德育范畴。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把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内容,认为劳动教育是培育人们劳动观点、态度与情感的47教育活动。部分学者也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如孙喜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树立学生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的教育”。2 这些定义均
6、把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内容而研究,使劳动教育附属于德育,难免窄化了劳动教育形态。二是视劳动教育为智育范畴。教育大辞典 指出,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3 杜威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职业教育发展做准备的一种活动。这些观点是从智育视角研究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对于个体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追求的是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三是身兼德育与智育属性的劳动教育。黄济提出,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思想品德培养与劳动技能训练两方面,而“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4 陈斌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致力于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帮助受教育者习得
7、劳动知识,涵养劳动态度,训练劳动技能。”5 德智双重属性的劳动教育研究是对其内涵的扩展,这使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被发现,提高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四是体现实践属性与综合属性的劳动教育。比如凯兴斯泰纳认为,劳动教育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于各科课程之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荀禹、朱成科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德、智、体、美四育 都要实践于劳动过程之中”。6 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属性的研究是对其本质的回应,而综合属性则是对“五育”融合的探究,推动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上述各种劳动教育概念中,将劳动教育归属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其实施形
8、态可以是结构化的课堂形态,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生活形态;将劳动教育归属智育的目标是传授学生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强调劳动认知的培养,其实施有更多的课堂形态,典型特征在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实际上,将劳动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存在。1934 年 1月,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提出,要以共产主义教育广大群众,使文化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一直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都是教育必须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但劳动教育还没有在制度层面成为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一育”,尽管已经
9、有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了劳动技术教育或社会实践教育。例如,1997 年有研究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 五育 并举”,7 其中的“一育”指的就是劳动技术教育,并强调是通过组织学生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些基础教育学校就“以德育为核心,强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社会实践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互动、统整、融合,形成五育 并举和谐统一的整体”。8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把“五育”上升到国家层
10、面进行论述,“也是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范畴,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10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1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进行了新的部署,并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修订版正式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目前,高职劳动教育已经作为一门核心能力必修课在不少高职院校得以实施,除了传统的有教师组织或指导的校园劳动之外,主要包括劳动理论教
11、学和劳动实践教学,也安排或指定了相关教师,有的高职院校还进行了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但离形成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态势的设想还有一定的差距。2.从理论研究滞后到课程体系缺失: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并举”即一并举起,或者使其以相近力量同等实施、同步推进。“五育”并举的内涵及意义,在于劳动教育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地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而上述的劳动教育相对独立,只是“五育”并举的前提,也即具有成为“五育”一员的可能性或制度环境。劳动教育真正具有“五育”并举资格,还应该具备其他必要的条件。一是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作为“一育”的学科理论、课程教学理论
12、、组织理论等,重点解决劳动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及其资源的关系问题、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区分和衔接问题。二是相对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是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态的根本或基石。因此,具有相对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劳动教育在实质57上获得“五育”并举资格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践中着重将劳动教育涉及的价值观念、情感、能力及习惯的养成,以课程形态呈现出来。在理论上主要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体系化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较为完整地表达劳动教育兼具的养成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多重属性。三是相对完备的师资和教学设施条件。重点是国家和地方的师范教育结构应该有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安排,
13、并且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分配制度应该有劳动教育的资源配置。当然,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政策制度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从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三育”、“四育”到“五育”及“各育”的“并举”,都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观念及教育政策制度密不可分。然而,当今的学校劳动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因理论研究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因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出现的似是而非的形态及内容的兼容性,常常被当作是融其他“四育”为一体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并没有取得能够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地位,其学科或课程安排、师资配置、资源分配都处于边缘地带,有的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
14、的甚至名实皆无。究其原因,理论上可以追踪到已有零散研究成果中的劳动教育的本质,即通过实践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学生提升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育人活动。在此之中,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形式。其中,作为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均不可或缺;作为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只是完成各种育人任务的载体,往往被包含于德育和智育的范围之中。这样一来,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也就无需专门建立了。二、“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及其愿景“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框架中形成与发展的。这不仅因为“五育”是一个整体,“各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彼此渗透、彼此支撑、彼此
15、促进,还因为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目标达成形成增益,可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水平育人体系的建构。然而,现行彼此分隔的学科课程教学制度显然难以适应“五育”融合要求,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各育”都将出现新的样态,产生新的目标愿景。1.以育人为终极目标的学校教育制度:劳动教育内容的交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伴随着效率至上的工业社会的出现,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和强化。从逻辑关系或制度理路来看,这一形态结构的学校教育以人的核心素养或整体素质的可分性为理想,把人的培养分成各个学科、科目、专业,通过设计和建
16、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实施相应的教学组织机制,最终达成育人目标。而推进“五育”融合的逻辑,则是在仍然以育人为终极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核心素养或整体素质的整体性,将人的培养在现行各个学科、科目、专业的框架中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教学形态的重构,通过在融合中创造的新的课程教学形态及组织机制,最终达成育人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 也即劳动蕴含着发展人的价值,唯有劳动才能消除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显然,“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重点在于与其他“四育”相融合,以及与专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重新组合,使它们之间相互贯通。事实上,教育内容决定了教育是否实质性发生。例如,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差异,本质上就是课程内容的不同,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课程内容呈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别在于教育形态和教育内容存在差异,只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非拥有完整的课程或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基于教育内容的交融,特别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生养和教育是家庭的本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