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_郎永清.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207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_郎永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_郎永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_郎永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0 卷 第 4 期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2 年 12 月Vol.30 No.4Journal of Beij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Dec.2022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郎永清 刘 妍 李天宇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市 100070摘 要: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外语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本文探讨了外语教育在行业特色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提出了多学科融合视阈下的“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通用+通识+专用”课程体系。外语

2、教育需要深度融入行业特色院校内涵式发展,以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育人价值,服务于行业特色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多学科;融合;大外语;通用;通识;专用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64X(2022)4-131-138 基金项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28202003)作者简介:郎永清(1967-),男,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1 引言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能力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成为国民文化的基本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已成为

3、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教育模式和教育流程的重大变革,外语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着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1。2019 年 3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做了题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主旨报告,围绕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三变、两新、两大”,即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深入探讨了外语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总体措施和总体目标。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

4、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外语教育的原点是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语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其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在品格方面,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能力方面,应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良好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不仅要系统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一定的哲学、艺术、文化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2 年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专门知识3。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语教育在其中承担重要使命。面临新时代的新使命,全国各高校大学外语教育都在进一步深化外语教

5、育教学改革,一是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实施“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由“学外语”向“用外语学”转变1。2行业特色院校外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密码保密和信息安全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学院的重要批示,认真落实中央、中办领导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走特色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多元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建设“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国内知名高校,为党和国家机要密码事业培

6、养政治忠诚、学业扎实、作风严谨、纪律严明的高素质人才。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外语课属于通识教育模块,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是学院着力建设的“高精尖”学科。根据教育部理工科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体系要为学生学习国际前沿知识、提升学术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等服务。同时,新文科建设也要求外语教育要在跨学科领域中,在人文与理工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4。因此,外语教育又在学院人才培养中处于支撑性地位。基于此,应进一步明确外语教育在学院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使命,立足于多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

7、统一,为学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贡献,使外语教育深度融入学院内涵式特色发展,为主干学科和特色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3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面临新时代的新使命,抓住学院特色内涵式发展的机遇,学院外语教学团队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顺应交叉学科发展趋势,努力挖掘队伍内在潜力,助力学院特色学科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多学科融合的“通用+通识+专用”课程体系,在学科育人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3.1“大外语”的培养目标和实践途径针对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的“大外语”概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国家层面,“大外语”之大,

8、可从表面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表面包含外语教育“规模大、格局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三个方面,内在则分别有“思想认知站位要高”、“承担文化输出之责”、“为国家战略培育英才”三个内容。“大外语”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它涵盖“外语教育”和“外语专业教育”。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属于“外语教育”范畴,指通过公共外语教学融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5。“大外语”的概念解读可由图 1 具体展示。3.2 多学科融合的“通用+通识+专用”课程体系建构“大外语”是顶层设计,立足新时代培养精通专业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贯彻顶层设计的指导性意见,需要与学院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外语”概念要落地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大

9、外语”之“大”,在于其课程体系的“多模块”,教学内容的“多学科”,育人方式的“多渠道”。学院在校生规模 2000 人,外语教师仅 11 人,在此条件下要有取舍,要精准发力。为此,我们建构了多学科融合视阈下的通用、通231第 30 卷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 图 1 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识和专门用途英语并行的公共外语课程体系。该体系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教学。通用英语模块是整个体系中最基础的模块,包括必修课大学英语 I-IV 和选修课高级英汉翻译,其教学目标侧重夯实语言能力,筑牢思政建设,以忠诚教育为底色,强化政治素质。教学

10、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法律、新闻和心理等多学科融合;通识模块包括选修课英美文化概况和外国文学作品欣赏,其培养目标侧重学生文化素质,贯通东西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教学内容上与中外文化、中外文学相融合;专用模块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包括研究生综合英语和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其教学目标侧重突出学院密码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掌握专业知识和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教学内容与学院特色学科密码学与网络空间安全的内容相融合。通用模块是基础阶段,强调“学英语”,通识和专用模块是提高阶段,强调“用英语学”,即用英语学好中外文化、中外文学和专

11、业知识。整个体系三种课程模块协同共进,互融互通,重点契合了“大外语”的思政元素、文化责任和战略英才培养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外语学科育人价值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院是行业特色院校,专业特色是学院发展的命脉,政治忠诚和学业扎实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态势下,外语教育必须融入学院内涵式特色发展,必须为学院主干学科和特色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必须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精准发力,在行业院校中实现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3.2.1 以“忠诚”为底色,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并重的通用英语课程模块 “忠诚”是“忠诚、笃学、严谨、守纪”校训中的核心要义,忠诚教育是学

12、院人才培养的特色。我们构建起了以忠诚为底色的通用英语课程思政模块,聚焦课程思政、学科融合、课堂实践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一是立足忠诚底色,建立起“时政特色、疫情语境、文化先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挖掘课程元知识、软知识和硬知识中33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2 年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备课模式,不仅关注和语言知识本身相关的听说读写译等元知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而且注重家图 2 通用英语课程模块国情怀、人文情怀、公益精神、自信坚毅、民族自豪感、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感软知识中的思政培育,同时还创造性加入科普硬知识,不忽视其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

13、育人价值。二是坚持多学科融合,形成合力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了英语新闻素材库,融合新闻学视角引导学生学好新闻英语,从新闻中读懂中国立场,用建构观的视角培育全球视野;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等语篇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西方媒体新闻中对中国事件的报道,揭露词汇语法层次中的选择所建构的意义特征和意识形态立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等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积极做好密码法英译的外宣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在通信工程类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与应用方面获奖,与学院特色学科同频共振;利用语言学专业优势开展香港基本法附件修订后涉港宣传深化研究 以国际背景下“独立”或者“分裂

14、/分离”为例课题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侨联等相关部门充分肯定,体现了外语教学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三是加强实践引领,建构起了“网络化多媒体自主学习渠道+读写课堂综合展示+全国英语类比赛平台”三位一体的通用英语实践教学渠道。借助 U 校园,Unipus,FiF 口语训练 app 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外语类综合展示平台,如“聚焦中国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活动,“关注外媒声音 捍卫国家形象”讨论活动,英语新闻播报活动,“你讲我听”工作坊(“You talk,I listen”workshop)活动等,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讯飞杯”全国高校英语口

15、语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促教。3.2.2“语言+文化+多学科知识”的通识英语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其核心是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广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6。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是在本世纪初开始出现,首先引入和倡导这一理念的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复旦大学从 2005 年开始建设通识教育,逐步形成了五大住宿书院与七大模块的复旦通识教育课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外语界开始引入通识教育。2017 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

16、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431第 30 卷多学科融合视阈下“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例 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该文件精神下,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掀起了通识英语的研究高潮,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系列通识英语课程,如欧洲文化入门、美国文明史、英美文学作品欣赏等。我院在 2018 版培养方案中第一次使用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外语课程被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我们构建了“语言+文化+多学科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必修课大学英语 I-IV 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兼顾通识。同时开设公共选修课英美文化概况和外国文学作品赏析,进一步突出跨文化和文学育人的功能。英美文化概况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程,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我们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进一步厘清该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