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_朱华东.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2111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_朱华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_朱华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_朱华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48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朱华东(安徽大学历史学院230039)【摘要】本文以安徽省肥西县三官庙遗址出土的3件铜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认为T0502E:1钺造型源自石钺,并可与出土地周边材料联系起来。2019TSTH27:1钺属于弓形钺,文化因素上融合了石刀和西亚新月式斧的特征。而另一件未编号的有阑钺则与商代中晚期的小型铜钺造型较一致,但钺身若干要素则反映出其早期特征。【关键词】三官庙遗址二里头文化铜钺2019年末,肥西县三官庙遗址陆续出土过一批小型青铜器,有铃、戈、钺、锛、凿、角形器等,共10余件,年代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先期曾以通讯的

2、形式做过简要报道1,并附有带比例尺的清晰图像及相应器物编号。其中多数器物如铃、戈、锛、凿等在二里头遗址曾出土过相似器物。本文所论及的三官庙出土的铜钺共3件,形制各异,在二里头遗址也未曾得见,较为特殊和重要,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2。(一)三官庙T0502E:1铜钺其整体造型类似石钺,中间设一圆形穿孔。不同之处在于:两端刃角外侈明显,钺身中间可见一条凸起的棱柱,并贯穿至侧阑,近阑处的两侧,以凸脊为对称轴,左右饰对称的成排小乳钉纹(一侧为4列5排,另一侧4列4排),并点缀在工整的方格之中。该钺一侧还残存部分窄条状侧阑。此钺似曾有短内,推测可能与中脊的脊柱相贯通(图一)。目前二里头遗址出土钺多为玉石质

3、,青铜钺仅发现过1件(2000YLC:1)3,且为非科学发掘出土,但仍可判定为二里头时期器物,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钺(图二)。该钺呈斧形,长13.5厘米,宽6.1厘米,刃宽7.6厘米,最厚处0.6厘米。无阑,近肩部的位置饰带状网纹,其下侧开一圆孔。其造型与三官庙钺相比,有颇多相同之处。首先其外形直接仿造玉石钺,造型上的变化也不大。其次纹饰带位置也基本一致,均位于近肩处。二者的不同之处也较明显,三官庙钺外形上更接近玉石钺,二里头钺则与斧的造型无差异。纹饰方面,二里头钺所饰网格纹可见于二里头遗址所出铜鼎4之上,该纹饰也可见于少量商代早期铜器上。三官庙钺所饰乳钉纹也是早期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之一,

4、但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兵器上少见,可比对的有藁城台西M112出土的铁刃铜钺5(图三),近阑处装饰两排乳钉纹,该器属于二里岗上层时期。曾出土过龙虎尊的阜南县,征集过1件小型铜钺6,近肩处设菱形网格纹,内填小乳钉。推测此类纹饰风格或许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乳钉纹在边远地区青铜兵器上出现频率相对较多,如陕北石楼绥德类型(图四)及下文中论及的卡约文化等。二里头钺与三官庙钺造型一个扁长,一个方阔,明显属于两个式样,这或许代表着铜钺演变的49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两个方向 窄体钺与阔体钺。三官庙石钺形铜钺出土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解决了另一件相似铜钺的年代和属性问题。1979年六安市金安区青风岭出土过1件铜钺7,

5、出土地点相距三官庙遗址直线距离不到50千米,现收藏并展陈于皖西博物馆。由于过去没有见过类似器物,缺少参照物,给准确断代带来了不少困难,收藏单位将其定在春秋时期,而安徽江淮商周青铜器一书则定在商代。该铜钺残长11厘米,刃宽8.9厘米,最厚处在穿孔位置,厚0.8厘米,最薄处在纹饰后端的肩部,厚仅0.4厘米8。该钺近肩处略残破,其上端可见乳钉3列4排,但无网格线间隔(图五)。从三官庙铜器组给出的比例来看,两钺尺寸大小相仿。相比之下,青风岭钺造型更精致,器身所带穿孔与石钺更加相似,开孔大,中间收窄,明显是模仿两面管钻的方式。上述特征极为接近,表明两者年代相近。其次谈一下此类钺的装柄方式。目前可见商代铜

6、钺以夹内为主,少量为銎内式。但包括二里头遗址出土钺在内的这三件器物,内的位置均残缺,而图二二里头遗址铜钺(2000YLC:1)图三藁城台西M112铁刃铜钺且整个肩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导致这一可能存在的关键部位缺失。二里头遗址钺,简报称“顶面呈断碴状,似为器体折断的痕迹,据此推测此器可能有内”。不过如果观察商代的铜钺,却很少出现内完全残损的情况。商代铜钺无论大小,完整器居多,有的内虽残断,但仍可推测出结构。其差异,或许不在于装柄方式,而与内的结构特征有关。商代的铜钺体型更大,内虽相对较窄,但厚度却与钺身差别不大,长度和宽度也更长,进而不易折损。而二里头时期铜钺从残断面看,内可能与身等宽,长度较

7、短,或略带侧阑,在中脊处略厚,但总体较薄,容易折损,导致完整存在的概率较小。这种结构并不是标准的内的特征,而是内与器身融为一体。如此而言,其装柄方式倒是与玉石钺的相仿了,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类钺的原始性。(二)三官庙2019TSTH27:1铜钺属小型钺。造型奇异,钺身似弓形,这里暂且称之为“弓形钺”,或也可称作多孔钺。钺身呈月牙状,刃作长弧形,两端的刃尖缺损。此钺肩部平图一三官庙T0502E:1铜钺图五安徽六安青风岭铜钺图六三官庙2019TSTH27:1铜钺图四陕北石楼绥德类型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50的双兽钺9(图七)、陕西淳化黑豆嘴M2出土钺10(图八)、青海湟中潘家梁M117

8、出土七孔钺11(图九)、循化阿哈特拉山M12出土七孔钺12(图十)、甘肃崇信于家湾M60出土五孔銎内钺13等。另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銎钺(图十一)和曲刃钺14(图十二)。除阿哈特拉山钺和上博的曲刃钺为扁平状内外,其余设扁圆的銎内以纳手柄。上述7件钺基本属于小型钺,可见数据中最大者刃长约28厘米,多数刃长不及20厘米,刃至内的长度大多在10厘米以下。按装柄方式的差异,可将其分两类:一类属直内钺,形似三官庙钺,但肩部均有多处扁方形穿;二类则为銎内钺,数量较多,所属的几件铜钺造型近肩部仍然保留了等距分布的圆形穿孔,以3孔和7孔居多,但这些圆孔的装饰功能要胜过实用。三官庙弓形钺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其发现

9、在年代学上意义积极,它不仅为该式多孔钺确定了目前已知的上限,也可从中窥视其演变的大致过程。对于以往发现的这些多孔钺的年代,学者们基本认为属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或初期。上述判定大致准确,但仍有一定的讨论余地。如以伴出器物较丰富的出土钺而言,于家湾钺和黑豆嘴钺可为代表,属于商末至周初,是为时间的下限。而青海潘家梁钺被认为属于卡约文化最早阶段的产物,其年代相当于商早期。如此,此类钺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从直内向銎内演变的趋势,而钺身宽度则逐渐加大。直内钺的内逐渐向宽长化发展。銎内钺的銎末依然保留了无实际作用的短直内,甚至逐渐演变为铃柱状的孑遗形态。钺身变化也很明显,早期的刃部呈较完整的弧形,后期则演变为类似

10、商中晚期流行的青铜卷头刀的形态。钺身上的一组圆孔也需留意,早期的圆形穿孔数量多,且起着绑缚木柄的实用功能,演变过程中,其实际功用被近肩部的扁方形多穿取代,但圆形多孔依然被保留下来了。有意思的是,山西出土的几件属商晚期的铜刀的背部还铸有一排圆孔状的乳钉装饰,此般设计可能是受其影响而来的。三官庙弓形钺文化因素也值得探讨。属于二里头时期的三官庙钺暂无横向可比对材料,但晚于它的此类钺出土地大多集中在青海、陕西等西北地区,有直,直内完整,但较为窄、短。肩侧等距分布5个圆穿,除装饰功能外,无疑还对提高绑缚的牢固度有利(图六)。实际上在该钺之前,就出土过类似铜钺,学者们已有关注,笔者所知尚在国内并可见材料的

11、主要有以下几件:北京拣选钺、传出自陕西榆林图七北京拣选双兽钺图十一上海博物馆藏銎钺图八陕西淳化黑豆嘴M2钺图十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M12七孔钺图十二上海博物馆藏曲刃钺图九青海湟中潘家梁M117七孔钺51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铜钺初识图十八三官庙铜铃图十六西安老牛坡M41钺图十五河南灵宝出土钺图十七大墩孜铜铃图十三三官庙有阑钺图十四郑州人民公园M12钺铜钺身无凸脊,近肩部的圆形穿孔或有或无,穿孔周边也无凸起。其次是可以结合前述的仿石钺式钺拟定出若干早期铜钺的元素,如钺身穿孔周缘的凸起、钺身的凸脊条等。同时也提醒我们仅通过器物制作的精致程度来判断早晚,有可能会造成误判。最后是关于钺身凸脊的演变问题。此类

12、三条纵向凸脊条的设计,并未被中晚期铜钺继承,甚至连单脊条都难得一见。不过单凸脊在商代中晚期却大量出学者认为与卡约文化有关。该文化分布在青海东部一带,主要存在于公元前1600前700年。肥西三官庙多孔钺年代与卡约文化最早阶段存在短暂的重合期。从器物造型来看,三官庙出土的一组青铜兵器与安徽当地土著文化关系不大,最直接的来源可能是中原地区。具体而言,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钺和三官庙石钺形铜钺从造型看,无疑源自石斧和石钺。而这件多孔钺则很难从中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中寻觅。如果将三官庙多孔钺与新石器时代或二里头文化的石刀联系,器身上的多孔设计倒有几分类似,但刃部特征却差异较大。那么这种弧形刃是否有其源头?有学

13、者注意到伊朗、叙利亚等地出土过不少称为新月式(crescent axe)的青铜武器,刃部似月牙,其造型与黑豆嘴钺相似,所属时代相当于夏代纪年范畴,它是由当地出现时间更早一点的无銎钺演化而来15。新石器末期至商周时期的华夏族群与外界互动频繁,早期的青铜之路未曾中断,新物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辗转传输进来,或成为贵族们的稀罕之物。在新的器类中,塞伊玛图尔宾诺(Seima-Turbino)式铜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种矛叶下方带有倒钩的铜矛,特征显著,其分布的时空范围倒与多孔钺有几分相似。三官庙出土弓形钺或许是结合了传统石刀和当时可以见到的新月式斧造型,融合改造而出现的钺的另一种新造型。(三)三官庙有阑

14、铜钺(器物号未报道)造型与商代传统小型钺几乎一致,如不是有具体出土地点和地层依据,根据以前的断代标准,我们几乎不会想到它的年代会早至二里头文化晚期,甚至连定在商代早期仿佛都还有几分犹豫。这件小钺造型精致、规整,有侧阑,方而阔的内,几乎铜钺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一应俱全。其钺身与三官庙无内钺相似,但更修长,近肩部设圆形穿孔,穿孔外缘一周凸起,并有一根凸脊自肩过穿并一直延伸至刃口,只是凸脊更加平直细弱。凸脊两侧各有一根稍细的凸棱与之平行(图十三)。该钺的发现有以下意义:首先是将该式有阑铜钺的上限大幅提前。过去已知的带有侧阑的铜钺只能追溯至商中期或略晚,如郑州人民公园M12出土钺(图十四)16、河南灵宝出

15、土钺(图十五)17。这些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52现在三角援戈之上,而凸脊在北方地区发现较多的有銎斧上依然比较常见。至商代晚期,铜钺上可能还零星保留着对早期的三条凸脊的记忆,如西安老牛坡M41出土钺(图十六)18等,只是象征意味更加浓厚了。三官庙遗址毗邻派河,该河蜿蜒穿过肥西县后汇入巢湖。历年来在肥西境内的派河河道附近发现过较多墩台式遗址,多数属于商周时期,其中的大墩孜遗址1972年曾作过试掘,具体材料尚未发表,但出土的2件铜斝和1件铜铃19(图十七),已为学界熟知,一般认为属于二里头时期。这一区域内的糖坊村、上派镇也出土过成组的青铜器,属于商代中晚期。另一处河道旁的庙墩遗址,1987

16、年在派河河道改造工程中,该遗址部分被挖毁,所出土遗物众多,以商、西周时期陶器居多,另有坩埚、铜镞出土,现收藏于肥西文管所。此外,据群众反映,遗址下层还挖出过2件铜爵。肥西派河沿岸遗址二里头时期至商代铜器频出,或许反映出彼时当地非同寻常的地位。仅就三官庙铜铃而言(图十八),造型与大墩孜单扉铜铃基本一致,除二里头遗址外,可以明确到具体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就仅见这2件了。巢湖一带历史上就有与夏桀有关的传说,尽管对于桀所奔的“南巢”地点还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就在今天的巢湖一带。今天的巢湖市还有夏阁镇、放王岗之类与该传说相关的地名存在,其典故也被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肥西正处在南下巢湖的重要通道上,这里历年来发现的二里头时期铜器,材料愈加丰富,使我们不得不将其与夏遗民的南迁,尤其是“桀奔南巢”的记载联系起来。注释1 秦让平:安徽肥西三官庙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国文物报2019 年 8 月 23 日第 8 版。安徽肥西三官庙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文博中国公众号 2020 年 1 月 12 日在线发表。无编号钺可见于 安徽画报 的配图文章 兵灾 祭祀肥西三官庙遗址迷雾重重,http:/ 本文讨论的第一件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