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遗元素在中国传统蓝染中的创新设计应用_王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2153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元素在中国传统蓝染中的创新设计应用_王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遗元素在中国传统蓝染中的创新设计应用_王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遗元素在中国传统蓝染中的创新设计应用_王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2月第1期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诞生了很多传统的文化遗产。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官网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至2021年,我国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含3614个子项目,其中,蓝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蓝染作为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与传承中蓝染工艺包含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情感温度。蓝染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案例应用的方法,将其与其他非遗元素相结合,创新设计出具有美感与温度的文化产品,探索蓝染工艺与其他非遗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满足受众

2、群体对于非遗文化的精神追求。1前期调研1.1蓝染的概述蓝染是中国传统的染色工艺,古籍中常有记载。夏小正中记载有“五月,启灌蓼蓝”,可见人们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培养染色的植物。隋唐时期,传统蓝染手工艺开始走向巅峰,唐六典中提到“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可见当时运用植物进行染色已经非常广泛1。蓝染是一种天然植物染色的工艺,一般来说,用来制作蓝靛的植物包括木蓝、马蓝、菘蓝、蓼蓝等,皆俗称“蓝草”,当代的传统蓝染工坊仍然使用蓝草来提取色素沉淀色泥,通过传统蓝染工艺进行蓝染产品的制作。其中,传统蓝染工艺包含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拔染等。扎染工艺分为两个部分:扎结和染色。工艺手法就是用线或绳对布料进行缝制

3、或者打结、捆绑等,然后用染料进行染色后再把绑布料的线拆除。由于手法和扎结的松紧程度不同,还有布料的材质不同,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图案、颜色等都会不同,具有独一性与不可复制性。蜡染工艺是用竹刀或蜡刀蘸取蜡液(一般采用蜂蜡或者白蜡)绘制图案在布料上,然后投入蓝靛染缸,根据颜色需求进行反复操作,染色完成后融蜡,显现出花纹。蜡染是用蜡刀手绘出设计纹样,常常被用来记录历史或者表达某种特定的生活场景。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包括刻版(在刷过桐油的纸版上刻花)、刮浆(黄豆粉加石灰后作为防染浆,均匀刮于花版)、揭版、浆布、染色、显色(将布悬挂在空气中,充分氧化)、刮白(刮去灰浆)等2。在蓝染工艺的运用中,蓝印花布的纸版

4、可反复使用且工艺比蜡染简单得多,所以蓝印花布的生产发展更容易推广。拔染印花工艺是借助还原剂和氧化剂将有色织物底色的色素破坏,使得局部消色从而获得设计图案花纹的印花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拔白印花和色拔印花。拔白印花呈现的色彩多为白色或是色素破坏较轻的浅色,色拔印花则是用有色的还原剂进行拔染,留下区别于有色织物底色的颜色。现代的手工拔染印花工艺相较于早前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了,多与其他染色工艺混合使用,产生画面丰富、层次多变的效果。蓝染除了具备染色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医用功能。蓝靛泥的制作材料取自天然的植物蓝草,蓝草具非遗元素在中国传统蓝染中的创新设计应用王 芳,韦思佳,刘子汐,罗智敏(华南农业大学 艺

5、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摘要:在当前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视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衍生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非遗+”的新活态传承模式。文章以蓝染为主要表现语言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的结合有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具体以“蓝染+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为例,对蓝染进行活化与创新应用,探索蓝染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挖掘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更多非遗文化能够回归大众视野。关键词:蓝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应用Doi:10.3969/j.issn.2095-0101.2023.01.

6、032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23)01-0103-05收稿日期:2022-11-07基金项目: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X202110564017)第一作者:王芳(1982),女,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服装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研究。文创应用1032023年2月第1期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蓝染织物还具有防紫外线和驱蚊虫的功效。1.2非遗文化的发展非遗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历代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运用并传承下来的多种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几千年来,非遗文化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7、积累和传承,集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产生了大量传世作品,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和风土人情,是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因此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加大了力度。迄今为止在中国对外发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具有国家级非遗的子项目具有3614项,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俗等多个方面展现着人们对人文修养及民族精神的追求,是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的集中体现3。因此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成为了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受到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本土风格的文化与艺术形式。

8、近年来,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理念虽然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在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仍然在逐渐衰败。首先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希望摆脱落后,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渴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而传统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这也是经济发达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消失得更快的原因。其次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思想比较落后,部分人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他们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从而导致自觉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责任感的内在原动力不足。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也出现了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完善非物

9、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4。这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1.3非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如今人们生活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便捷化与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创新的传播形式,例如2019年,快手平台发布“非遗带头人计划”、哔哩哔哩平台的“我的非遗故事”和抖音平台举办的寻找非遗合伙人等一系列“互联网+非遗”活动。“互联网+非遗”模式的活动为非遗传承者们提供了传播途径,增加曝光度,也为不了解非遗文化的大众提供了了解的平台,使得传承不再受限于现实距离,让更多有兴趣的人通过互联网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互联网+非遗”的

10、模式扩大了非遗在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推动了“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除此之外越来越多非遗线上活动的出现也为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爱好者打下了很好的创作基础,激发更多人进行关于“非遗+”的创作。因此,在“互联网+非遗”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了不同的路径,将蓝染工艺与非遗元素结合,引入“蓝染+非遗”的新模式进行创新应用。2蓝染工艺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优势2.1蓝染具有促进非遗文化的个性表达的优势蓝染工艺的色彩效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蓝底白色花纹,另外一种是白底蓝色花纹。但蓝染实际染出来的颜色可以分成很多种。根据蓝靛泥的发酵、氧化程度和染色的时间、温度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层次蓝色的作品,深浅不一的蓝色多达几

11、十种,这些不同的颜色在设计中可以作为灵活运用的元素符号。蓝染工艺无论是扎染、蜡染还是蓝印花布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根据非遗元素的特点和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蓝染工艺,表现出独特的图案效果。蓝染与非遗元素的结合,既可以很好体现和保留蓝染的手工技艺,又可以表现非遗元素的文化内涵,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保护。2.2蓝染具有扩大非遗文化传播范围的优势国家不断推进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蓝染+非遗”不仅符合这一要求,更是一种创新性探索。蓝染工艺在传统的技法表现基础上,拓宽了使用范围。蓝染工艺不再局限于运用在服饰上,越来越多运用于其他类别中,如文创产品、家具等。在此基础上将蓝

12、染工艺与其他非遗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新的图案样式,产生新的文化衍生品,具有更直观、前卫与创新的表现力,体现“蓝染+非遗”的内在文化底蕴与时代属性。“蓝染+非遗”既可以丰富现代审美中非遗衍生品风格的多样性,又可以拓宽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在受众使用产品的同时,将非遗的价值与艺术审美传达给大众,潜移默化地传承非遗文化。2.3“蓝染+非遗”具有提升其衍生品附加值的优势蓝染工艺与非遗元素相结合,能体现出较高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蓝染作为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技法,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和保存下来的成熟的技艺,与同样有着丰富内涵的其他非遗文化相融合,其产生的附加值是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

13、把“蓝染+非遗”作为核心,将乡村丰富的特色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非遗元素与蓝染工艺相结合,通过创新思维,凝练出新的特色文化符号,相互融合设计出新的、富有张力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作品。3以“蓝染+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非遗创新设计应用为例非遗在发展中满足基本的生活属性,离不开人们文创应用1042023年2月第1期的“衣、食、住、行”。在选择非遗元素的过程中,本文选择从“食”的生活属性出发,关注到藕粉在近两年互联网中的曝光度较高,并且藕粉是一种健康养生的食物,热量较低,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本文以藕粉为出发点,以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的制作流程的非遗元素为设计内容,与蓝染工艺相结合进行创新应用。蓝染工艺

14、的丰富度与其本身的医用功能为设计应用增加附加值,更好地呈现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的文化内涵。3.1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的发展背景浙江三家村藕粉是杭州地标性美食之一。三家村藕粉起源于南宋时期,久负盛名,其手削藕粉的制作技艺,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削藕粉的技艺有六道工序:摸藕、洗藕、磨藕、过滤、削藕、晾晒。3.1.1三家村手削藕粉的药用价值三家村手削藕粉,本身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香甜美味的食品,还具有“生津开胃、清热补肺、养血益气”等功效,是有名的传统滋补品,适合妇孺病幼,可以说老少皆宜。其对吞咽障碍病人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部分人群也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3.1.2三家村手削藕粉的发展与传承

15、三家村栽藕从塘藕开始,逐渐形成了用“挑头丫儿做种,三尺河泥三寸水,亩雍百担肥”的生产模式。并且,藕、鱼、鸭共生,相互依存。三家村藕粉很快地从塘藕发展到田藕、荡藕,形成了“三藕并举”的局面,并且以量大质优著称于世。三家村藕粉于2018年注册成功三家村藕粉(30类)集体商标等3个相关集体商标,并在2021年浙江省非遗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2“蓝染+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设计应用分析3.2.1设计说明本设计主要以“蓝染+非遗”为大框架,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的制作流程为主要表现对象,运用蓝染工艺技法进行绘本的创意图案设计。本设计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绘本;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以

16、动物习性为参考;在材质选择上多以蓝染织物及非织造布为主。读者不仅可以看绘本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互动操作与蓝染染料散发的气味,从视觉、嗅觉、触觉的三维体验中了解三家村手削藕粉的制作过程以及感受蓝染工艺。3.2.2表现形式的创新设计图案较为卡通,体现更多的趣味性与童真性,是一本主要面向儿童读者的绘本。早期儿童生理上缺乏成熟,心理上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普遍缺乏持续的注意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因此,绘本内容以图形为主,形式简约,互动性强,绘本图案的设计也偏向卡通易懂与趣味性强。不仅如此,绘本材料的选用也较为轻薄、安全、柔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蓝染使用用途的局限性,在满足其装饰、记录作用的基础上,延伸了蓝染的教育意义,让蓝染成为一种教育媒介进行传播。3.2.3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文提及三家村手削藕粉来源于南宋时期,在设计阶段,本文参考南宋时期农民的衣着打扮来设计此次绘本的人物服装(见图1)图1南宋农民服装参考(图片来源:百度视频)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小动物为出发点。天鹅一般喜欢吃水生植物,比如莲藕、胡颓子和水草等,且有纯洁、忠诚、长久等美好寓意。天鹅是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所以人们称其为“美善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