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024专稿专稿装饰雕塑教学的独特性与一体多元的发展思路文/冯崇利摘要:装饰雕塑在雕塑发展中有着辉煌的历程,装饰雕塑课在雕塑专业课群中,体现出专业知识交叉融汇、教学方法多样丰富的综合特点。既要求造型基础能力的训练,又开启创作思维的开放性实践。本文从装饰雕塑的概念出发,在多元交叉的当代雕塑语境中,在学术继承与拓展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装饰雕塑教学的内涵,提出该课程的独特性与整一性,探究一体多元的教学思路。装饰雕塑作为雕塑创作的一条路径,其价值与意义被重新挖掘并得以重视。一、装饰雕塑的概念 装饰一词,在词源里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指的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
2、的。体现出装饰的实用功能与精神欣赏的功能相融合。刘巨德先生说:“装是藏起来看不见的那一部分,即道,而饰的本义是刷拭,是擦掉污垢的意思,装饰是擦拭心灵的污垢,与澄怀观道的意蕴一样,包含着中华文化深沉的内涵。”同样,装饰雕塑贯穿整个雕塑艺术史,从广义上说,它既具有雕塑范畴的基本共性,又具有典型的“装饰性”。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演变,对它的阐释是多元的、丰富的。从狭义上说,装饰雕塑是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形、节奏韵律等艺术语言来塑造对象,注重雕塑的形式美感,是研究规律化和程式化的雕塑语言体系。它根据作者审美理想来选取和表达客观自然,通过艺术的联觉和想象力,打破对象已有的形态约束,而大胆采用浪漫象征、空
3、间变幻、多元适应的手法,展现出一种和谐、优雅之美、或者一种具有秩序感的现代之美。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诠释,装饰雕塑的概念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装饰雕塑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架构,拓展教学内容,确立其独特性。二、装饰雕塑课的教学现状就目前来看,在雕塑课群中,装饰雕塑课程建立清晰的辨识度尤为重要。各学院的装饰雕塑教学都在紧随时代步伐,在教改项目中,积极拓展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的探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创作思维的训练,等等。新的形式、观念得到发展,新的雕塑语言和装饰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这些使得装饰雕塑课打破了原有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横向交叉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呈现综合性特点。同时,
4、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它的特色也在逐渐消解。新交叉的内容使得课程边界逐渐模糊泛化,缺乏相互渗透和深度融汇,更新的语言体系尚未完善建立。倾向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创作的宽度,而缺乏了学科知识的深度。学生在低年级的实践上,还不具备掌握自主造型的基础能力,碎片的多学科知识并不能形成理念与造型的深层认识,反而使得艺术实践带有乌托邦式的创作特点。课堂也似乎就会成了一个各种雕塑课程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这是值得审视的。因此,保持装饰雕塑课程的独特性,调整课程重心,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从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形式结构开始,掌握装饰雕塑通常的语言特征、形式特征和艺术特征,打好造型基础,拉近课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拓
5、展造型语言的维度,这些方面依然是教学的重点。(一)装饰雕塑课的独特性装饰雕塑课是雕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连接点,兼具造型训练与创作思维培养。它紧密与中国传统雕塑、雕塑构造、雕塑材料等课程内容相联系,可以结合各种工艺方法、结合数字技术的运用,又可以扩展到公共艺术设计领域。装饰雕塑教学理论还涉及中外装饰雕塑艺术发展史。这些都是课程综合特点的表现。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创作课。在一年级的素描基础、雕塑基础、构成基础的积淀过程之后,开启的装饰雕塑课更注重形式美感的训练,它是有别于“再现方法”的基础课。如果说,具象基础是基于写生,训练敏锐的自然形象捕捉能力和发现造型的规律性,那么装饰雕塑基础则是从传统与
6、民间、生活与自然中汲取营养,训练大胆主动处理形体,寻找美的规律性。它强调运用点、线、面、体、色彩,以及各种材质特点,掌握概括构型、形态夸张、物象变形等方法,处理雕塑的对称、均衡、对比、协调、韵律、节奏、统一等关系。它倾向于“艺术表现”,要求学生基于自然对象进行创作,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因此,装饰雕塑课又是一门创作课。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运用掌握装饰雕塑语言进行艺术表达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融合捕捉对象的具象造型能力和运用构成元素的抽象能力,但我们要更加注意到它与这两种能力培养的关键区别,是它不注重再现,也不是纯粹的元素训练。装饰雕塑与具象雕塑、抽象雕塑是“同构异质”的。尽管雕塑形体可能通过装饰的形式
7、表现出抽象化、平面化、图式化或者意象化,但它也一定具有装饰独特的艺术自律,在变化与复合中找到一种平衡,这种感染力来自艺术视觉的原理,对于秩序、节律、反复等的认识与把握拨动观者的心律情感。这种独具装饰特色的雕塑还融汇艺术与设计形成综合的造型形式。它具备与材料、环境、功能、文化等之间多元的整一性,具有独特的语言系统、意象表征、条理规范和文化属性,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演变而表现其审美创造的自由。深度挖掘这门课程的独特性,掌握装饰雕塑独特的语言,才能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二)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装饰雕塑课当代艺术由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不断革新,装饰雕塑课也不断更新。在课程实践中,很多主流和非主流的艺术
8、流派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装饰雕塑创作。形体、空间、材料各要素都得到突破。新的艺术元素,新的理念被不断地提出和运用。如时尚元素、传播文化、科技手段、材料媒介都随着年青一代的生活走入创作实践,成为装饰雕塑课程涉及的内容。新的工艺手段、新的审美观念涌现,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装饰雕塑的概念。那么在雕塑外延不断被打开,语言系统不断地重组的语境中,装饰雕塑如何建立独特艺术语言,如何适应这一变革,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显然,装饰雕塑不能局限于原有装饰造型语言的教学内容。艺术观念、生活观念、城市环境的更新呼吁新型的、更加多样多元的装饰雕塑语言来服务于大众生活。在多元一体的思路下更新语言系统势在必行
9、。发挥装饰艺术的想象力,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基于丰富文化资源上,创造多维度审美视野;认识功能多元的优势,创作多样化的艺术形象,让艺术真正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要进行有效梳理,避免泛化、碎片化的教学,在教授内容设置中结合政策导向、区域文化、新型技术有针对地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实现装饰雕塑由器用之美走向社会美育的大格局,才能为后续的雕塑创作提供一条有价值的路径。三、装饰雕塑课一体多元的发展思路一体性是强调整体思维,装饰雕塑不是简单的“适形”方法,不是形象的任意拼凑,也不是材料的堆砌或者工艺的“独角戏”,它整合一切元素与整个新型的生活方式对话,体现物的文化属性,体现审美感受,体现大众和日常生活需求的价
10、值转向。装饰雕塑课作为一门经典课程,传承学术血脉,在新的内容不断更新之时,完善自身的系统性尤为迫切。课程一部分要紧密围绕造型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变通会适的表现能力,另一部分则要求增加文化的多元汲取、审美的多元探索、功能的多元拓展。这三方面的延伸与拓展将围绕装饰雕塑课原有的优势形成更加立体、系统化的课程架构。(一)文化多元的汲取我们把装饰雕塑理解为一种艺术,更理解为一种文化。装饰雕塑课程的实践训练不能流于点线面元素、形式的模式训练,更要渗透对多文化的传承与汲取。雕塑中的一根线、一个图形、一种结构方式都能携带文化的基因。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说到,“物的结构与其使用方法结合了,才成为它的文化实体。1各文
11、明传统装饰雕塑背后都深藏一套系统的符号体系,揭示着创作者在造型中的人文密码。灿烂多元的传统文化为装饰雕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文化艺术,其中,装饰的元素汇合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型,如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神秘的艺术语言、敦煌壁画中的藻井装饰、明式家具中节制明朗的线条;再如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中的异域风情,复杂的空间布局、简洁归纳的造型、雄伟庄严的形体等。是从结构到繁复细致的局部装饰,都透着不同文化背后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意志。中国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也都是丰富的灵感源泉。如剪纸、皮影、彩塑、面塑、木刻、年画、印花布等,那些历史沉淀的造型智慧是文明的回响,为我们的装饰雕塑实践注
12、入强劲的活力。每一种文化形式都将是激发造型想象力的触发点。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2在教学内容中,梳理节选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点的造型元素融入课堂,不仅增加造型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开启多元文化的视角,且能顺藤摸瓜开发各自的兴趣进行学习研究。(二)审美多元的探索在以美为媒、以美育人的视野中,装饰雕塑课要025024专稿专稿装饰雕塑教学的独特性与一体多元的发展思路文/冯崇利摘要:装饰雕塑在雕塑发展中有着辉煌的历程,装饰雕塑课在雕塑专业课群中,体现出专业知识交叉融汇、教学方法多样丰富的综合特点。既要求造型基础能
13、力的训练,又开启创作思维的开放性实践。本文从装饰雕塑的概念出发,在多元交叉的当代雕塑语境中,在学术继承与拓展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装饰雕塑教学的内涵,提出该课程的独特性与整一性,探究一体多元的教学思路。装饰雕塑作为雕塑创作的一条路径,其价值与意义被重新挖掘并得以重视。一、装饰雕塑的概念 装饰一词,在词源里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指的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体现出装饰的实用功能与精神欣赏的功能相融合。刘巨德先生说:“装是藏起来看不见的那一部分,即道,而饰的本义是刷拭,是擦掉污垢的意思,装饰是擦拭心灵的污垢,与澄怀观道的意蕴一样,包含着中华文化深沉的内涵。”同
14、样,装饰雕塑贯穿整个雕塑艺术史,从广义上说,它既具有雕塑范畴的基本共性,又具有典型的“装饰性”。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演变,对它的阐释是多元的、丰富的。从狭义上说,装饰雕塑是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形、节奏韵律等艺术语言来塑造对象,注重雕塑的形式美感,是研究规律化和程式化的雕塑语言体系。它根据作者审美理想来选取和表达客观自然,通过艺术的联觉和想象力,打破对象已有的形态约束,而大胆采用浪漫象征、空间变幻、多元适应的手法,展现出一种和谐、优雅之美、或者一种具有秩序感的现代之美。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诠释,装饰雕塑的概念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装饰雕塑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架构,拓展教学内容,确立其独特性。
15、二、装饰雕塑课的教学现状就目前来看,在雕塑课群中,装饰雕塑课程建立清晰的辨识度尤为重要。各学院的装饰雕塑教学都在紧随时代步伐,在教改项目中,积极拓展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的探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创作思维的训练,等等。新的形式、观念得到发展,新的雕塑语言和装饰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这些使得装饰雕塑课打破了原有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横向交叉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呈现综合性特点。同时,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它的特色也在逐渐消解。新交叉的内容使得课程边界逐渐模糊泛化,缺乏相互渗透和深度融汇,更新的语言体系尚未完善建立。倾向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创作的宽度,而缺乏了学科知识的深度。学生在低年级的
16、实践上,还不具备掌握自主造型的基础能力,碎片的多学科知识并不能形成理念与造型的深层认识,反而使得艺术实践带有乌托邦式的创作特点。课堂也似乎就会成了一个各种雕塑课程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这是值得审视的。因此,保持装饰雕塑课程的独特性,调整课程重心,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从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形式结构开始,掌握装饰雕塑通常的语言特征、形式特征和艺术特征,打好造型基础,拉近课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拓展造型语言的维度,这些方面依然是教学的重点。(一)装饰雕塑课的独特性装饰雕塑课是雕塑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连接点,兼具造型训练与创作思维培养。它紧密与中国传统雕塑、雕塑构造、雕塑材料等课程内容相联系,可以结合各种工艺方法、结合数字技术的运用,又可以扩展到公共艺术设计领域。装饰雕塑教学理论还涉及中外装饰雕塑艺术发展史。这些都是课程综合特点的表现。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创作课。在一年级的素描基础、雕塑基础、构成基础的积淀过程之后,开启的装饰雕塑课更注重形式美感的训练,它是有别于“再现方法”的基础课。如果说,具象基础是基于写生,训练敏锐的自然形象捕捉能力和发现造型的规律性,那么装饰雕塑基础则是从传统与民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