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词汇化_陈淑媛.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2162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词汇化_陈淑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词汇化_陈淑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词汇化_陈淑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1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提 要】现代汉语词汇“早晚”一词经历了比较长的词汇化过程,该词主要有两种词汇化倾向:一种是在南北朝时期词汇化为询问时间的疑问词,并在元明清时期出现新形式;另一种是在唐宋时期发展为副词,元明时期副词“早晚”出现了“随时”等意义。句法位置的变动,转喻与隐喻的认知模式以及语言的主观化因素,是“早晚”词汇化与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早晚 疑问词 副词 词汇化“早晚”一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日常词汇,这一词汇在汉语大词典(2002)有以下几个义项:早晨和晚上。先与后;迟早。过早或过迟;应早或应迟。或早或迟。时时;天天。何日;几时。何得

2、;何曾。时候。泛指近日的某个时候。“早晚”一词主要是作疑问代词和副词使用的,在其词汇化过程中有两种词汇化倾向:一种是由表示“早上”“晚上”并列含义的两个词,向疑问代词“早晚”发展;另一种则是由“早上”“晚上”两个并列含义的词向副词“迟早”义发展。一、疑问代词“早晚”的词汇化过程“早晚”二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难二中,但在这个时期,“早晚”的用例极少。汉朝及三国时期,“早晚”连用的形式相比先秦要稍多一些。魏晋时期,“早晚”连用的表达方式开始出现在历史散文及诗歌,文集中,这表示“早晚”连用的形式是当时的一种已经有一定运用基础的表达方式了。但在这个时期,“早晚”无论是连用还是对举使用

3、,都是由两个形容词并列形成的词组,并未成词。(1)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人多。(韩非子难二)(2)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而众人之察不虑变,是疑于早晚者也。(人物志卷下)(3)盖生育有早晚,所产有众寡也。(三国志 魏书卷 13)这个时期,“早晚”连用大多出现在宾语位置。如例(2)(3)中的“早晚”都是动词“有”的宾语,可以理解为“有早有晚”,“早”与“晚”的意义是可以轻易分隔出来的。将“早晚”作为疑问词使用的情况最早出现在晋代。唐宋时期,“早晚”连用作疑问词的使用方式大量出现在诗歌作品中,这可能与诗歌的用字用韵有很大关系。同时在散

4、文、敦煌变文中也经常使用“早晚”作疑问词。(4)若如卿言,则效在无远,其子必易世,易世之后早晚当灭?(十六国春秋卷 94)(5)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 忆江南)(6)怀胎十月千般苦,起坐身心早晚安。(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魏晋时期,“早晚”一词已经开始有词汇化的倾向,“早”与“晚”的含义不是“早的时候”和“晚的时候”这样可以拆分的义素,“早”“晚”作为时间轴上的两极,涵盖了整个时间范畴,其意义也从时间轴上的两端,逐渐抽象成为整个时间段内的任意一段时间,又逐渐虚化成为询问时间的疑问词,其询问的范围就是整个时间轴内的时间,事件的发生必然处于这个时间轴内。此时的“早”和“晚”必须

5、连用才能完整表达询问时间这一意义,“早”和“晚”中间的语义分界已经完全消失了,“早晚”成为一个完整的疑问词。“早晚”的句法位置由宾语变为了状语,例(4)中的“早晚”作动词“灭”的状语,是句子的疑问焦点,表示询问谓语动词发生的具体时间。唐宋时期,疑问代词“早晚”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元明清时期,“早晚”作疑问代词时,会在“早晚”之前加上词头“多”变为“多早晚”,在询问时间的时候就使用“多早晚”。这种用法一开始主要是在元杂剧作品中的人物台词中出现,至明清时期依旧使用“多早晚”来询问时间。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认为,“多早晚”的形式出现以后,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就表现在“多”字上,询问的任务主要由“

6、多”完成,“早晚”的意义与“时候”相同,本身不再表疑问语气,而是成为一个名词成分。(7)哪里晓得天是多早晚,日影是多少高。(三反 义 合 成 词“早晚”的词汇化陈淑媛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52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2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宝太监西洋记第 52 回)(8)桂姐道:“爷嚛遭遭儿,有着起攮刀子的,又不知缠到多早晚。”(金瓶梅第 32 回)“早晚”还在随后合音成为“咱”,“多早晚”就变为“多咱”。“多咱”的用法在明代已经出现,其用法与“多早晚”是一致的,疑问的功能主要由“多”完成。(9)问他道:“一个道士,一个和尚,从多咱进到

7、后头?”(醒世姻缘传第 8 回)明清时期,“多早晚”和“多咱”的应用都比较多,这一类用法多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应用范围非常广,同时具有非常强烈的口语化特点,在通俗文学作品中,“多早晚”和“多咱”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现代汉语中,“多早晚”“多咱”的形式并不多见,只留存在一些方言地区。虽然作为疑问词的“早晚”疑问语义逐渐脱落,但“早晚”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副词使用。二、副词“早晚”的发展“早晚”作为副词使用,表达一种时间范畴,但词汇的义项较多,有“迟早”“将来”“随时”“时候”等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候“早晚”连用还是表示一段时间内的早或晚。这个时候的“早”和“晚”,有连用

8、的情况,也有“早晚”对举的情况,但都是作为单独的形容词使用。(10)日宴渐罄,不复及精,随客早晚,不问贵贱。(世说新语3 卷中之上)(11)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非早迷而晚寤也。(颜氏家训勉学)以上两例,例(10)是“早晚”连用作宾语,可以理解为“到的时间早”或“到的时间晚”;例(11)中“早”“晚”对举,表示人生阶段的早阶段和晚阶段,对比前后两种情况的差异。唐宋时期,“早晚”连用在诗歌作品中大量出现,“早晚”已经开始具有“迟早”“总会”的意义,其句法位置移到了状语位置。(12)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白居易种柳三咏)(13)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生查子新月弯如眉)这

9、两例的“早晚”都表示“迟早”的意思,表达的是说话主体认为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早”和“晚”分别是时间轴的两个极端,“早晚”连用的情况下,早的一端和晚的一端时间差是不定的,可以是一天之内的时间,也可以是一生的时间。与“朝夕”“朝暮”这类词相比,“早晚”所涵盖的时间范畴更大,其能够表达的不确定含义也更强。由于“早晚”可以涵盖非常长的一个时间段,且时间的长短并不固定,更能涵盖不定的时间这样的抽象概念,表达一种“无论是什么时候,可能会很快,也可能会很久,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迟早”“总会”的意义。“早晚”需要连用才能完整地表示“迟早”这一含义。可以认为,在这个时期,“早晚”已经完成

10、了由词组到词汇的转变过程。元明清时期,副词“早晚”除“迟早”之外,还有“未来的某一段时间”“随时”的意思。(14)邓艾专权恣意,好结蜀人,早晚必反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118 回)(15)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早晚临危。(施耐庵水浒传第 21 回)(16)目下房屋虽小,权且安居等待,早晚再造几间也是容易。(钱彩说岳全传)例(14)中的“早晚”则是“迟早”的意思;例中的“早晚”则是“随时”的意思;例(15)(16)的“早晚”则是指将来的某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距离现在并不远,所指的时间范围比“迟早”要短很多。明清时期的“早晚”也作名词使用,表示“时候”义,与前文提到的“多早晚”中的“早晚”是

11、同一个意思。同时,“早晚”做名词表示“早上”和“晚上”的用法依然存在,并逐渐抽象成为“成天”“时时”“经常”等义。(17)姐姐这早晚不烧香作甚?(白朴 东墙记)(18)只要求冯氏早晚在员外跟前玉成其事。(侠义传卷 7)例(17)中的“早晚”是“时候”的意思,例(18)中的“早晚”则是“经常”“成天”的含义。汉语大词典(2002)中“早晚”第五条释义为“时时,天天”,所采用的文献案例为韩翃 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他日如寻始宁墅,题诗早晚寄西人。”从文义来看,这一列中“早晚”作“时时,天天”解是理解得通的,但同时代这类的用法并不多,因此笔者认为“早晚”一词表示“成天、时时”含义的用法应成熟于元明清

12、时期。现代汉语中,“早晚”作为副词使用,大部分时候是表示“迟早”的意思,“早晚”表示“时候”“随时”“未来的一段时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了,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3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但在方言中还有留存。“早晚”连用最初的名词“早上”和“晚上”连用以及形容词“早”和“晚”连用所组成的词组也依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三、“早晚”一词的词汇化原因在“早晚”一词的词汇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变动,转喻与隐喻的认知模式以及语言的主观化因素,对反义合成词“早晚”词汇化与词义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句法环境的变化“早晚”一词在词汇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在句中主要作宾语,后来逐渐可以作状语。吕叔湘和

13、江蓝生(1985)认为:“早晚由于意义所加的限制,一开始就不用做谓语,而用作修饰动词的状语。”相当于“是早 V 或是晚 V”。“早晚”一词涵盖了整个时间范畴,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疑问词“早晚”的询问范围逐渐变成整个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是“早”和“晚”两极时间中的任意时间点。由于这种任意性,“早晚”并不表示确切的时间点,因此在语义上就具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满足了“早晚”由词汇向疑问代词转变的条件。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很大的模糊性,才会有询问的需求,以期得到准确的答案,由此“早晚”也有了发展成为疑问代词的充分条件。如于立昌(2017)所说:“早晚”本身所带有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与表示疑问的

14、语义有所关联,进一步加强了“早晚”一词的任意性,从而逐渐虚化成为表达“何时”义的疑问词。(二)语言的主观性影响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主观化”是指语言为了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早晚”在词汇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表达“时间早”或 “时间晚”这样的客观时间含义,在转变为副词“早晚”后,其意义变为了“一件事情必定在时间轴内发生”,副词“早晚”所带有的这种“必然性”的性质,是说话人本身的判定,事情并未发生,但说话人从主观上认定事情在“早晚”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内一定会发生。因此副词“早晚”

15、在表达“迟早”义的时候,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性。上文例(14)“邓艾专权恣意,好结蜀人,早晚必反矣”中,“早晚”与情态动词“必”连用,表明了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更加强了说话人的说话态度,情态动词也对副词“早晚”的主观性特征加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转喻与隐喻的认知模式转喻指的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由相同经验域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在转喻的过程中,相关性和相邻性是其核心概念。“早晚”是整个时间轴的两个极点,也是组成时间范畴的一部分,在词汇化过程中,“早晚”首先直接关联了时间轴的两个极点,再由两个极点转喻至整个时间轴这一整体上,使得“早晚”一词逐渐具有指代整个时间范畴的意义,可以指代时

16、间轴上的任意一点,也包含了整个时间轴。这赋予了“早晚”这个词汇非常大的模糊性,“早晚”也因此可以逐渐虚化为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和表示“迟早”义的副词。“早晚”在隐喻上通常认为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投影。“早晚”在时间轴上不仅是两个极点,还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必然是先早后晚。这种不可逆性投影到事件域,在认知里就也带有不可逆转的性质,即对某事件必然发生的认知与判断,通过与情态动词的连用,更加强了这种必然性,使“早晚”表达出说话人对于事件的主观态度与判断。四、总结“早晚”由于句法位置的变动开始出现词汇化的倾向,表达“早 v 还是晚 v”的含义,又逐渐虚化成为“何时”的疑问含义。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认知中的转喻机制发挥了作用,使得“早晚”最终具有了涵盖整个时间范畴的语义。在语言的主观性作用下,经过隐喻机制的作用和与情态动词的连用,使“早晚”一词能表达出说话人的态度与判断,从而使其逐渐演变为表示“迟早”义的语气副词。参考文献吕叔湘、江蓝生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 200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沈家煊 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