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风险还是高风险厌恶?基于微观重疾险数据的实证分析王正位 丁佳敏 张伟强摘 要 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然而,逆向选择理论并不总能得到有力的实证结果支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保险市场可能存在正向选择效应。因此,逆向选择(高风险的人更积极地购买保险)和正向选择(由于风险厌恶程度等私人信息的存在,积极购买保险的人出险概率更低)的存在性问题,一直受到反复的讨论。某保险公司在 年 月推出了一款的激励版重疾险,用户运动达标即可获赠保额,除此之外与其他重疾险产品并无显著差异。如果重疾险市场中存在正向选择效应,那么风险厌恶程度更高的用户更有可能被“运动激励价格折扣”活动所吸引。而激励版重
2、疾险的购买情况表明,购买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偏高,说明重疾险市场内存在明显的正向选择效应。本文的实证证据并不能说明重疾险市场吸引了风险概率偏高的人群,无法支持市场内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效应。本文丰富了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正向选择与逆向选择相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正向选择;逆向选择;重大疾病保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作者简介 王正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丁佳敏(通讯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伟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
3、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一、引 言金融市场一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市场的运行效率(,)。许多文献研究了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现信息摩擦和随之而来的市场失灵会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造成低效率(赵桂芹、吴洪,;廖理等,;程红等,;.,)。逆向选择理论是信息不对称框架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和()假设被保险人拥有保险公司不知道的私人信息,并以此构造出了经典的逆向选择模型。具体而言,不同的被保险人之间存在风险等级上的差异,如果被保险人认为自己是高风险的,那么为避免高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他们会购买更多的保险。基于这一理论模型,很多实证研究发现金融保险领域存在逆向选择效应(.,;,;
4、,)。然而,如果保险市场只存在逆向选择效应,高风险的人更多地购买保险,那么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定价,从而只能吸引风险更高的人购买,影响保险公司的市场范围,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发现,除了关于风险概率的私人信息,被保险人风险厌恶程度的差异化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拥有更多保险(风险厌恶程度高)的人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能更低。基于此,()提出高风险还是高风险厌恶?基于微观重疾险数据的实证分析了“正向选择”的思想,即人们是否购买保险,除了受到对自身风险状况判断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自身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风险厌恶程度高的人会更加谨慎,购买更多的保险,并尽可能地预防风险发生。()从实
5、证研究的角度,发现风险厌恶程度的异质性是造成正向选择效应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而言,许多实证研究发现被保险人的财富水平、收入水平、认知能力等其他私人信息,也会导致保险市场存在正向选择(.,;.,;.,)。为了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人员们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为了区分两种市场失灵的程度、采取有效的市场措施进行干预,“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研究哪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证上是显著存在的”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重疾险市场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现象,保险公司无法通过单纯的产品设计和价格歧视机制,识别高质量的用户,因此需要复杂的产品设计机制和大量的投保人信息数据。这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甚至可能会导致保
6、险公司的经济损失。然而,如果重疾险市场存在明显的正向选择现象,那么保险公司仅通过简单的价格歧视,利用显示偏好原理,设计产品机制,就能够识别优质用户,吸引高风险厌恶的用户进入保险市场。因此,研究投保人风险厌恶程度的异质性,有利于保险公司理解用户的保险需求,更科学地改进产品设计和用户风险评估。然而,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在实践中很难清晰识别。具体而言,正向选择和逆向选择是同时存在的,还是互为替代呢?两种选择的效应是否有强弱大小之分呢?以往的研究往往依赖一些被保险人的私人信息,如财富水平、收入水平、认知能力、财务规划能力等等,去推测市场内是否存在正向选择效应与逆向选择效应。一些文献将这些个人特征
7、变量逐步加入风险大小与投保额的回归模型中,研究出险与投保额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变化(.,;.,;.,)。另一些文献直接研究这些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被保险人在保险购买上是否存在差异(.,;.,;.,)。然而,直接利用被保险人的各类私人特征,尤其是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市场内是否存在正向选择或逆向选择效应,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研究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相关关系,无法清晰准确地识别出正向选择或逆向选择效应(,)。例如,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市场内不存在正向选择效应,也可能是市场内的逆向选择效应远远强于正向选择效应。其次,研究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相关关系,无法规避内生性问题,因为在
8、分析中使用的健康指标,很有可能会受到医疗保险状况本身的影响。例如与未购买保险的人相比,购买保险的人可能会更积极地去医院检查与寻求治疗,因此这些人往往更容易被诊断出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购买保险的人的实际健康状况比未购买保险的人差。因此,应谨慎对待风险水平与保险金额的“正相关”结果,以避免产生不恰当的判断。为缓解上述问题,本文利用这一自然实验 国内某知名保险公司于 年 月推出了一款“运动达标则可获赠保额”的激励版重疾险产品,研究重疾险市场中是否存在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在 年 月以前,该保险公司一直持续出售多款不同保险期限、不同理赔疾病范围、不同理赔次数的普通版重疾险产品。在 年 月,该保险
9、公司新推出了一款基于智能设备的运动激励计划重疾险产品,用户参与保险公司的运动记录平台活动,利用手机 上传其每日运动步数,坚持运动到一定程度会赠送保额。除了“运动激励价格折扣”外,该款重疾险与其他重疾险产品并无显著差异。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基于保险公司真实的微观数据,拓展了重疾险市场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更好地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哪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证上是显著存在的,对于确定有效的政策建议、采取有效的市场措施进行干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以往的文献,尤其是分析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大多使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而本文使用的是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微观保单
10、数据,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好。第二,利用公司推出“价格折扣”激励版重疾险这一自然实验,对比不同购买行为的人群在风险厌恶程度和风险概率上的差异,识别重疾险市场中是否存在正向选择效应或逆向选择效应。以往的 保险研究 年第 期 .文献直接利用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相关关系,无法清晰地识别出正向选择或逆向选择。例如,出险和投保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市场内不存在正向选择效应,也可能是市场内的逆向选择效应远远强于正向选择效应,甚至也可能受到道德风险的影响。这一方法也无法规避内生性问题,因为在分析中使用的健康指标,很有可能会受到医疗保险状况本身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购买保险的用户,且在研究中加入了用户的保险
11、金额等控制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第三,为正向选择在我国保险市场,尤其是重疾险市场的存在性问题提供了实证证据。国内文献大多重点关注信息不对称框架下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因此带来的市场效率低下问题(臧文斌等,;张欢等,;王珺等,)。本文提供了实证证据,证明了我国重疾险市场中存在明显的正向选择效应。研究市场中不同类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性问题,有利于确定有效的政策建议,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被保险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也是信息不对称框架下重要的私人信息之一,有利于保险公司理解投保人的保险需求,改进产品设计和用户风险评估。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的研究综述本文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相关。学术研究普遍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对市场造成损失。()在二手车售卖市场发现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市场的运行效率。许多文献都发现保险领域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会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使市场参与方蒙受一定的损失。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等()研究分担病人支付的部分费用如何影响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现医疗保险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黄枫等()发现医疗保险能够通过费用分担有效地遏制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过度消费,缓解信息不对称。等()发现患者由于担忧治疗成本,往往过度使用低价值医疗服务,而健康险不仅可以提供经济保护,还可以提高医疗保健效率。在汽车保险市场
13、中,赵桂芹和吴洪()利用动态续保数据,发现我国的机动车商业三责险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等()发现汽车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具有更灵活的奖惩机制的契约合同能够有效地减少驾驶员的风险行为,减轻道德风险效应。.关于逆向选择的研究许多文献研究了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 等()构造了经典的逆向选择理论模型,基于此,很多实证研究发现保险市场,尤其是医疗保险市场(,)、年金市场(.,;.,;.,)和汽车保险市场(,)中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效应。国内也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医疗保险市场,臧文斌等()利用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跟踪调查数据(),发现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14、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具体而言,在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倾向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张欢()构造了逆向选择指数,并以此发现北京市海淀区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市场中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效应。在汽车保险市场,王珺等()发现风险越高的投保人在购买汽车保险时,会倾向于购买更高的保险金额和更低的免赔额,说明中国的车险市场确实存在逆向选择效应。.关于正向选择的研究然而,如果保险市场只存在逆向选择效应,高风险的人更多地购买保险,那么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定价,从而只能吸引风险更高的人购买,影响保险公司的市场范围。基于这一问题,另一些文献研究了正向选择效应。(
15、)首次提出了“正向选择”的思想,即人们是否购买保险,除了受到对自身风险状况判断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自身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和()进一步扩展了“正向选择”思想下的信息不对称模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等()发现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中,拥有更多保险的人并没有更高的风险,而风险厌恶程度的异质性是造成这高风险还是高风险厌恶?基于微观重疾险数据的实证分析种正向选择效应的主要原因。等()利用投保人的个人行为特征度量其风险偏好的异质性,发现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会购买更多的保险,而这些人的风险损失概率反而更低,说明美国的保险市场也存在正向选择效应。进一步而言,许多研究发现被保险人的财富水平(.,)、收入水平(
16、.,)、认知能力(.,)等其他私人信息,也会与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产生关联,从而导致保险市场的正向选择效应。.关于逆向选择和正向选择是否并存的研究当然,正向选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会完全替代逆向选择。因此,很多文献进而研究了正向选择效应与逆向选择效应是否并存,是否存在替代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强弱大小(许荣等,)。以往的研究往往依赖一些被保险人的私人信息,如财富水平、收入水平、认知能力、财务规划能力等等,去推测市场内是否同时存在正向选择效应与逆向选择效应。一些研究发现市场内同时存在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等()发现在澳大利亚健康险市场,被保险人的投保额和风险是负相关关系,说明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效应。由于政府鼓励高收入家庭购买健康险,因此当加入了被保险人的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后,投保额和风险的关系变为了正相关,因此这也说明市场中也同时存在正向选择效应。等()发现德国口腔保险市场的保险金额和口腔治疗费用之间并不相关,发现正向选择效应与逆向选择效应同时存在且相互抵消。关于中国的健康险市场,等()发现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与健康险基本险额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健康险附加险额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