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_袁文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79547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_袁文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_袁文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_袁文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袁文娟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袁文娟,广州软件学院思政部讲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本文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年校级科研团队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及土地政策科研团队”(编号)研究成果。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高校德育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倒逼德育方式变革。大数据技术重构了德育对象的认知过程、德育主体的思维和德育的评价方式。然而,工具理性主导下大数据技术运用物化了德育对象,导致德育主导技术化和德育评价机械化。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应回归人性关怀,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2、,在德育过程和德育评价中应厘清大数据技术运用的限度和边界,将传统德育方法与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后融入德育全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德育;大数据技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德育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对高校德育传统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大数据主要提出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巨量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技术实现了对全部数据的分析,人们不再痴迷于对精确性和因果关系的追求,而是追求相关性分析。海德格尔曾指出,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我国出台了

3、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注重利用大数据来促进教育发展。正确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精准施教,使教育朝着科学化、精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发展。依靠大数据技术,德育信息收集量呈几何级增长。量化的数据对传统的主要依靠小样本和经验观察方式开展的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倒逼高校德育方式变革。有学者指出:“有什么样的信息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信息方式的代际变迁必然导致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与传统方法相比“相互之间形成了性质上的不同”。然而,高校德育研究往往只关注大数据技术在德育应用带来的有益补充,而忽视了其运用的限度和边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大数据技术助力德育的同时,

4、施之无度的介入会带来一定风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如何恰当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马克斯韦伯用以解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行动的两个“理念类型”()。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 条件 或者作为 手段,以期实现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强调最大化利用“条件”或“手段”来实现目标,其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相比较之下,价值理性更重视过程的合理性和目标的正确性,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在持有某些价值追求之上,以特定的终极立场为依归。换言之,价值理性表现为秩序、系统性和内在一致性。“工

5、具理性”视角下的技人文与德育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术取向是新时代大数据技术运用的主要方式。从高校德育领域来看,大数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德育对象的认知过程、德育主体思维方式和德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高校德育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德育的价值内涵等等,都有待深入研究。一、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一)数据的全覆盖和多样化促使德育对象认知过程的变革德育对象的德育水平和德育发展状况的真实把握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在工具理性指引下,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德育对象认知过程的颠覆

6、。正如布鲁诺拉图尔和史蒂夫伍尔加所言:“从一开始,观察者就对大量的设备与微量的大脑提取物之间荒谬得不成比例感到吃惊。”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的德育对象相关信息量是传统德育路径中依靠有限经验观察和小样本调查的几何级倍数。数据量化意味着数据覆盖了德育对象的德育水平、德育心理等一切相关信息。与此相比,传统的小样本调查和经验观察呈现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外,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之下德育工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德育对象的细节信息,比如德育对象的某个特殊时刻的相关信息可以被实时收集,这是传统德育信息收集路径所不能及的。传统德育路径中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因其主观性太强,可能导致观察结果不真实。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

7、()的“观察渗透理论”认为:“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存在着由语境和背景知识所影响的组织模式的参与。”也就是说,任何观察都不会是纯粹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会无意识、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带入观察,从自身立场进行观察和解释,这使得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削弱。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更准确,且不容易受偏见影响。德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更客观,更能全面了解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大数据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转而寻找相关关系。这种思路颠覆了人类长久以来的认知习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从关系中把握德育对象新状况,发现德育新规律。大数据技术另一重助力就是其强大的预

8、测功能,海量的数据所呈现的相关关系,使预测成为可能,如对学生德育行为的预测,德育实施者就可以提前防范学生道德失范行为,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促使德育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在高校传统德育中,德育工作者习惯于定性思维,依靠直觉与经验判断等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然而,大数据的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就曾指出:“我们的心智结构被我们使用的不同媒体所改变,不同媒体对心智结构有不同的影响,书写技术就对古希腊人的认知结构产生了某种影响。”因此,尽管技术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维感知甚至是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工具理性指导下用数据量化一切的

9、大数据时代,传统德育思维必然面临着重构。一是传统德育研究中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将被能够实现相关预测的大数据技术所取代,也即德育研究将从寻求因果关系转向大数据技术下呈现的相关关系。二是德育工作者不再需要对每一个德育过程中的现象究根到底,只需要把握德育大方向。适当忽略对细节的精确把握有助于德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宏观层面,有利于其更好地探求德育规律。三是大数据实现了数据结果的客观化和可视化,而传统德育依靠小数据收集带有很强的主观预设,两种数据之间的差异颠覆了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思维,并对德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德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德育方法和路径。(三)数据的即时性和持续性促使德育评

10、价方式的变革德育评价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下评价主体,并且可以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按需要系统地收集信息,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德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德育评价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年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强调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德育评价的有效方式,为德育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赋能和科学评价手段。在德育评价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与思想意识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为德育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小数据时代,德育相关分析是建立在已有的假设之上,再根据收集到的有人文与德育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

11、策略限信息去证实或者证伪已有的假设。大数据技术颠覆了小数据时代的认知方式,海量的数据帮助德育工作者关注到小数据时代无法观察到的联系。德育工作者可能从数据中获取和传统路径不相关的数据,发现新的关系。在德育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资源库的迅速扩充,教育对象的德育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使得德育评价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精准化。信息和数据收集的即时性和持续性,有助于德育评价持续发生,更容易获得过程性评价,其精确性远超结果性评价。相较于传统数据,大数据的另一突破在于曾经因数据收集技术的欠缺而无法被收集到的信息和一些无法被证实的信息都被收集记录并有了被分析的可能。大数据促使高校德育对象认知精确化、影响

12、因素明确化、教育路径精准化、评价多元化,有助于帮助德育实施者洞察学生德育发展真实水平,寻找真正起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促使德育实施和评价方式走向个性化。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现实困境 工具理性的伸张必然会衍生价值非理性的后果,反之亦然。过度夸大工具理性会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造成异化现象。大数据技术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便利,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企图用其解决一切德育问题,导致其运用缺乏限度和边界,催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德育对象认知物化和离场化导致德育效果弱化“人不可按照物化的方式被对待,人的心智、心灵品质无法被数据估算,人的生命价值不应当被估算。”大数据将德育对象最大限度地客观化、工

13、具化、测量化和数据化,物化了德育对象,极端情况下数据和信息甚至被去人性化般地呈现,使原本有温情的德育变成一堆数据,德育效果也会打折扣。大数据技术看上去可以精确地了解德育对象,也在无形中放大教育对象细节,造成德育工作者在把握教育对象信息时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也即大数据在收集教育对象相关信息过程中非人性化地切割教育对象信息,会导致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失去整体认知和判断,进而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大数据对德育信息的收集是机械化的,然而教育对象的认知必须是个性化而且是灵动的。德育对象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反应不一样,有可能出现有意遮蔽掉某种失德行为、呈现出德育假象等表征。大数据在对

14、德育对象看似全面信息收集的同时并不能根据具体情境甄别出哪些是真信息。另外,大数据追求相关关系但有些是无效相关,会导致德育工作者总结出错误相关,使其做出错误的德育引导。此外,信息收集时,德育工作者未直接参与德育对象活动的观察,也就不能直接对从大数据技术中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因而亦不能对德育对象进行实时引导和干预。同时,德育工作者离场性使得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隔离开来,德育工作者并不能捕捉到教育对象的德育发展变化,既不能观察到积极变化也不能对教育对象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及时观察,致使教育对象道德失范行为成为德育过程中的“黑匣子”,无法解构其发生过程,也就无法对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有针

15、对性的干预,德育工作可能出现“隔靴搔痒”的情况。(二)德育思维单一化导致德育主导技术化工具理性不太注重行为的价值,其重视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海德格尔曾指出,技术不可能是中性的,任何技术的发明都带有价值倾向。因此,人们在利用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被技术所左右,有可能成为技术的附庸甚至是它的手段。大数据在德育中的运用,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作为技术路径,大数据在收集信息和数据方面的确优于传统的经验路径和小样本以及质性研究路径。但是在数据和信息收集过程中出现了“为数据而数据”的情形,所收集的部分数据与德育工作者的需求不相关,甚至超越了界限,给德育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无关信息还会干扰德育工作者对重要信息的获

16、取,增加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同时对德育工作者的信息识别和分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放弃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继续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大数据技术拓宽了德育工作者的思维,但是也因其只追求相关关系不注重因果关系,导致德育工作者在把握德育规律时简单地从数据和信息出发机械化地把握德育对象,无法关注德育现象的内在规律。这种单一的数据思维,实际上是用技术代替思考,用数据规律代替德育规律探寻,德育主导者变成技术而不是德育工作者。德育的规律人文与德育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掌握不是外在于人的数据,而是必须通过人对意义的理解,才能把握规律并且让规律发挥作用。同一现象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中的人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结果仅是相关性的预测,德育工作者并不知道德育对象行为的深层原因,也就无法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意义。(三)德育评价方式机械化导致德育管理简单化大数据技术加剧了德育评价方法的量化倾向。目前,德育量化评价的方式仍处于主流地位,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