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及文化价值探析杨瑶(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由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多元一体”“团结奋进”“守正创新”的文化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源”“能源”“光源”的时代价值,夯实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23)01002605培育中华民族共
2、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在新时代,要捍卫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必须深挖中华文化的内涵属性和深刻价值,以筑牢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文化基础。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含广泛、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些文化内涵在中国
3、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统一、革旧鼎新和伟大复兴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对提高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多元一体”属性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族先民共同书写、创造的,是各族儿女古往今来秉承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众多的文化属性,“多元一体”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即通过传承、发展各民族的多元优秀文化,并运用一系列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传承、融合的重
4、要载体,使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凝心聚力。中国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符号载体,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使中国古代语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中原古音因历代王朝政权的更迭、都城的迁移、各民族人口的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吸收周边及外来族群的语音元素的过程中,逐渐嬗变成近代汉语语音系统。例如:唐朝初年,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唐朝后期,洛阳读书音在与周边民族语言的元素相融后已有所改变。汉语作为我国的主要通用 收稿日期 20220919 作者简介 杨瑶,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5、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62语之一,是一种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语言系统,既具有汉民族共同语的特征,又带有其他民族语言的个性。同中华语言一样,中华文字也经历了由多元到统一的过程。秦朝建立之前,各地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书写方式也不同。秦朝建立以后,为强化中央集权,要求思想与文化集中统一。为此,秦朝在六国文体的基础上创制了小篆,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此后,历代王朝沿袭秦制,强化文字统一的作用,消除了各民族的语言隔阂,从而凝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团结之魂。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生动的符号载体,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形成文化交融
6、和民族团结的和谐格局,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通过节日活动,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更加了解、认同。以春节为例,从先秦时期开始,各民族就有迎春祈福的传统习俗,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年节文化。随着各族间交往交流的深入,各族人民在春节文化上的差异也在逐步淡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丰富的年节文化制度。虽然各民族的新年庆典形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例如,朝鲜族传统的“年节文化”主要以“春祭活动”为核心,“春祭”是朝鲜族群众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其中含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基因。中华传统节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集中
7、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是各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二)革命文化蕴含的“团结奋斗”属性激励中华民族革旧鼎新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一种全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然产物。近代以来,中国外遭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内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各族儿女不甘被奴役、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奋起抗争,开启了翻身求解放、革旧鼎新的革命进程。在这一革命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天然地蕴含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鲜明属性。各族人民只有选择跟随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才能
8、真正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团结各族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大革命时期,党同各族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联系。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积极向沿途民族地区的各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称工农红军大部队的革命动力就是要解放弱小民族的一切兄弟姐妹;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的后方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毛泽东强调:“这种团结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
9、得到发展和进步。”4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70 多年中,党和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党领导下的全民族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形成的伟大历史壮举。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合力、并肩作战,为抗击外敌入侵和推翻封建社会付出巨大的牺牲。在大革命时期,各族人民踊跃加入红军和党组织,使革命势力逐渐形成绝对优势,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救亡图存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表现出高度的革命热情和无畏精神,为中华民族斗争道路带来了光明。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以各种方式进行抵抗。解放战争时期,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
10、可泣的英雄事迹。各族人民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各族人民自己的事业。各民族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战胜困难和风险,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因此,以“团结奋斗”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思想基础,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意识和信仰追求,最终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守正创新”属性推动中华民族革旧鼎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守正
11、创新”的鲜明属性。所谓“守正”指的是要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导向,所谓“创新”指的是要使中国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72坚持“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守正属性,它不能被任何外来意识形态左右。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把握。坚持“守正”,就是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心拥护,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全体中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坚持“守正”,就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把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
12、结的思想,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稳定。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永恒主题,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不是简单地推陈出新,更要与时俱进,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诠释。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在新发展阶段,先进文化
13、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现代文明新的方向标,引导人们自觉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倡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把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现代化生产和生活之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经
14、济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更需要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引领,不断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发展的文化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蓄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水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继承着中华民族最刻骨铭心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转化为滋养各族群众精神家园、
15、凝聚人民共同奋斗意志的深厚力量。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供精神滋养的“肥料”、涵养民族气质的“山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经验和智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伟大的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胞物与”的胸怀,酝酿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成为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法宝,更成为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重要依据。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为世界各国中华儿女、外国友人
16、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的“中国名片”。从“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谐世界”等理念,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共享发展成果和共享文明的重要体现。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不竭“水源”。82(二)革命文化为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输送不竭“能源”革命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能源”,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的最基本的精神源泉是党和人民的英勇奋斗。在大革命期间,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艰苦的斗争中建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是由于有这种信仰,人民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补足“精神之钙”,不因人的意志、思想、信仰、情感改变而动摇,反而在不同时代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革命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作风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之发扬光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革命文化蕴含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