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谷鹏飞,西北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理论与美学基础问题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W001)主持人语:自 2014 年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论以来,关于西方文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本土文论的自主性建构就成为学界持久关注的热点论题,并逻辑地延伸至对中国古典学术资源的审视与重构。2022 年,张江先生又发表了 公共阐释论,试图回答阐释何以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如何实现等问题。如果从 2012 年关于西方文论批判性反思的论文算起,中国阐释学建构已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间公共阐释论在学术共同体内的交流、商榷、质疑、论争中不断完善、丰满,恰可视为阐释之公共性的具体实践。本刊组织“公共阐释
2、论”三组笔谈,就是希望将这一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 尝试扭转公共阐释论规定“公共空间”为“阐释空间”的狭隘路径,扩展为三种类型并讨论其生成逻辑与意义;公共阐释的哲学本体论问题 在哲学阐释学视野中考察公共阐释论赋予公共空间以阐释学的本体性地位,体现了基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本体论的空间阐释学转向;历史、当代与经验:“公共阐释论”的方法论视域 在辉格阐释与反辉格阐释的方法论谱系中考察贯穿公共阐释论建构中的方法论问题,力图揭示其方法论特质。主持人孙士聪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谷鹏飞(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要: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公共活动的结晶
3、,虽具备技术化圈定的物理空间属性,但更为本质地指向社会存在、伦常规范与美学符码等象征空间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存在属性是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催生,它凝聚了公共空间中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产关系,并在批判性阐释中实现社会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伦常规范属性是由私人想象与私人道德相互叠加而生,它挽结私人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而成公共伦理规范,并在规范性阐释中实现伦理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美学符码属性是由身体的感觉与心灵的外延交互而生,它调和私己性体验与共通性情感而成公共感知,并在调节性阐释中实现审美公共空间意义的建构。三类不同公共空间的生产与阐释,本质上是对人与人性不同面相的生产与阐释,其最终
4、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通向未来的“可能的人”与“可能的世界”。关键词:社会公共空间;伦理公共空间;审美公共空间;阐释范式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23)01-0005-115张江先生的 公共阐释论1 再次就“公共阐释”问题展开讨论。与 公共阐释论纲2 一文聚焦于公共阐释的内容及其基本特征不同,该文格外强调了“公共阐释”所形成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它突出了“公共空间”在理解活动与意义形成中的奠基性作用。按照该文,“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为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公共阐释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因而表现在:“公共空间为阐释提供可能,阐释巩固和扩大公共空间”,“阐释
5、的公共空间,保障阐释的正当展开与完成,保证私人话语提升为公共阐释”。1 具体来说,公共空间是通过“自由性”“平等性”“宽容性”“共识性追求”“公共约束”等本有自在特征来保证公共阐释的顺利进行。1 从阐释学原理(“理解”“解释”)建构的角度讲,公共阐释论 一文很好地回答了“公共阐释”得以成立的诸多重要逻辑条件,这对于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知识奠基意义。特别是其对“公共阐释”与“公共空间”各自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的梳理,为学术界进一步讨论“公共阐释”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基本学理路径,在“公共阐释”问题的讨论史上具有创发意义。当然,该文将“公共空间”限定为“承载普遍精神行为的特殊空间”,
6、1 即公共的“阐释空间”,在特定语境下也有可能会损减“公共空间”的宽广范围,使得公共阐释在多样的公共空间中无法获得多样的“应用”,进而危及到公共阐释的“理解”“解释”原理形态建构本身,动摇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深广现实根基。本文尝试将张江先生所规定的“公共空间”概念,即“承载普遍精神行为的特殊空间”概念,由狭义扩展为广义,使得公共空间成为体现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公共空间”“伦理公共空间”与“审美公共空间”,继而讨论三类不同公共空间之于公共阐释的不同意义生成逻辑,以期为建构中国阐释学提供更加丰盈的理论基础。如所周知,公共空间是人类公共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区别于自然空间的社会
7、空间,它以人类公共活动在观念或现实层面的规范表达为形成标志,并在现代公共/公共性概念中获得学理内涵。公共/公共性作为一个现代性时间轴上的非现代概念,基于现代自然法权观念(“生而平等”)与理想社会愿景(“共产主义”),且在早期原子自然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与公共伦理生活(“理想国”)中有其深刻根源。基于公共/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因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有其感性现实与理念价值内涵,它以公共活动中公共人的自由参与和平等交流为条件,通过在后天的公共活动中排除地缘、血缘、教缘等先天共同体身份,而将自身收摄为指向未来的现时与缺乏边界的共在。公共空间因而不仅是形式的,更是实质的,具有规范与经验性内涵,
8、并始终与人性尺蠖及世界观狭阔攸关。作为公共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象征空间,公共空间具有超越技术化圈定的物理属性而指向文化表征与身份认同功能。即公共空间不是“空间客观性”(牛顿),而是充满阐释学意义的时间事件在场,其意义滋生于对公共时间事件的公共阐释,表现为“空间乌托邦”(哈维)、“差异空间”(福柯)等多种公共意义的在场。公共空间与公共阐释的关系在于:当公共阐释成为公共空间意义发生的基础时,公共阐释也就成了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公共阐释者的观念、意志、情感通过公共空间体现出来,使公共阐释成为公共阐释公共空间或公共空间公共阐释的公共时间事件。而围绕公共阐释所形成的公共语境、公共时间、公共事件,则成了公共空间
9、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公共性话语、共通性情感、同一性伦理,则成了公共空间的基本阐释目标。公共阐释视域中的公共空间,因而不再是公与私、群与己的均化,也不再是理念性与普遍性的预设,而是个别性与一般性、局域性与整体性在公共理性引导下“重叠共识”的意义表征,它会因应现代性的知识分化原则而指向一个更加包容的“空间阐释”领域,1 表现为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表现理性所主导生成的社会公共空间、伦理公共空间与审美公共空间,它们分别遵循批判6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性、规范性与调节性的阐释原则,形成相互区别的意义空间。本文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揭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如何根据不
10、同阐释原则来建构各自的意义空间,阐明不同的阐释学原则对于界划与整合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功能,最后将在一种多元现代性视野中,讨论公共空间的分梳与整合对于筹划未来可能的人与可能的世界的积极意义。一、社会公共空间及其批判性阐释社会公共空间,是社会空间中人与人公共性关系的表征。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公共空间凝聚了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产关系,“容纳了各种被生产出来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包含了它们之间的共存性与共时性关系”3 73,“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4。社会公共空间因而不是空洞的形式(古代原子论者),不是事物的占位(亚里士多德),不是绝对的抽象(牛顿),不是认知的能力(
11、康德),而是社会存在的本体,在这个本体中,不同社会关系主体遵循知与行、道与器、体与用执两用中的认识和实践逻辑,经由公共性的生产与生活秩序重建而最终指向公共人的生产。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倡导者,马克思曾从资本生产的基本要素入手,提出“空间是一切 生 产 和 一 切 人 类 活 动 的 要 素”的 观点。5 639但空间也是生产的结果,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全球全面生产”“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的判断,正是在条件与结果双重意义上理解“空间”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性流动与劳动力作为公共性商品的全球输出,造成了饱含人类辛酸与福祉的所谓“社会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所
12、有生产遵循“时间空间”的逻辑,即时间始终以无限短缩的未来形式挤压当下在场的地理空间,通过“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6,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样的空间生产从而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它本质上是社会关系与社会体系契入特定空间的资本再生产。而社会公共空间在资本主义关系中的再生产及其对公共性的挪用,构成了社会公共空间生产的核心。一方面,因为资本生产消灭区域性差异而表现出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无差别性及其对全球流通市场的普遍要求,势必引发区域性生产关系的公共化与劳动本身的同质化转型;另一方面,产业工人的私人与公共利益只有藉助公共组织(如工会、行会),乃至参与公共活动,通过差异性来寻求公共性,才能得到维护
13、。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使得社会公共空间的生产最终递升为一种世界性事件:“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 404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既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其中包蕴了丰富的内涵。如果说马克思是在对资本浸入社会公共空间的无限担忧中看出了其隐含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19
14、世纪中后叶围绕进化论所形成的现代性时间叙事与多样历史进步主义观念,则进一步激发出社会公共空间的积极价值。任何有效的观念阐释均需同时援引社会公共空间作为其语境内涵,而非单纯借助观念逻辑与修辞话语的劝导力量,否则就会沦为无效的观念操演与话语革命,这是 19 世纪中后叶现代性急剧分化之后知识社会学所形成的时代性共识。正是基于这一共识,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等人才根据空间生产属性的不同而区分出社会公共空间的不同面相,即实践性空间(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与表征性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s),3 3
15、3这种区分实际上是站在空间辩证法立场上对空间所作的知识社会学界分,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经验性物理空间、7谷鹏飞: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同一性抽象空间、差异性生活空间的历史性认知与分梳。根据这一认知与分梳,空间是历史性与公共性的知识生产过程;历史性与公共性,构成了空间生产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应,空间的生产不仅是空间自身的生产,也是空间中活动主体、活动对象与活动方式的生产。“空间作为一种互动性的或者追溯性质的产物,它介入自我生产之中就其生产性地位作用而言,并作为一个生产者,空间(或好或坏地被组织起来的)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织部分。”8 另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则进一步从空
16、间辩证法动力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向的实质(私公)及其可能带来的生产主体的变革(私公),并由此印证空间公共化与私人化的辩证转化可能 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空间生产尽管造成空间的资本化与人的日益异化,但资本无限逐利的动力也造成时空的极致压缩,产生时间的无序化与空间的均质化,后者又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创生提供了前提 新的差异化的社会公共空间以变革均质化的社会空间为目的,通过重构碎片化的真实生活空间,为作为未来“时空乌托邦理想”与“辩证乌托邦理想”的“社会主义空间”到来创造条件。9 社会公共空间生产所遵循的空间辩证法决定了一种超越个体性观念意识的人的类的总体性再生产,包括空间中意识的再生产、实体性的生产主体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将成为必然。由空间辩证法所主导的社会公共空间及其意义生产,因而不仅是隐喻,更是变革,它要求处于社会公共空间中的所有实体性要素,参与这一变革,并对其变革行为作出批判性阐释。社会公共空间批判性阐释的首要维度,是对社会公共空间中生产主体的批判,目的是要解决现代人耽溺于私人小圈子而对社会公共事务与本真自然的漠然态度,引导人关注广大的社会空间与社会关系,即通过“此时此地”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