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 年 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 :个体学习中的“悟”:基于时空理论的研究陈国权,陈科宇,向姝婷,刘 薇,徐 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成都;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北京)摘要:基于时空理论,结合信息加工过程视角,本研究提出和明确了个体学习中“悟”的概念,认为悟是一种获得与认知对象本质相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即个体对认知对象进行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或)在不同已被深刻理解而形成的知识间构建涉及本质的新联系,个体的知识获取在“深度”和(或)“广度”上实现了本质性的跃升 研究分别从空间(层次、维度)视角和时间(动态)视角解析了
2、“悟”在组织管理实践情境中的体现和影响,为更好地理解“悟”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空间(深刻理解认知对象本质的程度、在不同知识间建立本质联系的范围)和时间(整个学习过程经历的时长)可以作为“悟”的分类和评估依据,研究也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悟”转化的可能性和路径 并且,将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积累信息加工”以及“内在外在”作为划分依据,本研究探讨了可能影响“悟”的实现和转化的因素 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关键词:个体学习;悟;时空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评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 言学习使组织中的员工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个体成长和发展,也使组
3、织积累和优化人力资本,进而帮助组织形成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绩效,推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个体学习的探讨中,人们常常提到“悟”“悟”被视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现象,有的研究将“悟”描述为一种独特的认知过程,或是通过比喻、类推等的方式获得知识,又或是表现为思维上离散的过渡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也一直有对“悟”的探索 然而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悟”这一概念的认识常是模糊和朦胧的,以至于人们想要理解和促进“悟”也只能靠“悟”因此,对“悟”这一概念的科学、系统讨论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悟”的概念解释,并联系“悟”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有利于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推动教育发展和管理实践进步较早通过实
4、验发现,黑猩猩在解决食物获取问题过程中,会在反复进行试错后经历一个停止行动并观察环境的学习酝酿阶段,然后迅速发现并采取一种全新而有效的策略,建立起所处环境中事物之间新的联系,并迅速解决问题 将这种现象称为对情境的顿悟()罗劲将 描述的现象解释为一种具有“突变”特征的问题解决方式 一些学者后来也进行了诸多相关研究,例如 和 提到顿悟式问题解决()和“啊哈”时刻(),认为这种过程体现了个收稿日期:;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国权(),男,湖南岳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体对
5、认知对象心理表征重构,进而产生非显而易见或非主导的解释 张庆林和邱江、张心如等以及 等学者大多从结果和现象出发,用实验设计考察问题解决与否或脑电情况来判断“悟”是否发生,并将“悟”描述为突然获得的“灵感”式的洞见 也有一些学者从涉及“悟”的问题和任务特点角度开展研究,如 和 区分了顿悟式问题()和非顿悟式问题()在“悟”的特征方面不同研究者也展开了不同的讨论 例如 等指出,顿悟()需要通过个体内部重新组合经验知识和问题表征特点产生新的信息联系,进而达到以新颖而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目的 罗劲、张庆林等指出,顿悟呈现出包括新思路实现和旧思路被打破的“新旧交替”,伴随认知重构过程 也认为顿悟()体现
6、了在思维上对已有认知框架的决定性突破 另一些学者则将突现性作为判断“悟”的依据 例如 和 认为,顿悟式问题解决常常伴随着突然的思维飞跃和心理加工加快,与一般问题解决过程有显著差异 黄福荣等指出顿悟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问题和情境的全新认识但也有研究认为,“悟”不仅包括瞬间的灵感闪现,而且包括逐渐获得突破的情况 例如,李平指出渐悟()和顿悟()的对立统一、等、等也都指出,不应局限于对顿悟()的研究,而应该考虑在瞬间改变之前的知识和信息积累和分析过程 此外,一些研究认为“悟”还包括独特的认知僵局形成和打破的过程对组织管理而言,“悟”同样非常重要“悟”本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融于工作生活里的学习过
7、程中 现如今,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体面临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的商业环境,管理者与员工的“悟”能够帮助个体理解和应对环境,解决关键难题 并且,组织管理研究呼吁关注复杂系统管理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个体学习中的“悟”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复杂系统的不同部分和相互联系,并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管理好复杂系统 此外,很多研究还认为“悟”有助于产出创造性成果,例如王馨和李平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悟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性结果的产生然而,已有研究对“悟”的探讨较为分散,且对“悟”本身的概念和内涵依然缺乏在理论层面清晰、明确、统一的认识,描述和解释大多模糊 此外,大部分研究仍聚焦于对“悟”所产生的结果与现象的探讨,缺乏将“悟”
8、视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为碎片化,缺乏整体框架 这种现状阻碍了对“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如何实现和促进“悟”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理解也不足本研究主要基于陈国权 的时空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 等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视角,探究个体学习中“悟”的概念、类型以及影响“悟”的主要因素 下文将主要围绕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对“悟”的一般性概念进行整体界定,回答什么是“悟”;)从空间和时间视角进一步解析“悟”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提出“悟”的一种分类框架和评估依据;)探讨影响“悟”的实现和类型转化的基本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价值,并对今后相关研究提出思路和建议
9、 个体学习中“悟”的概念 “悟”的定义和内涵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悟()”是一种获得与认知对象本质相关的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即个体对认知对象进行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或)在不同已经被深刻理解而形成的知识间构建涉及本质的新联系在共性和联系方面,首先需要明确“悟”属于学习范畴,学习属于认知范畴“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个体学习这个子范畴下,同时“悟”也在个体认知这个更大的范畴下,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悟”反映了个体通过知觉、经验、感受和想法等进行信息加工进而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这种认知过程的结果是个体获得和保存了新的知识,进而实现了心理和行为相对持久的有益改变,因此“悟”也是一
10、种学习过程,在特殊性和区别方面,获得与认知对象本质第 期陈国权等:个体学习中的“悟”:基于时空理论的研究相关的新知识则体现了“悟”区别于认知范畴下的其他学习过程的独特之处,表现为一定时间内在获取知识、能力和其他特征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而在此前的学习相关概念中,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既可能是对现象的认识,也可能是对本质的认识,缺乏明确区分 但对本质和对现象的认识间存在显著区别,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升华”常常反映的就是从对现象的理解到对本质的理解的转变,是从“”到“”的变化过程,即“悟”的过程 并且,这种认识的过程永无止境,是从获得程度较浅的本质知识到获得程度更深的本
11、质知识、从较小范围知识间本质联系建立到较多知识间本质联系建立的过程 一些研究提供了间接依据和支持,例如纪慧生等、李柏洲等都通过“悟”来解释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创新螺旋跃升过程,以及王馨和李平将“悟”同知识创新和组织学习相联系时空理论 强调可以从空间和时间视角来认识、分析事物,为明确“悟”的概念提供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理解框架本研究认为,“悟”有两种过程形式,一是对认知对象本质的深刻理解,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与认知对象本质相关的知识间建立起联系,这两种过程都被视为“悟”,二者分别体现了“悟”作为一种特定学习过程在认识的深化()和扩展()两个方向实现本质性的跃升,反映了获得认知
12、对象本质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概念界定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个“”型结构,“”的竖线代表通过认识深化达到深刻理解对象本质的深度的过程,横线代表通过认识扩展达到在不同知识间建立涉及本质联系的广度的过程,二者综合解释了什么是“悟”从深度和广度的认知空间变化来获得认知对象本质相关的新知识这一过程反映了“悟”不同于在此前研究以及实践中提到的其他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 接下来就两种过程形式分别进行解释“悟”涉及的深刻理解反映的是透过现象涉及本质的“向内”、“加深”的认知过程,是对认知对象相关信息进行达到发生质变的深度加工程度,从而获得新知识,对认知对象本质的深刻理解反映了理解事物现象背后的内核而非表层
13、现象,是认知对象根本、稳定、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性质,如盛昭瀚在管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相关研究中提到的本质属性 本质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物面貌的呈现和发展的趋势,涉及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就是认识了能够解释诸多现象的理论视角或底层逻辑 例如,个体认识到人的诸多行为背后多种基本需要的驱动;又例如,个体认识到人的诸多压力和冲突背后反映的个体多个社会角色的相互影响,例如既是企业管理者,又是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等“悟”涉及的联系建立反映的则是突破既有联系框架的“向外”、“扩展”的认知过程 具体来说,“悟”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原本思维路径和框架中处于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状态的知识之间创造出自洽的新联系,使得个体认知
14、框架在整体上发生了创造性改变,一方面,联系的对象是已经被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涉及本质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联系本身也是涉及本质的新知识,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实现的本质性的重构和全新认识,例如,科学研究中愈发强调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实际上也可以被视为尝试在对不同认知对象本质实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联系 通过构建涉及认知对象本质的新联系,“悟”也可以帮助认识和理解对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所结合形成具有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系统,把握复杂系统活动中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在明确“悟”在认知空间变化上的自身特征后,本研究进一步结合信息加工视角,从整个认知过程中理解“悟”的过程特征 信息加工视角作为一种强
15、调过程的理论框架,被广泛用于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中 本研究认为,一方面,“悟”具有同属于普遍意义上学习过程的共性,即遵循信息加工过程的环节和顺序;另一方面,“悟”在这些环节中又展现出特性,即在不同的信息加工环节当中呈现无法被其他学习过程所解释的显著特征 此前有关“悟”的一些探究已经尝试从信息加工视角探讨“悟”例如,、和 等都从信息加工视角来分析“悟”的问题解决过程信息加工视角主要强调通过关注信息被选管 理 科 学 学 报 年 月择、解释、整合等不同环节构成的一系列过程来研究认知 和 强调,信息加工所体现的过程视角一方面包括关注如何获得特定信息,另一方面包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具体来说,
16、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主要分为 个环节:)对输入信息(即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认知对象)的感知和注意;)有选择地过滤和分类,对感知和注意到的信息评估和理解,通过赋予意义进行编码(即本研究所提到的通过学习获得有关认知对象的知识);)对编码成果进行不同重视程度的解释,以及在对不同编码理解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规则、策略进行组织和结构安排,在编码间构建联系;)将解释后的编码和结果与长期记忆中的已有知识整合,进行记忆储存;)一些研究认为信息加工过程还应包括个体在输入和加工过程后在面对不同需要回应和行动的情境时,对特定知识结构和内容的检索、激活、扩散和应用,“悟”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信息输入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体现在多个环节 在环节)对感知和注意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编码时,与其他认知过程不同,“悟”涉及对认知对象进行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获得与认知对象本质相关的新知识,也就是“纵向”深化的认知过程 例如王馨和李平所提到的“悟”是从表象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以及罗俊龙等提到“悟”包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环节)组织和结构安排、在编码间构建联系时,以及环节)与已有知识联系整合的过程中,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